s 阅读页

第九节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正常——孩子兴趣总转移怎么办

  芳芳一年级时报了绘画班,开始积极性特别高,但画了一段时间后,通过老师的讲评和对比,芳芳渐渐发现她和班里的有些同学差很多,怎么也比不过人家,于是画画的动力没那么强了。一次偶然的机会,芳芳看到小区里教孩子弹古筝班的现场演示,回家拉着妈妈就要报名学古筝。过了热乎劲以后,总也弹不出个调调让她很灰心。又一次偶然的机会,芳芳听见同学说舞蹈班很好玩,于是她又要求妈妈给她报舞蹈班的课……

为什么兴趣转移得那么快

心理学家Lawrence E。Shapiro认为:“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孩子们吸取到最丰富的知识。”美国丹佛大学心理学副教授Janette

Benson也说:“各种不同的经历有助于形成大脑内神经中枢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儿童可以由此不断得到新的信息。”正因为这个原因,孩子对某件事的兴趣可以很快就消失,对任何事情的关注都不会超过15分钟。

此外,幼儿兴趣转移还跟注意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情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增:2-3岁婴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5-7岁15分钟左右,7-10岁20分钟左右,10-12岁25分钟左右,13岁以上30分钟。常有不少家长说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得注意力很不集中,10分钟都耐不住,老师特别反感,认为孩子有多动症。实际上对学龄前期儿童是不能诊断“注意缺陷”与“多动综合征”的,如果老师有这种情绪化的错误判断,家长要及时沟通,减轻孩子的压力。

除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大背景导致孩子容易发生兴趣转移的现象外,我们还可以分析一下具体的原因。

教师没有掌握孩子天性

幼儿教育以快乐为原则,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化活动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并快乐成长。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活动环境与学习内容、学习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孩子快乐的天性不变。如果施教者不能把握儿童的特性来施教,就有可能将儿童原有的兴趣给教没了。

父母对孩子缺乏了解

不少家长甚至压根儿就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兴趣”所在,更没有观察或发现孩子的“天赋”,或说孩子是否具有某方面的“潜质”,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感受和能力、志趣,忽视孩子的自由愿望和人格独立尊严,只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或者“赶趟儿”似的,见别人家孩子在学什么,于是送自家的孩子也去学点什么。而对自己稍懂不懂的东西,又使出浑身解数来辅导。辅导时既不在行又不耐心,常用成人的眼光或专业的要求来看待孩子的练习和作品,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像,横加指责,致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乐趣不存,热情何在?原有的“兴趣”都给“辅导没了”,没有“兴趣”了还能培养出成绩来吗?

学校课业太重被迫放弃

教育原本是具有诗性的,人与教育是一种诗性的关系。着名作家梁晓声如是说,“在孩子的眼里,别的孩子背着书包单独或结伴去上学的身影是美好的;学校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是美好的;即使同样是在放牛,别的孩子骑在牛背上看书的姿态也是美好的……这一流露着羡慕的愿望本身亦是具有诗性的。”儿童从入学的那一天起,“都怀着本能的热忱进入了学生的角色。”“那一种热忱是具有诗性的,是主动而又美好的。”教育应努力体现着针对小学生的诗性吸引。

然而,现实却与孩子们美好的愿望相反。小小年纪,上学比父母上班还早,放学比父母下班还晚,作业每晚十点钟还做不完。星期六“胜利大逃亡”,奥数辅导班还要将孩子们抓回去“填鸭”。做不完的习题,考不完的试卷。成绩经常排队,也就经常有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甚至同学的讥笑……当孩子们承受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比成年人还要大时,读书哪里还有快乐可言?教育哪里还有诗性可言?读书、作业、考分,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幻想乃至个性全给“规范”了,或说“标准化”了,原有的那点兴趣、爱好全都被学业负担一点点挤兑干净,他们困乏得只想睡觉。

其实如果做一个调查,你会发现读书读到高中毕业,幼儿园或小学时那些“兴趣学习”,能坚持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前些年买了钢琴的家庭,如今还有几家的钢琴不是在做摆设呢!另有一种情况是,孩子的兴趣并没有转移,学业压力也承受得了,但是,家长却担心孩子学习成绩落后,硬逼着孩子将兴趣活动放弃了。

如何引导孩子的兴趣

其实兴趣不断转移是人类适应周围世界的正常现象,即使是成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活的内容发生变化也会发生兴趣转移。这是因为,人的需要是丰富和多层次的,所以人的兴趣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兴趣具有潜在的转移性,是因为兴趣本是一种情感倾向。情感往往是波动变化着的,当情感的元素并未积淀深沉得可以使自身达到稳定的程度时,那么它的可变性就不可避免。孩子兴趣转移得快是幼儿和学龄期儿童的共同特点,孩子有无限多种发展的可能,人为过早定向兴趣反倒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因此对孩子自然的兴趣转移应该多持一种开放自然的态度。但这是不是说父母就只能放任不管了呢?其实相反,对孩子兴趣转移的开放态度,反而对父母要求更高,要求父母需要有更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引导能力。

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

“儿子学了半年的绘画以后,再也不愿继续学下去了。”这当然“让人气恼”,但家长并不相逼。这孩子是幸运的。因为家长不逼,从而使其有了自由选择、自主发展的可能。“孩子迷上了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还在学校一年一度的科普活动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这不是很好吗?不必感叹“有心栽花花不开”,也不必“无心插柳”。仅仅只是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是不够的,还应该关注孩子新的兴趣,给孩子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提供较好的条件,创造较好的环境,以利于孩子新的兴趣的发展,苏东坡有心插柳,终成西湖胜景,不是更好吗?

