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兰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和同盟国不仅在陆地上针锋相对,在海上也展开了激战。1914年至1915年初,在北海和大海上爆发了几次较大的海战,都不具有决定意义。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日德兰海战。
战争爆发后,英国海军一方面以其优势力量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另一方面企图在有利条件下与德国公海舰队进行决战,一举歼灭德国海军主力。面对英国的海军优势,德国设法引诱敌人部分兵力出海,以自己优势兵力将其歼灭或给予严重打击,但要避免与优势的敌人交战。因此,直到日德兰海战之前,两支主力舰队并未相遇,也没有爆发决战。
1916年,在基尔运河内停泊着一艘艘悬挂德国国旗的战舰。士兵们一个个无精打采地待在甲板上,他们对舰队负责人感到失望。士兵们悄悄地向自己的舰长打听,什么时候才能离开基尔运河。身为海军舰队总司令的舍尔,此时并不轻松。士兵的抱怨早就传到他的耳朵里,他也焦急万分。英国海军依仗自己的海上优势,对德国海军进行海上封锁,使得德国海军的主力舰队被迫龟缩在窄小的基尔运河内。这种尴尬的处境,让德皇非常恼火,也使舍尔本人在德皇和士兵之间受夹板气。
“这种情况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舍尔暗暗地对自己说。
1916年5月,5艘德国战斗巡洋舰进入北海海域,率领这些舰船的是德国海军将军希佩尔。此时,英国舰队根据预先得到的情报,也已经起航。英国舰队141艘大小舰船由海军司令杰利科率领,从苏格兰出发,向东行驶。前锋舰队舰船10艘,由贝蒂率领。
5月31日下午,海面上希佩尔的舰队向西行驶,正好和贝蒂率领的英国前锋舰队相遇。为了消灭希佩尔的舰船,贝蒂命令六艘战斗巡洋舰全速猛冲。希佩尔见情况不妙,急忙调转方向。当贝蒂的六艘战舰追上来时,希佩尔用炮火还击,炮弹像长了眼睛似的,在“玛丽王后号”和“不屈者号”战舰上相继开花。“玛丽王后号”上的操作室和弹药库起火,结果十分钟之内,该舰就在滚滚浓烟中沉入海底。“不屈者号”受伤后仍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结果被鱼雷击沉。贝蒂气得咬牙切齿,他命令剩下的八艘战舰全速追击。当贝蒂追过一个环形礁时,突然发现在海平线上,密密麻麻闪出无数的舰船。“天哪!”贝蒂惊呼一声。那是德军的主力舰队。原来舍尔经过长期考虑后,决定用诱敌深入的方法。他让希佩尔带五艘战舰长距离行驶,故意暴露出行踪,自己则率领主力舰队悄悄地在后面跟着。巧合的是,英国舰队也是先派出一支分舰队,主力舰队则在后面。贝蒂发现德舰主力后,立即向海军总部发报,自己全速向北撤退。海军司令杰利科得知德国主力舰队的确切方位后,立即率领24艘战列舰向南部海域疾驶。此时舍尔的主力舰队正在由南向北追击贝蒂。英国的二十四艘战列舰得到命令后,排成一条长蛇形,舰与舰之间相隔六百多米。
舍尔没有想到英军的作战计划竟和自己的计划如出一辙。也由于侦察上的失误,舍尔未料到这么快就要与英国海军的主力相遇。傍晚时分,突然一阵阵“轰轰”的声音传来,英国的战舰开始向德舰发炮了。炮弹像雨点一样砸在德舰上。霎时间,海面上海水四处飞溅,三艘德舰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希佩尔将军的“留住号”在英国舰船炮火的打击下沉入海中,希佩尔本人不得不弃舰登上“毛奇号”。
在仓促的应战中,德军士兵集中火力,把英国舰队的先锋旗舰“无敌号”击沉。经过两个小时的战斗,舍尔感到力不从心。他下令德舰施放烟幕,发射鱼雷,并且在附近的海域内布置水雷。英舰不敢贸然进击。为了阻止德舰返回德国,杰利科命令舰队封锁北海上所有的航道。
为了在天明之前回到本土,午夜时分舍尔命令舰队向东行驶,避开英舰。熟悉海域的杰利科早就料到舍尔这一手。德舰在北海的东部海面行驶不出半个小时,就被杰利科的后卫舰队发现。海战在双方的照明弹和探照机下再一次展开。炮弹带着一束束光亮划破夜空,向对方的舰船上飞去。在双方交战的时候,出现了一幕戏剧性的场面,英舰“黑太子号”上出演了一场可悲的笑话。当时“黑太子号”驶近一艘德国军舰,可是“黑太子号”的舰长神使鬼差似的,以为这是协约国的友舰。他发出问候的信号,结果召来的不是友好的答复,而是一阵狂轰猛炸。在4艘德舰的围攻下,英舰中显赫一时的“黑太子号”被击沉,舰上八百多名官兵全部遇难。
战斗异常激烈。英舰虽然在数量和舰种上超过德舰,但在作战水平上却并不比德舰高。随着“黑太子号”的沉没,英国和德国的海战也临近尾声。在双方的交战中,德舰的主力舰“波门号”也被英舰击沉,舰上的官兵全部丧生。其他的舰船在夜色中由于难以控制,相互碰撞中沉没的也不少。
日德兰海战,英国损失军舰14艘,德国损失11艘,英国损失的吨位数几乎是德国的2倍。虽然英军损失较重,但是德国海军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只得退回北海。由于这场海战是以丹麦的日德兰半岛的斯喀基尔拉克海峡作为主战场,所以被称为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后,双方的活动更加小心,北海水域内的战斗基本停止,双方开始把注意力集中转向潜艇战和反潜艇战。
“一战”中的新式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飞机、潜艇、坦克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大量装备部队,火力得到空前的加强,这些新式武器从此登上了战争的舞台。
