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大体上相当于20世纪的历史。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世纪,人类在这一百年中所取得的成就要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大,甚至可以说超过各个世纪的总和。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期里,以1945年为分界线,1945年以后的半个世纪变化更大、更快,成就尤为突出。
这是一个辉煌的世纪,也是一个空前惨烈的世纪,因为给人类带来浩劫的两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就发生在20世纪。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了现代史时期。继十月革命后,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多次向资本主义世界发动冲击,沉重地打击了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并为下一阶段的斗争打下了基础。在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中,统治阶级抛开议会民主制度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内残酷镇压劳动人民,对外发发动侵略战争。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致使世界经济发展缓慢。
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后,即人类进入现代史第二阶段。从全球范围看,这是世界史经济发展迅速、相对和平的阶段。二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加上内外政策的调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这说明资本主义还没有完全丧失自我重新的能力。社会主义国家努力探寻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其中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
在这阶段里世界形成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1989年至1991年,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日益走向多元化。殖民主义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一件大事。今天,第三世界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总之,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但同时也是一个战乱频仍的世纪。20世纪遗留下不少危及人类自身的大难题,诸如热核战争、“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被破坏和浪费、生态失去平衡等等。
当前,世界经济继续发展,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潮流,也将是21世纪人类所要解决的最大课题。
爱因斯坦的伟大贡献
提起相对论,人们自然会想到阿尔贝特·爱因斯坦这个名字,他是举世瞩目的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是人类科学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这位美籍德国犹太人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了继伽利略、牛顿之后的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所创立的相对论,引起了古老物理学的彻底革命,改变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对整个物理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爱因斯坦研究的领域非常复杂,他的相对论只能用数学语言加以解释,对于缺乏高等数学知识的人来说,要理解它是极其困难的。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生于德国慕尼黑附近的小镇乌尔姆,在慕尼黑度过童年时光。他从6岁开始练习拉小提琴,音乐使他着了迷,尽管他没有成为职业音乐家,但他心爱的小提琴陪伴了他的一生,成为他学习和研究之余最好的伙伴。他喜欢独自玩耍,从少年时代起就有独立主见,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1894年,他家所开的小工厂倒闭,爱因斯坦随父母迁到意大利的米兰,在米兰他考进苏黎世工业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
在苏黎世上大学期间,爱因斯坦把时间都用在自学马赫、基尔霍夫、亥姆霍兹、赫兹、玻耳兹曼,以及洛仑兹、麦克斯韦等人的主要著作上,他认为自学比听课和记笔记更适宜于独立思考科学问题。1902年6月,他受聘为伯尔尼瑞士专利局的试用三级技术员。在那里,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思考物理学中的重大问题。1905年,爱因斯坦才26岁,就在德国《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震憾物理学界的关于电动力方面的论文“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诞生了。
