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三章 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建设研究

  ⊙黄春

  旅游景区是以满足人们观光、休闲、娱乐、科考、探险等多层次精神需求的自然的、人文的或人造主题性的旅游资源整合的特定区域。按满足需求类型的不同,旅游景区可分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等。红色旅游景区是近年来出现的集革命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地,是红色旅游的旅游目的地。“只有那些游客心目中具有强烈和美好形象的旅游地,才能吸引远在千里的旅游者到此一游。”有名的、形象良好的景区景点不但能让游客产生兴趣和游览动机,还会利用“口碑”来传播、推广、美化景区的形象和品牌。因此,丰富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底蕴,提炼红色旅游文化主题,打造多元化的红色旅游文化品牌,扩展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增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使红色旅游景区教育社会化、游览化、审美化,维护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方向,成为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突出红色旅游景区文化的独特性

  景区的独特性,是指景区的差异性、地域性、参与性。鲁迅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打造特色鲜明的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景区,将革命特色和地方特色融合起来,重视参与性和趣味性产品即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在红色旅游景区建立一个包含文化旅游产品、参与性旅游产品等多种产品的开发形式的产品体系,使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品位在创新的景区中不断提升。

  第一,建设差异性强的红色景区。旅游最大的追求是差异性或曰唯一性,越是唯一的景区越有生命力。但是,目前全国的红色景区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差异性小、同质性高。

  全国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各地也都纷纷办红色旅游的景区景点,但多数景点雷同,陈设简单,景点与景点间的差别是地点与名称的不同,看了一处就可知道第二处、第三处,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对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唯一性的优势利用开发不足导致的。红色旅游资源包括狭义上的景观资源、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历史资源,也包括广义上的地域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中国的红色旅游景点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品位高、价值大。要想把红色景区打造成具有影响力、吸引力和震撼力的经典景区,必须整合资源,突出景点的主题。主题是景区的灵魂,只有将主题定位好,才可围绕主题,收集、挖掘和充实资源然后加以区分、筛选和整合,再予以开发和利用使这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韶山建设的毛泽东纪念园,突出“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主题在毛泽东故居西侧韶峰山麓规划建设。纪念园选取毛泽东革命征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景观或建筑物,或按比例缩小,或按原样仿造,利用韶峰山麓起伏的自然地貌将真山真水与人工建筑串联组合,形成一条红色游览线路,走完全线,人们就能领略中国革命的全过程。纪念园仿佛像一座中国革命历史的露天博物馆,将思想性、知识性、观赏性融为一体,增强了韶山红色景区的吸引力,也进一步提升了红色景区的文化内涵。伟人故居在中国红色旅游资源占有一定比例,如何反映伟人生平事迹,防止形成内容雷同的党史“缩编”,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陈列修改后的刘少奇生平展览颇具匠心,也颇有特色。展览突出了刘少奇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工人运动、领导白区斗争的经历,突出了刘少奇在党的建设方面的重大理论贡献,突出了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导经济工作以及三年困难时期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内容。而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时期没有加以渲染,以“魂归大海”结束,衬托出刘少奇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风范,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展览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共性,又反映了刘少奇的个性,因而形成了特色。毛泽东纪念园的建设和刘少奇生平展览给了红色景区文化建设深刻的启迪。

  第二,建设地域特色浓厚的红色景区。地域文化反映地域的生活习俗,也决定着各个红色景区文化内涵的差异,坚持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的革命文化特色、地方文化特色,是红色旅游文化具有无限魅力之所在。但是长期以来中国许多旅游景区往往只把旅游功能定位在观光、游览上。始终没能找到一种恰当的表现地方性特色的方式。故而许多景区表达形式单一、程式化,很难对游客产生强烈吸引力。这也是红色景区建设的主要问题。挖掘红色旅游景区的资源,一景一特色,一地一风格,注重保持红色景区特有的本土文化、民族风情、地方习惯等融合表达的人文因素,及这些人文因素深刻烙上的地域特征,使红色景区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近来,一些景区将红色文化与当地历史文化脉络整合,展现出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如井冈山在弘扬革命文化、山水文化的同时,还大力挖掘丰富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等。在红色景点增添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项目,既凸显了红色旅游文化的独树一帜,有效地延长红色旅游文化的消费周期,使产品更充实,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又让游客在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领略到红色旅游文化圣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地方文化也成为红色景区的一个“与众不同”的亮点。

