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境内有两大古城:一是现在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二是南疆边陲的喀什。
喀什是喀什噶尔的简称。喀什噶尔古称疏勒。疏勒国是公元前3世纪时已经存在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书》记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曾到过疏勒国,丝绸之路开通后,疏勒城成为丝绸之路北道的最后一个城邑。疏勒城是古代中国通向印度、波斯、费尔干纳、里海沿岸和欧洲的咽喉之地,也是欧洲、中亚、西亚、印度次大陆北部等各地人民来中国的必经之路。疏勒城是丝绸之路上极为重要的商旅驿站,自西东来的骆驼商队在翻过帕米尔高原之后,来到中国的第一站就是疏勒城,这些商队都要在此休息,分发食物。而长安西去的商旅,在饱尝了玉门关风沙之苦后,需要在此休整,并做好翻越帕米尔高原的准备工作。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疏勒城十分繁荣,“街衢交互,廛肆纷纷”,“楼房层列,马龙车水”,是葱岭之东的一大都会,也是中国最早的国际性商业城市之一。这一时期,疏勒城的“巴扎”(集市)的珍奇异宝、牲畜果品,不可枚举。疏勒素有“丝路明珠”“歌舞之乡”“瓜果之乡”等美称。
自西汉至唐末,疏勒均为疏勒国都,公元五世纪前后,疏勒人修建了疏勒城,名之为“比拉地吾考”;公元七世纪初,更名为“喀夏泥河艾”,意为“高原最美丽的古城”;公元675年,唐王朝在疏勒设置疏勒都督府,是唐王朝管理西域的“安西四镇”之一。唐代疏勒国有佉沙国国名,《西域记》一书中有“佉沙国,旧谓疏勒者”的记载。大约在公元九世纪,维吾尔族人在疏勒一带正式定居下来。
宋代,疏勒城是喀喇汗王朝的京都之一,这里首先有了伊斯兰教。这一时期,因河西诸邑及西北大部为西夏国控制,丝绸古道的控制权已不在宋朝。以后,随着宋室南渡,经济贸易的重心移至沿海一带以及沿海港口兴起,逐步形成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繁荣近千年的陆上丝路,疏勒城作为丝绸之路商旅驿站,就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尽管这一时期仍同西域保持着贸易往来,但与那昔日“商旅不绝,货物齐备”的繁荣景观相比,已相差甚远。
元代,疏勒之名渐渐地为维吾尔喀什噶尔所代替。喀什意为各种颜色,噶尔意为砖瓦房,合起来有“绿色的琉璃瓦屋”或“玉市”之意。元朝人把它译为“可失可耳”“可失哈里”。
到了清代,清初统一用“喀什噶尔”译写喀什地名,与此同时仍然保留了“疏勒”这一古名。当时,官私两种文书上,都将“喀什噶尔”和“疏勒”并提。清朝统一新疆后,在喀什噶尔设置参赞协办大臣,并置徕宁城(后疏勒县址)。此后,这里一直是清朝中央政府统辖南疆各地的军事、政治中心。
公元1860年,中俄双方约定辟喀什噶尔为商埠,喀什噶尔再度繁荣。这一时期的市场上,丝绸、刺绣、花帽、铜壶、乐器、首饰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清朝诗人肖雄的诗是这样形容的:“迢遥疏勒峙边雄,据水凭山物产丰,天使墓门千载在,海帮商旅一途通。”
喀什是南疆的一座古老城市,又是我国伊斯兰教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众多的伊斯兰教和佛教古建筑、古墓葬,显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这里集中原建筑、伊斯兰教建筑、欧洲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维吾尔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关于这里的名胜古迹,有“四城、两片、九点”之说。
四城--疏勒城、疏附城、盘橐城、徕宁城。疏勒城、疏附城现仅存遗迹。盘橐城位于喀什市东南部,维吾尔族称“艾斯克萨”,意为旧城,现有7.8米长、3米左右高的残垣。该城一世纪为疏勒国王兜题驻跸之地,东汉班超出征西域,永平十六年(73)擒拿兜题,击败匈奴,平定西域,故此城又称“班超城”。公元1759年,乾隆平定大小霍加之乱,该城毁于战火,现修建了班超纪念园。
“两片”是恰萨片和乌斯塘博依片,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传统居民、乡土市场和清真寺。导游引领我们去参观了传统民居。他们的房子没有统一的坐向,一片房子里面分成一小片一小片,有巷路通向每一个小片直到各户人家,那种巷路纵横交错,挺长,第一次走都好像没有尽头,一不注意走进去了还出不来。房子平顶,多数户是两层,中间有个天井。平时没有什么人在家,除开店铺做生意的在家外,都到外面做生意去了,在家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小孩,有少数的家庭妇女。这里的人生活不错,生意做得很好,还能享受国家对少数民族的补贴和政策性的优惠。这里的人对游客和外来人很客气,我们在好几家都吃到了奶茶和他们自己做的具有维吾尔族特色的点心。
“九点”就是艾提尕尔清真寺、阿帕克霍加墓、三仙洞、莫尔佛塔、玉素甫喀什噶里墓、石头城、公主堡和九龙泉等著名景点。
我们参观了“艾提尕尔清真寺”和“阿帕克霍加墓”。
艾提尕尔清真寺最初为喀什噶尔汗国王苏丹阿巴拜党日生父桑尼斯米尔扎所建的一座小清真寺,后来逐步扩建增大,尤其在公元1798年,一名叫古丽拉米娜的外地妇女前往巴基斯坦途中病故,临终前将所带财物捐出。人们用她捐献的财物,拓展旧寺与门前广场,正式定名为“艾尕清真寺”。
艾尕清真寺以悠久的历史、宏伟的规模和绚丽的民族特色而闻名中外,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是全国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阿帕克霍加墓位于东北郊5000米处的艾孜热特村,是新疆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霍加”陵墓。墓中葬有乾隆皇帝的香妃,当地汉族群众又称其为“香妃墓”。导游说:香妃即容妃,阿帕克霍加的重孙女。1695年,阿帕克霍加死后安葬于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此墓不仅因被冠以阿帕克霍加的名字而被后人记住,而且引起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陵墓中还埋葬着明清时期伊斯兰教著名传教士买买提玉素甫霍加、喀什噶尔霍加国王和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5代72人。陵墓占地两公顷,由门楼、小礼拜、主墓室、教经堂、大礼拜寺等组成,是一座具有浓郁维吾尔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群。
§§第六章 行走在戈壁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