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风波
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人。拓跋部落的人都留着长辫子。其历史源于拔跋毛时期。东汉初年,拓跋推寅带领众人迁居到今内蒙的呼伦湖附近。在东晋初年,拓跋部还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游牧部落,后来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经济制度。
淝水大战之后,庞大的前秦王朝土崩瓦解,中国北方再次出现了严重的分裂混战局面。鲜卑贵族拓跋趁机摆脱前秦统治,于公元386年,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后,任用了一批汉族士人当他的谋士。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数崔浩。
崔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立了很大功劳,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信任。到魏太武帝即位以后,他担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权,还派了几十名汉族士人,担任各地郡守。这样,他和鲜卑统治者之间就发生了矛盾。
魏太武帝派崔浩带几个文人编写魏国的历史。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和他的同事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有两个文人,偏偏别出心裁,劝崔浩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让百官看了,也可以提高崔浩的声望。崔浩自以为功大官高,没有什么顾虑,真的花了大批人工和费用,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还把石碑竖在郊外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
国史里记载的倒是史实,但是北魏的上代文化还十分落后,有些事情在当时看来,是不体面的。过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纷纷议论起来。北魏的鲜卑贵族认为丢了皇族的面子,就向魏太武帝告发,说崔浩一批人写国史,是成心揭朝廷的丑事。魏太武帝本来已经嫌崔浩太自作主张,一听这件事,非常生气命令把写国史的人全都抓起来查办。
参加编写的著作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得到这个消息,非常着急,便把高允找到东宫(太子居住的宫),跟他说:“明天我陪你朝见皇上,如果皇上问你,你只能照我的意思答话,别的什么也别说。”
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就跟随太子一起上朝。
太子先上殿见了太武帝,说:“高允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比较低。国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
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个纲要。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别的著作郎写的。”太武帝转过头对太子说:“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还严重,怎么能饶恕呢?”
太子又对魏太武帝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胡言乱语。我刚刚还问他来,他说是崔浩干的。”太武帝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高允说:“我犯了罪,怎么还敢欺骗陛下。太子刚才这样说,不过是为了想救我的命。其实太子并没问过我,我也没跟他说起过这些话。”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忠厚直率,心里也有点感动,对太子说:“高允死到临头,还不说假话,这确是难能可贵的。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
魏太武帝又派人把崔浩抓来审问。崔浩已经吓得面无人色,什么也答不上来。太武帝大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诏书,把崔浩满门抄斩。高允回到官署,犹豫了半天,也没有写出半个字来。太武帝派人一再催问,高允说:“我要求再向皇上面奏一次。”
高允进宫对太武帝说:“我不知道崔浩还犯了什么罪。如果仅仅是为了写国史,触犯朝廷,也不该判死罪。”
魏太武帝认为高允太不识好歹,吆喝一声,叫武士把他捆绑起来。后来太子再三恳求,太武帝气消了,才把他放了。事后,太子埋怨高允说:“一个人应该见机行事。我替你告饶,你怎么反而去触怒皇上。我想起这件事,真有点害怕。”高允说:“崔浩做这件事私心重,是有错误的,但是,编写历史,记载帝王活动,朝政得失,这并没有错。再说,国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编写的,出了事,怎能全推给他呢。殿下一心救我,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为了活命说违背良心的话,我是不干的。”
魏太武帝到底没有饶过崔浩,把崔浩和他的几家亲戚满门抄斩。但是由于高允的直谏,没有株连到更多的人。据太武帝自己说:要不是高允,他还会杀几千个人呢。
公元452年,曾经统一北方的皇帝魏太武帝被宦官宗爱杀死;过了一年,宋文帝的儿子刘骏即位,这就是宋孝武帝。
拓跋焘雄才大略
公元424年,拓跋的儿子拓跋嗣病故,拓跋的孙子拓跋焘继位登基,即魏太武帝,是年才16岁。拓跋焘牢记爷爷和父亲的教诲,把统一南北方,做为奋斗目标。
一天,拓跋焘率领大臣到离国都平城百里之外的丰镇视察,看见上千人正在修长城。监工官吏见皇帝来了,以为皇帝嫌进度慢,忙说:“陛下,卑职已令地方增派民夫,一定加快修城的速度。”拓跋焘却说:“不必了,长城不用再修下去了。”众人闻听,感到惊讶,拓跋焘说:“小小的城墙,能保证国家平安吗?身为大将军,为什么只想到防守而不去考虑进攻?”皇帝的话,使奚斤无言以对。正在这时,一个骑兵飞马来到拓跋焘身边,下马报告:柔然国纥升盖可汗亲率6万大军来犯,已攻占故都盛乐城!
柔然原来也是鲜卑族的一支,西晋末年,组成强大的部落,称为“柔然”。传至社仑时,柔然国地盘东至大兴安岭,西逾阿尔泰山,北监贝加尔湖,南到大戈壁,可谓势力强大。到大檀(自封纥升盖可汗,意思是制胜之王)继位时,更是经常侵犯北魏,抢夺财物。
拓跋焘回到京城,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多数大臣缄默不语,显露畏惧之色,只有侍中崔诰、司空奚斤、司待长孙嵩等少数人提出应派兵御敌。拓跋焘宣布给崔浩进爵一等,并警告胆小怯敌者,以后要降职一阶。然后表示,御驾亲征,率大军收复盛乐城。
皇帝拓跋焘率领两万骑兵,马不停蹄地赶到盛乐城下,城墙上挂着一排血淋淋的人头和尸身,还悬挂一个小布人,上面写着“拓跋焘”三个字。柔然国首领大檀站在城头上,一挥手,士兵们拖上来十名老百姓,其中有一名百姓被按在墙垛上,一个士兵举起大石头猛地砸下去,将老百姓的头砸碎,其状惨不忍睹。拓跋焘一挥手,大喊:“往后退兵30里!”