自从1903年莱特兄弟驾驶人类第一架飞机飞行成功后的10年时间里,飞机基本上没有用于军事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起初用于通信和观测,没有任何武器装备。敌对国家的飞机在空中相遇,飞行员用拳头示意敌方,后来又用石块、投箭攻击对方的飞行员和螺旋桨。为了更有效地消灭对方就开始了带手枪、步枪、小炸弹、手榴弹了。后来,法国“瓦赞”式双座飞机上的观察员兼机械师路易·凯诺在机舱中装上了一挺0.303英寸的刘易斯式机枪。1914年10月5日,他和飞行员约瑟夫·弗朗茨一起驾驶该机去执行巡逻任务,发现德国一架“阿维亚蒂克”式双座飞机正要侦察法国防线。弗朗茨逼近这架飞机时,成功地用飞机上安装的机枪击落了德机,有人称这是航空作战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空战。
此后,德国人领先荷兰人安东尼·福克,也试制成功了同步机枪。他们先后改制了60多种不同型号的飞机,飞机才逐渐地随着不同的需要出现了歼击机、侦察机、运输机、驱逐机、轰炸机等不同机种。1917年,德国人制造的戈塔式轰炸机,已能装有260匹马力的发动机,飞行高度可达12000英尺,经常轰炸伦敦。英国人也造出“汉德利·佩奇”式轰炸机予以还击。
在使用飞机交战的同时,双方还用飞艇来作战。一战中,最有名的要算“齐柏林飞艇”,这种飞艇长760英尺、宽75英尺,以硬铝为骨架,气囊贮氢量达200万升。1915年1月,对英国进行轰炸,一度造成所谓的“齐柏林大恐慌”。后来英国人从飞机怕鸟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想出了用气球拦截飞艇的主意。1917年8月,英国在伦敦以东设置了第一道气球屏障,将成千上万的气球升到一定的高度,气球中间横连铁锁,铁锁垂下密密的铁丝,这种气球屏障使德国飞行员望而生畏。因为飞艇体积庞大,速度慢,易燃烧爆炸,为了不被气球损伤,就得减慢速度,这就延长了自己暴露目标的时间,结果成了英国防空炮的靶子。
有趣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行员盛行一种航空骑士的豪侠风度。德国最著名的战斗机飞行员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上尉,曾在81次空战中获胜,击落敌机80架,这个当时世界上击落飞机最多的王牌飞行员驾驶的飞机漆有深红色,被人们称为“红色男爵”。1918年4月21日,已升任大队指挥官的26岁的里希特霍芬在低空飞行时与英国的“骆驼”式飞机编队遭遇,在激烈的空战中阵亡。英国空军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6名英国空军上尉和一队飞行员护送着“红色男爵”的棺木走向墓地,一支荣誉鸣枪队向死者致告别鸣枪礼。隆重的葬礼活动全部照了相,然后由一名英国飞行员驾机将照片和讣告空投到德国防线的后方。
1916年9月15日,计划在索姆河发动反攻的英法联军,突然出动了10几个巨大的“怪物”向德军的阵地冲来。它身披铁甲,形如房屋,身躯看不见轮子,却能行动自如地运行,巨大的轰鸣震动大地,这个喷射火舌的怪物,将德国士兵吓呆了——任凭你机枪射击,它都满不在乎地,大摇大摆地越过堑壕。战斗经过两个半小时,英法联军攻占德军阵地纵深5公里,占领了有利的地形,俘虏了德军300多人。这个钢铁怪物就是坦克。
大战期间英国随军记者斯文·顿,在前线采访中,亲眼看到自己的同胞一次次的冲锋都倒在血泊之中。什么样的武器能够抵御枪弹的袭击呢?他受美国履带式拖拉机的启发,幻想给它穿上一层厚厚钢甲外衣,它就成为既能防御又能进攻的武器了。他的建议很快受到重视和采纳,英国林肯城生产水柜的威廉·浮士德机械厂终于把它研制成功。当时英国内部称它为“机枪破坏器”,为了保密,对外则叫它“水柜”,水柜的英文发音就是坦克,所以坦克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第一次大战最大的一次坦克战,是在1917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的康布雷战役之中。11月20日,英国第三军团司令官朱利安·宾将军决定在适宜坦克作战的康布雷镇,同时出动381辆坦克。轰鸣的坦克直扑德军阵地,防线很快被突破。战役的结果,英军虽然有65辆坦克被击毁,还有118辆倾陷在战壕里,但俘虏德7500名,这是一次较成功的坦克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开创了运用化学武器的先例。1915年1月,俄军与德军在东普鲁士的马祖湖交战。德皇接受了参谋总长法尔根汉使用毒气弹的建议。1月31日,德军首次用大炮向俄军阵地发射了毒气弹。由于气候寒冷或设计上的毛病,对俄军没造成多大的伤亡。5月1日,由巴伐利亚皇子莱奥波尔指挥的第九军团又对俄军发动了毒气进攻,他们根据气象预报,把装满氯气的圆管阀门打开后,氯气随风飘向俄军阵地。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一会儿,风向突然变了,毒气反而被吹向德军阵地。
在西线,德国使用毒气更凶了。1915年4月22日,德军在伊普尔以北的英法联军结合部,安置了数千个毒气筒。施放了5分钟。这种比空气重3倍的毒气,趁着风势向英军阵地袭来,在英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有15000人中毒,5000人死亡,使阵地留下了长达4英里的缺口,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毒气战。在依普尔运河河畔的草丛、树根下,成千上万的战士蜷缩成一团,令人惨不忍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水艇、巨炮、无线电报等也初次用于军事。战后,世界各国相继建立了空军、装甲兵部队、防化兵、潜艇部队军军兵种。
巴黎和会
