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父母们都不会怀疑,孩子的健康成长取决于教育。他们坚信:只要从幼年开始,向孩子灌输良性的观念,杜绝恶性的行为,养成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就可以避免孩子在将来的人生中走弯路或者面临失败,孩子就可以成就未来或者变成父母们所希望的那种人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理解是教育的前提,缺乏理解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人类的大多数行为皆出于特定的原因,特定原因会导致特定的结果。如果我们只看到结果,并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对结果进行控制,而不尝试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的教育和干预就是盲目的甚至是错误的,必然面临失败。换句话说,作为父母,只有理解了孩子的“为什么”,才能知道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
亲子关系与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着完全不同的两个视角:第一视角是让孩子树立“应该”和“不应该”的意识,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观念和行为。第二视角则是,一切从理解孩子“为什么”开始,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心理层面的解释,特别是对那些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孩子自己意识不到的原因,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找到正确的行为干预的对策。第二个视角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是子女教育的科学思路,它需要父母们学习更多的关系孩子心理成长的知识,以及更多的理解和教育的技能。
简单地从“应该,不应该”的要求出发,对孩子进行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典型特征,也是中国子女教育的主流倾向。即便是许多传授亲子教育方面的经验的书籍,同样也仅仅是在告诉父母“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而没有告诉教育的心理学道理。这是心理学普及的悲哀!
如果仅仅从“应该,不应该”的角度看待子女教育问题,那么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并辅之以奖励和惩罚手段,来塑造孩子的人格。这样一来,复杂的亲子教育问题似乎变得非常简单了。然而,由此我们付出的代价却是“教育的无效”。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们的现实难题是:即使让孩子知道了自己应该怎么做,也并不能保证他们实际地做到“应该”一词所规定的一切。
父母们对孩子不厌其烦地要求:
你应该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做事不应该磨磨蹭蹭,因为这样会浪费许多宝贵时间;
你应该尊重父母,不应该动不动就对父母大吵大闹发脾气,因为父母不管怎么说还是为你好;
你应该少看些电视或者不看电视,因为就要临近考试了,别的同学都在努力冲刺,时间对你来说已经不多了;
考试的时候你应该放松,不要紧张,不应该压力太大,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就可以了;
过早的恋爱对你来说是不好的,因为你现在还不成熟,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胡思乱想,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父母对孩子的这些要求无可非议。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孩子身上存在的行动拖沓、极端逆反、厌学逃学、“早恋”、“网络成瘾”等棘手问题并未因父母的谆谆教诲而有所改变,特别是对于已经形成独立意识的中学生来说,试图让这些“应该”和“不应该”的要求转化为孩子的有效的行动,常常会遭遇失败。许多父母恰恰就处在“该说的都说了,就是不管用”的尴尬境地而不知所措。
因此,我们不得不回到这样一个事实上来:与我们期待的正好相反,当我们不厌其烦地不断重复上述要求时,孩子的行为不仅没有改善,而且离我们的要求越来越远,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每当此时,许多父母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孩子不听话”,进而采取进一步的强制措施,继续无效的努力,最终使亲子关系陷入僵局。
然而我们却有可能忽略的事实是,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行为之所以难以改善,并不意味着孩子对这些问题有与父母不同的观念或看法。通常情况下,即使是成绩倒数第一的孩子,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除非父母从小就向其灌输“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同样的,即使是天天和父母吵架的孩子,都知道对父母发脾气是不对的,除非父母坚持认为“儿子骂老子理所当然”。真正的问题是,孩子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但他们就是做不到!而为什么做不到,这正是父母们要思考的问题。
从“为什么”的教育思路出发,探究孩子的行为动机,分析孩子问题的原因是一件细致复杂的工作,这是处理孩子行为问题的基本思路,这项工作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爱心。只要把问题分析准确,原因讨论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却又异乎寻常地简单。
要探究孩子行为的深层原因,必须以接纳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为前提。这里的“接纳”一词,并非等于“赞成”或者“认同”,而是指父母们在遇到问题时要习惯于假定:孩子的行为无论多么不可理喻,但既然行为存在,必定有其的“道理”。而是否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决定了教育措施的成败。如果父母在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是“孩子的行为、情绪或想法没有道理”而加以拒绝,那么,所有的理解和分析将不可能进行。在许多情况下,我们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换一个角度看待孩子。这是在子女教育问题上面临困惑的父母们唯一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