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窦宪征匈奴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6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虽然内附,但北匈奴因据有天山以北的草原和天山以南的沙漠田,仍然不时犯边。汉明帝时,北匈奴寇掠更加频繁,焚烧边郡城邑,使汉河西一带城门昼闭。北匈奴的侵扰势力的存在及其不时入侵,对汉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是一个莫大的威胁。随着东汉中原政治局面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汉朝国力的加强,以及在南匈奴的积极协助下,东汉政府决定征伐北匈奴。

  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汉政府派遣窦固和耿秉出屯凉州(今甘肃省清水县北),作北征匈奴的准备。第二年,征召沿边守兵,命诸将率领南匈驻及乌桓、鲜卑等骑兵数万人,分四路出塞北征。这次出征,除了窦固出酒泉塞一路,在天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北)击败呼衍王部,将匈奴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占据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岳县)外,其余三路都因北匈奴闻风逃往漠北,没有战果而还。经过这次北伐,不断有匈奴人南下附汉。东汉建初八年(83年),北匈奴三木楼訾部落在大人稽留斯等率领下,有38000人,驱马20000匹,牛、羊十几万头,至五原塞归附汉朝。随后,元和二年(85年),又有以大人车利涿兵等为首的73批匈奴,先后入塞归附汉朝。北匈奴部分部落的归附,大大削弱了北匈奴侵扰集团的力量。加以南匈奴对北匈奴的攻击,以及平时受到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乘机反抗,北匈奴在漠北难以立足,只得举族迁至安侯河(今鄂尔浑河)以西去。章和元年(87年),鲜卑族兵又从左地猛地攻北匈奴,大破之,斩优留单于,这便引起了北匈奴的混乱。有意归附汉朝的居兰、储卑、胡都须等58部二十多万人,乘机纷纷南下至朔方、五原、云中、北地等郡附汉。正在这个混乱之时,漠北又发生了蝗灾,人民饥馑,族内矛盾尖锐起来,而北匈奴统治集团自优留单于被斩之后,优留的异母兄弟争立单于,各部分势力并各离散。这为汉朝进一步打击北匈奴势力创造了条件。于是,从建初二年(77年)中止的军事远征,现在又重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东汉永元元年春(89年),和帝力排众卿谏阻,着手准备出兵北匈奴。六月,窦宪、耿秉等率八千骑兵,汇合南匈奴单于骑兵30000,分三路出击北匈奴。窦宪、耿秉一路兵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一路兵出击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将一路兵出击稠阳塞,三路兵在涿邪山汇合。窦宪分遣副校尉阎砻、司马耿夔、耿潭率领南匈奴精锐骑兵一万余人,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今漠北西北部的额布根山)展开激战,北匈奴大败,单于落荒逃走。汉军乘胜追击,斩杀北匈奴名王以下13000余人,俘获大批匈奴士兵,并缴获牛羊马百余万头。匈奴军中的小首领相继投降汉军,前后共有81部20多万人。窦宪挥军追击匈奴至燕然山(今杭爱山),命令中护军班因在此刻石立碑纪功,以宣扬汉朝威德。窦宪又派军司马吴记、梁讽携带金帛赠给北单于,向北单于宣扬汉朝国威,北单于叩首拜受。梁讽又劝说北单于仿呼韩邪单于尊奉汉朝的先例,称臣汉朝。单于非常高兴,派其弟右温禺鞮王奉贡,随梁讽入朝拜见汉天子。

  永元二年(90年)五月,窦宪又派副校尉阎砻率领2000余骑兵出击盘据伊吾的北匈奴,夺取伊吾卢地,并派兵与南匈奴共同出击鸡鹿塞(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北单于受伤遁逃,仅以身免。永元三年(91年),窦宪又派左校尉耿夔、司马任尚出居延塞,将北单于围困于金徽山(今阿尔泰山),北单于只身逃往康居,匈奴政权全部瓦解,从此匈奴退出了漠北地区。从前二0九年冒顿单于建立政权起,匈奴在大漠南北的活动,至此整300年。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