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烛之武退秦师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晋楚城濮之后,晋国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晋文公由此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但是,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给小国带来的却是灾难。特别是那些夹在晋、楚之间的诸侯国,更是疲于应付,左右为难。楚来则迎楚,晋来则迎晋,忍辱含垢,委屈求全。稍有不慎,便会遭到大国的攻伐。郑国便是其中之一。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当楚军挥师北上,与晋争霸时,郑国因楚近晋远,不得不委曲求全,而站在楚国一边。这一下惹恼了晋文公。城濮之战后的第二年(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年)夏天,晋文公纠合宋、齐、陈、蔡、秦等诸侯公于霍泉(在洛阳城中)。除了重申践土之盟外,便是商议讨伐郑国。最后,晋国和秦国决定联合出兵。周襄王二十二年(前630年)的春天,晋文公先派了一支小部队对郑国作试探性进攻,以观其可攻与否。到了九月,晋国和秦国便大举出兵,攻入郑国境内,包围了郑国的都城。晋文公攻郑的理由是:郑国君文公在自己流亡路过郑国时曾对自己无礼;后来又背晋助楚。入郑后,晋军大营驻扎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县北13里),秦军驻扎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县南,与函陵相距甚近)。晋军由晋文公亲自指挥,而秦军则由秦穆公自己指挥。

  晋、秦军围郑后,郑都城中一片惶恐。郑国大夫佚之狐感到事态严重,便去找郑文公,对郑文公说:“国家的形势已经很危急了。您若能够让烛之武去见秦伯,和秦伯谈一下,秦军必然撤退。那样晋军也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去找烛之武商议。烛之武听了郑文公的请求,便推辞说:“臣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臣已经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这个任务我完成不了。”郑文公知道烛之武在埋怨自己不早日任用他,只是到了危急的时候才想起他,便恳切地道歉说:“我不能早日任用你,让你发挥才能,如今事情紧急了才来求你,这是寡人的过错。但是,郑国如果亡了,对您也没有什么好处。”烛之武答应了。夜里,烛之武从城里缒墙而出,摸到秦军的军营里,见到了秦穆公。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军和晋军围郑,郑已知己之必亡。然而,如果郑国灭亡而对您有好处,那我们也愿意灭亡。越过别的诸侯国而以远地为己边邑,您知道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干吗要灭亡郑国而让邻国增加力量呢?邻国实力增加了,您的力量可就削弱了。如果留着郑国而不灭亡它,让郑国为秦东道之主人,秦国外交之往来,郑国可以助其乏困,这对您也并无害处。而且,您也曾经有恩于晋国。晋惠公夷吾答应割给秦国焦(今河南三门峡西)、瑕(今河南灵宝东)二邑,可是早晨归国,晚夕即筑城以备秦,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的贪欲哪里有满足的时候?既然东侵郑国以开拓其封疆,又要放恣其心力而西拓其边界,如不损害秦国,其土地将何从而得?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惟君图之。”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的事情,他自然不愿意做。因此,他单独和郑国签订了盟约,让杞子、逢孙、杨孙留下来帮助郑国戍守,便引军撤回秦国去了。

  秦军不辞而别,突然撤走,使晋人十分恼怒。子犯向晋文公请求率军进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不是他(指秦穆公)的帮助,我们不会有今天。得到别人的帮助却又去损害人家,这是不仁;失掉自己的同盟是不明智;攻秦为乱,和秦为整,以乱易整,不算什么英勇之举。我们还是撤回去吧。”于是,晋文公率晋军撤回了晋国,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烛之武的成功,在于巧妙地利用了秦、晋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而对秦穆公晓以利害,因而使秦军撤走,从而孤立了晋军,使晋军也不得不退兵。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