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好友未进门,就听老张愤怒的训斥声。好友想,准是他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文文又做错啥事了。推开门,好友见老张正倒拿拖把,在客厅里“围剿”东躲西藏的文文。见好友来了,老张缓和了脸色,放下“武器”,招呼好友坐下,然后气呼呼地说:“这个臭小子,学习不努力,还老爱撒谎。不想做作业,就说老师没布置;缺少买零食玩游戏的钱,就对他妈说学校要交费用;星期五假装生病去医院,连老师都敢骗。这还了得!不好好教训教训他,真要无法无天了。”
文文瑟瑟地站在墙角,一脸的恐惧。友人劝道:“孩子已经认识到错了,就不要太难为他。文文,下次不要再撒谎了。撒谎不好,不仅惹爸爸生气,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懂吗?”文文可怜地点点头。“认错?鬼才信他,上次连血书都写了,又怎样?过了两天还是老样子!”老张肝火未消。看样子,文文撒谎已经成了“旧疾”和“顽症”,让老张丧失了教育的信心。
文文恐惧的小脸和老张“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令人难忘。孩子撒谎的确是个让家长头疼的问题,而且孩子一旦养成撒谎的习惯,想克服不是那么容易。可是,家长除了打、骂、罚、写保证书外,就真的无计可施了吗?
孩子撒谎能力不亚成人的原因
谎言背后的情感需求
孩子撒谎的能力并不亚于成人。事实上,无论你如何教孩子,他们迟早会对你说谎。
《狼来了》的故事可谓老少皆知。它想让人们明白一个道理:爱撒谎的孩子是坏孩子,终将自食其果。可故事中放羊娃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好心帮他的人呢?我们有没有替他想过,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山上放羊,他能用什么办法排解自己的孤独和恐惧?喊一声“狼来了”,就有许多人跑过来,可笑又好玩不说,至少可以暂时缓解一下他内心的寂寞。可见,孩子说谎往往是因为他有某种难以实现的要求,或正面临挫折需要帮助。既然孩子撒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某种需求,那么家长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他自然就不用说谎了。因此,家长要想改变孩子说谎的毛病,必须要关心孩子话语背后的情感需求,必须进行一番换位思考才行。
但遗憾的是孩子撒谎时,很多家长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冲动的情绪,不能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孩子撒了谎,他会故作镇静,理由也似乎冠冕堂皇,但内心必定惶惶不安。譬如,孩子考试不理想,看到成绩单后的第一个反应是:糟糕,回家又要挨打了,怎么办?于是,为了避免皮肉之苦,小脑瓜转得飞快,最后,他虚报高分来搪塞家长的询问,说不定还会得到不明真相的父母的夸奖呢。这样,撒谎先有了动机,后有了行动。
从心理活动来看,孩子撒谎往往是认为谎言能给自己带来某些好处。这实际上是孩子是非观念差,不明白谎言的害处,从而盲目、片面地为自己撒谎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这时,父母应着重指出撒谎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否则,即使严打重骂,孩子也会好了伤疤忘了疼,下次仍然故伎重演。
防御心理只为避免惩罚
用谎言蒙混过关,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即使一个成年人,有时也试图用谎言掩盖偶然犯下的错误,希望事情悄悄地过去,不被人发现。孩子存在同样的侥幸心理,希望自己犯的错不被父母发现,从而免受责备。
撒谎是孩子遇到了某种难以实现的要求或者困难,不敢去面对现实中对自己不利的局面,如成绩不好,或做错了什么事情。孩子表现得心口不一,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每个人都讨厌被质问,尤其是当我们怀疑别人已经知道答案的情况下,我们厌恶那些设圈套的问题,厌恶那些逼迫我们在笨拙的谎言和尴尬的坦白之间作出选择的问题。孩子也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父母该如何避免孩子这种防御性的撒谎呢?父母不应该偷偷扮演侦探和检察官的角色,不应该称自己的孩子是个说谎的孩子,而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即使说出真相也没什么大不了,更不会受到什么惩罚。
孩子还分不清现实与想象
除了学龄期儿童的有意撒谎之外,在孩子2-4岁的时候有时也会出现说谎的情况,那是为什么呢?
