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章 法国大革命

  牛顿力学的创立

  1642年,伟大的近代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逝世了,但是另一位科学巨人伊萨克·牛顿在这一年的12月25日圣诞节的早晨,诞生在英国林肯郡的伍尔斯托普村。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史上最负盛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对力学、光学、热学、天文学和数学等学科,都有重大的发现。牛顿是有史以来公认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

  少年时代的牛顿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少年,没有什么神童或天才的迹象。但他与伽利略相似,喜欢动手制做会动的玩具,对机械制作和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也很喜欢数学和绘画。他的母亲曾想让他当个出色的农夫,一度让他退学,幸运的是,他母亲被人说服,承认他的天赋在其他方面。1661年,牛顿考入英国名牌大学——剑桥大学,从师于巴罗教授,学业大有长进,开始显示出非凡的才能。1665年,牛顿毕业后,为了继续搞研究,他仍留在大学的研究室工作。

  可是,就在这年的6月,淋巴腺鼠疫席卷英国,剑桥大学被迫停课。牛顿无奈回到伍尔斯托普乡间的老家,他利用这段在家避瘟疫的时间,对自然科学中许多领域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最重要的发现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

  牛顿生活的17世纪中叶是一个孕育伟大科学家的时代。望远镜的发明已使整个天文学研究发生了革命的变化。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积极倡导科学家应依靠自己的实验和观测。牛顿一直在思索着他所关心的科学命题。

  1666年的一个秋天,天空晴朗,万里无云,灿烂的阳光像往常一样照耀着伍尔索普村。这天,牛顿一早起来就在屋里埋头读书,感到有些疲倦。他想休息一下,于是,手里拿着笔记本到后院散步去了。

  牛顿无心欣赏田园风光,他的脑子里装满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一学说从一开始就遭到罗马教廷在宗教上的残酷迫害,可是,由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研究,即使是反对日心说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学说的正确。关于地球、火星、金星等行星的运行规律,也已由开普勒定律证明了。至于行星为什么要那样运行,谁也不知道。

  “为了使地球、火星、金星等围绕太阳运转,太阳必须牵引着这些行星。为了使月球围绕地球运转,同样地球也必须牵引着月球。因此天体之间肯定是引力在起作用。”

  正当坐在苹果树下的牛顿沉浸在苦苦思索之中时,忽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掉在他身边。

  他看见了,觉得很奇怪,他想:“这个苹果为什么会落下来呢?是因为它熟透了吗?可是,它熟透了为什么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呢?”

  “苹果落地,那是因为地球在吸引它。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就是在高山上也不会减弱。如此说来,这种地球引力也能够到达月球了!”牛顿的眼里闪出了奇异的光芒,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终于找到了解决的线索。

  牛顿在分析光线于是,牛顿开始在笔记本上画了起来。地球是圆的,在地面高处的任何一点,把一块石头轻轻放开,石头就会作自由落体运动,是落到这一点的正下方,这是由于地球对石头有一种引力。如果不是将石头轻轻放手,而是向水平方向抛出,石头就会落到离这点较远的地方,其运行轨迹是一条抛物曲线,而且速度越大落地越远,这是因为石头在作水平运动的同时,也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飞过的路线是曲线。如果抛出的速度特别快的话,它就不落到地面上,而且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着地球转起来。那么,月球之所以能以一定距离围绕地球运动,就是因为月球总是向地球方向下落的缘故。就像苹果落地一样,月球也是向着地球下落的。

  “啊!我明白了。”牛顿从地上一跃而起,高兴得一边大声喊着,一边往家跑去。

  晚上,在烛光下,牛顿开始根据笔记本上的记录计算起来,得出了地球引力的减弱是与地球中心到月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这就是“平方反比律”。后来他又联想到太阳、行星,也计算出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时,牛顿已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他却把它放到桌子里了,因为他认为在未能证明这一定律的正确性之前是不能发表的。

  直到1687年,牛顿在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后,才最终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发表了自己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该书中提出大量的新科学知识,使世界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

  牛顿在1668年设计并实际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即今天大多数天文观测使用的望远镜,他对现代数学最重要的成就是发明了微积分。牛顿为现代科学提供了一套可以用来科学预测的理论。牛顿对热力学和声学也做出了贡献。

  牛顿不仅仅是最杰出的科学家,而且他还是科学理论发展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西班牙首席画家戈雅