爱因斯坦在讨论他的理论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产生还要从他对“以太”问题的研究谈起,爱因斯坦在16岁时起就对“以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伯尔尼专利局担任小职员期间,利用每一段空闲的时间,从事研究,他整夜整夜地坐在伯尼尔克拉姆巷49号三楼的一个房间里,在灵感的驱使下,终于以清新的物理思想解决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所带来的以太疑难问题,写下了他的不朽之作。
爱因斯坦认为,以太是无用的虚构,光速是一个物理常数,光线无论从静止物体还是从运动物体上发射出来,都以确定不变的速度运动。在此基础上,爱因斯坦进而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绝对运动”的概念。他认为,时间的同时性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的,所以是相对的,而运动又与时间紧密相连,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从这些原理出发,爱因斯坦得出一系列令人惊奇的推论,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牛顿的旧时空观,这就是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后,又着手考虑广义相对论问题。如果说狭义相对论必须解决的矛盾是物理学家们所熟悉的,在1905年之年,彭加勒和洛仑兹几乎已经走到狭义相对论的门槛上,即使没有爱因斯坦,不久也会有人提出它的。那么,对于广义相对论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除了爱因斯坦,当时几乎没有一个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更没有人正确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领域中,他没有前驱者。
1911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引力问题的第一篇论文《关于引力对光的传播的影响》,这时他已离开专利局,受聘于布拉格德国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10月,爱因斯坦回到母校苏黎世工业大学任理率物理学教授,并开始了和他的大学同学格罗斯曼合作探索表达广义相对论物理思想的教学形式。1913年,他们合作发表了论文《广义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纲要》。1914年,爱因斯坦受聘于柏林大学,继续研究广义相对论。1916年3月,他发表了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基础》。这篇论文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物理研究的高峰,它提出了物理学几何化的宏伟目标。广义相对论诞生了。
广义相对论是一种没有引力的新引力理论,物理定律应在所有参照系内都有同样形式,根据等效原理可以知道,由于引力场的存在,时空将变得弯曲,这就意味着物质将造成时空的弯曲。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就是由于太阳的巨大质量使其周围的时间发生了弯曲的缘故。
爱因斯坦自己认为,相对论有三个发展阶段: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统一场论。狭义相对论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改造,广义相对论是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改造,统一场论则是对广义相对论的推广。从1923年起,爱因斯坦把他的整个后半生献给了统一场论。他孜孜不倦地思索研究了30年,企图建立引力、电磁力的统一理论,但终未成功。直到1954年,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等人提出规范场思想,统一场论又重被发现,并成为20世纪后期物理学最重要的问题。
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对于物理学作出的最大贡献。相对论打开了人类的眼界,使人们获得了去探索宇宙奥秘的某些方法,使人类的认识能力大为提高了。爱因斯坦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
爱因斯坦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爱好和平的人,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直同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作斗争,因而遭到纳粹政府的迫害,但他没有被吓倒,他辞去院士职务以示抗议,并声明放弃德国国籍。后来,爱因斯坦被迫于1933年迁居美国,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聘请,并在1940年加入了美国国籍。
爱因斯坦对中国非常关心。1922年底和1923年初,他在日本讲学时途经上海,看到兵荒马乱、列强奴役的中国现状,深为同情和强烈的不平。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后,他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呼吁各国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参与发起支援的中国的募捐活动。对于所接触的中国留学生,爱因斯坦都给予亲切的关怀和帮助。他对中国青年寄予深切的期望。
1955年4月18日,这位“现代物理学之父”在普林斯顿离开人世。爱因斯坦在遗嘱中要求不发讣告,不举行葬仪,不建坟墓和纪念碑,骨灰撒到不为人知的地方。但是,爱因斯坦的伟大业绩和精神,却永远留给人类。
