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普遍存在,社交场合也无例外。解决矛盾,一般都通过说服,只有经过说服无效,矛盾性质又日益激化,才采取非社交的强制手段,但那仍然需要以说服作为辅助手段。说服不限于思想教育工作,传播知识、治疗疾病、经济谈判等,都离不开说服。即使志同道合的挚友之间,也不可能永远事事认识、见解完全一致,若要取得一致,就要通过说服。说服工作处处有,经常有,它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总的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我们注意:
1.善于运用外部环境
在什么样的外部环境中进行交谈、说服别人,这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许多人在自己的客厅里说话比在别人的接待室里说话更有说服力。因此,精明的交谈者在与人洽谈重要事务时,总是争取在自己的而非对方的办公室里进行。据了解,在这样的环境中,说服的比重会大一些。
就这一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泰勒尔和他的助手兰尼做过一次实验。他们先给巴尔的摩市约翰霍尔斯大学的60名学生评分,鉴定他们对别人的影响力,然后把其中愿意者分成3人一组,每组由影响力大、中、小不同的人组成,请他们讨论并表决该校预算中10种可以削减的项目,哪几项最宜减掉。一半的小组会议在影响力最大者的寝室里召开,另一半则在影响力最小者的寝室内进行。最后结果显示:讨论时,即使主人的影响力最小,客人开始也持反对意见,最终还是屈从于主人。
2.注意个人的神态
有位心理学家在某一大学里召集了68名志愿者,吩咐他们每人跟4位行人谈话,请求他们支持一个反对校内早餐和午餐两餐供应肉类的团体。在跟行人接触前,研究人员对每位志愿者的各种情况,如是否有神态,外表是否漂亮,口齿是否伶俐,能否令人信赖,能否说服人以及是否泰然自若等问题,都做出鉴定。结果发现。在神态泰然自若的情况下,成功的几率大。而那些畏首畏尾、给人一种虚假感的人,往往是说服不了人的。
3.考虑到听者的社交位置
假如你要到隔壁去,请那对新婚夫妇参加一项社会公益活动,你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一般情况下,平常的劝说者可能会直截了当地说一番大道理,而善于劝人者则会先考虑对方的处境,赢得听者的信任。如果对方说自己正为某事烦恼,劝说者便会对他说:“我理解你为什么有这种感受,要是我处在你的位置,也同样会烦恼的。”这就表示了对他的同情,赢得了对方的注意。
与此相反,善劝者听见对方反对自己的话时,也会做出反应,但绝不会反驳。他会把反对的话重复一遍,承认具有道理。好几种研究表明:劝说时,照顾双方的意见,比只提供单方面意见的说服力强得多。
这可以说,在谈话时,应该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4.应该把自己设身于对方进行说明
现实生活表明,要改变别人的想法,劝说者必须与听者站在一边,两者的关系越融洽,劝说的话越容易入耳,这是因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天性,喜欢听“自己人”说的话。有位心理学家说:“一个酿酒专家也许能告诉你许多理由,为什么某一种牌子的啤酒比另一种牌子的要好。但如果你的朋友,不管他对啤酒是否在行,叫你选购某种啤酒,你很可能听取你朋友的。”
还有的人在商品买卖中发现,最佳商品推销员都能模仿顾客的声调、音量、言词,表现顾客的姿态和情调,甚至还能下意识地在呼吸动作上与顾客相协调,好像是一架绝妙的反馈机器,把顾客发出的每一个信号反射回去。
5.说话要有信息量
人们在交谈,或者参加某一协商会议时,有人受到欢迎,而有人不引人注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条不能忽视的原因,这就是,受欢迎者所说的话要比别人的话的信息量大,或者说受欢迎者所提供的资料要比别人提供的资料有力。这样的话使人听得进,信得过,按照这样的意见所提出的方法是可取的。但这并不是说人们只能信任某种特定的信息来源,而不相信其他来源。各种信息来源,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语言的可靠性,并不取决于方式和种类,也不取决于某种来源,而是取决于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