  美术史家一致认为,近代欧洲的绘画是从西班牙画家戈雅开始的,无论是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来看戈雅可以说是位先驱者。

  戈雅生于1746年,青年时代曾跟随胡塞·卢赞等人学画,研究过委拉斯凯兹等人的创作。20岁时,他在家乡参加了反宗教的斗争。后来逃往马德里,又流亡于意大利。在罗马期间,他接触了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的作品。这对他后来的艺术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1771年,戈雅回到马德里从事绘画工作。在那里,他创作了《阳伞》、《陶器市场》、《春》、《踩高跷的人们》等一系列早期代表作品,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被树为西班牙民族画家的偶像。不久,他又出任宫廷画家,还荣获了皇家美术学院“功勋院士”的称号。

  戈雅的想象包罗万象,一切看得到和看不到的东西,全包括在他的艺术范畴之内。然而最有成就的是他的肖像画。

  1799年,戈雅接受国王查理四世的委托,画了《国王家族群像》。查理四世曾赐予戈雅“西班牙第一画家”的头衔。但是在这张画像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戈雅并没有投桃报李地把“第一西班牙人”的形象赋予查理四世,反而以揭露的手法描绘了这群王族的种种丑陋。画中的国王昏庸愚蠢,像一只挺着肚子的公鸡;王后呢,则装腔作势,像一只讨厌的乌鸦;王姐和王弟们看上去更是丑陋奸猾;王子和公主们也显得木讷呆板。为了逃避国王的指责,戈雅以巧妙的手法和丰富的色彩描绘了王族们华丽的服饰、闪光的勋章和珠宝,使整个画面看上去富丽堂皇,五光十色。为了避开“13”这个不吉祥的数字,戈雅还把自己画在了左方暗处。由此可见画家的用心良苦。

  这幅画被展出后,有人形容它是一堆“锦绣垃圾”。法国19世纪的艺术批评家戈蒂叶更认为这是“暴发户杂货铺老板的一家”。

  据说,戈雅还曾画过两幅阿尔巴公爵夫人马哈的肖像画。一幅是《裸体的马哈》;另一幅是《穿衣的马哈》。这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最初画的是《裸体的马哈》。画画好后,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人们议论纷纷。这件事很快就被阿尔巴公爵知道了。他觉得蒙受了奇耻大辱,气得暴跳如雷,决定亲自去戈雅那儿察看一下。如果确有此画,他一定要进行报复。当他来到戈雅的画室后,真的看到了一幅马哈的肖像画,不过画上的马哈衣着十分得体,完全不像谣传的那样。公爵转了一会儿,没有发现什么破绽,只好悻悻地走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事先戈雅就得知了消息,他赶紧画了另一幅《穿衣的马哈》。整个画仅用3个小时便完成了。画中人物的姿态和面部表情完全一样,别无二致。一场看来势在难免的冲突,就这样在画家神奇的笔下,悄然化解了。

  1808年,法国侵略者侵入了西班牙。腐败的西班牙朝廷屈膝投降,把政权拱手让给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西班牙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这年的5月2日,英勇的西班牙人民在马德里举行起义,但却遭到血腥的镇压。人民的流血牺牲教育了画家,动荡的年代造就了戈雅的艺术。他相继创作出《5月2日比埃尔塔·德米·索尔的起义》、《5月3日的枪杀》两幅著名油画和《战争的灾难》版画集,控诉侵略者的残暴罪行,歌颂人民的英勇斗争,用自己的艺术语言传达了那个激昂悲壮、惊心动魄时代的声音。

  在美术史上,戈雅是个敢于以自己的作品向黑暗社会冲击的画家。他的著名铜版组画《狂想曲》是采用民间艺术中隐喻手法创造出来的一组近乎恶梦式的幻想性作品,共82幅,集中批判性地反映了宗教的伪善、残忍以及统治者的愚蠢和贪欲,表达了人民在宗教统治压迫和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痛苦和不幸。每一幅画上都写有画家发人深省的题词。

