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主克伦威尔
在英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由独立派领袖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军英勇善战,为扭转整个战局粉碎国王军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649年1月27日,克伦威尔亲自起草了处死查理一世的死刑执刑令。这年3月3日,国会决定废除君主制和上院,规定一院制国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行政权由国会选出的国务会议行使,克伦威尔为第一任主席。5月,英吉利共和国宣告成立,英国革命发展到了最高峰。
克伦威尔1599年生于亨丁顿郡一个信奉清教的新贵族家庭,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克伦威尔17岁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后来又在伦敦学法律。1628年,他被选入议会。
当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时,克伦威尔毅然参加了反国王的战争。战争初期,议会军节节败退,克伦威尔十分焦急,他决定自己出战成立一支纪律严明,有战斗力的队伍。他仔细分析了议会军溃败的原因,认为要想在战争中争取主动,必须有一支英勇善战的骑兵。
克伦威尔决定发展有战斗力的骑军。原来,在17世纪的欧洲,步兵已经开始使用一种短管火枪的火器。但是这种枪使用起来极不方便,它必须从枪口装子弹,并且要用火线点火才能发射,非常麻烦,遇上大风大火,就等于没有。这种子弹的杀伤力不强,遇到身穿铠甲的骑兵,就很难奏效。而骑兵行动迅速,又可以冲锋陷阵。
克伦威尔从剑桥郡的自耕农和手工业者中间选择士兵,要求他们具有革命热情,英勇无畏,并能自觉遵守纪律。起初,他的队伍只有60人,但他们英勇善战,常常以少胜多,越战越强,克伦威尔率领的“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击溃查理一世的军队人数也越来越多,人称“铁骑军”。克伦威尔率领铁骑军扭转了战场上的局面,铁骑军所到之处,敌人闻风丧胆。克伦威尔的声望也日益增高,当上了议会军的司令。
1644年7月2日下午7时,在英格兰的北部的马斯顿草原上,议会军和王家军相遇了。王家军统帅鲁伯特和纽斯卡尔率领1万步兵和7000骑兵在草原深处摆下阵势。鲁伯特站在高地上向远处望去,只见议会军黑压压一片站在那里。鲁伯特回头问侍从:“克伦威尔在不在那里?”侍从回答说:“在那里。”鲁伯特心情立即沉重起来,他早知道克伦威尔能征善战,现在又见对方阵容整齐,士气高昂,怎能不担忧。
“轰隆!”“轰隆!”议会军的大炮开始轰击。紧接着,2万名步兵和7000名骑兵分三路发起了冲锋,迅速向王家军杀了过来。
鲁伯特没想到克伦威尔会这样快就发起进攻,急忙下令迎战。他们虽然打退了左翼的议会军,但中路已被克伦威尔亲自率领的铁骑军突破。王家军骑兵抵挡不住,掉头逃出了战场。议会军越战越勇,一鼓作气地追杀起来。王家军步兵失去了骑兵掩护,立即全部解散。鲁伯特见大势已去,急忙带领少量残兵败将仓惶逃跑。这时,太阳刚刚落山,短短的时间内,议会军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议会军虽然在马斯顿草原大胜王家军,但查理一世的势力,仍然很强大。议会内部矛盾重重,有人竟私下和国王谈判。查理一世利用议会军内部的不团结,两次大败议会军。
克伦威尔感到必须改革议会军,他在议会开会时,向保守派严正指出:“如果不改组军队,如果不更加有力地进行战斗,人民就不会再忍耐下去了。”
1645年1月,议会通过《新军法案》,授权克伦威尔建立一支2.1万人的军队,改组后的军队称新模范军。新模范军的士兵有三分之一来自“铁骑军”。克伦威尔制定了严肃的军纪:士兵骂人罚12便士;喝酒要挨军棍;禁止盗窃、奸淫,否则要处以严厉的刑罚。克伦威尔还打破门第观念,大力提拔英勇善战的底层平民。这样一来,部队的战斗力更强了。1645年6月14日清晨,英格兰中部的纳斯比村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议会军和王家军在这里展开血战。查理一世想到用大雾作掩护偷袭议会军,当王家军呐喊着冲入敌方阵地时,却发现议会军帐篷里空无一人,查理一世才知道上当了,但为时已晚。克伦威尔早料到王家军要偷袭,已经做好了埋伏,又亲自率领一支人马绕到王家军后方。两边同时发起冲锋,夹击王家军。查理一世首尾不能相顾,大惊失色,急忙化装成一个仆人逃到苏格兰。王家军被彻底击溃。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查理一世被处决仅一个星期,苏格兰议会便宣布拥立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为国王,并且加紧备战,准备出兵讨伐英格兰。克伦威尔得到消息,迅速进军,不久就攻占了苏格兰首都爱丁堡。