  第三,建设参与性强的红色景区。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旅游将突破传统的“游山玩水”范畴,更多地表现为追求一种别具特色的“体验”,这种体验需要通过融入式的参与而获得。人们的旅游方式正在从外在参观型向融入体验型转化。而红色景点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游客难以得到一种体验。游客只能听、只能看,无法参与其中,游览无法产生互动和共鸣。各红色旅游景区应在“体验、感受、参与”上下功夫。努力营造红色旅游文化氛围。开展参与性强的体验式旅游项目,或者依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其特色性审美要素,运用时空轮回的手段,将不同时空、不同跨度的东西,整合融汇于一名旅游度假区,或者将不同场景分解到不同时空、不同跨度中去,策划一些有参与性、体验性、刺激性的项目,如利用战争遗迹配合开发射击、攀爬,野战探险竞赛等参与性项目,进行战争场景再现;模拟当年革命者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设计、组合出“原汁原味”有惊无险、苦中有乐、先苦后甜的产品等,使游客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探究神奇的喜悦和感受崇高的记忆;或者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旅游的展示形式,如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在主要景区设立虚拟旅游体验馆,通过图像、传感器、计算机网络及对话等多种技术,创建集三维视觉、听觉和触觉于一体的革命遗产虚拟景观,利用提供的人机对话工具,在虚拟环境中体验感受当年的艰苦生活和革命精神,增加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体验性和震撼力。这是改变红色旅游地开发手段陈旧单调、风格过于严肃生硬等传统弊端,提升红色景区魅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红色景区突破传统客源市场(集体学习考察者)局限、拓展新客源市场的有效切入点。

  (二)开展红色旅游景区的演艺文化建设

  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红色文艺形式曾大量的在洒满革命先辈鲜血的红土地上随着革命和建设的步伐不断地破土而出,它们以鲜明的革命色彩,鼓舞着人们的革命斗志,成为今天红色景区文化建设极具魅力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延安的秧歌运动,曾开启了一代舞风。它曾被带到重庆,带到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监狱里,带到昆明……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扭秧歌、打腰鼓,又传播到全国各地。壮观的场景在当时的中国大地处处展现:1949年10月1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时,在北京、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群众游行队伍中出现了万人秧歌队。

  今天,红色景区应彻底改变“白天看景,晚上睡觉”,游客夜生活乏味的状况,即要大力发展旅游游乐项目,开展大型的节事活动和文化展演活动。在旅游景点,文化表演是被展示的交流行为,参与其中的人们通过互动来创造和展示,使旅游吸收物蕴含的文化势能得到释放。综观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情况,举办文化节庆是保存和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威尼斯在城市发展中特别注意保护城市原有的风貌,同时保留和发展一些重要的节庆活动。吸引游人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如每年2月为期10天的嘉年华便是重要的节日之一,节庆期间举城陷入狂欢状态。到处都是从世界各地来参加狂欢的人们。作为一种节日文化,威尼斯嘉年华带给旅游者的印象是深刻和持久的,并成为再次激发旅游的一个动机。在红色旅游景区也要用文艺手段强化红色文化的感染力、震撼力,用文物、文化、文艺等载体和手段展示和突出红色文化的内涵,提升红色文化的表现力,塑造红色旅游文化景区的形象。节事活动和文化表演不仅能大大增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使原来那些静止与固定的旅游吸引物(如红色景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变得生气勃勃,营造良好而浓郁的旅游氛围,而且能很好地催化、促进红色旅游景区将各种要素组合,促进红色旅游景区形象的塑造(包括建设形象、环境形象、员工形象、文化形象、美学形象、文明形象等),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江西在重大纪念日期间推出的红色文化研习游、革命摇篮体验游、红色故都寻访游、长征之路觅踪游、人民军队寻根游、工人运动探源游、秋收起义访习游等,都是富有创意的节事活动。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而且扩大了江西红色旅游景区的影响。