  还有一幅画画着一头悠然自得的驴子骑在一个人身上,画上的题词是“累死你也要驮着我”。这种人驴颠倒的不合理现象正是当时活生生社会现实的真实体现。

  《狱中的睡梦》画了一群穷苦的劳动者昏睡在黑暗的牢狱中,题词是“睡梦常是颠沛流离之人的天堂”。该画讽刺了世人昏庸麻木的不觉醒状态。

  1824年,戈雅78岁高龄时,为了躲避费迪南七世的迫害而侨居法国。几年后,戈雅走完了81年生命的旅程,被静静地安葬在法国的波尔多城。

  巴洛克巨匠贝尼尼

  在艺术史上,17世纪是一个极富转变的时代,充满着极端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立。艺术史家们习惯上把这一时期的欧洲艺术称为“巴洛克艺术”。

  17世纪意大利杰出建筑家、雕刻家贝尼尼是巴洛克艺术的创始人,也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为罗马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建筑和雕塑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贝尼尼的雕刻作品和他的建筑一样,充满着辉煌华丽的巴洛克风格。他常在雕刻中运用绘画的手法,又把雕刻与建筑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集雕刻、建筑、绘画于一体的混合物。一些严守古典传统的艺术家,觉得这种“非驴非马”的东西破坏了各门艺术本身的规律和独立性,所以称这种艺术为“巴洛克”,即“奇形怪状的东西”。但从艺术技巧而言,他们却不能不承认贝尼尼的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确有创造性。

  在1656年至1665年间,贝尼尼担任了建筑圣彼得堡大教堂前广场和廊柱的工作。在这些建筑物上,贝尼尼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他那非凡的才能和独创性,使这些建筑物成为人类建筑史上别有特色而又极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景观。

  不过,贝尼尼更大的才能还是表现在雕塑方面。他最具巴洛克风格的雕塑代表作是为罗马科尔纳罗教堂创作的《圣德列萨的幻觉》群像。德列萨本是西班牙的一位修女,从小患有癔病。每当发病时,她总会产生许多奇妙的幻觉,而且这些幻觉充满了宗教的神秘气氛。于是教会就将德列萨的这种病态大肆渲染,说她是天上派来的使者,并封她为圣徒,称之为“圣德列萨”,以此制造一种宗教的神秘色彩以巩固统治。贝尼尼选择的就是德列萨在一次幻觉中见到爱神丘比特时的情景创作了这一作品。雕像上,圣女半倚半卧地睡在一片云朵上,爱神正手举一支象征着爱情的金箭刺向圣女的心窝。云朵托着二人“飘”向一个壁龛。壁龛上方,一轮用金属制成的太阳放射出万道光芒,使两个人物产生一种似幻似真的升腾感。这一“特技”式的艺术处理,力求收到让观众在眼光缭乱中产生真假难辨错觉的效果。

  贝尼尼的另一代表作品是以希腊神话为依据的著名雕刻《阿波罗和达芙妮》。

  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变形记》中曾经叙述过这一故事情节: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河神的女儿达芙妮;而爱神丘比特为了报复阿波罗,故意将一支燃烧着爱情之火的金箭射中了他,同时又将另一支拒绝爱情的铅箭射向了达芙妮。结果,阿波罗狂热地追求达芙妮,却遭到达芙妮的拒绝。为了逃避阿波罗的追逐,达芙妮拼命向远方跑去,终因精疲力竭而瘫倒在地。眼看阿波罗就要追了上来,达芙妮急得大声呼喊道:“父亲啊,快救救我吧!我的美貌太惹人喜爱了,把它毁了吧!”话音刚落,达芙妮就变成了一棵大桂树。她的头发变成了树叶,躯体变成了树干,两臂变成了树枝,双脚变成了树根……后来为了永远怀念这位美丽的少女,古希腊人常把用桂树枝叶编成的“桂冠”授予杰出诗人或竞技优胜者。

  贝尼尼把这一故事题材处理得非常细腻感人。人物造型优美,活灵活现,生动逼真。尤其是达芙妮即将被阿波罗追上时的惊慌失措,张着嘴大声呼救的神态更是惟妙惟肖。整个作品见不到丝毫神的庄重与威严,有的只是人世间少男追逐少女的动人情景。

  贝尼尼一生精力充沛、才思敏捷,有着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和艺术才能。他所留下的大批城市建筑和雕塑作品,成为全人类一笔极其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彼得大帝

  1682年,一个刚满10岁的小沙皇登基了。他就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罗曼诺夫。

  彼得即位不久,他的同父异母姐姐索菲娅借助射击军兵变,上台执政。彼得被迫和母亲住在莫斯科郊外。他从小就喜欢军事游戏,把自己的小伙伴编成两个“游戏”兵团,整天在绿荫环绕的村庄中,建筑土堡,进行军事演习及仿战游戏。