孩子在幼儿期,在头脑中没有完全建立自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客观关系时,常常分不清头脑中的幻想和现实的分别,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奇思妙想,会编造出许多亦真亦幻的故事,常把心里的愿望当做事实说出来。比如孩子很想和爸爸一起出差到外地玩,当爸爸回来告诉他路上的情景时,他充满向往,回到幼儿园他会对人说自己和爸爸去了外地,并绘声绘色地描述路上的情景,那么在幼儿园老师看来他就是在撒谎了;5-7岁的孩子由于想象力的发展,会更把“谎言”编得更为真实,当家里来了客人要小朋友表演讲故事时,他可以拿着连环画把上面看到的人物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组织关系,重构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讲得天花乱坠,如身临其境一般,在大人看来这可是当面撒谎的高手了。但无论怎样,这个年龄段的谎言多是孩子希望或畏惧的事实。
有些家长很担心孩子这么小就会说谎,长大了可怎么办,于是拿起道德的大帽子扣在孩子头上,武断地判定孩子主观故意说谎,并教导孩子说谎是不好的行为等等。长篇大论地说教诚实美德是学前儿童所不能理解的,这可能会使他日后更不愿意跟你说话。要知道他只是一个有需要的孩子。这时候,家长不应居高临下地挥舞起道德的大棒,而更应审慎地理解孩子的心理希望和动机,不简单责备孩子说假话。以便从谎言中了解到事情的真实情况,帮助孩子分清现实和希望。
家长别做示范“皮诺曹”
母亲急着催孩子起床去上学,孩子还想睡一会,哼哼唧唧的一脸苦相。母亲不应提示说:“是不是肚子疼?”孩子为了达到目的,就会按母亲的提醒顺杆爬,谎称肚子疼得利害。如果真的肚子疼,孩子会主动说出来的。孩子和玩伴打架了,有的母亲会不由自主地鼓励孩子说谎:“是不是他先打你?”“是他先惹你的,对不对?”“你没有打他,他就哭了,对不对?”“他头上的包是自己不小心摔的,对不对?”类似这样的提示绝不会使孩子诚实地说出事实真相,刺激孩子说谎的家长往往自食其果。
有时家长所谓的权宜之计也往往会成为孩子说谎的样板。如有人敲门找爸爸,爸爸不愿见,就叫孩子告诉找他的人说:“爸爸不在家。”家长开车带孩子违反交规,被民警发现并批评时,家长就对民警说:“孩子生病,急着送医院。”孩子遇到类似的情景,情急之下就会说谎。所以,家长平时应该时刻留心自己的言行,切断孩子说谎的隐性心理动机,为孩子做出诚实的榜样。
撒谎的孩子也是天使
尽管实施再好的教育,也不能避免孩子撒谎,尽管每个孩子偶尔会撒谎,他们依旧是天使——所有的孩子本身都是天真、善良的。
教他分清主客观
幼儿期孩子因分不清主客观世界的差别、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的差别而无意识地“说谎”,家长完全没必要产生心理负担。为了孩子认知能力更快更全面地发展,可以与孩子在轻松有趣的互动中,引导孩子分清想象和现实,比如孩子陷入幻想,编造天花乱坠的故事后,父母可以很平和地逗问孩子:“为什么我看到的不是那样呢?是宝宝想成那样的对不对?”夸夸孩子想象得很好,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等等。这样既不妨害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又能增加孩子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沟通消弭“谎言”
跟孩子沟通,往往比跟大人沟通还需要技巧。孩子有意识撒谎而引起家庭纷争,很多情况是家长不懂得和孩子沟通的技巧问题。一些家长明明知道孩子撒谎了,还依然反复地追问:“是这样吗?真是这样吗?”以为孩子会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改变他的回答,谁知孩子就跟地下党似的,宁死不屈,不改初衷。父母这样做其实只会使他继续撒谎。如果,你能轻描淡写地说出事情的真实状况,让他知道你已经了解了事情真相,不用再多说什么,慢慢地他就会明白,原来说假话并不能掩盖真相,说真话也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后果,是他自己想得太多了。次数多了,他觉得用不着撒谎了,他自然就会改掉撒谎的毛病。