  红色旅游文化节事活动和文化表演,要以中国革命可歌可泣的不朽事迹和革命先辈的人格魅力为主题,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红色文化立意。红色文化应该是红色旅游文化节事活动和文化表演的永恒主题。二是立足市场。只有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才是适销对路的产品。三是打造精品。红色旅游文化的节事活动和文化表演必须要从一般的产品开发向构筑红色文化精品工程的方向转变。高水平的演出是活跃红色景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经常性的高雅文化艺术演出,对于提高游客的欣赏水平和文化素养,有积极的意义。如2005年,江西推出的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很好地处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的关系,融会舞蹈、声乐、戏剧、朗诵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全景展示井冈山斗争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优美而又熟悉的旋律把游客带回到了井冈山血与火的斗争时期,艺术地再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经典演绎反映井冈山斗争广泛流传的红色音乐,颂扬具有历史意义的井冈山精神。创造了一种既适应题材表现需要又顺应广大游客与时俱进的审美追求的崭新的舞台表现形式,开创了用富有时代特点的艺术形式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先河。它所采用的健康、亮丽、大气的艺术表现手法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给游客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不断生产这类的红色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开发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激活红色旅游文化市场的潜力和市场机制的活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的服务文化建设

  服务质量是旅游的生命线。游客对景区服务的满意度会影响旅游目的的实现和旅游活动的质量。提高景区服务“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重非常重要,服务文化更为关键。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的服务文化建设,首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提高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实施导游、景点管理人员等人才培养工程。导游员作为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和旅游审美行为的引导者、协调者,其个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水平、导游艺术以及对景观文化内涵的理解等,都直接地影响着游客对景观文化的审美和认知。特别是红色旅游景点不同于自然景点,导游的讲解不能像自然景观和一般的人文景点那样人为地尽情演绎发挥,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一个知识丰富的导游,能够凭借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故事化的讲解,能够借鉴前人的审美成果,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根据游客的审美需求,巧妙地引导游客去欣赏美、体验美、拉近游客与景点的距离,使游客得到审美上的最大满足,情感上的充分陶冶,精神上的高度升华,从而使红色景观的文化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游客也会因得到超值精神享受而对该景观产生认同和赞美。反之,如果导游员的素质不高,对景区(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了解,就是绝美的景致和高品位、高等级的景观,在其导游下也会黯然失色。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因此素养高、内在气质好、语言能力强、能演能跳、热爱导游工作并具备较好的导游技能、技巧的导游员队伍,是红色旅游景区服务文化建设中的一项极其重要而迫切的工作。另外,高度重视红色旅游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也是红色旅游文化大发展的关键。一要依靠旅游院校,大专院校加快红色旅游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旅游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旅游专业学校、相关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要大力加强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依据专业特点充实红色旅游文化教育的内容,加强红色旅游文化教学的实践环节,拓展红色旅游文化学科建设和实习基地,将培养红色旅游文化专业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不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红色旅游文化专业人才。二要将红色旅游文化专业人才的培育和旅游行业岗位培训结合起来。对经纪人员、导游人员、旅行社部门经理人员进行红色旅游文化相关知识的培养,使他们尽快掌握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红色旅游文化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改善文化知识结构,提高服务质量。三要建立红色旅游文化游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对红色旅游文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革命历史文化知识、语言能力(包括古汉语水平和外语水平)、标准化服务等都要求政府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旅游企业高度重视对红色旅游文化专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建设。制订符合红色旅游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开发计划,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和落实措施。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重实践、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自主分配制度。完善竞争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机制,特别注意营造有利于职业经理人才队伍成长的环境。四是积极开展国际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交流活动,举办红色旅游文化人才招聘会、红色旅游文化人才研讨会等活动。同时还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旅游业人才选拔、考核、评价、激励等管理经验,探索与跨国旅游企业和国际人力资源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红色旅游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二,注重红色景区的细节文化建设,提供与红色旅游氛围相协调的服务。