参加巴黎和会的“四巨头”在经历了一场空前浩劫的战争之后,通过战胜国对战败国缔结和约的方法安排战后的世界,便成为当务之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斗争从战场转移到谈判桌前。于是,一场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丑剧——巴黎和会就此上演了。
在巴黎和会之前,美、英、法、意、日五大战争国已经举行了非正式会谈,为控制会议做了安排。实际出席和会的共32个国家,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意大利首相奥兰多、日本前首相、元老西园寺公望都亲率代表团出席和会,盛况可谓空前。但他们却把苏俄和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排斥于和会之外。
与会国的代表权很不平等。美、英、法、意、日五国各有5名全权代表,可以出席一切会议,其它国家只有1至3名全权代表,只能出席与他们有关的会议。和会的组织机构更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其决策机构为最高委员会,最初由五大国的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因而也叫“十人会议”,后来又缩小为由美、英、法、意四国首脑组成的“四人会议”,而实际起操纵作用的是由威尔逊、劳合·乔治和克里孟梭组成的“三巨头”会议,他们有权决定和会的一切重大问题。五大国外长则另组“五人会议”以协助决策,解决次要问题。和会还设有若干专门委员会,它们虽由有关国家的代表组成,讨论和审议某些专门问题,但同样要受到大国的支配。至于由所有代表参加的全体会议,其作用不过是举手通过最高委员会已做出的决定。正如和会主席克里孟梭所说,“只有五大强国先行决定了一切重大问题,然后举行会议”。在长达5个多月的会期中,全体会议只开过七次,实际成为和会的一种点缀。
和会一开始,主要战胜国便陷入激烈的争吵之中,有时甚至达到互以退会相威胁的程度。
为了索取战败国的赔款,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吵得不可开交,谁都多想赚一笔。
美国总统威尔逊只好在英法之间周旋,他忙着打圆场:“我们美国一分钱都不要。你们两国都牺牲些,让别的国家也得点好处,法国得56%,英国得28%,这样可以吗?”
有着“老虎总理”之称的克里孟梭厉声喊着:“可以。但法德边界得以莱茵河为界,除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外,德国的萨尔区也归我们!”如果法国得到萨尔区,就意味着他控制了欧洲最重要的军事工业区,将来可以在欧洲大陆称王称霸。对这点,英国和美国当然不同意。他们从1月吵到4月,谁也不肯让步。威尔逊和克里孟梭都以退出和会来要挟对方。
三个人经过无数次的争执和讨价还价后,终于有了结果:英国得到了国际联盟所规定的委任统治制度下拥有1000万人口的领土,法国得到750万人口的地区,日本也得到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而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也得以通过,美国的商品与资本可以进入这地些地区,实行机会均沾,大家都有好处分享。
除分赃外,巴黎和会还有别的议程。主要是:密谋扼杀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国际联盟指挥各国反动派向革命人民进行血腥镇压,同时重新瓜分德国原有的殖民地。
6月28日是巴黎和会的最后一天,也是全体战胜国在和约上签字的一天。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没有出席会议,拒绝签字。
原来,巴黎和约里有三条是关于中国的。即战前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的领土,以及那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统统归日本所有。本来中国当时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曾经支援协约国大量粮食,还派出17.5万名劳工,牺牲了2000多人。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英美法却做主要送给日本。而卖国求荣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准备签字承认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中国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影响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两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但提案被否决了,而卖国的北洋军阀却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和约上签字。6月27日清晨,在巴黎的华工和中国留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6月28日,三万多华人齐集在中国代表团的住所外面。
“不能签字!”三万人发出了一个共同的呼声。“谁签字,就打死谁!”十五名敢死军的青年准备以自己的鲜血和头颅去捍卫中国的尊严和权利。
中国代表团终于发表了一项声明:“山东问题不解决,我们决不在和约上签字!”