爱因斯坦对人类科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无数的科学家正沿着他开拓的道路前进。
镭的母亲居里夫人
1903年11月的一天,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把该会的最高奖赏——戴维奖章,挂在一对年轻夫妇的胸前,以表彰他们为人类发现了一种极其珍贵的放射性元素——镭。
这对年轻夫妇,就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居里夫妇——彼埃尔居里和他的夫人居里夫人。夫妇两人望着纷纷前来祝贺的人们,同时流出了热泪。人们只知道发现这种稀有元素的意义,可有谁知道他们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尤其是居里夫人,她不仅是镭元素的主要发现者,更主要的是,她有着别人没有的艰难的历程。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生于俄国占领下的波兰首都华沙。她的父亲是华沙高等学校的物理学教授,母亲是闻名遐迩的钢琴家。玛丽娅从小秉承父母聪明好学的家风,对科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中学毕业后,她曾给人当过家庭教师。1891年到巴黎继续深造,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学成后,她本打算回国去,但是当她同法国年轻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相识后,又改变了计划。1895年,她与皮埃尔结婚,1897年生了一个女儿。
居里夫人在抚养女儿的业余时间里,一手摇着摇篮,一手拿着书看。一天,她翻着一篇新送来的试验报告,了解到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一种“铀射线”,朋友们称之为“贝克勒尔射线”。这一发现引起居民夫人极大兴趣。她不仅自问:射线放射出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这种放射的性质是什么?于是,她把这个问题当作她博士论文的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
经过丈夫皮埃尔多次向理化学校校长申请,校方才同意居里夫人用那间贮藏室作物理实验。在那间阴冷的小屋里,居里夫人以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实验操作,进行有条不紊的实验。她发现捷克斯洛伐克有一种沥青铀矿,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难以想象,她知道,自己找到了一种新的元素。于是她和丈夫紧张地工作起来,终于在1898年7月找到了比纯铀放射性还强400倍的一种放射性元素。居里夫人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就给这个新元素定名为“钋”(波兰的意思)。
居里夫人在实验室
1898年12月,居里夫人又根据实验事实宣布,她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这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钋还强,她把这种元素定名为“镭”。可是,当时谁也不敢确认她发现的这种新元素。因为按化学家的传统观念,一个科学家在宣布他发现新元素时,必须拿出实物来,并精确地测出它的原子量。而居里夫人的手里既没有镭的样品,也没有它的原子量。
为了让同行们看到真实的样品镭,居里夫人需要在藏有钋和镭的沥青铀矿里去提炼,而当时这种矿物很昂贵。对于生活本来很清贫的居里夫妇来说,无法用足够的钱去购买。
经过无数次周折,奥地利政府决定馈赠一吨残矿渣给居里夫妇,并答应若他们将来再需要的话,可以在最优惠的条件下供应。于是,居里夫人有了原料来源,他们夫妻日以继夜地在小屋里提炼,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整整4年时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的矿石残渣,他们终于得到了0.1克的镭,测定出它的原子量是225,镭宣告诞生了!
居里夫妇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关注放射性现象,掀起了一股放射性物理的研究和应用热潮。镭的实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真正的革命,动摇了传统物理学观念。
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1903年,她获得了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她与丈夫双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人们称她为“镭的母亲”。
为了找到镭,居里夫人的体重整整减了14斤。又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元素,她得了严重的贫血症。1906年,她的丈夫由于车祸去世后,她克制了巨大的悲痛,仍然坚持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并撰写了《放射性通论》一书。令人惊奇的是,1911年,她又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世界上唯一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这位伟大的女性,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聘为其它15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了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