理解尊重构筑诚信
对孩子反反复复地批评说教根本不会有任何用处,要想和孩子有效地沟通,家长最好能放下长辈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想想,理解孩子说的话里面隐藏的信息,有时你只要对他的一些感受表示理解就足够了。你要像尊重一个大人一样来尊重你的孩子,最起码,我们对一个犯了错误的大人,不会用直接简单、粗糙的语言教育他,更不会动手打他。再说所有的孩子本身都是天真、善良的,他们偶尔的撒谎,有时候只是恶作剧,有时候可能是在试探父母的心,也有一些只是表达出他们内心的一些渴望(比如吹牛、说大话),更多的时候是担心做错事会被惩罚。
再如孩子考试失利藏匿考卷、谎报成绩、找人代家长签字,如果父母发现后能以诚恳、尊重的态度,循循善诱,帮助孩子分析这次考试失利的原因:是上课不专心,还是粗心大意?学习上不懂的地方,可以共同分析寻求解决和帮助。粗心大意是否因为考试时间不够用造成的?和风细雨的交谈,不仅能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和对抗情绪,让他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下定东山再起的决心,也杜绝了他下次说谎的根源。切记,要推心置腹地阐明观点,以朋友般的温暖去解决孩子内心的渴求,让孩子反省自己撒谎的不良行为。
其实,在孩子撒谎前,在孩子心中有困惑和疑难时,就鼓励他倾吐出来,及时寻求帮助,是家长更好的做法。如果《狼来了》故事中的放羊娃在撒谎前,及时提出排除孤独和恐惧的要求,或者对大人们说:“一个人在山上放羊太寂寞太无聊了,假如狼来了,我凭个人的力量也保护不了羊群。我想要一条牧羊犬,既可和我做伴,又能帮我管理羊群。”这样合情合理的要求,相信大人一定会满足他的。
所以,如果能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多学习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多体察一下他们的内心世界,相信我们都会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无妨
爱撒谎的孩子会有这样一种心态:担心自己说真话也没人相信,对自己信心不足。这需要父母细心观察,只要孩子有点滴进步、微小成绩,都要及时、热情地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孩子心里始终有一种踏实的被信任感,勉励孩子以后做得更好。比如,上次考试孩子考了40分,给你说考了60分;而这次考了60分,说考了70分。尽管同样是撒谎,但谎报的分数少了,也是一种好现象。因此,尽管做父母的心知肚明,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看,上次帮你分析了失败原因,经过努力,成绩不是上来了吗?争取下次还能有进步,让爸爸高兴高兴。不过,不要骄傲啊。来,现在我们看看你还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需要弥补。”这样,既肯定了孩子进步的事实,又绵里藏针地告诉他要进一步完善自己。
当然,孩子的进步很可能不是直线上升,固有的毛病会冷不丁冒出来。这时,家长不要当头棒喝,更不要灰心丧气,放弃教育,而应更全面、更细心地引导他,在平时多注意提醒、监督,帮助他树立起信心。这样,孩子撒谎的次数自然会减少,恶习慢慢也会改掉。
孩子的转变是个渐进的过程,父母不可操之过急。记住,满足撒谎孩子内心的合理需求,在关键时刻给孩子以肯定和帮助。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感化下,相信孩子一定能走出谎言的阴影,做一个诚实、上进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