巴黎和会和随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国际事务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事件都与此体系相关联。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该体系存在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导致了它的崩溃。
所谓的巴黎和会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法国元帅福煦事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休战。”历史无情地嘲笑着巴黎和会。1939年9月,希特勒再次在欧洲掀起大战,距巴黎和会正好是20年零两个月!世界人民再次陷入灾难和痛苦中。
俄国7月事变
在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俄国沙皇并未认识到沙皇统治时代已经行将朽木,仍不顾人民的强烈反对,把大批的俄国人送上战场。
1917年7月1日(俄历6月18日),20万俄军向被德军占领的伦贝格压去。先头部队是最精锐的哥萨克骑兵旅。俄军旗开得胜,很快就俘获德军17000人;以后几天又俘获了1万多人。可是,德、奥军队迅速得到后备军的支援,从第二周起,使用大量野炮,在广阔的战线上进行反攻。结果俄军全线溃退,进攻遭到完全失败。短短10天之内,死伤6万人以上!
这是俄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军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极力主张发动这次进攻的,是临时政府的陆海军部部长克伦斯基。他是布尔什维克的死敌。他打的如意算盘是:如果进攻胜利,他的威望将大大提高;如果进攻失败,可以把帐算在布尔什维克身上,说他们煽动士兵反对战争,以致造成战事失利。
现在,进攻果然失败了。于是克伦斯基玩了一个新花招:借口要补充前线兵力,下令把首都一些他认为不可靠的驻军调到前线去。
这一来,首都的士兵们再也忍受不住了。7月16日下午,两个士兵突然闯进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市委开会的地方,向主席团发表声明说:“我们是首都第一机枪团的代表。我们团决定今晚发动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并且已派出代表到各工厂、团部联络。希望党中央和市委立即组织队伍,领导武装起义!”
接待这两个代表的是斯大林。他是党中央委员,负责指导彼得格勒市委工作,并领导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他清醒地意识到,军队和外省都还没有作好支援首都起义的准备,仓猝发动,肯定会遭到临时政府的血腥镇压。因此向这两个代表作了解释,并希望他们团里的党员要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办事,不要贸然发动起义。
不料这两年代表全然不听斯大林的劝告,气愤地说:“打倒临时政府是全团的决议,我们决不违反它!”说罢气呼呼地离开了会场。斯大林知道情势的发展非常严重。正巧这时列宁又因病暂离首都,不能立即得到他的指示。因此,他当即派人将情况紧急通知党中央委员斯维尔德洛夫,同时又派人向列宁报告。
经过多方面的说服解释,准备发动起义的士兵们总算接受了党中央的意见:第二天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和平示威游行。第二天上午,列宁抱病返回首都。他表示完全同意党中央的决定,把武装发动改成和平示威游行。
从清晨起,成千上万的工人和士兵列队走上街头。他们高举着“要和平!要面包!要自由!”的标语和旗帜,有秩序地开始行进。参加示威游行有的50万人。
下午2时,游行队伍经过一个热闹的十字路口的时候,突然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先是一响,紧接着是噼噼啪啪的射击声。霎时间,一大批人倒在地上,秩序井然的队伍马上混乱起来。
随着人们的惨叫声,端着枪的步兵和举着马刀的骑兵,恶狠狠地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冲来。顷刻之间,大街上淌着工人和士兵的鲜血。同一时刻,有准备的政府军队在各处出现,对游行队伍进行血腥的残杀。
原来,克伦斯基早就从前线调回了好几个忠于政府的团队,加上首都军事学校学生——士官生的配合,有计划、有准备地制造了这一流血事件。这一天,在首都大街上被打死、打伤的有400多个工人和士兵!