1651年9月3日,克伦威尔全歼苏格兰军队,查理二世逃到了法国。克伦威尔占领了整个苏格兰,从此,他获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
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克伦威尔的个人野心也膨胀起来,已不满足于仅仅指挥军队,他要独揽大权。
1653年4月19日,克伦威尔在伦敦白厅召开军官会议,要求议会自动解散。他用武力驱散了“残缺国会”,建立起独裁统治。为了使其合法化,由军官会议提出一个宪法草案《政府文件》。文件规定,最高统治者为终身制的护国公,并兼海陆军总司令,宣布克伦威尔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护国主”。自此,克伦威尔成了英国的无冕之王。
护国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话就是法律。克伦威尔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军事、外交大权都紧握在自己手里。他从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变成了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把全国划分为11个军管区,各区派一名少将,以确保军事独裁政权在全国的统治。护国政府对内保护圈地者对农民的掠夺,对外继续推行有利于大资产阶级的政策。
护国政府的统治很不稳固,1658年9月3日,继任护国公的理查·克伦威尔没有统治能力,使国内政局更为动乱。由此引发了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
“王朝复辟”与“进口”国王
国王自从克伦威尔去世后,原来议会中的保王分子,通过国会议案迎立查理二世即位。原来,克伦威尔的统治并不比有国王时好多少,令英国人民非常失望。在他统治的5年里,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各地纷纷起义,议会也让他给解散了。于是,在1658年克伦威尔死后,资产阶级和贵族王朝和解,请回了在法国流亡的查理二世,即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斯图亚特,史称“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60年4月4日,查理二世在回国之前,于荷兰的布列达发表宣言,信誓旦旦地向英国人表示:大赦革命党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保证不变革命时期土地和财产的分配形式,补发军队的欠饷等。果然是一个拥护资产阶级革命的开明君主。4月25日,英国新议会召开会议,通过表决同意查理二世回国。5月25日查理二世回到伦敦继位为国王。
谁知查理二世登上王位不久,就把布列达宣言扔到了一边,重用保王党人,大肆向革命党人反攻倒算。许多参加审判查理一世的人被处死,克伦威尔的尸体还被他从坟墓里挖出来施以绞刑。革命时期被没收,尚未拍卖的土地又重新发还给原主,已经拍卖的土地由国家给以经济补偿。为此国家付出巨额款项,而这些钱又都以税收的方式加在人民头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甚至老百姓做饭都要交“灶税”和“炉税”。
查理二世是依靠法国国王的支持上台的。他一当政,就把克伦威尔从西班牙手中夺来的敦刻尔克卖给了法国。敦刻尔克是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唯一贸易根据地,卖给了法国,英国就丧失了在大陆上的立脚点。广大人民,特别是资产阶级,对此十分不满,认为是“丢掉了一把挂在腰带上的钥匙”。作为报答,法国政府不断地给查理二世以“贷款”支援。查理二世有恃无恐,在国内更加倒行逆施。议会被解散,城市的自治也被取消。英国革命时得到的一些民权,被剥夺光了。
1685年,查理二世死了。他没有合法的儿子,王位由他弟弟詹姆士二世继承。詹姆士二世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除了继承他哥哥的复辟政策以外,又大肆进行宗教压迫,弄得整个英国民怨沸腾。
詹姆士二世的倒行逆施极大地激恼了英国资产阶级和广大下层人民,就连政府中的贵族官僚也大失所望。
1688年6月30日,英国议会的两党领袖和一名主教联名写了一封信,请求英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当时任荷兰国王的奥兰治·威廉回英国执政,以结束詹姆士二世的反动统治。经过几个月细节搓商,这年的11月5日,威廉亲率1.4万大军,乘坐500多艘船只,由60余艘战舰护航,在英国南部的托尔贝港登陆。然后浩浩荡荡地向伦敦进发。一路上,威廉的军队都受到贵族和乡绅们的欢迎,就连詹姆士二世的王军总司令约翰·丘吉尔和多数大臣都倾向威廉。
