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四节 “破坏狂”有一千个理由——孩子总弄坏东西怎么办

  逸逸今年3岁了,简直就是一个小“破坏狂”。家里稍微结构复杂的东西都会被他拆得乱七八糟,但又装不回去,很多玩具都因此“死无全尸”,刚给他买的电动小汽车,可没两天却已经被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却把裙子给脱了,胳膊也扭了。甚至曾经把镜子打破了,却努力地用胶水粘,想“破镜重圆”,还有很多贵重的用品也不能幸免于难,着实让人心痛。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到底是怎么回事?父母该如何面对?

每个孩子都是破坏王,父母们总是以“准备着、时刻准备着”的精神状态去迎接随时可能发生的破坏场面,轻则是面目全非的报纸,重则可能就是笔记本电脑大修了。很多妈妈常常抱怨道:“我家的孩子简直就是个破坏狂,什么东西到他手里立刻变成废品,弄得家里都不敢随便放东西。好像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珍惜,难道破坏东西让他很高兴吗?真不知道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于爱破坏东西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很复杂,有很多种类型,父母需要耐心、有心地去发现。

孩子有一千个破坏的理由

我破坏、我学习、我快乐

好奇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特征,婴儿一生下来就有一种好奇心,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弄个明白,在对事物的探索过程中表现出喜欢拆卸东西,比如卸钟表、玩具、收音机、笔,乱按电器开关或遥控器,但由于能力有限,拆后往往不能重新装上,于是被家长视为“破坏”。

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不是故意去破坏一个东西,而是因为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很多男孩喜欢把玩具车拆开,去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动等,他是沉浸在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有时孩子所谓的“破坏”行为其动机甚至是善良的,只是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才导致结果事与愿违。比如有的孩子见鱼缸里结了一层薄冰,怕鱼冻死,就向鱼缸里倒开水;看到盐有点脏,便把盐放在淘米篮里用水洗。

有些无意的“破坏”举动只是因为儿童神经发育未完全,动作协调性不够好,由于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又不能像成人那样集中,难免摔坏东西,做父母的更不应简单地否定。

泄愤型“破坏狂”

由于孩子的神经中枢处于发育阶段,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心情不愉快时就可能以摔东西来发泄不满,受到家长指责后不服气,与大人赌气,为了报复将家里的东西毁坏,发泄心中的愤怒。

这类破坏与一般儿童的破坏不同。一般儿童的破坏不是因为恨或者焦急而引起的,他们是有创造性的想象行为,并无惹人厌的意向。

而情绪焦急、怀恨在心的儿童,他们会使性子、发脾气,故意把东西弄坏,而其破坏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也许他嫉妒家中得宠的兄弟姐妹,也许是反抗家庭的权威。家长对这种破坏性行为,一方面要冷静坚决地制止,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孩子不高兴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教育。

这类情况往往是由于教养方式不当引起的,父母溺爱孩子,浑然不觉间被溺爱的孩子已经学会用破坏的方式要挟成人,以达到个人目的。对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成人绝不能姑息迁就,既要严厉批评,也要让孩子尝到破坏的滋味。例如摔坏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内不买新玩具;砸坏了碗碟,告诉孩子两周内不买他最爱吃的冷饮,以省下购买新碗碟的钱。孩子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耍泼了。

有的孩子因提出的要求被大人拒绝,便耍手段,迫使成人“就范”。例如故意磨破衣服、鞋子,让父母买新的。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东西,故意淋雨,使自己患感冒。为防止这类行为发生,大人要充分与孩子沟通,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若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就要把原因告诉孩子,取得孩子的理解。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不良行为,绝不能简单满足,要和蔼并且坚决地批评,但不能不容分说就加以打骂、羞辱,甚至语言威胁要遗弃孩子等。

如何看待孩子的“破坏”行为

对于破坏这个问题,还是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应当分析清自己孩子所谓的破坏行为属于哪类性质,如果破坏行为所代表的是恨,若不加以防范,会使孩子心中的恨生根发芽,变成他有虐待倾向的行为方式。

鼓励“破坏式”的探索学习

对于孩子探索式的“破坏”,家长首先要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中手、眼、脑都在活动,是孩子重要的学习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这时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美国的孩子“破坏性”强,创造力也强;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就是太缺少创造力,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观念陈旧,家长不敢放手让孩子自主发展,孩子手脚受束缚。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如果希望孩子有开放的发展空间,应当主张让孩子自主地进行他们的“破坏”行为,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便可。

家长不但应该鼓励并且应该尽可能地参与到孩子的“破坏”过程中来,当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的啦?”……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在鼓励孩子“破坏”的行为之余,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