为了避免进一步流血,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在事件发生的当天晚上,就号召游行群众和平地返回工厂和营房。可是,克伦斯基并不就此罢休。他企图借此机会,一举消灭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党的处境非常危险,只能转入地下活动。
果然,临时政府公开地镇压革命力量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马上被捣毁和封闭,工人赤卫队的武装开始被解除,有革命情绪的士兵被迫害,许多团和师被解散。
敌人最害怕因而最憎恨的是列宁。因为他们知道,布尔什维克党的“完全不信任新政府”、“特别要怀疑克伦斯基”、“把无产阶级武装起来”等等的策略,都是列宁提出来的。因此,要搞垮布尔什维克党,首先要把列宁抓起来。但这又必须寻找一个借口。于是他们造谣说,列宁是个“德国间谍”,拿了德国人许多钱,到彼得格勒来组织武装叛乱。一下子,报纸上刊登的全是这类文章。
有了这个借口,临时政府在7月20日正式发出了逮捕列宁的命令。这天夜里,一辆满载着政府士兵的大卡车,急驶到列宁住所门前。冲进门后,军官挥舞着手枪逼问列宁夫人:“列宁在不在家?我们奉令进行搜查!”列宁夫人冷冷地回答说:“他不在家。”原来,在敌人发出逮捕令以前,列宁就秘密转移了住所。
军官一声令下,士兵们立即打开衣橱、拉出抽屉、抬起沙发,乱纷纷地搜查起来。可是什么需要的东西也没搜到。军官怒气冲冲地从一叠信里抽出一封看了起来。这封信是从远方一个农村里寄来的,上面写着:“列宁同志,只有您才能挽救俄国,我们一定跟着您走……”军官失望地扔下信件,再次逼问列宁夫人。结果当然还是一无所获。他恼羞成怒,命令士兵把她带走。
敌人虽然没能抓到列宁,但他们估计到,列宁不可能这么快就离开首都,一定隐藏在市内哪座房屋里。因此当天深夜下了一道命令:首都所有的房屋看守人,明天一清早都要站在大门口检查出门的人。凡是不认识的,一律不让外出,马上报告政府当局派人前来辨认。他们以为这样一来,肯定能抓到列宁。
列宁果真还没有离开首都。这天晚上,他住在城内一个工人家里。第二天一早,他从窗口里看到,两个守门人紧张地站在大门口,马上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拿着一把伞,不慌不忙地出门,一直向守门人那里走去。
守门人见屋里走出一个陌生人,想喊住他问问话。可是,列宁走得那么镇定、自然,连守门人也不相信他是个被通缉的人。两个守门人对列宁看了又看,越看越肯定他不像是政府要捉拿的人。他们互相使了一个眼角,信任地让列宁从身边走了过去。这一天,列宁接连转移了几个住所。过了几天,他平安地离开了首都。
1917年7月27日,克伦斯基爬上了临时政府总理宝座,并兼任陆海军部部长。从此,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各地。这些发生在7月里的重大事件,在俄国历史上称为“7月事变”。
7月事变,标志着俄国革命已经不可能再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了。
攻占冬宫
列宁在对革命群众演讲冬宫,是历代沙皇专制统治的象征,这座宏伟华丽的宫殿位于彼得堡市中心的涅瓦河畔。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起义,控制了沙皇,把沙皇驱逐出冬宫结束了长达三百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可是,“二月革命”之后,政权却被以克伦斯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把持。
临时政府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维护英美法帝国主义的利益;对内则竭力维护旧统治机器,压制人民群众,企图解散工人武装,进而消灭苏维埃。他们四处调集军队,抽出闪亮的屠刀,准备屠杀人民群众。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被迫流亡在芬兰的列宁,不顾个人的安危,毅然于10月20日(俄历10月7日)秘密回到彼得堡。
这天夜里,一位个头不高、工人打扮的人匆匆来到斯莫尔尼宫,已经等候在那里的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成员激动地站了起来。这位工人打扮的人摘去了假发,微笑着和大家握手。一位老布尔什维克流着激动的热泪,充满感情地叫道:“列宁同志,你身体好吧!”
“好!好!同志们也好!”列宁也异常激动地问候大家。随后,紧急会议便在这种热烈气氛中召开了。
列宁严肃地讲道:“目前形势极为严峻,我们必须及时地进行一次新的革命,把国家权力从临时政府手中夺过来,全部权力应归工人代表苏维埃!”接着,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同意列宁关于准备举行新的武装起义的提议。
不料,就在他们秘密召开会议的时候,有个奸细混进了斯莫尔尼宫,杀害了放哨的苏维埃战士,偷听了他们讨论的内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立刻警觉起来,加紧调集军队,并下令逮捕列宁。
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党中央委员会按照列宁的布置,准备提前举行武装起义。为了把列宁的讲话内容传达给彼得堡的布尔什维党人,以便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便决定在11月6日的《工人之路报》上刊登出来。但临时军队早有察觉,这天清晨,一伙临时政府军队突然闯进《工人之路报》编辑部,当即查封了这份报纸。
这个消息传开之后,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们立即赶到,把临时政府的军队轰了出去。工人们加班加点,很快便把《工人之路报》印了出来,并散发出去。于是,彼得堡到处传扬着列宁的讲话,大家高声读着:“政权应该交给工人代表苏维埃!”
人们奔走相告,几个小时以后,20多万人组成的革命队伍集合起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迅即进入战斗状态。在列宁的亲自指挥下,一队队战士出发了,很快便占领了大车站、邮电局、电话局和银行等重要设施和部门。他们所到之处,受到群众支援,很多临时政府军队官兵也转到人民这边,临时政府完全孤立了。
第二天,也就是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除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和少数几个据点以外,彼得堡实际上都掌握在革命军队的手里。列宁当即作出决定:占领冬宫!于是,革命军队从四面八方团团包围了冬宫。
冬宫是座堡垒式建筑,要攻占它相当困难。它西北面紧靠涅瓦河,东南方是一条水渠,正前方则是一个开阔的广场。从11月7日清晨起,临时政府就命令士官生用成垛成垛的木头,把它排成深厚的街垒,堵住了冬宫的全部出入口。在街垒里面,架设有机枪和各种小型火炮,守卫在这里二千多名士官生,昼夜注视着冬宫四周。
克伦斯基一面给自己部下打气,鼓动他们坚决抵抗,而自己则借口迎接援军,乘上美国大使馆的汽车,逃之夭夭了。起义部队领导人安东诺夫,按照列宁的指示,派人给临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可临时政府认为冬宫牢不可摧,且有克伦斯基请求的援军将到,因而毫不迟疑地拒绝了起义部队的要求,欲做顽抗。
列宁当即向安东诺夫下达命令:必须在今天夜里占领冬宫,逮捕临时政府的全部成员!