  7年以后,彼得长大了,他的游戏兵成了两支训练有素的近卫军。索菲娅意识到,彼得是个危险的对手。1689年8月,她发动兵变,企图废掉彼得,但是阴谋失败,索菲娅被送进修道院。

  彼得开始亲自执政。这时的俄国基本上是个内陆国家,经济也很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彼得认为首先要有出海口,他宣称“水域,这就是俄国所需要的。”有了出海口,就等于打开了通向西欧的窗口。

  1695年1月,彼得亲率3万大军进攻土耳其,企图占领亚速海。由于没有海军,彼得不能从海上包围亚速城堡,而土耳其舰队却可以经常提供援助,这次远征失败了。他并不灰心,用一年多时间建立了一支舰队。1696年春天,30艘俄国战舰出现在亚速海上,俄军水陆并进,围攻亚速城堡,土耳其战败求和,亚速海落到了俄国人手中。

  彼得一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后,俄国富强了。彼得又开始为俄国寻取出海口,南方不行,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进攻目标就是瑞典。瑞典是北欧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欧洲强国之一,它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彼得要和瑞典争夺波罗的海是一项非常大胆的决定,是对俄国的一次严重考验。

  彼得大帝1700年秋天,彼得率3万大军从莫斯科出发,一路行进了两个月,初冬的时候才到达瑞典在彼罗的海沿岸的一个重要城堡纳尔瓦。彼得等队伍集结完毕,立即下令围攻。一连猛攻了两个星期,瑞典军队顽强抵抗,纳尔瓦城堡又非常坚固,俄军的炮弹都快打完了,纳尔瓦依然还在瑞典人手里。

  这时,瑞典18岁的国王查理十二世正亲自率领1万多名瑞典军人,首先击败俄国的盟友波兰和丹麦,然后又以闪电般的速度来到纳尔瓦,增援被围的瑞典军队。初冬的北欧已经十分寒冷了。天空阴暗低沉,飘着雪花。俄军在纳尔瓦激战了将近一个月,已经疲惫不堪,后边的粮食又供应不上,俄军忍着饥饿伏在战壕里,怨天怨地。瑞典军队在凌晨时分突然发动了攻击,前锋已悄悄摸到了俄军的阵地上。俄军立即乱作一团,有的茫无目标地射击。有的看势头不对,开始逃跑。一个俄国军官忙乱中带领部队渡过涅瓦河,瑞典军队的炮弹正在他们中间开了花,俄军人仰马翻,无数人掉进冰凉刺骨的河水,再也爬不起来了。

  这一仗下来,俄军几乎全军覆没,伤亡1万多人,大炮和各种武器全被瑞典人缴获,军官大多数死在了战场上,彼得一世侥幸逃脱。

  当瑞典人欢庆自己的胜利时,彼得正在自己的皇宫里考虑如何重建俄国军队,报仇雪耻。

  他首先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权。为了向国外购买武器装备,他把赋税提高了4倍,还增加了各种新的税收。对于老百姓来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不缴税的,就连妇女的洗衣盆,死人的棺材、房子的烟囱,人脸上的胡子,都要缴税,甚至连人的眼珠如果不是蓝色而是黑色或灰色,都要缴税。

  他又下令全国每25户农民出一名终身服役的士兵,很快重建了一支拥有20万人的陆军,他高薪聘请外籍军官到俄国服务,让他们严格训练俄军士兵,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他命令每三座教堂交出一口大钟,很快就铸造了300门大炮,比在纳尔瓦损失的大炮多3倍。他命令每1万个农民要缴纳一艘战舰的钱,然后又征集全国的工匠加紧建造船只,迅速地造了40多艘大船和200多只小船,建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舰队——波罗的海舰队。

  一年之后,彼得率领强大的俄国军队向波罗的海进军。这一次,他们包围了纳尔瓦附近的尼恩尚茨堡。彼得笑着对部下说:“我要在这里开一桌炮火宴席。”几十门大炮整整轰击了一天,终于将要塞炸开了三个缺口,步兵呐喊着蜂拥而进。瑞典军队抵挡不住,不得不投降,俄军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接着彼得又率军攻占了吉诺特要塞。纳尔瓦和尼恩尚茨堡要塞、吉诺特要塞的地理位置成品字形结构,可以互相保护,现在只剩下纳尔瓦城堡了。