  细节决定成败,坚持“细节意识”,红色景区服务要时时处处体现红色文化的特点,应该成为红色旅游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特点。如红色景区内的建筑布局要合理,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应与红色景观相协调;出入口主体建筑格调突出,能烘托红色景观及环境,周边建筑物与红色景观格调协调,设施摆放,应与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相匹配,游览参观的路线布局合理、顺畅,与观赏的内容联结度高,兴奋感强,景区内各类路标、物标、广告牌、指示牌、垃圾箱、音箱等,应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科学放置,尽可能体现红色景区的特色,景区的绿化植物也应与红色景观配置得当,区内主要景点要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牌或讲解录音,游客公共休息设施布局要合理,数量充足,设计精美,特色突出,红色文化气息浓郁和艺术感强。公共厕所建筑造型景观化,数量能满足需要。标识醒目美观,与环境相协调。购物场所布局合理,建筑造型、色彩、材质要与环境协调。红色旅游纪念品、内容健康、艺术性强,具有地方特色。

  第三,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树立“麻烦留给自己,方便留给游客”的服务意识,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服务,充分体现人性化、个性化、亲情化。如在各景区间设立“卡通”或“景区畅游卡”,景区联网,让游客持卡畅游。在主干道上和景区的门区制作电子导游系统,把区域内的各景点的乘车路线、地理位置、行车路线、景区的基本情况通过网络发布在电子导游系统上,让游客及时了解各红色景点的情况,在景区与景点之间开设旅游免费班车,把各景点串成线路,实现客源共享。在一些重要红色景区设置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并帮助弱势游客使用这些设施。全面推进诚信旅游建设,树立诚信旅游形象。提高现代旅游服务水平,营造洁化、绿化、亮化、美化的红色旅游环境。真正达到想游客所想,急游客所需,解游客所难,让游客切实体会到红色景区的人文关怀和细心服务。

  (四)红色旅游生态环境文化建设

  生态旅游,也称“绿色”旅游,是一种以在观赏生态环境、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新型旅游形态。首次把生态与文化旅游并列的是1983年时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8年,谢贝洛斯·拉斯喀瑞进一步把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常规的旅游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与享受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同时,作为新潮的生态旅游产品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生态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热潮。中国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规定为生态旅游年,使生态旅游的概念在中国旅游业得到逐步地推广与认同。将生态旅游理念注入红色旅游文化中,建设红色旅游生态文化环境,就红色旅游文化而言,不是一种“域外价值”的强行移植,或一种时尚跟潮,而是红色旅游文化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实践证明,红色旅游生态环境文化建设是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强红色旅游生态环境文化建设是使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更具魅力、更具时尚的一种策略。

  1.实现红色旅游文化建设与绿色生态旅游文化资源对接

  整合绿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并以红色旅游文化产业为主轴,以绿色旅游文化产品为后盾,使绿色与红色和谐共处,推动红色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许多红色景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远远不止“红色”一种,一般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绚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如“革命摇篮”井冈山,环境优良,保存大面积的次生原始森林,分布着较多地势相对平坦、面积较大的盆地、谷地,水源丰足。保持着大自然原有风貌和良好生态条件,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境地。在原有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充分发挥革命圣地与自然景观相辉映的旅游优势,把生态旅游文化融入革命传统教育当中,精心打造绿色文化旅游和红色文化旅游系列,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正确处理生态旅游消费,最大限度减少污染和损耗,提升红色景区的知名度、吸引力。

  首先,要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用红色文化做基石,把红色文化再现在旅游景点形象的塑造方面,通过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塑造一个特色鲜明而富有文化品位的旅游形象,并做到旅游环境与红色文化和自然环境和谐并存,以生态理念来体现红色文化。

  其次,要对红色旅游资源本身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对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全面评价是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井冈山红色景区之所以成为海内外瞩目的“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胜地,其成功之处在于紧紧抓住了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的主题,加大对革命遗址、遗迹资源的开发、挖掘、整合和保护,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之成为一座座园林式的景点,井冈山红色景点成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第三,为保证红色文化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环境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外围建设。

  第四,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在红色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映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篷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者对旅游对象的影响降至最低。大力宣传“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口号,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与人类休戚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等,让游客在愉悦中增强环境意识,使旅游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第五,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改变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