詹姆斯二世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只得仓惶出逃,到法国避难。
1688年12月18日,英国议会宣布詹姆士二世“自行退位”,王权由威廉继承。1689年2月13日,威廉正式登上英国国王的宝座,从此英国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产生了。
威廉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起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国王只是仪礼上的元首,国家大事都经议会决定,由内阁(政府)执行。同时,也恢复了革命时期的一些民权。资产阶级新贵族们感到十分满意,把这次事件称为“光荣革命”,意思是不流血的革命。其实,这种没有人民群众参加的政权更迭,只能是一次政变。
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正式合并,称“大不列颠王国”,简称“英国”(英吉利)。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7世纪末期开始,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
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于十七世纪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起了资本统治。到了十八世纪前期,国王已是“统而不治”的虚设,主理国政的权力全部落在国会及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手中。这就是资产阶级国家极为通行的内阁制。
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国会颁布了圈地命令。失去土地、背井离乡的农民成了为工业预备的劳动力。农村出现了农场,使产量大增,为工业提供了原料与食粮。
英国的原有二百年历史的手工工场,也越来越专业化了。
英国传统的“民族工业”本来是毛纺呢绒行业,棉纺业很弱。但因棉纺布比较低廉,着身又特别舒适,深受百姓喜爱,都争相购买。这使棉纺商大发其财,为了急于生产,有些工人便在棉纺机上动起脑筋来,成了发明家。
1733年,有个叫凯伊的织布工人,他很聪明,不但能织布,还能修检织机。后来,他造出了新式织布梭子,由机器传动,比用手穿快两倍,取名为“飞梭”。这种“飞梭”立刻得到世人的认可,很快就供不应求了。
31年后,又有一个叫哈格里沃斯的人发明出了手摇纺纱机。1769年,钟表匠凯伊在纺纱机的纺锭上安装了滑轮,转动灵活,还可用水流把机器带动运转,称为水力纺纱机。
一个叫阿克莱特的理发师窃取了专利权,于1771年建起了一座水力纺纱厂。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使用机器的工厂。四年后,他又得到梳纱机的专利权,高价贩卖采用水利纺纱机的许可证,从而暴富起来。
1779年,纺纱工人克伦普顿造出了一台名叫“骡机”的走锭精纺机,具有纺制各种纱线的效果。于是,纺纱超过了织布。
接着,一位乡村牧师卡特莱特钻研纺织术,造出一架织布机,织布工厂建起来了。开始时,纺织业对机器生产很厌恶,把它视为怪物。机器运转时常出现故障,后来不断改进,才逐步占了上风。
1782年,经过多年的努力,瓦特终于造成了“双动式蒸汽机”。这种机器既可用于矿井、田间,也可以用于工厂中带动机器运转。真正的机器终于产生了。
1806年,曼彻斯特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家由蒸汽机传动的织布厂之后,英国上下才承认只有机器生产才是发财致富的光明大道。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5年后,英国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汽船。
1814年史蒂芬森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车,随后便有了铁路铺设与火车运输。1819年,汽船横渡了大西洋,完成了航海史上了不起的飞跃。
工厂中的机器也由木制改为铁制了。制造机器的行业于19世纪30至40年代兴旺起来。由机器来制造机器,是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标志。
产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此前,自有人类以来,从来没有见过一人开动机器可抵得上数十人的手工劳动的事,也未听过火车的轰鸣声。产业革命创造了人间奇迹,这奇迹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自己。