这天夜里,夜幕刚刚降临,一只小船划向停泊在涅瓦河里“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从小船上跳到舰上。
一个放哨的士兵走上前来,厉声喝道:“干什么的?”“我马上要见别雷舍夫!”年轻小伙子气喘吁吁地说道。那哨兵又端详了一下对方,才勉强说道:“请跟我来!”于是,两人一起走进舱内。一个中年汉子正对围在自己身边的几个人说着什么,见进来两个人,便急忙问道:“有什么事吗?”
年轻小伙子急忙上前,迫不及待地问道:“您就是别雷舍夫同志吗?”
“是的,我就是!”
“这是革命军事委员会给您的命令!”说完,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来。
别雷舍夫接过一看,转身对大家说道:“同志们,军事委员会命令我们,今晚9时40分向冬宫开炮!”
众人一听,兴奋地轻轻叫了出来。别雷舍夫急忙让大家静下来,认真地向各位布置了一番。然后,对那位年轻的小伙子说:“请你转告军事委员会,9时40分,我们准时开炮!”那位年轻小伙子满意地点了点头,告别了众人,走出船舱,上了小船,又慢慢地向岸上划去。
“阿芙乐尔号”号巡洋舰
别雷舍夫是巡洋舰上的政治委员,因而今晚由他指挥。他一会儿看表,一会儿看表,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之情,炯炯的双眼直视前方。
9时40分,别雷舍夫果断地发出命令:“舰首炮,准备——炮手们”喀嚓“一声把炮弹推上膛。接着,他毫不迟疑地将高举的右臂向下一劈,喊道:放!”轰!的一声巨炮,炮弹带着硝烟从炮口直冲冬宫。紧接着,其它大炮也一齐轰鸣,颗颗炮弹向冬宫落去。
巨大的宫殿颤动起来,顷刻之间,宫内便是一片火海。随着“阿芙乐尔”巡洋舰的炮声响起,起义部队在安东诺夫亲自率领下,冲向冬宫,与街垒的士官生展开激烈的枪战。
起义战士前赴后继,英勇无畏,不顾敌人疯狂的扫射,勇敢向前冲去。街垒的士官生哪见过这种气概,吓得纷纷逃跑,有的干脆扔下枪支,举手投降。
“冲呀!”战士们边喊边跑边射击,很快穿过空地,奔上宫门前的阶梯。但是,巨大的铅制宫门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很多战士从未见过这威严坚固的门槛,一时不知所措。
这时,一名指挥官高声叫道:“爬过去打开大门!”于是,几十名战士同时攀着铜杆爬了上去。一会儿,沉重的大门缓缓打开,上千名战士呐喊着涌了进去。这呐喊声,代表着他们几辈子的怨愤,带着无数个被沙皇残害过的人的仇怨,因而,格外响亮,可以说是惊天动地。
几千人涌进冬宫,便四处搜索敌人。但冬宫很大,建筑物又多,战士们东找西寻,并未发现临时政府的要员,还不时被隐藏在阴暗的楼梯和栏杆后面的士官生射中。
安东诺夫见状,急忙找到一些倾向革命的冬宫仆役,让他们带路,有组织地袭击敌人。这样,士官生失去地理优势,很快便成了丧家之犬,纷纷被战士们击毙。
经过一段激战,敌人基本上被消灭,可临时政府的要员还未抓到,战士们把一楼和二楼弄了个底朝天,仍一无所获。安东诺夫身先士卒,带着一支队伍,直向三楼冲击,有几个守卫敌人刚开了枪,就被起义战士俘获或击毙。他们冲到一个大房间,看到几个人影在东躲西藏,安东诺夫举枪喝道:“缴枪不杀!”
这群衣着讲究、脸色苍白的家伙,颤抖着举起了双手。他们正是临时政府的副总理和诸位部长们。
“我们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宣布:你们被逮捕了!”安东诺夫严厉地说道。这些平时专横拔扈,不可一世的达官贵人终于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颅。
攻占冬宫的消息马上传开了。已经两夜没合眼的列宁顾不得休息,马上起草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并在第二天召开的苏埃维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在这次大会上,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诞生了!
