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十六章 助力水都--在学院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5月29日)

  同志们: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曾经断言,21世纪有两件大事影响人类进程,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另一件就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新的形势下,中央和省委把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释了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我们做好新型城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李克强总理阐述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并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安排。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5月12日,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省委书记强卫在会上强调,中央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开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崭新篇章。各地要切实认清形势、把握大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目标要求上来,抢抓机遇、改革创新、科学推进,扎实推动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更大成效。鹿心社省长在会上提出了我省城镇化的目标和任务,并对全省城镇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城市兴则天下兴,城市稳则天下稳,城市安则天下安。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南昌市提出加快推进“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这是南昌市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提高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举措。建设“鄱湖明珠中国水都”,是一项涉及生态、文化、城建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但其关键和核心还是“水”,做好“水利”、“水技”和“水文化”的文章。

  一、围绕建设“中国水都”,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作为“昌九一体化”建设的“龙头”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南昌这颗“鄱湖明珠”抓住历史赋予的发展机遇,全面启动一次对城市框架、经济布局的深刻改革--“中国水都”建设。特别是“江湖互济、河湖互通、水系健康、水量充裕、水质优良、水城交融、人水和谐”的建设目标,为南昌城市建设绘就一幅“美好城市生活”的新图景,也为在昌高校尤其是水利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实现发展新跨越提供难得机遇。

  一是南昌市城镇化迅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首要、最根本的就是要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正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在城市居住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中国水都”建设最终的目标也是为了让南昌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南昌拥有异常丰富的水资源,江、河、湖、溪、湿地、水库和地热等多种水形态集聚,全市水域面积占市域面积的29.78%,水面面积占城区面积的27.3%,在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中名列第一,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近年来,南昌市提出加快建设“中国水都”,强力推进多项涉水工程建设,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南昌对水面的利用率并不高,水经济的效益并不明显,尤其是直观反映“中国水都”特色的标志性水利景观缺乏。南昌工程学院作为全省唯一的水利院校,地处“中国水都”南昌高新区,毗邻第二大省会城市内陆湖泊--瑶湖,更与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相互连通。4月12日省水利厅孙晓山厅长来我院作学术报告时提到,不久的将来,南工师生将可以从校内坐船出发游览鄱阳湖,全院师生听了倍感振奋、万分期待。南昌市在加快推进“中国水都”建设进程中,完全可以支持南昌工程学院利用办学的特色优势和得天独厚的亲水涉水条件,推动瑶湖板块的建设。通过校、湖有机连通,大江、大湖、大城市、大文化与大学融为一体,加快推进瑶湖的开发利用,建成独一无二的水利大学,实现校园人文景观与瑶湖生态景观的完美融合,着力打造碧波荡漾、风景如画、意境如歌的“中国水都瑶湖景观带”,将其建成“中国水都”的“样板单元”,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也让更多群众更好地享受城市文明成果。

  二是南昌市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进一步挖掘水文化内涵,让城市建设更具特色。在城镇化进程中,集中力量打造本地特色文化品牌,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挥文化资源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对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有着重要意义。南昌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但历史文化名城不是简单的城市景观表面的化妆和美化,更多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这就是每座城市独有的文化积淀和熏陶。这要求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合理利用,延续城市文脉,不断丰富“水都”的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的特色和亮点,避免城市建设“千城一面”、“千楼一貌”,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水都”建设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才能真正实现“城市有机更新”,让“中国水都”建设得更具特色。特色是城市魅力所在,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南昌异常丰富的水资源,使得“一城清水”成为南昌最大的特色,“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是其最显著的标签。所以,在加快“中国水都”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水”当作城市之魂来建设,让“水”成为南昌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南昌水文化的丰富内涵,打造独具南昌特色的水文化和水环境,让南昌的“水文化”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水文化”。要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加强城市文化“顶层设计”,在风貌上要以南昌独有的水资源优势为基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把生态元素融入城镇规划建设之中,努力让城市与环境融为一体;在底蕴上要以南昌人杰地灵的灿烂人文为内核,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城市景观设计、实体建筑结合起来,以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特色。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大学在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大学作为城市文化中最先进、最活跃的部分,是传承、创造、发展和传播文化的摇篮,以其深厚的思想积淀和高雅的精神塑造影响并推动城市形象树立、提升城市品位、升华城市形象。南昌工程学院依水而生,依水而居,依水而兴,56年水利办学积淀的深厚而博大的水文化内涵在瑶湖新校区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校园以水为灵魂,水波流纹与钢架结构完美组合的校门彰显“水利工程”特色,灵动飘逸的赣抚平原六干渠在校内蜿蜒盘绕,印度泰姬陵风格的水文化广场与学院标志性建筑图书馆交相辉映,象征水利工程坝体的校园建筑错落有致,寓意丰富的“说水石”遍布校园,“水泥色”的建筑色彩尽显“水都”之意,等等这些生动元素必将与“中国水都”的文化建设实现无缝对接、有机融合,引领“中国水都”文化的积淀与品位的提升。

