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涉外商务礼仪

  迎送外宾的礼仪

  迎接、送别是涉外商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地位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外宾对主方的第一印象和最终感受。迎送外宾要根据其身份和来访性质、规格做出不同的安排。主要分为隆重的迎送和一般性迎送。

  (1)隆重的迎送

  隆重的迎送仪式适用于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方高级领导人或其他重要的官方代表团,以示对他们的欢迎和重视。仪式必须讲求规范性和严肃性,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应的国际惯例。

  (2)一般性的迎送

  一般性迎送仪式相对要求宽松一些,适用于一般来访者,可能是官方人士,专业代表团,文化体育团体,也可能是长驻我国的外国使节、外国专家、记者等其他人士到任或离任。仪式同样要郑重,但不必过分渲染、夸张,要充分表示出尊重和友谊。

  另外,还有一些纯属私人性质的来访,迎送的安排要以礼貌、方便、实际为原则。

  (3)迎送规格

  迎送的规格一般由主办方决定。通常情况下,迎送外宾的人员身份应与客人相对等,也可以稍低一些(例如副职)。如果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地方上访问,应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或对口负责人迎送;而如果贵宾只是过境,则规格可适当降低。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两国关系或政治等特殊需要,可也适当提高规格。

  (4)迎送礼节

  迎送外宾首先要准确掌握抵达、离开的时间,迎送人员及车辆要事先安排好,不可迟到、早退。对国家级贵宾应布置好两国国旗,在行进路上铺设红地毯,有时设供检阅的仪仗队。献花一定选用鲜花扎成的花束或花环,在主宾握手后,由儿童献上。选择花卉要注意对方国家的禁忌,通常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和黄色花朵。

  客人抵达时,应主动迎上去,按其国家、民族习惯行礼,多以握手、拥抱、贴面为礼节。然后相互介绍随从人员,用对方母语介绍较为礼貌。一般场合下可以交换名片。

  迎接外宾一定要事先安排好住处,并指派专人协助其办理各种手续、事宜,安排好翻译工作。当客人抵达住处后,一般不可马上安排活动,应让外宾稍作休息,以便更衣等。

  迎送外宾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面带微笑、亲切大方,但不可流于谄媚,一定要令对方感到受到尊重和欢迎,心情愉快。

  对外宾称呼与问候的礼仪

  (1)称呼外宾

  称呼外宾,按国际惯例一般称男士为“先生”,女士为“小姐”,知道对方已婚则称“夫人”,或索性均称“女士”。对部长以上的官方人士通常称职务加“阁下”,如“部长阁下”,美国、德国等国家则除外。对君主制国家的国王、王后要称“陛下”,称王子为“殿下”,对王子之妻也称“殿下”,对公主之夫却不能这么称呼。熟悉的也可称“先生”“夫人”。对有爵位的人称其爵位,对军人称军衔,对神职人员称其教会职务,对学者等可称其学位或职称,都要连名称呼,如“××男爵”“××将军”“××神父”“××博士”等。

  (2)问候方式

  在社交场合,遇到面熟的外宾一定要问候,通常说:“您好!”“见到您很高兴!”如果忘了对方的名字,可歉意地说:“对不起,不知怎么称呼您。”或“真抱歉,我没有记准您的名字。”如果向第三者打听,切不可用手直指其人,应这样发问,如:“对不起,您能告诉我坐在靠窗的那位金发女士的姓名吗?”

  陪同外宾参观游览

  我国幅员辽阔,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名胜古迹。因此,来访的外宾,无论是正式访问还是参观旅游,无论是政治交往还是商务谈判,大都有参观游览等活动的安排,而且活动中的轻松气氛,更易缩短双方距离,增进友谊。

  (1)确定参观游览项目

  确定参观游览项目,主要应该考虑到外宾来访的目的、性质意愿兴趣和当地的季节天气等条件,安全、保密设施以及业务工作的需要,等等。可以主动提出参观游览方案与对方共同商定;也可以事先通过外交途径了解外宾的要求,做到力所能及,合理安排。

  (2)做好计划

  确定参观游览项目后,应拟定详细计划:包括景点、时间安排、人数、休息、场所、用餐、交通工具等。事先联系妥当,由各部门做好准备,细节问题也不可忽视。

  (3)安排陪同人员

  按国际交往礼节,一般应由身份相当的人员陪同外宾前往参观旅游,安排好翻译、解说员或导游人员,陪同人员不宜太多,以免妨碍外宾游兴。

  (4)游览中的介绍说明

  游览过程中要注意照料好外宾,掌握好时间安排;介绍情况时应实事求是,不可夸大或贬低,那样一旦对方知道后会十分反感,甚至影响到其他工作与交往;对该保密的内容不可随便透露,对一些不许外宾拍摄或进入的地方,如某些文物、专利设备等,应事先向其解释说明,以免造成不快。