布列斯特和约
三年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使俄国人民陷于饥寒交迫的困境。他们痛恨战争,迫切要求和平。苏维埃政权充分理解和支持人民的这一心愿。在彼得格勒起义胜利的第二天就通过了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建议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协约国拒绝了这一建议。而德奥集团希望减轻东西两线作战的压力,同意进行和谈。
1917年12月15日,苏俄同德奥集团签署停战协定。22日,和平谈判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正式举行。苏俄建议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民主和约。而德国代表团长、外交部长屈尔曼却提出了掠夺性条件,要求占有被德军占领的大片俄国西部领土。
列宁考虑到旧军队已经瓦解,新军队刚开始建立,无力抗击德军的进攻,因此主张忍辱签订和约。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认为签订和约会加强敌人,葬送国际起义的机会。他们主张以革命战争推动世界革命。托洛茨基提出第三种意见。他认为苏俄没有军队,进行革命战争是不可能的;而在屈辱的和约上签字也是不可能的。他提出不战不和的策略,认为这样作可以保持道义方面的纯洁性,同时也不会威胁苏俄的安全,因为德国慑于本国工人革命是不敢进攻苏俄的。
1918年2月9日,德方宣称他们的条件是绝对必须接受的。第二天,苏俄代表团长托洛茨基发表声明,拒绝在割地条约上签字,同时宣布结束对德奥的战争,并准备复员俄国的军队。德国遂中止谈判,并于2月18日向苏俄发动进攻。几天之内,德军占领了大片土地,逼近首都彼得格勒。2月21日,列宁宣布:“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号召工农大众加入红军保卫苏维埃。
2月23日,党中央开会。列宁提出立即签订和约,否则他将退出政府和党中央。“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列宁的意见。托洛茨基认为全党团结一致是可以组织防卫的;但如果列宁辞职,党将发生分裂,也就无法领导这场战争。因此,他表示将在表决中弃权。经过激烈争论,最后以7票赞成,4票反对,4票弃权通过列宁的建议。1918年3月3日,苏俄同德奥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3月6日,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经过辩论,大会批准了列宁的路线。会后,政府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至莫斯科。3月14日,在新首都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批准了和约。左派社会革命党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宣布退出苏维埃政府。
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失去大片土地。它把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部分地区划归德国;规定红军应撤离芬兰,乌克兰和爱沙尼亚。另外,把卡尔斯、巴统和阿尔达甘地区割给土耳其。但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德国最高统帅部认为,俄国已经退出战争,德、奥军队比英、法两国军队占优势,因此决定利用这一时机,打败英、法军队,在1918年夏季结束战争。
在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缔结后的一个星期,德军就开始在西线发动进攻。投入的兵力达到近200个师,但仍然没有达到歼灭英、法军队的目的。
这时,美国军队第一次加入了协约国的战斗,英、法军队也得到了补充。7月中旬,德军发动最后一次强大的攻势。但战斗只两天,德军就遭到失败。此后,战争的主动权转到英、法方面。
9月间,协约国军队全线出动,德军防线一再被突破。10月底、11月初,同盟国的士耳其和奥匈帝国先后投降。德国国内也爆发了革命。11月9日,柏林的工人和士兵在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等领导下,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德皇威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逃往荷兰。11月11日,德国正式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停战协定答订后的第二天,苏维埃政府宣布废除不平等的布列斯特和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卷入战争旋涡的人口有15亿,占当时世界人口3/4以上。被送上战场的有7000余万人,死伤达3000多万人。由于战争而死于饥饿和灾害的也有1000万人左右。各交战国的经济损失总计约2700亿美元。这是帝国主义造成的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
战争的结果,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削弱,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并未解决,反而引起了革命。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兴起了工农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从此,开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世界历史也进入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共产国际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的各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公然在国会中投票赞成战争拔款,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也已瓦解。为了迎接世界革命的到来,国际工人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国际革命组织。
列宁为创建国际革命组织创建了大量的工作。1918年,芬兰、奥地利、匈牙利、波兰、德国都成立了共产党。在列宁的号召下,要求各国共产党代表来苏俄,商议成立共产国际的问题。
奥地利共产党接到了列宁的邀请书,请他们派一名代表,到莫斯科参加国际共产主义者代表会议。奥共中央决定派党的主席格鲁贝尔去参加会议。
1919年2月10日,格鲁贝尔从维也纳动身了。当时,从维也纳去莫斯科路途险阻,障碍重重,意外的事故层出不穷。一路上,格鲁贝尔在车厢踏级、车顶、车厢连接处,哪儿都坐过了;接着又坐上运送牲口的车皮;最后,连运送牲口的车皮也没有坐了,只得步行。
这时,俄国国内战争尚未停息。进入俄国国境以后,还要穿过两道白匪封锁线,才能到达莫斯科。一次,格鲁贝尔经过彼得留拉匪帮盘踞的村庄,被白匪发现了。他拼命逃跑,一群白匪紧追不放。格鲁贝尔跑上一座山坡,脱下棉大衣包住头顺着坡滚进一条沟里,才摆脱了白匪的追赶。他浑身都受了伤,衣服也划破了。于是,乔装成一个被红军俘虏后释放回来的穿着破衣烂衫的士兵。他把列宁的邀请书和奥共签发的代表证缝在军装里,冒着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继续向莫斯科前进。
走着走着,突然有一群人从背后赶来,把他包围了。他被押到了一个司令部。“这下可完了!”格鲁贝尔心想,一定是给白匪抓住了。
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一个长官开始审问他,并叫人搜查他的军装。格鲁贝尔紧张得心怦怦直跳。正在这时,格鲁贝尔蓦地在煤油灯的昏黄的光线下,瞅见这个长官的军帽上面缀有一颗小小的红星!