1934年7月4日,67岁的居里夫人终因劳累和疾病去世了。临终时,她留下遗嘱,不要人们为她举行葬礼,她希望埋到巴黎郊区丈夫的墓旁,她要永远和皮埃尔在一起,人们含泪满足了她的愿望。
居里夫人是一个无私而高尚的人。1906年丈夫皮埃尔去世后,她把与丈夫吃尽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镭,无偿赠送给了治癌实验室。当时,那些镭可值100万法郎。亲友们为此责备她,劝说她应该改善一下生活,或把这些财产留给女儿。居里夫人却说,我希望女儿长大后自己谋生,我要把精神财富留给她,让她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令世人钦佩的是,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伦·约里奥,果然不负母亲厚望,她也走上了一条科学研究之路。在与丈夫合作和研究了核裂变之后,她发现了人工放射性的物质,并第一次制造出了人造同位素。因此,伊伦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对母女二人获诺贝尔奖者。
从“泰罗制”到“霍桑实验”
按照科学原则组织企业职工进行生产和各项工作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总称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形成于20世纪初,1911年美国发明家、工程师泰罗(一译泰勒)发表《科学管理》一书,正式提出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从此科学管理这门新兴的学科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因此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1901年泰罗和怀特共同发明了关于高速切削工具钢的“泰罗——怀特热处理法”。1906年泰罗出版了《金属切割技术》一书。他一生拥有40多项发明专利。他完全可以当一名专业的发明家,但他却醉心于科学管理。
泰罗是从1881年在米德瓦尔钢铁公司担任工程师时开始研究科学管理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高炉炼铁,还是要由工人手工操纵一锹一锹地把煤送到炉膛里。泰罗发现给炉膛上煤是一种紧张又劳累的工作。炉前工干不多久,就被炉火烤得受不住了,累得精疲力尽,谁都不愿意干这种活。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干的工人工作积极性也不高,对工资资金和各方面待遇都有一大堆的意见和满腹的牢骚。
泰罗工程师主动到一座高炉当上了车间主任,亲自带班指挥生产。他反复琢磨,能不能使炉前工操作既省力、又能快一些离开熊熊炉火呢?他经过反复地观察和思考,发现炉前工的工作效率并不与他们的体力成正比。有些身体单薄的工人,干起活来往往比那些长得五大三粗的壮汉利索得多,而且也不像有些人扔一锹煤那么费劲,他们的姿势甚至可以说给一种协调优美的感觉。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工作效率与操作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人添煤时动作幅度适当,身躯和手臂的动作协调灵活,铲煤时下锹的角度也适中,送煤时动作稳当而又善于利用惯性,这样既节省了体力,又提高了速度。而有些人,动作幅度过大,铲煤时一下锹戮进很深,同样提出一锹煤,他却费了比别人大许多的力气。运煤时不是左右摆,就是上下晃,添煤时在炉前照量好一会才把煤扔进去,所以多消耗了体力,影响了速度。
这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以前谁也没人注意,泰罗却很重视。他把炉前工的整个操作分为铲煤、运煤、回缩三个动作,规定了工人铲煤时手握锹柄的姿态、铲煤时下锹的角度,送煤时用力大小和手臂前进的幅度,回缩时应保持的姿势,等等。泰罗以此制定标准动作,然后对工人进行训练,结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是不是任何工种的操作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动作,研究出每个动作的最佳行为,以最佳行为为标准,来培训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呢?泰罗后来又在建筑工地、金属切削等不同的行业进行了观察和试验。他用电影摄影机记录下一些建筑工人垒砖砌墙的工作场面,发现他们的一些动作纯属无效劳动。然后他帮助这些工人改进了操作方法,从经过训练的工人中再挑选出最灵巧、最强壮、动作最标准的工人,将他们在极端紧张劳动的场面摄制成记录影片。泰罗在看片时精确地记录下每一个动作的时间,统计出完成一道工序的操作时间,并据此作出各种工作的生产劳动规范和必要的标准劳动时间。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实耗时间低于标准时间的工人,能得到一天的工资和一定数额的奖金;高于标准时间的工人,只能按大大降低的计件单价获得工资。
泰罗创立的生产组织和工资制度被称作“泰罗制”。
泰罗在米德瓦尔钢铁公司进行了自己的那一套管理制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因此被提升为总工程师。从此美国的一些大企业相继聘请了像泰罗这样的能人,充任管理咨询工程师,这样,重视和加强科学管理就在企业界推广开了。我国在五六十年代国营企业实行的计件工资制,实际上就是根据泰罗制结合我国当时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工资发放办法。
泰罗45岁时退休,他不遗余力地到处宣传演讲他的科学管理原理,在他的这种坚韧不拔的努力下,使得管理科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列宁指出,它“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1924年美国管理科学家、社会学家霍桑更新了泰罗的管理理论。霍桑的管理理论是1927年在西方电器公司设于芝加哥的霍桑工厂所做的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就是管理科学史上著名的“霍桑实验”。