北魏大军退后30里驻扎下来,拓跋焘命令士兵将带来的铁蒺藜埋在城外的黄沙地里。第二天一早,拓跋焘又带兵来到城下,只听三声炮响,城门大开,柔然国骑兵蜂拥而出,拓跋焘慌忙率军败退。柔然骑兵紧追不放,追到黄沙地时,踩上铁蒺藜,顿时人仰马翻,惨叫声此起彼伏。然而柔然兵作战非常勇敢,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前进。
拓跋焘退了几里路便停了下来,将手中黄旗一挥,并排冲出一群战马,冲入敌阵。马背上有装着炸药、毒剂的铁雷,马尾上有硫磺粉,点燃以后,烧得马群在敌军中乱窜,铁雷相撞,爆炸声响彻广阔的空间,柔然兵乱作一团,死伤无法计数。
柔然首领大檀狂吼几声,压住阵脚,索性脱掉上衣,赤膊上阵。士兵见状,也纷纷脱掉衣服,光着膀子向魏军冲杀过来。
拓跋焘不慌不忙,面带微笑,连挥三下黄旗,士兵们一下子将黑布套套在头上,只露出两只眼睛。大檀吃了一惊,不知拓跋焘又耍什么花招,想退兵已来不及了,两军将士混战一起。大约战了两个时辰,柔然兵人人汗流浃背。拓跋焘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布袋,往大檀身上一扬,甩出一团白粉,落在大檀赤裸的身上,魏兵纷纷向柔然投出小布袋,一时间白粉飘洒,柔然兵突然感到身上痛痒难忍,无法战斗,大檀无心再战,慌忙逃走。拓跋焘率军追杀,最后将柔然兵赶到百里以外。柔然兵见魏兵返回,便停下来,到处找水喝,不料,喝进肚不久,一个个中毒死亡。原来,拓跋焘战前就派人在柔然必经之路的河流投了毒。他知道柔然兵决战有光膀子的习惯,所以事先配制了毒粉,真的派上了用场。这一仗,柔然兵由强变弱,惨败而归。匈奴铁弗部所建的大夏国国君赫连勃勃是个残暴无道之人,对待国民残忍无比。仅以制造兵器的人为例:弓箭如射不穿铠甲,制造弓箭者必处死;弓箭如射穿铠甲,则制造铠甲者必处死。被斩杀之工匠计数千人之多。如果谁进谏提点儿意见,先割掉此人的舌头,再斩首。赫连勃勃修建夏都统万城(今内蒙乌审旗南白城子一带)时,动用了十万民众,筑城用土都必须蒸过,如城墙能用铁锥刺入一寸,筑城人就杀掉。
拓跋焘了解到夏国这些情况,觉得像赫连勃勃这样的暴君应该除掉,但硬攻不行,必须智取。
一天,拓跋焘正在同大臣崔浩商量进攻大夏国的计策,两名卫士押着一个蒙面人进来,说是在殿外抓到的刺客,想行刺皇帝。崔浩建议推出去斩首,卫士押着刺客走到殿门口,突然回过头,说有一封绝命书,想请拓跋焘转交给80岁的老母亲。拓跋焘接过信,看罢受了感动,知道他来行刺迫于无奈,而且很有孝心,于是决定放他回去。
刺客听说不杀他了,感激地跪倒在地谢恩。拓跋焘忽然想起一件事,问道:“当年北凉、南凉围困统万城二年,但城中无一人饿死,是真的吗?”刺客回答说:“陛下,当年赫连勃勃修统万城时,将糜谷蒸熟打成粘糕,再做成米砖,以备断粮时食用。”刺客又告诉拓跋焘,赫连勃勃已死,赫连昌刚继位不久。刺客临走时,向拓跋焘索要一物作纪念,拓跋焘便将腰间配带的一块玉珑送给他。
拓跋焘闻听赫连勃勃已死,决定立即发兵攻夏。魏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拓跋焘统领3万步兵骑兵进军统万城;一路由司空奚斤为帅领3万兵进攻长安。
拓跋焘渡过黄河以后,将船全部烧掉,断绝了后路。
这一天,拓跋焘只选2000骑兵来到统万城下。魏军擂鼓挑战,夏主赫连昌却闭门不出。一连几天,都是如此。
这天晚上,拓跋焘正在帐中冥思苦想诱敌出城之计,士兵推进一个夏军兵士,请求皇帝处置。夏兵立即从怀中掏出一块玉珑,问拓跋焘可识此物。拓跋焘自然认识,此乃自己身上经常佩戴、后赠给夏国刺客的玉珑。于是问道:“这玉珑怎么会在你手里?”那位夏兵士说:“陛下,这玉珑是我哥哥死时留下的我哥哥从贵国回来,便被夏主赫连昌所杀。哥哥临死之前再三叮嘱我不要忘记陛下的不杀之恩。”“那么,你今天来有什么事?”“陛下,夏主赫连昌已派人去长安向他弟弟赫连定求救,小人怕陛下吃亏,所以连夜来报告此事。”
拓跋焘听罢,有了主意。忽然有一天,魏军正在城下挑战时,一支夏军从身后赶来与拓跋焘交战。拓跋焘与夏军厮杀一阵,便拨马而走,夏军紧紧尾随其后,一名夏军对城上高喊:“长安援军已到,请夏主火速派兵出城助战!”
赫连昌闻听,也不多想,马上率领众兵出城。当夏主赫连昌追进山谷时,鼓号声齐响,埋伏在四周的魏兵突然出现,把夏军包围。原来,所谓长安来的夏军,全是魏军装扮的,系拓跋焘的诱敌出城之计。皇帝拓跋焘身先士卒,虽中了数箭,仍跃马挥枪,魏军士兵深受鼓舞,越战越勇,杀至黄昏,夏军大败。赫连昌想逃回统万城,已经晚了,魏将豆代田率兵攻占城门,挡住去路。赫连昌无奈,向城外逃去。
就这样,魏国吞并了夏国,地盘扩大了许多,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国家。到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了北方,占领中国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土地。宋朝在南方占据百分之三十多国土,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沈璞勇斗拓跋焘
南北朝形成对峙局面以后,魏宋二朝都想吞并对方,所以边界经常发生战争,公元450年,战争升级。
战斗从春季开始,魏帝拓跋焘亲自率领十万兵马进攻宋朝悬瓠城(今河南省上蔡县),围攻一个多月没有成功,不得不退兵。
夏季到了,南朝宋军又对北魏发动报复性攻击。时值雨季,拓跋焘躲在城内不战。一直拖到冬季,拓跋焘亲领百万大军攻宋,节节胜利,势不可当。魏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掳,每打胜一仗,士兵们便任意奸淫妇女取乐。
军宋则节节败退,义隆皇帝无奈,只得派侍中田奇带上御酒、珍宝等贵重物品向拓跋焘求和。拓跋焘在大帐里,一边哄孙子玩,一边接见田奇。田奇说明来意后,拓跋焘傲慢地说:“讲和也可以,但必须将你们皇帝的女儿嫁给我这小孙子当媳妇……”
田奇回到建康,向宋帝义隆如实汇报,义隆认为受了污辱,坚决不肯,大臣们都沉默不语,大殿内静悄悄的,一片死气沉沉。过了一会儿,吏部尚书江湛表示愿与魏军决一死战。不料,皇太子劭把江湛骂了,抓着江湛的衣襟说:“我看把你的女儿送给胡孙当老婆吧,免得你把胡人带入京都!”
义隆皇帝忙厉声制止太子,但太子的话使他受了启发,找了一个宫女,冒充皇帝女儿送给拓跋焘。
拓跋焘见宫女漂亮迷人,非常高兴,留下自己享用,并当即退兵。魏军退兵途中,经过盱眙城,拓跋焘听说城内粮草充裕,还盛产好酒,便派人送信给盱眙城太守沈璞,让他将城里的粮草全献给魏军,外加美酒一桶。不然,杀进小城,片甲不留。
傍晚时分,沈璞派人送给魏帝一桶酒,并且说第二天献出粮草。拓跋焘十分得意,忙让众将来品尝美酒。谁知,打开桶盖时,怪味儿刺鼻,一位士兵遵命喝了一口,立即吐出,说是桶里装的是尿。
魏帝被戏弄,气得火冒三丈,第二天便率军包围了盱眙城。拓跋焘在城下指名叫骂沈璞,沈璞毫无惧色,以理反击,并射出一箭,拓跋焘急忙一闪避过,稍慢一点儿便会被射中脑门儿。
魏帝拓跋焘恼怒至极,下令攻城。这时城上箭如飞蝗,滚木垒石似冰雹而下,魏军无法靠近城墙,只好退兵。
第二天拓跋焘又率魏兵包围了盱眙城,并往城上射去一封信。沈璞见信中写道:“沈贼,今日攻城非我鲜卑人,而是丁零、胡人和羌人,尔若尽力杀戮,于朕甚利……”
拓跋焘写信的目的是气一气沈璞,不料弄巧成拙,沈璞将计就计,让嗓门儿大的兵士在城楼上高声朗读这封信,魏军各族士兵一听,顿时像开锅一般,议论开来。沈璞又给拓跋焘写了一封回信,大意是:以尿代酒,非璞不恭,因我城中之酒,专给人喝,你不是人,故以尿相赠。我城粮食,禀禀相连,堆积如山,贵军如用,可以物易物。一卒之头可换一粒米,唯你之头,念你系一国之君,可换一禀,怎么样?
