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三星堆文物

  三星遗址在成都附近的广汉,考古学者一致认为,这里正是古蜀国的王都。在三星堆的两座祭祀坑里,出土了大量的金属器和玉石器。纯金制品有金质杖、面罩、虎形器等;青铜器中有大形立人像、小人像、凤鸟饰、鸟形饰、蛇形饰、兽面具、戈形器、神树、爬龙柱形器、虎形器等,不少是南方青铜文化中的珍品及神品。考古学者还在成都羊子山清理一座坛形遗址,此坛由一百三十多万块土坯垒砌而成,被认为是笃慕时代祭坛。以此可见当时蜀国高度发展的奴隶制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也就可知道笃慕应在此时“称帝”了。

  至于笃慕时代蜀国的情形,《史记》《华阳国志蜀志》及《蜀王本纪》中均有记载:到笃慕继位之后,曾“教民务农”、“勤耕勤牧”,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大力发展农业,甚至影响南面的巴国。巴国的百姓也接受蜀国影响,尽力务农,从而发展了农耕文化。那时候,朱提(今云南昭通)地方有一位姓梁名利的女子,曾来到岷江上游蜀国境内,被笃慕娶为妃。梁利聪慧能干,成为笃慕有力的贤内助,帮助他一起治理蜀国。蜀国力量强大后,即向四面拓边开疆,其疆域北到今汉中盆地,西至今宝兴、芦山一线,南到今大、小凉山及滇东北、黔西北,东则与马国相邻。那时候,成都平原多沼泽地,梁妃不习惯这种潮湿的环境,笃慕便将都城迁至今彭县西北的郫邑。这里地势较高,当地有个山间小盆地,从前曾有洪水漫过,俗称“海窝子”。海窝子左右两岸有高山,山顶可以对望,如郫邑的大门,所以这里又称“天彭阙”。登上天彭阙的山头,辽阔的成都平原尽收眼底。

  这一年,天降暴雨,笃慕率众臣登上祭坛,由国师柴摩领头祭天,祷告上苍,为百姓祈福。可是暴雨经月未息,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一片汪洋。这就是继尧时洪水之后的第二次洪水泛滥。笃慕在天彭阙上看着被洪水淹没的家园,无数漂在水面上的蜀国子民尸体,欲哭无泪,心急如焚。

  这时候从东边来了一群人,扶老携幼,风尘仆仆,进入蜀国境内,询问之下,才知道是荆襄一带过来的楚人。为首的名叫鳖灵,年轻时曾任过鳖县县令,卸任还乡后,赶上水灾,便率其部众前来投奔笃慕。笃慕宽厚仁慈,决意让他的部众留在蜀地。笃慕那时正在思谋治水方法,鳖灵为了报答望帝接待的恩惠,主动请战,愿意前去治水。笃慕于是聘鳖灵为相,率众打开玉垒山,使岷江分洪。经数年努力,终于平息水患,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鳖灵治水创下了千秋伟业,也开创了蜀国新一轮的历史,他顺势称帝。由于鳖灵的子孙被称为“开明”,所以又称其统治时期为开明王朝。笃慕与开明帝之间是如何传递王权的?历来有三种说法:

  第一,《华阳国志》所称属“禅让”,即让贤。

  第二,《蜀王本纪》载,开明在外治水,杜宇却在家与其妻子私通,事后杜宇自觉惭愧,于是委国授之而去。

  第三,《寰宇记》云,杜宇与开明之间因争夺权力发生了战争,杜宇战败国亡,欲复位不得。杜宇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春天的夜晚就会悲鸣。

  头一种说法显然受了儒家思想影响,落入尧舜禅让的老套子。第二种说法也不出“德”的范畴,因而不惜让笃慕蒙垢。第三种说法是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只是表达了蜀人对笃慕执政时德政的怀念。

  彝文献的记载与上述说法不同。据《彝文志》等称,笃慕在洪水泛滥后,不得不离开蜀中而迁徙至今滇东北会泽一带的洛尼山(即堂琅山),开明氏是在洪水退后才入蜀的。开明氏共传十二代,以每代25年计算,约历时三百年,当时正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末期。开明王朝统治时期,蜀国国力更为强盛,曾多次与北边的秦国及东边的楚国争锋,击败过楚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纳大将司马错的建议:“打通巴蜀以灭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遂派张仪及司马错率兵伐蜀,不久蜀国灭亡,这个曾经雄居西南成都平原之上的方国,从此便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地消失了。然而蜀国王族的余脉,自娄珠武后,一直在云贵高原上延续,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支--武僰支系,创立了夜郎国。