  彼得坐着军舰,命令士兵倒举瑞典国旗和军旗在纳尔瓦城堡前向瑞典军队示威。守城的瑞典将军戈恩看后不屑一顾地说:“彼得是我手下败将,去年这个时候,他要不是逃得快,早当了我的俘虏。今天却在这里耀武扬威,真是可笑。”第二次纳尔瓦大战开始了。俄国军队首先还是用炮火轰击。100多门大炮,对准纳尔瓦城猛轰,炮声震天动地。城里的瑞典军队也不甘示弱,用炮火还击,双方炮战整整持续了一天一夜,纳尔瓦的城防工事极为坚固,俄国人毫无办法,瑞典人也被俄军猛烈的炮火吓得心惊肉跳。戈恩感到俄军今非昔比,长期打下去,纳尔瓦终究要被攻破,他决定派人向瑞典国王求援。

  瑞典信使一出纳尔瓦,就被俄军抓住,带到彼得面前。彼得看完戈恩给瑞典国王的信,突然有了主意,为什么不将计就计攻破纳尔瓦呢?

  他马上召集将军们开会,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他们。几名将军一听,立即大笑,齐声称赞:“陛下真是神机妙算!戈恩怎么也不会怀疑的,我们看着戈恩这个笨蛋怎么上当吧。”数天之后,一队瑞典军队向纳尔瓦开来,他们冲破俄军的包围,来到纳尔瓦城下,戈恩一见援军到来,大喜过望,马上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接援军进城。城门打开了,瑞典援军一进城却对准自己人开火起来,原来这支瑞典援军是俄国人装扮的,这正是彼得的妙计,戈恩果然上当了。

  城外的俄军一见自己人攻进城内,也像潮水一样向前涌来。俄军想起了一年前自己的耻辱,个个奋勇争先,猛冲猛杀。戈恩见纳尔瓦已经守不住,只得下令投降。

  俄军大获全胜,凯旋而归。彼得夺取出海口,打开“朝向欧洲窗户”的计划完成了第一步。然后,彼得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岛上修建要塞卡朗施塔特,在叶尼萨利岛上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彼得——保罗要塞地处大涅瓦河、小涅瓦河的汇合点,控制着通向波罗的海的水路。彼得选中这块地方作为未来的首都,使它成为真正的通向欧洲的商口。

  1712年,彼得在涅瓦河两岸的荒岛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取名为彼得堡,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

  1709年6月27日,俄国和瑞典的波尔塔瓦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激战。彼得亲临前线指挥,他的帽子和马鞍都中了枪弹。最后,瑞典溃败,查理十二世逃到土耳其。后来俄军又多次在波罗的海打败瑞典。1721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从而解决了北方出海口问题。

  1721年10月,俄国枢密院尊称彼得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也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

  野心勃勃的女沙皇

  彼得大帝打败了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广大地区后,企图获得整个海域的控制权。当时,波罗的海沿岸最大的国家是德国,彼得就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德国的一个亲王。彼得死后,许多人争夺皇位,最后他的小女儿当上了沙皇。可是这个女沙皇没有儿子,就去德国把姐姐的儿子领来做自己的儿子,取名彼得三世。彼得三世到俄国来时,也把未婚妻带来了,她就是索菲亚。因为彼得大帝的姐姐也叫索菲亚,所以就给她取了一个俄国名字——叶卡杰琳娜。

  叶卡杰琳娜不会说俄语,更不懂俄国的规矩。但是她聪明伶俐,又机智又好学,很快就学会了俄语,了解并接受了俄国的历史和风俗习惯。她善于察言观色,讨人欢心,所以,宫廷里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欢她。

  1761年底,女沙皇死了,彼得三世即位。彼得三世采取了许多改善下层人民生活的措施,遭到了大地主和大贵族的反对,野心勃勃的女沙皇就想趁这个有利的机会,发动一次宫廷政变,自己当皇帝。

  1762年7月29日,叶卡杰琳娜依靠其情夫、近卫军军官奥尔洛夫发动了宫廷政变,秘密处死了彼得三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称叶卡特琳娜二世。