参加霍桑实验的三位哈佛大学教授,将绕线圈班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实验组不断改善照明条件,对照组却不改变任何条件。原来设想,实验组劳动条件好了,一定会提高效率,大大超过对照组的产量。但是这个照明实验的结果是两组的产量都在增加。
实验人员还在继电器班组搞个福利实验。给6名单独在一起工作的女工,免费供应茶点,缩短工时。她们的干劲很足,产量比实验前有明显提高。实验人员设想,一旦取消这些福利待遇,产量肯定会下降。但是,取消福利待遇2个月后,产量仍然继续上升。
经过实验人员对工人采取的各种问卷调查,经过分析和研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在照明实验中,不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两个组的工人都认为自己被挑选参加实验,是工厂对自己的重视,在实验过程中管理人员同工人之间关系密切了,配合协调了。照明实验的结论是:人际关系比照明条件更重要。福利实验表明,工人从改善福利待遇中受到尊重和关心,就能拼命地干活,但如果福利条件撤了,对他们的尊重和关心不变,继续保持管理人员与工人间的平等、合作、友善的关系和感情,工人也会拼命干。福利实验的结论是:人际关系比福利待遇更重要。
泰罗的传统管理理论一直认为,工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干活只是为了谋生赚钱,因此必须对工人实行严格的监督,只有用报酬的诱惑才能使他们把活干多干快干好。霍桑实验表明传统管理是过于简单了,它忽视了人际关系这个重要的因素。
1933年,主持霍桑实验的梅奥教授,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在他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问题》一书中,提出了新的管理理论——“社会人假说”。
霍桑实验和人际关系学说的形成,为后来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思想家罗素
罗素博学多才,既是哲学家,又是数学家、逻辑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活了98岁,著作之多在同时代学者中是绝无仅有的,堪称20世纪的大思想家。罗素对现代西方思想界影响颇深,为了“表彰他捍卫了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样而意义重大的作品”,瑞典文学院在1950年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1872年5月18日,罗素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曾两度出任首相,父亲是位子爵,母亲则是爵士的女儿。罗素2岁时,母亲和姐姐都患白喉症去世,父亲因悲伤过度,一年多后也离开了人世。从此,罗素就和他的一个哥哥一起住在祖父那里。
童年时代的罗素深受孤独的折磨。他没有像哥哥那样被送进学校读书,而是从家庭教师那里接受教育。直到11岁那年哥哥引导他学习欧几里德几何学后,他才从中找到乐趣,不再感到孤独,他从来没有想象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美妙的东西。数学,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兴趣和主要的快乐源泉。
18岁那年,罗素考进了著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起初他主修数学,后来对哲学也发生了兴趣。经过三年学习,他于1893年通过了数学荣誉学位考试;接着攻读哲学,一年后又获得了伦理学荣誉学位考试的第一位。1895年,他以一篇论几何学基础的论文,获得了三一学院研究员的职位。他的老师数学家怀特海和哲学家摩尔对他影响很大。在剑桥,他还结识了经济学家凯恩斯和文学家顿·斯特拉奇。
罗素在学术上探究的面非常广泛。获得研究员职位后,他又去柏林研究政治学和经济学,接触了马克思主义,读完了马克思三大卷《资本论》。仅仅一年时间,他就写出了一本名为《德国的社会民主》的书。在这本书里,罗素对《共产党宣言》作了这样的评述:“共产党宣言》的文笔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在我看来,精辟的修辞、鞭辟入里的妙语以及对历史的洞见,使它成为一部迄今为止最好的政治文献。在这部辉煌的著作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唯物史观的史诗般的力量。”
罗素虽然对《共产党宣言》作了上述的肯定,但他并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因此批评马克思把社会划分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忽略了介乎二者之间的中产阶级即生产技术人员的出现。显然,罗素对马克思学说未能理解透彻。
1900年,28岁的罗素去巴黎参加国际哲学家大会,遇到了一位名叫皮阿诺的意大利逻辑学家。这位逻辑学家提出的一套符号体系,使他受到启发,觉得逻辑规律应该用符号来表述,而数学其实是逻辑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说,全部纯数学只研究用很少数的基本逻辑概念来下定义的概念,而且全部纯数学都可以从很少数的基本逻辑原理中演绎出来。他在这一年出版的《数学基础》一书中,就初步阐明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这个观点。
回到剑桥大学后,罗素同他的老师、著名的数学家怀特海讨论了这个观点。怀特海对他的这个观点很赞赏。从此,两人合作研究数理逻辑学。