  介绍说明应使用对方语言,力求简明、扼要、生动、活泼,外宾较多时可分批介绍或使用扩音器。可以把介绍内容以书面形式印发给外宾,使客人参观游览时有更充裕的时间亲自观看。对外宾的提问,要耐心、热情、认真地回答,帮助他们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对确实不了解或确实不准确的知识也要如实相告,切不可不懂装懂。

  馈赠礼仪须知

  在涉外活动中,不管是单位团体还是个人,都会遇到相互赠送礼物以表各种心意的情况,送礼没有固定的规矩,但也要讲求约定俗成的礼节。

  (1)馈赠方式与场合

  馈赠的方式一般是当面进行,也可以预先送去,或通过礼宾人员、外交渠道转送。有的要附上送礼人的名片,有的则应写上祝词附在小信封里。

  馈赠应该考虑不同的场合。赴宴作客时应给女主人带些小礼品,有孩子的可给孩子送个玩具;参加婚礼可送上一束花或工艺品,并致以祝福的话;逢年过节,可送日历、烟酒、糖茶等礼物,远方的朋友还可邮寄。

  馈赠也讲时机。拜访、赴宴等一般刚进门时送给对方;会见和会谈时向主人馈赠一般安排在起身告辞时;为接待人员准备的小礼物,应在刚抵达时尽快赠送;交往过程中,对方赠送了礼品,应酌情及时回赠。

  (2)礼品的选择

  选择礼品既要考虑对方个人的兴趣爱好,也要考虑对方国家的审美习惯、习俗禁忌,数字、颜色、花卉、动物都有可能成为禁忌,要了解清楚。礼品最好选择物有所值,具有纪念意义或民族地方特色的纪念品、艺术品、书籍、花束、土特产、巧克力及一般用品等。礼品贵在情谊,不求昂贵,免得引起贿赂的嫌疑,令对方受之不安。

  礼品不论大小,均应包装好,使之美观漂亮,表示出你对礼物是精心挑选的,郑重其事的,这能体现对外宾的友好与尊重。

  (3)注意各国礼仪

  送礼对象不同,所要注意的礼节也大相径庭。例如对欧美一些国家的人,第一次见面不宜送礼,对阿拉伯人更是如此,否则对方坚信你想贿赂他。对日本人则正相反,不仅初次见面要送,而且送礼要十分经常、普遍。在与日本人的业务交往中,每年7月15日(一年中间)和1月1日必须送礼。

  任何情况下,最好接受日本人送上的礼物,回送的礼物也不要比日本人送的礼重,或差得太多,不然对方会觉得你故意让他欠你人情。如果只想送给某个日本人礼物,一定要在单独相处时再送;而同样情况,对阿拉伯人可千万别这么做,别人会有所怀疑。

  对一般外宾,多给女主人送礼品,可绝不能给阿拉伯人的夫人送东西,但送孩子东西会使对方高兴。送异性香水是关系暧昧的表示。对西方人、日本人可以送

  酒,却不能送酒给阿拉伯人,也不能送动物形象的东西。不管对方是哪个国家的,都不可以送带有自己公司标志的东西作为礼品,这是非常失礼的,而送富于本国民族特色的东西总是上选。

  给外宾送礼的五个原则

  (1)不送触犯外宾习俗的礼品;

  (2)不送过于昂贵和过于廉价的物品;

  (3)不送印有广告的物品;

  (4)不送药品与补品;

  (5)不送使异性产生误会的物品。

  受赠礼仪须知

  掌握一定的受赠礼仪知识,是涉外商务礼仪的重要要求,它是确保尊重,避免误会的需要。

  有时候,外宾会赠送礼物给你,此时,并不一定是表现“廉洁”为好。在某些不便拒受的情况下,为了尊重对方的习惯或礼仪,有纪律约束的人员可先收下再按工作要求上交或处理。有时拒绝礼物会让对方难堪并认为你不尊重他。受礼时应眼睛看着对方,双手接礼(阿拉伯一些国家习惯右手接礼,切不可用左手!),并向对方表示谢意。接受欧美客人的礼物要当面拆开表示开心,而接受东方大多数国家客人的馈赠则不能当时打开,除非对方请你打开看一看才可以。对邮寄或送来的礼品,应回复名片或写信表示感谢;正式场合下,受礼者应用左手托好礼物(大型的礼物可先放下),用右手与对方握手致谢。

  §§第三章 服饰礼仪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