  同出于蜀国的希孟遮氏武僰支系中的僰阿蒙集团继续南迁,在金沙江南岸形成了竹王世系。传至第三代孙夜郎朵时,定居液那勾纪(滇东北境),建立了夜郎国。根据彝文献记载:武僰支系又称竹王系。竹王系共传27代,至西汉成帝汉平二年(前27)夜郎国灭,以每代25年计算,上推625年,夜郎朵立国之际约在春秋时期,距今2600多年。

  创立夜郎国的武僰支系又称竹王系。竹王系以竹为图腾,不但在汉、彝文献中有记载,甚至口头传说遍布于夜郎故地。

  在汉文献里,竹王传说最早见于《华阳国志》,说的是竹王兴起于豚水,即今滇池东的北盘江边。据说,有一天,一位女子正在江边洗衣,忽见上游漂下来三节大竹,竹筒流到洗衣女脚边,她将竹筒推开,奇怪的事发生了,不但推开的竹筒又漂了回来,竹筒里还传出婴儿的哭声。洗衣女惊诧之余,生出恻隐之心,便将竹筒抱上岸来。回到家里,她剖开竹筒,里面果然有一个男婴,“养之,长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有一本《益那悲歌》,其中“僰阿蒙溯源”一节所记述的竹王传说甚为详尽:

  武僰的一支往水边发展,僰雅夜与恒为祖之女恒米诺斯在竹林边恋爱了一场。事情发生后,恒米诺斯就上天去了。僰雅夜孤身留凡尘。一年后,在竹林中,日有婴儿哭,夜有婴儿啼,声大应苍天。僰雅夜拿着银斧头、金砍刀,循声去伐竹,又迅疾剖开,见一个婴儿在竹筒里面。左眼生日像,右眼长月像。僰雅夜认为,这是怪异子,非传宗之子,于是将竹儿丢进大河中。毕待鲁阿买嫁到阁沓大河,一天去洗线,在那浣丝纱,在那洗绸线,就在大河中,把竹儿救起,取名僰阿蒙,哺阿蒙。这人长到两三岁,有善良天性;长到六七岁,知识很丰富,专心求功名;长到八九岁,已受人器重,自己却谦逊,很有名气了。策居祖赐他很高的地位,掌权发号施令,威荣很显赫……

  显而易见,这个传说已将《华阳国志》中的竹王传说往前延伸了,清楚地交待了竹儿的来历,是僰雅夜与恒之系女子恒米诺斯交合之后一年所生,竹儿生于竹筒,僰雅夜破竹得子,以为怪异丢进河中,结果为嫁到阁沓谷姆的女子毕待鲁阿买洗绸线时发现而救起,并取名僰阿蒙。这就是第一代竹王。

  汉、彝文献对照释读的结果,证实夜郎国确为夷人所建立。夷人是夜郎国的统治民族,这也体现在竹王传说在夜郎故地的广为传播上。

  竹王传说及由此产生的图腾崇拜在西南地影响之大,至今尚无出其右者,其影响范围甚至超出了西南地区。据各种文献记载及民俗学者调查,有关竹王纪念遗址及祭祀活动,在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以及湖北数省所在多有。如贵州福泉市郊二十三公里处的羊老(汉文献中也写作“杨老”,疑为“夜郎”的同音异写)有竹王城,城郊黄丝驿有“竹二郎”“竹三郎”祠。又如四川邛州(今邛崃)有竹三郎庙,大邑县有竹王庙,荣县东边的荣川河岸上有竹王祠,据说就是为了祭祀夜郎王的。还有广西阳朔、三江、凌云等县都曾有竹王庙。就是在湖北的施州市也有竹王庙。

  至于古代祭祀竹王的活动,应更为频繁,关于其祭祀的盛况,从《武冈州志》保留下来的一首古诗里可以想见大概:

  竹王溪畔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

  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

  唐朝女诗人薛涛记荣州风俗的《题竹王庙》诗则咏道:

  竹王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禄;

  何处江村笛声传,声声尽是迎郎曲。

  荣州即今四川荣县,与汉通南夷后所设犍为郡治相邻,曾为古夜郎国的辖地。《乐山县志》记载:今治北三里,有竹公溪,溪口有祠,曰竹王三郎祠,唐建。《太平广记》载:“广都县(今双流县)有盘古三郎(即竹三郎)庙,颇有灵应,民之过门,稍不致敬,多为殴击,或道途颠蹶。”可见竹王文化的影响已越过犍为,达于蜀中。今四川师范大学所在地还有“竹王山”的旧称,想必过去还有竹王祠一类的祭祀场所。有专家惊讶地说:“夜郎竹王崇拜会流传到蜀中,以致提出夜郎立国后,曾在某一扩张时占领过蜀国。”其实,创立夜郎国的武僰等系本是创立蜀国的希孟遮氏的分支系。也有一些专家由此得出结论,竹王传说为这个部落所有,“蜀”其实是“竹”的同音异写,蜀王即“竹王”。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