拓跋焘看完这封信,气得破口大骂,立即命令攻城。但各族士兵听了刚才那封信,正在气头上,站在原地不动。拓跋焘火了,命令鲜卑族兵放箭,射死许多其他族士兵,于是惹火了这些兵士,反与鲜卑兵厮杀起来,拓跋焘喝止不住,只是鸣金收兵。
拓跋焘越想越来气,为了报复沈璞,连夜让士兵制做一个铁床,上面排满尖刀,刀尖朝上,十分吓人。天亮以后,抬着铁床来到城下。拓跋焘对沈璞大声说:“沈贼听着,朕特意为你制做这张床,待破城之后,便让你躺在床上,尝尝是啥滋味儿。”
沈璞略一思忖,让士兵将一口黑漆棺材抬上城墙,指着棺材对拓跋焘喊道:“家奴病危,准备了棺木。昨夜观察星象,你将死于家奴之前,念你无暇自备棺材,故借你先用。请过目,此棺盛殓你和幼孙是否可以?”
魏帝气得心里冒火,他下了死命令全力攻城。城上守军忽然将煮开的豆油和热水泼下,魏军猝不及防,烫得哭爹喊娘,直往后撤。魏军仗着人多,退下一批又冲上一批。城上泼完了油和开水,又投下霹雳炮,即用石灰和硫磺制成的炮,炸开以后,威力很大,将攻城魏兵击退。
魏军攻了一个多月,死伤无数,粮草已经不多,每天只能吃一顿饭,士兵饿得面黄饥瘦。拓跋焘骑虎难下,进退两难。这天,沈璞让兵士扔往城下魏军数千个小口袋,袋中装着浸过毒药的炒黄豆。魏兵争夺到,吃下后,很快死亡,一夜之间死了数千人。
拓跋焘见状,又恨又怕,不敢再战,带领剩下的士兵,返回都城平城。
在盱眙城吃了败仗,拓跋焘闷闷不乐,中常侍(侍从皇帝、传达诏令的官)宗爱向皇帝密报:仲尼道盛常接近太子,图谋不轨。魏帝闻听,不问青红皂白,下令把仲尼道盛杀了。太子无奈,留下一封遗书,饮毒酒自杀。拓跋焘看了遗书,知道上了宗爱的当,可已晚了。一气之下,多喝了几杯,醉倒了。
宗爱听说太子写了遗书,知道大事不好,想找拓跋焘请罪,见皇帝睡得很死,心一横,用双手掐死了拓跋焘。曾经统一北方威震四海的皇帝,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宗爱立拓跋焘的六儿子拓跋余为帝,改元永年。拓跋余继位后,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大权掌握在宗爱手中,宗爱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拓跋余准备除掉宗爱,但走露风声,宗爱先下手为强,将新皇帝杀害了。
刘尼、源贺、陆丽、长孙渴侯经过密商,除掉了弑君祸国的宗爱,拥立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浚为帝,拓跋浚是年13岁。改年号为兴安元年(公元452年)。
檀道济从容回师
宋武帝刘裕在南方建立了宋朝后,过了十九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统一了北方。从东晋灭亡后的一百七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南朝先后换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的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代替。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合起来称为南北朝。
宋武帝做了两年皇帝,到第三年,就病死了。武帝的儿子宋文帝即位以后,北魏大举渡过黄河,进攻宋朝,在黄河以南占领了大片土地。宋文帝派檀道济率领大军抵抗。
有一次,北魏兵进攻济南,檀道济亲自率领将士到济水边,在二十多天里,跟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宋军节节胜利,一直追到历城(在今山东省)。这时候,檀道济骄傲起来,防备也有点松懈了。魏军瞅个机会,用两支轻骑兵向檀道济的宋军前后两翼发起突然袭击,把宋军的辎重粮草,放了把火烧了。
檀道济的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是断了军粮,就没法维持下去,准备从历城退兵。宋军中有个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
宋军将士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点害怕,檀道济却不慌不忙地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
被魏兵的探子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雪白的大米。探子赶快告诉魏将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要想跟檀道济决战,准是又打败仗。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杀了。其实,魏将中了檀道济的计。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
第二天清早,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大模大样地沿着大路向南转移。魏将被檀道济打败过多次,本来对宋军有点害怕,再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吃不准他们在哪儿埋伏了多少人马,不敢追赶。
檀道济靠他的镇静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地回师。以后,北魏也没敢轻易进攻宋朝。檀道济在宋武帝和宋文帝两代,都立过大功。但是由于他功劳大,威望高,却引起了宋朝统治者的猜疑。
一次,宋文帝生了一场病。宋文帝的兄弟刘义康就跟心腹商量说:“如果皇上有什么三长两短,留了檀道济总是一个祸根。”他们就用宋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硬说檀道济收罗坏人,企图谋反,把檀道济逮捕起来,要办他死罪。
檀道济在他被捕的时候,气得瞪圆了眼,愤怒的目光像要喷射出火焰来。他恨恨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你们不是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吗?”
檀道济终于被杀了。这个消息传到北魏。魏朝的将士都高兴得互相庆贺,说:“檀道济一死,南方就没有叫人害怕的人啦!”