发现孩子的潜能

某些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具有特殊能力的,是我们称之为天资聪慧的一类,如:音乐神童、数学神童、少年才子……一般的孩子虽不是神童,也都有其自身的个别性。在其个别性的全方位展示中,会有其擅长的一面,也会显示出某些称之为“突出特点”的东西。家长通过细心的观察,是可以将这个较为突出的特点筛选出来的,加之以培养,使之成为与孩子潜能相关的兴趣。如果没有观察发现,没有发现后的培养,哪怕是神童也要给埋没了。如果所学的,家长特意培养的却不是孩子的潜能所在,而潜能所在却非所学习、所培养的,这就是孩子和家长共同的悲哀了。

激发孩子广泛的兴趣

孩子的某些兴趣消失或无所谓兴趣时,总不能让其沉湎于电视,迷恋于电子游戏厅吧?当然,二者也是兴趣,却是消极的或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兴趣。作为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把握兴趣的度。当积极兴趣将要转化成消极兴趣时,或消极兴趣滋长泛滥时,就应当帮助孩子加以克制。双休日孩子整天看电视或泡游戏厅,不妨将他拉出来,带他去爬山,欣赏大自然;去游泳,感受江河水;逛邮市,惊奇方寸之间;进书店,让书香扑鼻;看画展,让七彩耀眼;听音乐,让妙曲盈耳;打球、跑步,唱歌、跳舞,摄影、琴艺、书法……都可以去见识,去感知,去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更是鼓励他参加。对这些活动,孩子都喜欢有什么不好呢?

广泛的兴趣,是加深和扩大孩子们认识的需要,对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广泛的兴趣能促使一个人去接触,倾心专注于多方面的事物和活动,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因而使人的智力潜能得到广泛开发而取得卓越的成就。

有位科学家说:“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特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使他们的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地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易使人愚蠢。”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说:“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的多样的趣味。”“沉溺于自我感兴趣的东西,想方设法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为将来的活动作准备”,这个“准备”并非一定是要成为“专门家”。当然,若孩子不能产生广泛的兴趣,在众多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其中有一两样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那么家长的努力也就没有白费。

从转移走向专一

要让孩子从兴趣中真正获益匪浅,可以说仅凭顺其自然是不够的,它还需要逐渐地深入与稳定化,这就要求“习惯”来帮忙了。把一项简单的兴趣变成习惯,让孩子在习惯中陶冶,他就会在一个兴趣领域里越来越深入,获取这个领域的知识,锻炼出坚毅的意志品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

心理学专家指出:“人的能力发展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因素是稳定的特殊兴趣,即对人类活动的某一领域的内容的兴趣,它们会转化为爱好并发展相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又使他毫无错误地确定自己的志向。”这就是发展稳定兴趣的意义。孩子以前的兴趣消失或转移了,说明那是“暂时兴趣”。新的兴趣产生了,说不定又可能是“暂时兴趣”。因为孩子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兴趣也是不稳定的。同时孩子对各项活动有一个参与体验并自觉或不自觉的筛选过程。苏联心理学专家彼得罗夫斯基说:“少年儿童的这些兴趣带有虽很强烈但是很短暂的迷恋性质。他们所特有的多种多样、常常很快消失的兴趣对正在发展的个性的能力上起着重要作用。教育者不应由于少年儿童的兴趣经常带有瞬息即逝的性质而生气。”

但是,总不能让孩子的兴趣不断地转来转去,飘忽不定吧?是的,在孩子多变的兴趣中应该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兴趣,或是在其广泛的兴趣中应该确立一个中心兴趣。如果只有广泛兴趣,没有一个中心兴趣,对什么事情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孩子将来也很难有所成就。兴趣的稳定性,是对兴趣持续的时间而言的。一个人有了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就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力求深入,锲而不舍,从而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古今中外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中心兴趣都很稳定和深厚。

孩子新的兴趣的选择与确立,如果是孩子自己的有意行为或无意行为(自然表露出来的或叫自然选择)那都是最理想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家长或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并非强迫),就显得十分必要。这种帮助和引导,首先是为其创设发展的条件与环境,能让孩子获得与兴趣相关的知识,增加其对这一兴趣活动的认识,强化兴趣的浓度;能给他设置一定的梯级目标,参与这一兴趣活动的竞争,感受阶段性成功的快乐。其次要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和品质,即坚持性,抗干扰性。能做到进步不骄傲,受挫不气馁。这样,兴趣稳定并持续发展,就有望成为爱好,形成特殊的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人生的辉煌奠定坚实的基础。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