从此,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了。
大器晚成的笛福
英国文学经过莎士比亚的戏剧和米尔顿的长诗之后,进入18世纪以来,小说成为文学艺术中的主要形式。丹尼尔·笛福是英国18世纪第一位最有影响的小说作家。说笛福大器晚成,是因为他在59岁时才创作出著名小说《鲁滨逊飘流记》,从而一举确立了自己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被称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然而在此之前,笛福也并非没有一点儿名声,只不过不是在文学界而已。
笛福1660年出生于伦敦的一个屠户家庭,年轻时参过军,退役后又从事商业活动。由于他不善经营,一度负债累累。为了偿还债务,他想尽办法去赚钱,同时投身到政治活动中,希望能够跻身于政界以摆脱危机。为此,他经常写一些政论性的小册子。1702年12月,笛福出版了一本名叫《对待非国教徒的最简便的方法》的小册子。书中用讽刺的手法,反对国教压迫不同教派人士的行径。由于文章写得很隐晦,开始并没有被人识破是反对国教。后来被人告发,笛福大祸临头,被捕入狱,被判处枷刑示众3次。谁知在第一次枷刑示众的当天,笛福又当众发表了《枷刑颂》以示抗议,指责对他判刑是不公正的,应当受到审判的是那些无能的将军、争权的政客、贪婪的资本家和骗人的掮客等。他的演说道出了人民的心声,观众向他欢呼,为他干杯,并献上花环。因为“罪上加罪”,笛福又被投进了大牢,半年后才被放出来。从此以后,笛福由于敢说敢讲而多次得罪政府,屡屡被抓进监狱,然而每次放出后,他总是更加犀利地批判政府和社会。他曾与26家杂志取得过联系,发表了250种政论性的小册子,被人誉为“现代新闻报道之父”。
这些阅历使得笛福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心理揣摸得十分透彻,以致影响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他在写作手法上也更注重现实主义。
笛福与文学的结缘,纯属是件偶然的事情。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叛变,被船长抛到智利海外的一座荒岛上。4年后,一位航海家发现了他并把他救回来。此时,他几乎已经变成茹毛饮血的野人了。这一奇闻在当时轰动了整个英伦,也深深地激发了笛福的创作灵感。他便以此为素材,匠心独运地创作了一部举世闻名的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这一年是1719年。
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厌恶平凡的生活,一心要到海外去冒险。他不听父亲的劝阻,多次出海经商,并从事贩卖黑奴的交易,终于遇难沉船,只身漂流到一座荒岛上。这座荒岛既无人烟,也无野兽。他用沉船上的桅杆做了个木排,把船上所贮存的食用之物运到岸上,并在山边搭起帐篷居住。他饮山泉,食野味,奇迹般地在岛上生存下来。更令人惊讶的是,远离外界的鲁滨逊只身一人种植了谷物,并加工成面粉制作面包,还开垦出种植园和牧场,盖了两处住所,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王国”。从上岛之日起,他就坚持记日记。直到第24年的一天,他的领地来了一伙土人准备吃掉一个他们抓来的俘虏。鲁滨逊救下了这个俘虏,并以当天的日期给他起名叫“星期五”。后来这个“星期五”就成了他忠贞不二的奴仆。又过了4年,鲁滨逊和“星期五”被人发现并救回英国。后来,鲁滨逊还以荒岛主人的身份回来视察,接着又去世界各地从事冒险生涯。
在笛福的笔下,鲁滨逊是个与新闻中的水手完全不同的形象。他并没有消极地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与大自然作不屈的斗争。在长达28年与世隔绝的荒岛生活中,鲁滨逊经受了数不清的严峻考验:地震、旱灾、疾病,以及工具、材料不齐等。然而他硬是靠坚韧不拔的意志,开辟了仅属于他一个人的“小王国”。由于笛福把这一人物刻画成既有冒险精神又有实干精神的资产者,于是鲁滨逊就成了新生资产阶级的英雄化身。因此,小说出版后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鲁滨逊漂流记》成为一部启蒙主义的代表作,其主人公鲁滨逊也成为欧洲启蒙主义文学中第一次出现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正面形象。笛福因此而成为18世纪英国第一个重要的长篇小说作家及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从此,年近60的笛福便越发声名大振了。