后来,宋文帝也很后悔。有一次,北魏的大军打到江北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宋文帝在建康的石头城上眺望远处,很感慨地说:“如果檀道济还活着的话,不会让胡骑横行到这个地步。”
冯太后整治朝纲
公元465年,魏帝拓跋浚被丞相乙浑气得吐血而死,死时年仅26岁。
拓跋浚生性软弱,丞相乙浑觉得他柔弱可欺,便不把他放在眼里,手握兵权,说一不二,有时竟敢私闯后宫,调戏皇后。皇帝死后,乙浑准备废掉新君,霸占太后,自己称帝,并加快了行动步伐。许多大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没有办法。
冯太后刚刚22岁,便失去夫君守寡,打击太大,考虑以后乙浑更难对付,便下定死的决心,连续两次自杀,均被后宫詹事(负责皇后、太子家事的官)李奕搭救。李奕的鼓励帮助下,冯太后振作精神。后来,冯太后宁愿牺牲自己,用“美人计”将丞相乙浑毒死,使北魏避免了一场政治危机。
冯太后临朝执政一年,帮助12岁的皇帝拓跋弘治理朝政。当拓跋弘13岁时,她便退回后宫,把主要精力放在抚养太子拓跋宏身上。同时,与她的救命恩人、情夫李奕恩爱有加,常常朝夕相随,一晃过了十年,冯太后与李奕的感情没有淡薄,反而越来越深,成为真正的知音。由于当时的清规戒律,注定二人不可能正式成为夫妻,所以,他们的交往、同居还处于保密状态。但是,时间一长,两人的事成为公开的秘密,除拓跋弘——此时已是太上皇,等少数人外,多数人都已知道。
拔跋弘当了五年皇帝,感觉力不从心,年刚17岁,就把皇位交给5岁的儿子拓跋宏,冯太后只好在背后帮助拓跋宏。
柔然探知魏朝这种状态后,又发兵侵犯边境,以报当年被打败的仇恨。然而,魏朝文武大臣,无一人率领大军出征。冯太后情急之中,把太上皇拓跋弘训斥一顿,拓跋弘才勉强带兵出征。
就在太上皇西征期间,相州(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爆发了农民起义。冯太后派人调查起义原因,原来是相州刺史李欣贪赃枉法,大肆搜括民脂民膏,乃官逼民反。李欣到任二年,竟然运回家十车金银财宝等物,百姓有灾不赈,至使路有饿殍。
冯太后闻听大怒,命人将李欣押回京都平城,关进死牢。
冯太后的举动,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得到了一些清官拥护,但却触动了朝廷赃官污吏的利益,他们便想除灭冯太后。突破口就是向太上皇拓跋弘密报冯太后与李奕通奸之事。
李欣的女婿裴攸在太上皇西征途中,追上拓跋弘,呈交状纸。拓跋弘见密报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将他一起出征的李奕腰斩,并隆旨说,裴攸密告有功,其岳父李欣赦免,官复原职。
李欣的赦免,对冯太后是沉重的打击;李奕的死,对冯太后是致命的打击。朝廷赃官们,并没因为李奕死而罢休,而是得寸进尺,步步紧逼,非要诛杀冯太后不可。又让刚出狱的李欣到班师平城的太上皇处密报,说冯太后听道李奕被杀,要杀死太上皇为李奕报仇。
太上皇拓跋弘信以为真,马上要让冯太后自裁,李欣却另献一计,用毒点心毒杀太后。此消息被李冲无意中听到,他敬佩冯太后整治朝纲的魄力,不忍心让她受害,便将这个生死攸关的消息透露给冯太后。
这天傍晚,太上皇派人送给冯太后一盒宫点,说是以示孝心,过几天亲来太华殿问安。
来人走后,冯太后取出一块点心喂猫,不一会儿,猫七窍出血而死,在场的宫女大惊。冯太后态度严峻,命令宫女们不准往外说出此事。太上皇拓跋弘焦虑不安地等了两天,不见太华殿传来冯太后的死讯,又不能不去请安,只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太华殿。
冯太后见拓跋弘来了,还像以前一样,有说有笑。母子二人谈论了西征之事,拓跋弘忍不住,询问送来的宫点好不好吃。冯太后神态自若地说:“皇儿送来宫点,我很高兴,想等皇儿过来问安时一同吃,不是更好?”
冯太后取出宫点盒,亲手拿了一块点心,送到拓跋弘嘴边,要他先吃。拓跋弘哪里敢吃,只好假装礼让,要冯太后先吃。冯太后自然想到他不会吃,也不强求,就取下紫砂壶,让宫女沏茶,两人各斟一杯。拓跋弘接过杯,也不多想,喝了两口茶。顷刻之间,腹痛腰弯,惨叫连声。冯太后忽然变了脸,说:“我若吃了你送的宫点,也就这副模样吧?”
拓跋弘已无力回话,倒地而死,死时只有23岁。
次日早朝,文武大臣站列议政殿两侧。出狱不久的贪官李欣喜气洋洋站在群臣之中。他想,该听到冯太后的死讯了,以后自己照样可以搜括民财,越想越得意。
随着“陛下驾到”的喊声,皇帝上朝,众臣跪伏朝拜之后,忽然怔住,只见隐退10年的冯太后神态威严地出现在10岁的皇帝拓跋宏身边。李欣顿时闹蒙了,不知为什么会这样。
冯太后扫视群臣一眼后,问道:“尚书李欣在吗?”李欣答应一声出列。冯太后让李冲将那盒毒宫点送给李欣。李欣看见宫点盒,吓得当即跪倒,边喊饶命。冯太后说:“念你在相州为政清廉,功德甚高,这是太上皇赏的宫点,我特意赐给你,现在就把它吃下去!”
“不!不……”李欣连连后退,面色惨白。冯太后厉声说:“你不吃吗?”
李欣这时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便不再求饶,上前抓起一块点心,放到嘴里吞下,当场七窍出血而亡,大臣们人人自危,不敢言语。
冯太后突然提高了嗓门儿:“众卿,李欣是臭名昭著的赃官,我怕他还不满足,就再赏一盒点心。听说你们当中,也有不少人贪赃枉法,是不是也想吃太上皇赏的宫点呀?”
大臣们吓得低头不语。冯太后又说:“怎么,你们都不是赃官?那好,我就点出几位大臣的名字……”
话音未落,几个赃官赶紧跪地求饶。冯太后见站立的群臣中,还有人表现得十分紧张,便厉声吼道:“还有!”虽然只两个字,却像一声霹雳,在赃官心头炸响,他们不由自主地腿一软,跪倒一片,心中无愧仍然站立不动的大臣,寥寥无几。
冯太后见状,从椅子上站起身,义正辞严地说:“仅朝廷中就有这么多的贪官,那么,全国各州县又有多少?江山社稷掌握在你们手里还能好吗?只顾自己升官发财,不管老百姓是死是活,百姓岂能不造反?以前朝廷要实行‘班禄制’(俸禄制),你们都反对,因为实行班禄制以后,就不能对老百姓任意搜刮强征了。现在还反对班禄制吗?”
跪在地上的朝臣,齐声喊不敢。冯太后见是时候了,接着说:“既然大家赞成,明日请陛下降旨,文武百官都实行班禄制,不得私自向百姓索取豪夺。否则,索赃绢一匹者处死,枉法者一律处死!”