  三是南昌市加快建设“中国水都”,需要水利大学智力支撑,让城市发展更有后劲。近年来,南昌市围绕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的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定实施政策聚焦、区域聚集、产业聚集、资源聚集,强力推进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新成就,主要经济指标在总量、增速、排位、比重上均出现积极变化,呈现“总量增、速度快、位次前、占比升”的较好发展态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和教育科技的有利支撑。有支撑才有后劲,有后劲才有未来。南昌全面推进“中国水都”建设,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支持。南昌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如何发挥高校尤其是水利学科专业的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南昌“中国水都”建设,进一步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城市竞争力,不仅是“中国水都”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在昌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江西唯一的一所水利院校,南昌工程学院紧紧抓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现代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历史契机,进一步凸显水利办学特色抢占发展先机,加快推进水利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加强水利专门人才培养,加大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近期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承接了全省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工作,发挥水利院校“智库”的优势和作用,为江西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可以说,南昌打造“鄱湖明珠中国水都”为南昌工程学院发挥科研优势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尤其是南昌“西山东水”的区位特点,加上地铁建设拉伸城市轴距、昌东建设航空城等因素,决定了南昌打造“中国水都”,必将推进城市重心东移,带动昌东板块的加速发展,引领水都建设中心从“青山湖时代”迈向“瑶湖时代”。这为南昌工程学院融入高新区城市建设,完善高新区城市功能布局,增添瑶湖板块人文底蕴,拉动瑶湖板块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难得契机。可以预见,现代化大学校园与高科技产业园及中心商务区(CBD)将一道撑起整个新城市的天空。“中国水都”建设对南昌工程学院依托毗邻瑶湖的区位优势,利用大学先进的文化、科技、人才资源及教育设施,实现对高新区文化建设的辐射、水上旅游资源的开发、高端人才的汇聚、科技产业的带动以及加速打造“一流瑶湖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建设宜居生态环境等方面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助力南昌转型升级做贡献

  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等学府,多年来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水利行业发展为宗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事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以工学为主,文学、经济学、理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水利特色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专科教育、国际教育、继续教育和士官教育同步推进的“六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基本形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南昌推进“中国水都”建设的新框架中,学院将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特色和区位优势,为南昌加速转型发展培养更多有用人才、引入更多优质资源、解决更多科技难题,在服务南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努力实现学院事业科学发展新的跨越。

  一是坚持“水利特色”、“应用型”的培养理念,为南昌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有用人才。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欠发达地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当前,正值南昌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阶段,迫切需要高等院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近年来,南昌工程学院坚持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学院取得的一系列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先后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被总参谋部、教育部批准为武警水电部队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院校。在学院“特色化”“应用型”的培养理念指导下,培养的学生普遍具有“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参加工作后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毕业生常规就业率连续多年名列全省高校前列,毕业生40%以上进入“国”字号企业,一批优秀毕业生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学院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实践证明,学院坚持走“水利特色”“应用型”发展道路是符合学院发展实际的理性抉择,也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现代化事业的现实要求,更是顺应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主流趋势。下一步学院将围绕南昌市产业集群的现实需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与南昌市经济结构匹配度较高的应用技术型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若干有一定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专业群,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提升专业集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学科专业竞争力。尤其要在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和功能上充分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提高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突出培养人才的个性特点,努力培养更多“来之能用,用之能成”的应用型人才,为南昌经济产业良性发展提供更多优质人才资源。