1910年至1913年,罗素和怀特海完成了三卷本的巨著《数学原理》。在这部著作中,他们进一步阐明了数学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数学概念可以用逻辑概念来下定义,数学规律可以根据逻辑学的一些前提来加以推论,数学定理可以被证明为逻辑定理;又从这种逻辑思想出发,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符号公式体系。这部著作对哲学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用新的观点来考察数学知识的地位,推动了数理逻辑学的发展,也是古希腊亚里斯多德以来最重要的逻辑著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争爆发。罗素从和平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这场战争,也反对英国参战。他撰写反战文章,发表反战演说,同时积极参加反战组织不应征联谊会的活动。
1916年4月,不应征联谊会散发一份传单,抗议对拒绝服兵役者处以两年的苦役。一些散发者因此而被判处苦役。罗素得知后,立即挺身而出,声称那份传单是他写的,不能让散发者受惩罚。其实,他不是那份传单的主要撰写人,但他因此而被判有罪,处以100英镑罚款,或者监禁61天代替。后来他的朋友凑钱交纳了罚款,才算了却了这件事。但是,他在三一学院的讲师职务却被解除了。
不到两年,罗素又因写反战文章被关进监狱。六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他才被释放。不过,他并没有浪费时间,在狱中写了《数理哲学引论》,并且着手写作《心的分析》。
1920年,罗素访问了苏维埃俄国。当年,他就写了一本名为《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书。在这本书里,他一方面承认“俄国有公正的政府”,另一方面又说它是“一个封闭的暴虐的官僚制度,它有一个比沙皇时代更严密、更可怕的特务体制”。次年,他到中国来讲学,住了近一年。他的哲学观点,对当时中国的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回到英国后,罗素第二次结婚,后来添了两个孩子。大概由于孩子多了的原因,他又研究起教育问题来了。1926年,他的《论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一书出版。第二年,他又创办了一所实践他幼儿教育思想的学校——烽火山学校。
罗素的教育学说是: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快乐和幸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培养受教育者理想的品格。那么,理想的品格又是什么呢?他认为它有四个特征:活力、勇气、敏感和智力。因此,他在烽火山学校里鼓励学生自由思想,大胆行动。由于罗素过分注意理想和目的,而缺少实现理想的手段,加上吸收了许多品德不太好的儿童入学,所以,这所学校办得并不很成功。
1931年,罗素的哥哥去世,按规定由他继承家族世袭的爵位,从而使他成为一位显贵的伯爵。此后,他转而研究历史。
经过三年努力,罗素完成了《1814-1914年的自由与组织》一书。在这部历史著作中,他把1814至1914年这一百年中欧美政治变化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是经济技术,二是政治理想,三是具有卓越能力的人,四是偶然事件。
在上面这四点中,罗素尤其强调第三、第四点。他举了两个著名的例子:一个是如果普鲁士有卓越能力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幼年夭折,那么过去70年的欧洲史就会和实际发生的不同。另一个是如果16世纪初,英国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不同安娜·保林相爱,那么就不会有现在的美国。因为正是这个偶然事件,英国才与教皇决裂,从而也就不承认教皇把南北美当作礼物赠给西班牙和葡萄牙;而如果英国仍然信奉天主教,那么现在美国这块地方很可能会成为西班牙所属的美洲殖民地的一部分了。
罗素还写过小说,并且出版过两本短篇小说集。这些小说都是用寓言形式写成的,但并没有什么影响。
1938年秋,罗素应邀去美国,先后就任芝加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访问教授,后来又担任纽约市立学院教授。1944年10月,他接受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邀请,回到那里担任研究员,同时讲授一些课程。五年后,他成为三一学院的终身研究员。
罗素一直认为,宗教主要来自对神秘事物、失败和死亡的恐惧,所以一向反对基督教。他主张,人们应该坚定地面对世界上好的和坏的事实,美好的和丑恶的东西,借助于科学和理智去征服世界。他有一段名言:“需要无所畏惧地面对世界;需要自由的理智;需要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不需要只看已经死亡的过去。”
罗素曾经三次竞选国会议员,但是都没有成功。他也从来没有担任过政府公职。他曾经这样坦率地表露过自己的政治观点:“我不喜欢共产主义,因为它不民主;我也不喜欢资本主义,因为它赞成剥削。”不过,英国官方还是很欣赏像他这样的学者,1949年授予他荣誉勋章。英国皇家学会也在这年聘请他为荣誉研究员。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955年后罗素越来越为政治所吸引。这一年,他动员包括爱因斯坦和约里奥·居里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签署了一个为争取和平而合作的宣言。1958年,他当选核裁军运动主席。两年后担任非暴力反抗运动百人委员会主席。1961年8月,他以煽动非暴力反抗运动的罪名被捕,被判处监禁两个月。1964年,他建立罗素和平基金会。1967年,他建立国际战犯法庭,成员中包括法国著名哲学家让·保尔·萨特。该法庭甚至想传讯美国总统约翰逊,因为罗素认为,美国政府在越南南方的行动,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危险。
1970年2月2日,罗素在威尔士的彭松登德莱斯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