后来,冯太后在中书令李冲的支持下,又实行了“冯田令”、“三长制”等改革措施,限制了贪官污吏,使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使魏朝出现国泰民安的局面。这位非凡的女性,对当时社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公元490年,49岁的冯太后病故。
北魏孝文帝迁都
北魏历经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于439年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100多年北方16国割据局面,北朝从此开始。
公元471年,元宏即北魏帝位,是为孝文帝,当时年仅4岁。由于孝文帝年纪太小,由祖母冯太后临朝执政,并尊冯太后为太皇太后。冯太后尽管在生活上Y荡不贞,但却是一位颇有才能的政治家。在她的主持下,北魏进行了重大改革,缓和了阶级矛盾,限制了地方豪强势力,扭转了北魏国力衰微的局面。冯太后死后,孝文帝把北魏的改革推向了更高的阶段,使衰弱的北魏又逐渐强盛起来。
魏孝文帝的改革,包括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以及迁都和汉化。其中,尤以迁都和汉化作用巨大,影响深远。
孝文帝以前,北魏的官吏是一律不给俸禄的。中央官吏可以按等级,分享缴获的战利品,或是受到额外的赏赐;地方官吏不同,他们只要上缴规定的租税赋役以外,就可以在其管辖的范围内,任意搜刮、不受限制。有一次,太武帝拓跋焘要出征,向老百姓征调毛驴,驮运军粮。这件事由公孙轨负责。公孙轨下令,老百姓交上来的毛驴,只有每一头加上一匹绢,才能接受。公然索要贿赂。当时,人们都说:“驴子没有好坏,背着绢就是壮驴。”官吏如此贪赃枉法,不能不激起人民的反抗。
针对这种情况,孝文帝在484年6月,下决心实行俸禄制。他规定:每户征调3匹绢,2石9斗谷,作为百官的俸禄;同时,制定了严惩贪官污吏的法律。规定:官吏贪赃1匹以上的绢就要处以死刑。俸禄制实行以后,虽然增加了人民的赋税,但与以前放纵官吏们贪污掠夺相比,对人民还是有利的。正因为如此,俸禄制遭到一部分惯于贪赃枉法的官吏们的反对。孝文帝改革意图坚决,对这些人进行了严厉打击,先后处死了地方刺史以下的贪官污吏40多人,使北魏的吏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公元485年11月,孝文帝和太皇太后,采纳给事中李安世的建议,实行均田制,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是:男子15岁以上,给露田(不栽树只种谷物的土地)40亩,妇女20亩,一夫一妻60亩;男子还给桑田(已种或允许种桑、榆、枣等果木的土地)20亩,在不适合种果木的地方,男子给露田40亩,妇女5亩;露田是私有田,可传给子孙,也可以买卖其中一部分;奴婢和良人也一样给露田,一头牛可给田30亩。此外,新定居的户主,还给少量的宅基田。
均田制不是平分土地。对于地主来说,是承认他的土地占有权,又限制了他们兼并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既承认他们已有的小块土地,又鼓励他们开荒;对于那些流浪者来说,则给他们自立门户提供了条件。
公元490年9月,太皇太后驾崩,24岁的孝文帝亲掌朝政。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决心进一步改革。现在,改革的重点在于“汉化”。孝文帝很聪明,在他的祖母冯太皇影响下,也读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他知道,要使北魏富强,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由于地处边塞,既不便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的联系,又不便于进攻南朝,对控制中原和推行改革都是障碍,于是,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是件大事,关系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切身利益。他们大多留恋旧都的田地财产和奢侈的生活,害怕迁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强烈反对迁都。孝文帝为了达到迁都的目的,定下了一条妙计。
493年8月,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万渡过黄河,9月进驻洛阳。孝文帝带领大臣们参观洛阳西晋宫殿的遗址,他面对这满目荒凉的景象,对大臣们说:“西晋的皇帝没有管理好国家,致使国家灭亡、宫殿荒芜,看了真让人伤感。”他触景生情,朗诵起《诗经》中《黍离》这首诗来。“黍”是谷子,“离”是指植物长得很茂盛的样子。据说,当年,东周大夫回到西周的镐京,看到旧日宫殿的遗址,种上了茂盛的谷子,感到十分哀伤,就写下了这首诗。
此时,洛阳秋雨连绵。文武百官本来就不愿南征,现在,他们面对连绵惨淡的秋雨和残败破落的宫殿,心情十分沉重。原来,几十年前,北魏太武帝曾以10万大军南征,结果,被宋军打得大败而逃,伤亡大半。从此“南征”成了他们最感可怕的事情。这一出戏演得很出色,孝文帝南征是假,迁都是真。他针对大臣们不愿继续前进的为难情绪,便下令三军,继续往南进发。
大臣们听了,就纷纷跪倒在马前叩头,请求皇帝不要再南征了。孝文帝乘机说道:“这次南征,兴师动众,不可无功而返。不南征,就迁都。”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愿迁都的站在右边。文武百官听了,权衡一下南征与迁都的利弊,觉得还是迁都为好。于是,所有随军贵族和官吏都站到左边去了。一时间,停止南征的消息传遍了全军,大家都高呼“万岁!”迁都洛阳之事,就这样决定了。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就开始大力推行汉化政策。首先,他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结婚,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孝文帝把拓跋氏改成元氏;把丘奚氏改成奚氏;步陆孤氏改成陆氏;达奚氏改成奚氏……他还带头娶汉族大姓女子为皇后、妃子。并且,给他的弟弟们娶汉族大姓女为妻室,还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范阳卢氏,一家就娶了3个公主。
孝文帝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亲自在光极堂给群臣颁赐了汉服的“冠服”,让他们穿戴。再次,禁止说胡语,要求鲜卑族改说汉语。他规定:30岁以上的人,由于说话的习惯已久,可以慢慢改;30岁以下的人,要立即改说汉语。并严厉规定:在朝廷当官的人再说胡语,就要降爵罢官。
对这些改革,顽固守旧的鲜卑贵族当然不满意。他们暗中勾结起来,煽动皇太子元恂发动叛乱。元恂打算乘孝文帝出游嵩山的机会,偷偷逃回平城,依靠守旧派占据平城搞分裂。孝文帝在去嵩山的路上得知这个消息,立即派人把元恂逮捕起来,亲自用鞭子打了他一顿。并将太子废为平民,囚禁起来;过了些日子,又把太子毒死了。正是因为平定了这场武装叛乱,孝文帝的改革才得以推广。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旧习,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的多方面的改革。在他的带动下,北方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渐渐融合,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以及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文化。那些“代迁户”在新的地方取得了新的联系,学习了新的风俗和新的嗜好,逐渐汉化了。北魏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宗悫乘风破浪
刘宋初年有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少年宗悫(音què),他从小跟叔父宗少文读书。宗少文很有学问,但是自命清高,不想做官。他见宗悫很机灵、有心计,有一天问宗悫说:“你长大想干什么?”小宗悫见叔父问他,微微地昂起头,睁着两只明亮的大眼睛,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要利用有利的条件,冲破一切困难,干一番伟大的事业。这话表达了小宗悫的远大志向。可宗少文以为侄子将来想做大官,就骂道:“你这小子,尽想着钻到那污浊的官场里去,将来不富贵,就一定要败我的家!”宗少文看不惯当时腐败的政治,不愿意做官,也不愿意侄子混入这污浊的官场里去。小宗悫虽然被叔父误解了,可他并没有辩解。他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想做一个有才能的将军,带领着千军万马,去冲锋陷阵,为国家立功。
那时候,大多数年轻人光知道关起门来读书,不喜欢练习武艺。宗悫却每天挥舞着大刀或双剑,披星戴月,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在宗悫十四岁那年,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使他一下子出了名。那年,他哥哥宗泌娶亲,新娘子家里比较富裕,嫁妆很多,亲戚朋友也送了许多礼品。没想到被强盗盯上了。晚上,当月色朦胧,客人们相继离去,宗悫一家正准备睡觉的时候,十几个强盗拿着火把和刀枪棍棒,闯入他家抢劫。宗悫抄起平日练武用的大刀,一个箭步冲了出去。强盗看他是个小孩子,没把他放在眼里。宗悫一脚便踢倒一个强盗,又举起大刀,把另一个强盗劈倒。邻居和附近的官军闻声赶来,将这伙强盗一网打尽。少年宗悫勇斗群盗的事,很快就传开了,人们禁不住竖起大拇指称赞说:“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呀!”