  在俄国历史上,叶卡杰琳娜是个非常反动的皇帝。她一上台就企图加强封建农奴制的专制制度。她扩大贵族特权,把许多土地,连同居住在上面的农民都赏赐给贵族。在她统治时期,贵族所有的农奴数占全国农民数的一半以上。

  她还赐给贵族可以任意放逐农奴去服苦役的权力,而农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控告贵族地主。农奴常常像牲口一样在市场被买卖。出卖农奴的广告同出卖骡马、狗的广告的一起登在官方的报纸上。

  叶卡杰琳娜非常虚伪、荒淫、残忍。她一面嘲笑启蒙学派的演说,一面又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通信,说她准备把他们的主张作为对政策的箴言。她总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开明君主”,她居然写信告诉伏尔泰,俄国农民生活富裕,每天都能吃鸡。而实际上,俄国农民只能吃粗黑面包。

  1775年,叶卡杰琳娜二世残酷地镇压了普加乔夫农民起义,把他戴上脚镣手铐装在木笼里运到莫斯科,然后把普加乔夫砍头、肢解、焚尸。

  叶卡杰琳娜二世还频频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疯狂地扩张俄国的领土。她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攫取了波兰62%的领土,灭亡了波兰共和国,在那里建立了血腥的殖民统治。她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夺得了黑海沿岸的大片土地,使俄国船队能顺利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实现了彼得大帝都没能实现的梦想。

  在亚洲,叶卡杰琳娜通过修筑军事堡垒,蚕食高加索,侵入中亚北部的哈萨克草原。到18世纪80年代,俄国完全占领了西伯利亚北部,获得了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俄国还从亚洲东北部越过太平洋,占领了阿拉斯加,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一块俄国殖民地。

  叶卡杰琳娜二世还是革命的不共戴天的敌人。她咒骂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为“法兰西瘟疫”,发誓要予以“剿灭”。她派俄国海军到北海去封锁法国、“制止革命”。叶卡杰琳娜又出资600万卢布支持普鲁士、奥地利干涉法国革命。

  1796年8月,叶卡杰琳娜二世病入膏。垂死之际,她还在狂叫:“假如我能活到200岁,欧洲全部就会落到俄国脚下。我要建立一个包括六个都城的大帝国,它包括彼得堡、柏林、维也纳、巴黎、君士坦丁堡、阿拉斯特罕。把我的孙子取名为亚历山大吧,我希望他像古希腊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大俄罗斯帝国。”

  沙俄名将苏沃洛夫

  以专制、凶残著名的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对外通过两次对土耳其战争,俄国扩张了大片领土,打通了黑海出海口。苏沃洛夫是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的陆军将领。他以卓越的战功扬名欧洲。

  苏沃洛夫指挥战役时智勇双全,又往往好于冒险。1787年第二次俄土战争开始后,苏沃洛夫上将奉命镇守金布恩要塞。一天,苏沃洛夫正在教堂作礼拜,部下上前耳语道:“土耳其陆战队登陆了!”苏沃洛夫神色泰然地继续作他的礼拜。来人等待着他的命令,他漫不经心地说:“不要管他!”土军已经得到苏沃洛夫正在教堂作礼拜的情报,以为抓到了一个突然袭击的机会,于是大批地登陆上岸。苏沃洛夫走出教堂后,回到要塞立即发出反击的命令。他拔出佩剑,大喊:“孩子们,跟我来!”他冲在队伍最前头,奋不顾身地英勇杀敌。士兵们个个精神百倍,视死如归。

  苏沃洛夫拼杀得眼红,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左肋,他跌倒在地,便失去了知觉。部下急忙把他救起,抬进要塞处治。苏沃洛夫不顾伤痛又去前哨阵地,组织队形,指挥反击。不幸的是,又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臂,鲜血直流,在这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紧要关头,苏沃洛夫拒不下火线,他让人取来海水洗洗伤口,包扎了一下,跨上战马带头冲锋,追杀逃敌。经过9个小时的激战,金布恩沙滩上,留下敌人尸体4300多具,土耳其11名军官人头落地。

  士兵出身的大将军,不仅在疆场上能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有巨大的感召力,而且在帷幄之中也能决胜于千里之外。1790年,第二次俄土战争进入关键时期。苏沃洛夫准备攻打多瑙河左岸的土耳其精锐部队据守的伊斯梅尔要塞。伊斯梅尔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要塞之一,拿下这个要塞不仅是对土耳其的致命打击,也会大大提高俄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声望。

