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远古时代,大沽、北塘、芦台一带还是汪洋。据西大沽街史志记载,芦台称“海口镇”,泥沽称“泥沽海口”。至宋庆历八年(1048),黄河史上第二次改道,由山东入海。海河入海口和渤海湾的海岸线,从泥沽迁到大沽口,到元代大沽成陆地。西大沽最早的居民住在潮音寺、西北大岗,这是西大沽退海最早的土坨地带。
西大沽成陆后,陆续有移民定居此地。此处不远有座古刹,名潮音寺,它与天津老城同岁,已是六百高龄。潮音寺坐西朝东,面向大沽海口。旧时船民入河出海必到潮音寺进香拜佛,以求神灵保佑。
明嘉靖年间,大沽一带屡遭外夷侵扰。大沽口是京畿要塞,为安定民心,嘉靖皇帝拨银重修“南海大寺”,改土木结构为砖瓦结构,并御笔赐名“潮音寺”。
之后,历代对地处京畿要塞的大沽地区,均宿重兵保卫,从明末到清初,南粮北运和北盐南调均经此地,漕运繁盛。1695年,康熙帝亲临大沽口,命在此建海神庙。1767年,乾隆帝亲临海神庙,诗兴勃发,题联书匾,横批为“紫懈青莲”,上联“印月千川妙观察”,下联“澄澜万顷静声闻”。此庙就建在大沽船坞内,留下了康乾二帝足迹,也算值得一书的亮点。
明、清时代,军队都曾驻扎过大沽炮台,逢年过节便到东沽戏楼“赶大营”(赶集),到西沽潮音寺进香拜佛,祈求国泰民安。曾任民国总统的曹锟,就出生在潮音寺西南十六间房。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曹锟攻打岳州凯旋乡里,为胜利和得子的临门双喜,曹锟拨款重修潮音寺,并在正殿增塑五狮捧月图,山门屋脊上还塑了“平安”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