这件事情传到了江夏王刘义恭那里,他很赞赏宗悫,就派人把宗悫请来,叫他在自己手下当了一名军官。
宗悫立了许多战功,不到二十岁就当上了将军。他作战时,身先士卒,善于跟敌人斗智。有一次,他在岭南和敌人作战,敌人出动了一支用大象装备起来的队伍。大象的皮很厚,普通的刀剑不容易砍伤它。宗悫心想,狮子是百兽之王,什么野兽见了它都害怕,于是他叫人做了一些假狮子,装在车上,由士兵推着冲入敌阵。大象看见狮子来了吓得四处奔逃,敌人的队伍很快就崩溃了。宗悫还很重视军队的纪律,对部下约束很严,不许抢劫,凡是战利品,都一律上缴,他自己分毫不取,部下当然也就不敢私分。
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太子刘勋谋害了宋文帝。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起来反对大逆不道的刘勋。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刘骏,正任江州刺史(管理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一带的地方官),听说这件事情,首先起兵讨伐刘勋。接着,荆州刺史刘义宣,也起兵响应,一起杀向建康。刘骏任命宗悫为将军,和柳元景一起,带领主力部队进攻建康。柳元景和宗悫攻破建康;在枯井中捉住刘勋,把他杀了。
这场动乱平息以后,刘骏继承了帝位,他就是宋孝武帝。孝武帝论功行赏,宗悫被任命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不久,又升为豫州刺史(管理河南省东部、安徽省西部一带的地方官)。
宗悫待人宽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有个同乡,名叫庚业,家里拥有良田千顷,生活极端奢侈,每次请客,山珍海味应有尽有。还在宗悫不怎么出名的时候,有一次,庾业请宗悫吃饭,只准备了粗糙的小米饭和萝卜白菜。庾业还故意对别的客人说:“宗悫是个武人,吃惯了粗菜淡饭,所以我不敢用别的饭食招待他。”庾业的目的是有意取笑一下出身贫寒的宗悫。宗悫并不在乎这些,照样吃得饱饱的,向庾业道了谢才走。后来,宗悫做了豫州刺史,庾业恰好是宗悫的部下,可宗悫并不计较当初庾业对自己的取笑,对他仍然很客气。庾业对自己当初的不礼貌多次表示歉意,可是宗悫听了总是笑着说:“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那次不是吃得很香,也没有噎着嘛!”
又过了几年,宋文帝的第六个儿子竟陵王刘诞阴谋夺取帝位。他四处扬言:“宗悫是我的得力助手,我一起兵,他就会来帮助我。”宗悫听说刘诞盗用自己的名义招摇撞骗,十分气愤,立即请求孝武帝派他去捉拿刘诞。孝武帝派他跟主将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去平定叛乱。到了刘诞盘据的广陵(今江苏省清江市)以后,宗悫骑马绕城大喊:“我是宗悫,奉命来捉拿叛贼!”刘诞听了,大吃一惊,赶快派兵加强防守。沈庆之和宗悫很快攻破了广陵城,活捉刘诞,将其斩首示众。
这次,宗悫又立了大功,成为刘宋朝里的一位大名鼎鼎的将军。他年轻时候“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言壮语,后来被人们简化为“乘风破浪”这样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们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大发明家祖冲之
从宋孝武帝即位之后,宋王朝很快就衰落了。在这个时期,却出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大匠卿。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对自然、科学、文学、哲学有浓厚的兴趣。长大以后,他便开始探讨自然科学的奥秘,尤其偏爱天文,数学、机械制造等各方面的知识,凡认识他的人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华林雀(当时一个研究学术的机关)去做专门的研究工作。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他对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进行观测,并且做了详细记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祖冲治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注重学习古人的先进经验,但又不拘泥于古人。他说,不能盲目崇拜迷信古人,要从古今著作中吸取他们的精华。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
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么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爱好广泛,博学多才。他在晚年的时候,主要研究文学和哲学,著有《易老庄义》、《论语考经论注》等书,还著有小说《述异记》等。
祖冲之死后,他的儿子祖(音ɡèn)、孙儿祖皓都继承了祖冲之的事业,刻苦研究数学和历法。据说祖在研究学问的时候,全神贯注,连天上打响雷也听不到。他常常一面走路,一面思考问题。有一次,他在路上走,前面来了个大官僚徐勉。祖根本没有发觉,一头就撞在徐勉身上。等到徐勉招呼他,祖才像梦中惊醒一样,慌忙答礼。徐勉知道他研究出了神,也没有责怪他。
祖冲之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在中国科技史上永远占居着一席重要的位置。他不愧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机械学家。
萧道成除暴君建齐
自宋文帝“元嘉治世”以来,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国力也有了提高。宋孝武帝刘骏去世后,刘登上皇位,国家出现了衰退际象。
宋朝皇帝刘,八年帝王生活,使他的身体由强变弱,公元472年夏天某夜,卧在一名宠妃身上突然驾崩。刚刚10岁的太子刘昱继承皇位。但是,刘昱却不是刘的亲生儿子,因为,刘没有生育能力。为了能有人继位,刘让侍女李妙登与近臣李道儿秘密同居,生下男孩,做为自己的儿子,取名刘昱,立为太子。
然而,刘昱本姓李,不是刘亲生儿子的秘密,还是让宫内宫外的人知道了,所以,刘昱继位,实际等于皇权已不在刘氏家族之手。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带头起兵,想逼使刘昱下台,叛军已打到宫外。小皇帝刘昱吓得直哭,皇太后王氏准备悬梁自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右卫将军萧道成率军平息了叛乱,使刘昱的皇位,转危为安。萧道成因功被封为中领军。
刘昱12岁时,已当了两年多皇帝,加冕礼之后,他便逐渐暴露出为所欲为、放荡不羁的性格。刘昱在后宫准备了各种刑具,对侍臣和姬妾宫女稍不顺心便亲自用刑。有一回,侍者斟酒溢出杯外,刘昱当场命令将这位侍者用锯拉成两截!
刘昱15岁时,有一天中午,他信马由缰,来到萧道成领军府,竟自来到帐前,只见萧道成袒胸露腹地躺在床上睡觉,肚脐子特别大,刘昱就在萧通成的肚脐上拍了一掌,大笑起来:“哈!好一个箭靶子呀!”
萧道成被惊醒,见皇帝来了,忙穿衣服。刘昱却说:“不用穿了,朕要用卿的肚子试试箭法。”
刘昱让两个随从架着萧道成站到帐外,他用毛笔在萧道成的肚脐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取来弓箭,后退十步,拉弓搭箭欲射。萧道成的卫队长王天恩急中生智,忙说:“启奏陛下,中领军腹大,确实是好箭靶,但一箭便死,以后便不能再射,不如用箭(一种包着皮的圆头箭),日后还可复射。”
刘昱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让人取来箭,搭箭张弓,瞄准萧道成的大肚脐,喊一声“着”,随着话音,箭射中肚脐。刘昱大笑,问道:“朕的箭法如何?”王天恩忙说:“陛下真乃神箭,一箭便中,勿须再射。”刘昱听罢,一边笑着一边离去。
萧道成双手捂着肚子,又痛又恨,暗暗打定主意:这样荒唐的昏君,应该除掉!