“你们是……”格鲁贝尔惊异地问道。“我们是红军……”长官回答。
“那太好了!我是到莫斯科去参加列宁召开的国际会议的。”格鲁贝尔说着,撕开军服,掏出了列宁的邀请书和代表证。代表证是一块碟子般大小的布,布上用化学铅笔写着字。在场的人都非常惊讶,立即向格鲁贝尔表示歉意。
第二天早晨,审问他的那个长官——红军师长亲自把他送到火车站,安排在头等车厢,还给了他一口袋食物,并请他向列宁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就这样,经过20多天的长途跋涉,格鲁贝尔终于在3月3日到达了莫斯科。走在莫斯科大街上,格鲁贝尔心情特别激动。他参加的这次会议,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们,早已背叛工人阶级。他们公然拥护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甚至号召人民去保卫资产阶级的“祖国”,为资产阶级去当炮灰。早在1914年,列宁就尖锐指出,“第二国际死亡了,它被机会主义征服了!”当时列宁就提出建立共产国际的主张,随后又为建立共产国际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第二国际已经彻底破产。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欧洲、亚洲和许多地区都掀起了革命风暴,许多国家都成立了共产党。建立第三国际的条件已经成熟了。格鲁贝尔正是受奥共的委托来参加共产国际的成立大会的。
格鲁贝尔来到克里姆林宫。接待的同志告诉他,会议已经在3月2日正式开幕,列宁致了开幕词,现在各国代表们正在进行大会发言。格鲁贝尔走进会议厅,引起了全场的瞩目。前几天大家得到传闻,说奥地利共产党代表已经在旅途中牺牲了。他的突然出现,使代表们又惊又喜。
格鲁贝尔走上了主席台,列宁站起来,满面笑容,向他伸出双手,亲吻了他。“格鲁贝尔同志,我们马上请您发言。”列宁说。
“我这副样子怎能在听众面前讲话?”“正是这样子才好。”列宁向代表们宣布,曾经被大家以为牺牲了的奥地利代表刚刚抵达,现在由他发言。格鲁贝尔报告了奥地利工人运动情况,报告了奥地利共产党员怎样同卖身投靠本国资产阶级的社会民主党进行激烈斗争的情形。他的报告受到代表们的热烈鼓掌欢迎。
“好极了,格鲁贝尔同志!”列宁紧紧握住他的手。然后,又亲自安排了他的食宿。晚上,列宁向他介绍了前几次会议的情况。在前几次会议上,俄国代表团提议立即成立共产国际,他,列宁,也支持这个提议。但有个别代表认为,不必急于成立共产国际。列宁征询格鲁贝尔的意见。格鲁贝尔说,奥共在接到邀请后,即确认这次代表大会就是共产国际的成立大会,因此,他完全拥护俄国代表的提议。
在3月4日的大会上,格鲁贝尔又作了发言,详细阐述了必须立即成立共产国际的理由。会场上掌声雷动,表示赞成这项提案,然后进行投票表决。
表决结果,提案一致通过,全场欢腾。全体代表高唱《国际歌》。
就在这天会议上,列宁喜气洋洋走上讲台,作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报告。列宁回顾了无产阶级战斗的历程以后,挥着有力的手臂说:“资产阶级社会民主党人的螳臂是挡不住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的。现在,无产阶级必须找出实行自己的统治的实际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制度。”他还说,“尽管资产阶级还在横行霸道,还在杀害成千上万的工人,但胜利是属于我们的,世界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有保证的!”
格鲁贝尔看到,列宁说话时,两眼炯炯有神,显得异常兴奋。自1918年他被反革命分子刺伤以后,身体尚未恢复健康,同志们让他坐着说话,但他还是站起身来,挥动着手臂,声音宏亮有力,响彻大厅。
这天晚上,格鲁贝尔和另外几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宣言的定稿工作。列宁也来和大家一起推敲宣言的文字。从晚上10时一直工作到早上6时,列宁忘掉了疲劳,大家把宣言逐段逐句念给他听,他和大家屡屡争论这句那句的措词,最后,连风格也充分体现出来以后,他才乐呵呵地微笑着和大家告别。
3月6日,大会通过了告国际无产阶级的宣言。宣言号召各国工人阶级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夺取政权而进行坚决斗争。接着,又选举了共产国际的执行委员会和主席团,完成了全部议程。列宁宣布大会闭幕。
共产国际成立以后,为了在群众中明确地与第二国际划清界限,又称“第三国际”,以示鲜明的区别。
在共产国际的指引下,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风起云涌。1919年3月,匈牙利工人武装起义,曾经一度成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4月,德国的巴伐利亚人民起义,也一度建立起苏维埃政权。5月,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接着,土耳其爆发了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在共产国际的指引下,各国的革命者纷纷组织起来,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美国共产党成立于1919年;西班牙、法国、英国的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意大利和中国的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从1919年起,共产国际总共召开了7次代表大会。第7次代表大会是在1935年召开的。会上,对德国法西斯准备挑起新的世界大战阴谋作了全面的揭露,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战争。大会提出的口号“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为世界人民指明了共同的敌人。
1943年,由于战争环境的条件,以及各国共产党的逐步成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由单一的“中心”来领导。于是,共产国际执委会于5月15日作出决议,宣布共产国际正式解散。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由各国共产党根据各国情况来领导。从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