  可是伊斯梅尔城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它南面有500米宽的天然屏障多瑙河。东西两面是湖泊。要塞建在山坡上,城堡高达15米,城墙外有10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土耳其守军配有重炮265门,精兵3.65万。

  当时,苏沃洛夫统辖的军队总共才3.1万人。他把自己统率的部队编成三个集团共九路纵队。从10月起分别从东、西、南三个方面同时猛攻,他有意不明确主攻方向,让三路大军的指挥官都以为自己是主攻部队,以培养他们的主动进取精神。同时,给土耳其军队造成紧张空气,使其疲惫至极,但又无法断定俄军的主攻方向和进攻的时间。

  库图佐夫将军于12月11日天亮前又率领部队向要塞的齐利亚门发起攻击。他亲自上阵,但负了重伤,部队还是攻不下这个要塞。库图佐夫眼看两个月的时间强攻无效,再这样打下去伤亡更加惨重,势必影响士气。同时进入冬季作战,部队给养、粮食、甚至运输弹药都更加困难了。军中的疫病和失败情绪一起流行蔓延起来。

  库图佐夫将这些困难写成报告,请求苏沃洛夫发援兵。

  苏沃洛夫接到报告后,没发一兵一卒。他却发了一个“伊斯梅尔要塞已被库图佐夫将军占领”的捷报。这捷报自然是要上报大本营,下发全军的文件了。同时,苏沃洛夫又发了一个任命状:任命库图佐夫为伊斯梅尔要塞司令官。

  这一下库图佐夫可就诚恐诚慌,骑虎难下了。打不下要塞,被女皇知道了,这是“欺君之罪”。不仅自己要被砍头,苏沃洛夫也要跟着遭殃。要塞司令不占据要塞,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

  库图佐夫就这样被逼出了勇气和智慧,说来也怪,在他接到捷报和委任状以后,又发起进攻,这次进攻他成功了,打赢了,成了名符其实的要塞司令了。这一仗,土军伤亡2.6万人,其余全部被俘,俄军缴获了土军全部火炮及价值100万卢布的财物。第二年,俄国打败土耳其,订立《雅西和约》,土耳其承认俄国对克里米亚汗国的吞并。

  1799年,苏沃洛夫受命任意大利境内对法作战的俄奥联军总司令。他以70岁的高龄,率军去瑞士,援救在那里作战的俄军。在翻越阿尔卑斯山时,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他披着单薄的斗篷,和士兵们一起翻山越岭。士兵们走累了,他鼓励说:“勇士们,一只鹿能转弯的地方,就是你们能越过的地方,跟我前进!”

  两军在阿达河畔展开了一场血战。俄军有4.85万人,莫罗统帅的法军有5.8万人。战争开始以后,法军疯狂地向俄军阵地发起冲锋。兵力和武器装备都不如法军的俄军,被法军的气势所吓倒,士兵从自己的阵地纷纷向后逃跑。

  苏沃洛夫见状十分震惊,但他没有责骂和威胁,而是骑上马,跑到逃兵的最前头。他还不时地喊:“好汉们,快跑呀!把敌人都吸引过来。”跑了一气之后,苏沃洛夫突然把马一横,拦住士兵,大声喊到:“敌兵被我们吸引到这片开阔地,反攻的时机到了!”他掉转马头,高举战刀,威严命令:“全体官兵,向后转——前进!”他一马当先,箭似地往前冲。刚才还是逃命的士兵,一下子变成吃了豹子胆的追兵了。可见,老将军苏沃洛夫多么善于掌握用兵的心理。苏沃洛夫得胜还朝,被授予大元帅军衔。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苏沃洛夫因为反对普鲁士那一套军事制度,曾遭受贬谪。他敢于摒弃陈旧的战略和战术,制定了超越时代的比较完善的作战样式和方法。他认为集中兵力兵器于最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他一生曾指挥60多次战斗、屡战屡胜。士兵出身的苏沃洛夫,以刻苦读书著称于世,即使在戎马倥偬中也手不释卷。他以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战争经验,写就了《制胜科学》一书。此书成为俄国军事科学的奠基之作。

  俄国人民和军队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重要的军事学院,制发了各种高级的勋功章。在二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之后,斯大林代表苏联最高统帅授予战功赫赫的朱可夫元帅的第一枚勋章就是苏沃洛夫勋章。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