萧道成找来校尉王敬则,让他收买皇帝身边的卫士杨玉夫、杨万年,让他俩连夜诛杀刘昱。刘昱在宫中残忍无道,人人憎恨,所以两人没有推辞。半夜后,刘昱睡熟了,杨玉夫、杨万年潜入后宫,杨万年抓起刘昱枕边的一把短刀,仅一刀,便切断刘昱的喉咙,结束了15岁的生命。
第二天,萧道成拥立11岁的安成王刘准嗣为新帝,刘准嗣在位二年,刚刚13岁,被萧道成逼迫退位。公元479年,萧道成登基称帝,改宋为齐。
“菩萨皇帝”梁武帝
公元479年,萧道成灭宋建立南齐政权。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的萧衍,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于公元502年建立南朝梁。
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残暴、愚蠢、伪善而又善于玩弄政治手腕的人。他做了皇帝以后,一心盘算着建立万世基业,一方面用严刑峻法镇压老百姓,一方面又把自己打扮成信佛的善人。
萧衍派宦官黄泰平、张齐杀死齐帝萧宝卷后,为了篡位建梁扫除隐患,采取了对齐室后裔赶尽杀绝的策略,大开杀戒。
梁武帝制订的法律规定:一人逃亡,全家判刑,罚做苦工。结果,老百姓每年因犯法而被判刑的就有五千人之多。监狱里总是满满的,到处都可以见到穿着囚衣、被士兵押着做苦工的人。每年被判处死刑的罪犯,为数也很多。但是梁武帝每逢杀人的时候,又总是假惺惺地掉几滴眼泪,念几声“阿弥陀佛”。
梁武帝大力提倡佛教,规定佛教是梁朝的国教。佛教宣扬人们只要规规矩矩,虔诚地吃斋念佛,死后就可以进“天堂”;如果不遵守皇家的法律,犯上作乱,死后就要下“地狱”,遭受种种痛苦。这种说教实际上是叫人们忍受现实世界的痛苦。梁武帝既然叫别人信仰佛教,自己也得做出十分虔诚的样子。他经常手里攥着一串念珠,嘴里诵经念佛,有时候,他还斋戒,不吃荤腥,光吃素食。其实他吃的素食也是十分讲究的,一顿饭花费的钱,足够几个老百姓吃上一年。
梁武帝下令修建了一座同泰寺,他每天早晚都到寺里拜佛念经。在他提倡下,梁朝境内到处建起了佛寺,大批的人出家当和尚、尼姑,光是首都建康一地,就有七百所佛寺,十多万和尚尼姑。这些和尚居姑都是不参加生产劳动,光靠别人养活的寄生虫。寺院还拥有许多朝廷给的和自己霸占的土地,强迫农民耕种,形成一种寺院地主。
萧衍不仅是一般地信仰佛教,他甚至还表示不愿意做皇帝,想出家去当和尚。他先后四次斋戒沐浴,到同泰寺去“舍身”,就是把身体施舍给佛爷。其实这不过是一种骗人的把戏。在他的授意下,他每次“舍身”以后,大臣们就拿一大笔钱把他赎回。他“舍身”四次,大臣们把赎回四次,总共花钱四万万。这些钱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榨取来的。在他最后赎身回宫的那一天晚上,同泰寺突然发生火灾,把佛塔烧毁了,梁武帝胡说这是魔鬼干的坏事,应该做法事来镇压魔鬼。他下诏说,道愈高,魔也愈盛,行善事一定会有障碍,应该重建佛塔,把新塔修得比旧塔高一倍,才能镇得住魔鬼。他召见了大批和尚尼姑做法事,给他们吃上等的素斋,消耗了上万斤香烛,念了好几天经,又叫大臣们跟他一起烧香磕头。还派出大批工匠,上山采石砍树,花了无数的钱财,用了好几天工夫,建造起一座十二层的高塔。
梁武帝兴佛教愈来愈厉害,剥削压迫老百姓的罪孽也愈来愈大。有人说,宋明帝的罪比塔高,梁武帝的罪比宋明帝的罪还大。人们形容那些表面上信佛,内心里十分凶龌龊(音wòchuò)的人是“口念弥陀,心如毒蛇”。梁武帝正是这样的人,无论他怎样“舍身”,怎样把塔修得高而又高,都难以掩盖他的罪恶,也保不住他的皇位。
梁武帝的胡作非为,终于导致一场大乱——侯景之乱。在那场战乱中,梁武帝被软禁起来,后来,活活地饿死了。
周武帝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使社会生产力逐步恢复和发展,商业日渐活跃,国家出现一派繁荣景象。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鲜卑族汉氏的加强,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阶级矛盾日渐尖锐,各地人民陆续起义反抗,统治集团内乱不止,国内迅速衰败。公元543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国家。以后东魏和西魏又为北齐与北周所取代。
公元561年,17岁的宇文邕即北周帝位,为北周第3位皇帝,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年轻皇帝。他是继北魏孝文帝之后,以一个少数民族出身的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史称周武帝。他一生雄才大略,励精图治。
周武帝即位后,封宇文护为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宇文护从北周建国开始,就身居高位,权势遮天,从来就没有把任何一个皇帝放在眼里,朝中的一切军政大事,他往往不经皇帝同意,就独断专行。557年8月,宇文护先后杀掉孝闵帝的心腹赵贵、独孤信和年仅16岁的孝闵帝宇文觉;560年4月,宇文护又指使膳部大夫李安,把毒药放在糖饼中,给明帝宇文毓吃。明帝吃后,顿感腹痛,自知是为人所害,不久就会身亡。临死前,他口授遗嘱,令其弟宇文邕即位。明帝嘱罢,即刻亡故,年仅27岁。武帝对宇文护专横跋扈,连续杀了自己两个哥哥的罪行,早已记在心头。但他考虑到,宇文护在朝廷中实力很大,是不太好对付的。于是,他一方面不动声色,对朝中大事也不多过问,使宇文护觉得武帝平庸无能,放松警惕;而另一方面,周武帝却与心腹加紧策划,寻觅消灭宇文护的机会。
为了消灭宇文护,周武帝从即位起,等待和策划了13年。终于,在572年,周武帝捕捉到了机会。这年的3月18日,宇文护从同州(今陕西大荔)回到朝廷,周武帝先是在文安殿会见了他,然后,又一同到含仁殿拜见皇太后。途中,周武帝把一篇叫《酒诰》的文章交给宇文护,请他在拜见太后时讲谏,劝她老人家戒酒。宇文护不知道这是一个计谋,便欣然同意。正当宇文护慢声细语地向太后诵读《酒诰》的时候,站在他身后的周武帝,突然举起一件玉器砸向他的头部,并连续猛击。宇文护当即昏倒在地。最后,预先埋伏在殿内的卫王宇文直用刀将宇文护斩首。第二天,周武帝下诏,公布了宇文护的罪状,说他眼中无君,行为违背一个臣子的规范,任性残暴,作威作福,使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罪行当诛,死有余辜。