  第六,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

  2.实现红色旅游文化建设与人文旅游文化资源对接

  红色旅游目的地不仅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加强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有条件也有必要使红色资源与人文旅游文化资源对接。

  第一,运用现代旅游意识,从多方面开发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出发,推出“彩色旅游文化”形成立体式的旅游大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市场最突出的变化之一是一般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以单一形态出现的一般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而且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仅愿意选择那些更“独特”、更“奇异”、更“新颖”的旅游景点,而且他们特别看重那些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旅游地和旅游项目(即奇异独特的自然景观同特定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从而在一次确定的旅游过程中获得集知识性、娱乐性、体验性、享受性等为一体的多重满足。这种变化,促进了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的多样化。许多红色景区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把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放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用红色旅游文化来领跑和带动其他旅游文化,用其他旅游文化来丰富和完善红色旅游文化,从而达到红色文化旅游与古文化旅游、现代休闲文化旅游等旅游形式的有机融合、叠加呼应、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二,重视红色景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景现与当地文化在氛围、格调上的协调一致,合理组合开发,将多种旅游文化资源因子巧妙组合,提高其资源的利用度和市场的迎合度,在不同层面满足旅游者多元的审美需求,以增强红色旅游文化的魅力,延续红色旅游文化的生命力。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拓宽红色文化空间,向景点周围延伸,并波及相关领域,使红色旅游文化无时、无处不透露浓厚的红色文化的气息,彰显浓厚的红色文化的氛围。

  第三,实现红色旅游文化建设与中国建筑文化、园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对接,推进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红色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红色旅游景区,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也拥有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如延安枣园的窑洞,因毛泽东、朱德等领袖居住过,而使那里平凡的建筑物拥有了浓厚的革命文化底蕴。在开发利用拥有“红色”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古园林的美学价值时,一要注意因地域、种类、风格的不同,呈现古建筑的美感差异。二要对古迹的维修或修缮时,必须考虑到特定民族文化心理接受的可能性,在开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相关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尽可能恢复建筑历史原貌,将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重现出来,从而使拥有“红色”文化内涵的建筑具有可观、可赏、可享受的特点,增加红色景区的魅力。

  (三)实现红色旅游文化建设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接

  生态农业旅游即乡村旅游是一种具有田园观光、乡土民俗感受及休闲度假性质的“复合式旅游产品”,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艺术农业,它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具有自然环境优美、地方特色浓郁、消费时间集中等特点。生态农业旅游与红色旅游有着高度的关联性。从地域范围上看,红色景点景区大多集中在风景优美、山清水秀的乡村。乡村聚集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农业文化景观、农耕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的村居习俗,以及与之和谐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俗风情等。从观赏价值看,由于革命战争的特点等历史原因,很多红色景点都受到交通不便和其他资源匮乏等因素的限制,现代化生产活动较少,生态环境保持得比较完整,为地球保留了一方净土。当战争的硝烟散去时,这些曾令人激昂慷慨的人文景观,犹如一幅幅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又奇异地向游人展现着它们生活化的美。把绿色生态文化、田园文化融入红色景区,可以增添景区的色彩,增强红色景区的吸引力和观赏性。在加大对革命遗址、遗迹资源的开发、挖掘、整合和保护的同时,注意水、风、光的融合,从而建设一座座园林式的红色景点。让游客在感触秀美山水和田园风光所带来的舒适、体验浓郁的乡土文化的愉悦的同时,升腾起对中国红色革命精神的激情与崇敬。达到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共同吸引人、留住人的效果。近年来在红色旅游的带动和促进下,涌现了乡村休闲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乡村文化互动游等多种生态旅游文化产品。这些生态旅游产品不仅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助推了新农村建设。而且农村更美了,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了,农村更和谐了。同时,也使红色旅游文化建设上了一个新水平、新台阶,值得效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魏翔,崔丹,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北京教育,2012.4.10.

  [2]李萌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中国知网,2011.12.

  [3]黄得意,大力提升红色旅游质量,中国旅游报,2012.8.17.

  [4]张品良,加速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当代江西,2007.7.15.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