比如,小女孩把水彩笔拆乱了,12支水彩笔变成了一堆笔帽、笔杆、笔芯被胡乱地扔在沙发上,而让她自己收拾好比登天还难,每次都是妈妈把这些笔一一装好。一次妈妈灵机一动,故作神秘地说:“你看这些彩笔缺胳膊少腿的多难看呀,你想不想把它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它们也高兴高兴呢?”说着拿起一支蓝色笔杆,嘴里念叨着:“这是一个蓝精灵,它的肚子怎么空了啊?它太饿了,我们快为它找吃的吧。”妈妈指点着女孩找到了蓝笔芯,把它插进笔杆里;又说:“它要出门了,天气太冷,该戴上一顶帽子。”女孩这回主动地把蓝色笔帽找了出来套在笔尖上。“好啦,这只蓝精灵现在吃饱了肚子,戴上了帽子,你看,它现在是不是很漂亮呢?”于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一一变成了卡通人,就这样,本来枯燥的收拾玩具的过程,被妈妈变成了一个愉快的游戏和学习过程,小女儿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学习了分类和辨别颜色、大小、形状及数量,还开始养成正确的观念及习惯。这以后,小女孩对收拾玩具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兴趣,即使在妈妈不参与的情况下,她也会自言自语地弄出许多名堂来,理由很简单,这是她一天中的最后一个有趣的游戏。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要在问题提出后,主动带领他们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反思:是否爱东西胜过爱孩子

应该让孩子自然地产生对东西的物权观念。家长要慢慢引导孩子建立什么东西是宝宝的,什么东西是爸爸妈妈的,宝宝的东西可以随便玩,爸爸妈妈的东西不可以随便玩,要玩也要征得父母同意等等物权的概念。比如他可以玩一个小皮球、摆弄一个大水桶,但他不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当玩具,因为那是爸爸的,弄坏了会有大麻烦。当小孩过了对财产漠不关心的阶段,他们终会自然地重视财产。如果能让孩子自由地度过这段时间,他们将来很少会对物质性财富有吝财、自私、不尊重别人的东西等等片面的认识。

但是令人惋惜的事实是:我们对东西的爱常常超过了对孩子的爱。钢琴、衣服、电器、贵重物品都成了我们的一部分。把一些孩子不能理解的概念用做阻止孩子行为的原因,比如东西很“贵重”,幼儿是无法理解的。甚至不贵重的东西,只是因为被弄坏了,父母有时也难忍住批评。

比如早餐时,妈妈让孩子把袋装牛奶从冰箱拿到餐桌上。湿滑的牛奶袋掉在地上摔破了,牛奶四处飞溅,洒满了昂贵的地毯。妈妈愣在当场,严峻的表情让孩子不知所措,大哭起来。

听到哭声,妈妈突然意识到孩子的心里也很难受,更需要安慰,于是先不去管什么昂贵的地毯了,而是把洒落在孩子心灵上的挫败感、恐惧感清理干净。

这样的意外事故经常在幼儿身上发生,因为他们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父母对孩子进行细致观察对此有帮助:我的孩子究竟已经会做什么?还不能做什么?如果她喜欢帮助妈妈做事的话,面包是否比牛奶更适合她?而在失误发生以后,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打击小家伙,我们不要说“看,你又把事情弄砸了”或者“你怎么这么笨,什么都做不了”,这种话会让孩子感到沮丧。

如何对待泄愤型破坏

佳佳乖乖地在地板上搭火车轨道,今天他突破了自己的纪录,居然完成了3个隧道和2处立交。佳佳很兴奋:“妈妈!妈妈!快来看我的火车轨道!”但是,坐在电脑前的妈妈却总是不转过身来看自己。

“妈妈,妈妈!”佳佳又叫了两声,妈妈还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佳佳迅速在屋子里环视了一圈,看到身后伸手能及的发财树,一把就抓了过去——他知道这下子妈妈就该着急了,因为她说了很多次绝对不许把树叶弄掉。

孩子对现实中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底线,对于幼儿来说,对他的关注同吃喝一样重要。因此让他承受过多的拒绝,让他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会采取反抗措施。这时候,孩子哪怕承受责骂,也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发脾气是他们表达失望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需要保持冷静。孩子在发脾气之后最希望得到关爱,因为他们需要确认“我还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所以我们不能以暴制暴。但是,我们还必须让他们明白:发脾气不是搞破坏的通行证,所以在他们平静之后,必须乖乖地去把自己摔出去的玩具拣回来并且收拾好。

孩子所得到的自由空间越小,他发脾气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不妨先考虑一下是否一定要拒绝孩子。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寻求一些折中的解决方式,多给孩子一些安慰,这样可以阻止孩子怒气冲冲。

给孩子适当的玩具

玩具专柜中最贵的玩具,未必是最适合孩子的玩具。给孩子提供的玩具,需要与他们的年龄相匹配,与他们的认知能力相匹配,与他们的兴趣爱好相匹配,既能引起他们的幻想,又要满足他的探究欲望,还要确保玩具的安全性。比如一个喜欢涂涂画画的孩子对玩具车内部结构可能并不十分在意,这时给孩子房间装一面可以随意涂抹的涂鸦墙比给他一个新式电动玩具会让他更开心。

而我们在送他们玩具的时候,还应该教会他们什么叫爱惜。比如,当2岁的孩子想试一试小木偶能从多高的地方跳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他们知道,如果这个玩具摔坏了,是不会有新的在等着他的。

有时候,孩子的玩具太多了,以至于他无法在一个玩具上集中精力去探寻这个玩具应该怎么玩。即便玩坏了,他也觉得没有关系,反正还有很多后备军呢。所以,玩具被破坏也就不稀奇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