鲜卑人入主中原时,正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过渡的社会发展阶段。鲜卑贵族在战争中,掳掠大量人口,强迫他们沦为官家或私家奴隶。因此,从北魏初年至东、西魏对峙的一段时期内生产关系中奴隶制的残余有增无减。周武帝从565年开始,就下诏释放奴婢。这一举措,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北周社会经济的发展。宇文护专政时期,田亩荒芜,农民散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周武帝亲政后,推行均田制,减免赋役,让人民休养生息;还组织人民开河修渠,防止水患,这无疑有利于国力的强盛。
周武帝还是继北魏太武帝之后的另一个禁佛皇帝。北魏太武帝虽然在灭佛上采取了好多措施,但没有彻底消灭佛教。太武帝死后不久,他的继承者文成帝,宣布解除了禁佛律令。特别是北魏的宣武帝、孝明帝,都尊崇佛教。在他们统治期间,寺庙林立,僧徒遍布各地,佛教的发展到达了顶点。其时,佛寺有6000座,重披法衣的僧尼,多在75000人。到了北周,佛寺更是猛增到3万座,僧尼多达200万人。佛教的发展,使兵源大为减少,并且,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北周武帝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使国家逐渐强盛起来,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而消灭北齐是统一北方的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在灭佛的第二年,周武帝任命讨伐北齐的六路将领,又派出使者去约南朝陈宣帝进兵淮南,牵制北齐的力量。575年7月,周武帝亲自带领六路大军,浩浩荡荡向北齐境内进发。
此时,北齐政治腐败,内部矛盾重重。齐后主高纬更是昏庸残暴到了极点。这无愁天子为了享乐,驱使成千上万的工匠为他建造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寺院,还常常想出一些自以为新奇的花招来取乐。573年,他对上书进谏的汉族官吏,一律杀死,把被杀者的家属发往北部边境,妇女罚做当官的奴婢,小男孩一律阉割,其财产全部被没收。荒淫无道的齐后主,得知南方陈朝出兵攻占彭城,进攻吕梁,北周武帝占领河阴,连续攻下30余城的消息,赶快分兵抵抗。也算他运气,周武帝在半路上生病,无法跟齐兵交战,只得放弃已经占领的城池,撤兵回国。
第二年冬天,周武帝命令隋国公杨坚等人带兵向北齐的晋州(今山西临汾)进发。不久,周兵包围了晋州。晋州守将崔景嵩向齐后主告急。这天,齐后主正带着妃子在天池打猎,接到告急文书,根本不予理睬。等他们打完猎,才由齐后主亲自带着大军去援救晋州。这时,晋州早已被周军占领。周武帝见北齐援兵新到,用诱敌计,把主力撤出晋州,却吩咐宇文宪、宇文忻两位将领依计行事。齐后主以为周武帝害怕了,下令围攻晋州,又派兵追赶周武帝。
齐兵眼看着要追上周武帝,突然,周武帝手下大将宇文忻和宇文宪带两路人马,从他们的背后和两侧杀了出来。齐军将领贺兰豹子回头应战,对着宇文宪大喊:“败军将领,还不赶快下马投降!”宇文宪一听,不禁放声大笑:“大将军,你们已经被包围了,还耍什么威风,赶快投降吧!”说话间,北齐的兵马已经被周兵杀得人仰马翻,贺兰豹子刚想逃走,被宇文宪一刀杀了。齐兵见主将已死,更无心恋战,争先恐后逃散。宇文忻追杀一阵,收兵渡过汾水,与周武帝一起驻扎在玉壁要塞。
这时候,齐后主仍在督师围攻晋州。周武帝任命梁士彦为晋州刺史,带领1万兵马,据城坚守。梁士彦亲自在城上巡视,他对士兵说:“为了抵抗齐兵,我宁愿死在你们前头!”将士们见主将这样坚定,受到很大鼓舞,大家英勇奋战,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齐兵的进攻。周武帝听说梁士彦坚守晋州,赶快汇集各路兵马8万多人,渡河援救。宇文宪首先到达晋州城外,布好了阵势。齐后主见周武帝援兵到来,害怕周兵发动突袭,就派人在晋州城南挖了壕沟,修筑防御工事。周武帝叫宇文宪等人到前线慰劳将士,鼓舞士气,准备发动总攻。
齐后主见周军阵地上一片欢腾、士气旺盛,不由得大为震惊。他问右丞相高阿那肱:“我们是战还是退?”高阿那肱说:“我们人马虽多,但是,能作战的不过10万,士气低落,不如退守高梁桥。”大将安吐根反对说:“丞相不要被周军吓坏了。周兵实在是不堪一击的!”齐后主正在犹豫,经手下人这么一撺掇,便马上命令士兵填平了壕沟,准备出击。
周武帝等齐兵把壕沟填平,就发动进攻。周军如同猛虎下山,齐后主丢下将士向后方逃命,退回首都邺城。齐军见皇帝逃走,就在一片混乱之中溃散了,此后北齐军心更加涣散。
576年12月,齐后主把帝位禅让给太子高恒。齐幼主高恒即位不到1个月,周武帝率军攻破晋阳,大举进攻邺城,烧毁城西门,邺城也被攻破。北齐王公大臣全部投降。齐后主准备投奔陈朝。他刚逃到青州(今山东益都),就被周军抓获。没过几天,在北周的宴会上,周武帝拿齐后主开心,令他给众人跳舞;尔后,又把他及跟随的嫔妃、宗室等30多人全部杀光。齐后主高纬死时才22岁,他的儿子高恒也在8岁时死掉了。自此,北齐灭亡。
公元577年元月,周武帝宇文邕灭亡了北齐,使中国北方重新得到统一。周武帝为结束全国长期的分裂局面,促进北方民族的联合,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北方民族大起义
北魏孝文帝元宏执政30年,治国有方,国富民强。宣武帝元恪继位后,则每况愈下,到孝明帝元诩6岁登基后,朝廷争权,官吏腐败,民不聊生。许多农民、僧人起义造反,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由于朝廷和柔然相互勾结,525年,柔然兵攻破武川、沃野,破六韩拔陵被迫南移,在渡黄河时遭北魏伏击,才把这次规模较大的起义镇压下去。
匈奴人破六韩拔陵领导的六镇农民起义失败后,将近20万六镇兵民被魏朝廷迁移到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城等地。这里是一座荒凉颓废的古城,人烟稀少,贫穷落后。
朝廷把这些人押送到这里,再就不管了,人们只好吃野菜、树皮,或乞讨为生。有的只好去偷盗、抢劫,被抓住的或关押或处死。小小的上谷城,住了四五千户六镇兵民,仅两个月,病死饿死和处死的约千余人。
这些人中有一位中年人叫杜洛周,在被迁徙的途中,他70多岁的父亲被活活饿死,他妻子被官兵轮奸后,投井自杀,一气之下,他将不足一岁的儿子送人,决心与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