《鲁滨逊漂流记》获得成功后,极大地激发了笛福的文学兴趣,他开始把全部精力转移到文学创作上来,又一气呵成地接连发表了《辛格顿船长》、《莫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和《罗克查娜》等小说。这些小说的主人公仍然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代表人物,永不厌倦地冒险,永不满足地追求财富。
笛福虽然成名了,但他仍然没有发财,没有摆脱掉沉重的债务,不得不四处躲债,最后于1731年4月26日客死他乡。
与笛福同时代的作家中,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富有浪漫色彩和讽刺意味;亨利·菲尔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汤姆·琼斯》等作品,揭露了英国现实生活的阴暗。他们的创作形成18世纪英国小说创作的主流。
詹纳征服天花
英国医生詹纳发展和推广了牛痘接种技术,这是一种对付可怕的天花病有效的预防措施。
今天,由于爱德华·詹纳医生的功劳,地球上消灭了天花,但我们仍无法忘记早年它所引起的灾难是多么的可怕。天花具有传染性,以至大部分的欧洲人一生中都可能染上该病,而且至少有10%~20%的患者死于该病,另外10%或15%的人被麻子终身毁容。当然天花也不局限在欧洲,在北美、印度、中国以及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曾猖獗一时,孩子是最常见的牺牲者。
许多年来,人们试图寻找一种可靠的预防天花的方法。众所周知,一个人如果能从天花中劫后余生的话,就有了免疫力,也就不可能第二次染病。在东方,这种发现导致了用从轻微天花患者身上提取的物质,给健康人接种的方法。这个方法在18世纪初传入欧洲,在詹纳之前已经流行了好多年,詹纳自己在8岁时也接种过。但这种方法有巨大的缺陷,即接种过的人不仅要抵御病魔的进攻,而且病毒要给他们留下可怕的麻子。显然,一种先进的预防方法必不可少。
詹纳1749年生于英格兰格洛斯特郡的伯克利小城,12岁时给一个外科医生当学徒,后来又学习了解剖,并在一家医院工作。1792年他获得医学学位,45岁时,他在格洛斯特郡当了外科医生。
在行医中,詹纳发现没有得过天花但得过牛痘的挤奶姑娘,去护理病重的天花患者后却安然无恙。于是他充分利用乡间的农场,调查牛是否出牛痘;出了牛痘的牛是否将牛痘传染给人;而得了牛痘的人又有哪些病理反映,病后是否得天花,或与天花病人接触后有没有被传染等等。他详细记录调查结果,并建立了大量档案。
詹纳首次接种牛痘实验詹纳还仔细研究牛痘——牛乳房上发的脓疮,以及与之相类似的几种肤疱,他仔细地观察,辨认出真正的牛痘,做详细的观察笔记,并绘图。在牛出了牛痘后,他天天都去农场记录脓疤发展的状况,并在图上着色以表示脓疱的变化。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詹纳终于得出结论:牛痘与天花的脓疤相似,得牛痘和天花的症状也相似。所不同的是,牛痘比天花的症状要轻得多。牛痘不会引起牛死亡,得牛痘的人也不会死亡。而天花则要严重得多。
那么人怎么会传染上牛痘呢?詹纳发现,同样给患了牛痘的乳牛挤奶,同样都是没得过牛痘的人,有的姑娘得了牛痘,而另一些姑娘却不得牛痘。詹纳在思索着。
后来詹纳发现,那些被传染上牛痘的姑娘都是因为手上的皮被划破了,病菌从这些伤口侵入,然后又传到全身,牛痘就是这样得上的。二十多年的苦心研究,詹纳终于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给人接种牛痘,用牛痘接种代替人痘接种,以避免人痘接种对人生命的威胁。
1796年5月,詹纳给一个8岁男孩接种了从一个牛奶工手指牛痘脓包上提取的物质,果然,男孩得了牛痘,但不久竟痊愈了。几周后,詹纳又给他接种了天花,正如他所期望的,男孩没有患天花的迹象。
又经过更深入的调查,詹纳将结果写成一本小书,并于1798年出版。此后他又接连撰写了5篇有关牛痘的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于该项技术的传播和推广上了。牛痘的应用很快在英国传播开来,不久英国的陆军和海军规定必须接种牛痘,最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采纳了牛痘接种法。
詹纳无偿地把他的技术贡献给了世界,并不想从中获利。1802年英国议会为了感谢他的贡献,奖励他1万英镑,几年后奖励了2万英镑。詹纳获得了许多荣誉,闻名天下。他于3年后死于伯克利,终于73岁。
我们知道,詹纳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天花免疫理论的人,他是从别人那儿听到的。事实上,在詹纳之前,已经有人用牛痘接种了。但詹纳大胆实验,把一种民间传说变成了拯救无数人生命的实践。尽管詹纳的技术仅能被应用来防治天花一种疾病,他仍旧受到同时代人和后人的无限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