  二是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合作的办学之路,为南昌打造“增长极”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经济主体。推动南昌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为全面打造核心增长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需要有更多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参与和支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对接、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和抓手,合作往往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进而展开校企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这为南昌市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参与城市建设拓宽了思路、提供了借鉴。近年来,南昌工程学院先后与20余家大型央企国企、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初步形成了校企紧密联系、深度合作、共赢发展的长效机制。近期,学院又与中国葛洲坝股份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成果共享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特别是双方就“水文化旅游创意园”建设等重大建设项目进行了密切磋商,初步达成共识。这为学院引入企业力量,利用实力资源,拓宽融资途径,协同参与“中国水都”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学院将继续加强与中国葛洲坝股份公司的沟通和联系,推动双方合作不断深入,力争相关项目尽早取得实质进展。同时,依托学院与众多“央企”“国企”建立的稳定合作关系,坚持人才、项目、基地、服务一体化原则,围绕地方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的横向联合与深度合作,探索“校-企-政”协同创新、协同发展的崭新模式,推动高校智力优势与企业资金优势有机融合,完善合作形式,深化合作内容,搞活融资渠道,补齐产业“短板”,协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是坚持不懈地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为南昌转型升级解决更多关键性科技难题。科研与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和神圣使命。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行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学院半数以上的科研项目来源于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横向项目,申报的科研平台均与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紧密联系,教师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大多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学院还有许多教师来自企业和行业,多数拥有高级工程师证书,“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为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位于彭桥校区的省级大学科技园,是学院与社会对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入园企业达到80余家,在加快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学院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目前申报工作已经进入准备迎接专家现场评审阶段。下一步学院将坚持面向国家水利行业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水利行业领域科技战略需求,找到比较优势,选准主攻方向,培育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强化技术集成与创新,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加强与南昌支柱产业、产业集群和高新企业的对接,主动承接区域经济建设的攻关项目和重大课题,力争在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工程中有声音、有作为。尤其要依托自身办学优势,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对水资源循环利用、水污染处理、城市抗洪排涝和“病危”水库治理等可能影响“中国水都”建设的“瓶颈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攻关,争取在重大水利工程、水资源应用研究及水利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南昌转型升级、发展提速嵌入强劲动力,努力打造南昌转型发展关键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重要服务基地。

  三、着力抓好“三大工程”,引领“中国水都”建设

  南昌工程学院的未来发展与南昌“龙头昂起”紧密相连,与“中国水都”建设休戚与共。南昌市和南昌工程学院均是因水而发,缘水而兴,虽不同类,却是同源。城市是大学生存之基,大学是城市创新之源,两者唇齿相依,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南昌市为南昌工程学院提供优越的办学条件,南昌工程学院理应为南昌的发展奉献更多智慧成果。在国家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南昌加快推进“中国水都”建设的历史机遇面前,南昌工程学院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城镇化的决策部署,主动参与“中国水都”建设,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宽广的胸怀、更高远的视野、更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全力推进“校园环境提升”、“水文化旅游创意园建设”和“新型高校智库打造”等三大工程,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水都”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认真抓好“校园环境提升工程”,打造“中国水都”名片。学院将按照“数字化、花园式、生态型”校园的总体规划和布局要求,结合国情、省情、市情、校情的实际,熔古今思想于一炉、兼中西文化于一体、采中国建筑艺术之卓见、纳西方建筑美学之慧识,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水利工程风格的建筑群体和诗情画意般的园林艺术融为一体,着力推进古朴、优雅、宁静、舒适的现代校园建设。切实加强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稳步推进各项基础设施项目有序建设,努力建设一个布局科学、设施完备、功能优越的新校园。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大可持续性开发力度,加快推进赣抚平原六干渠文化景观建设,打造成瑶湖校区“灵气四溢”的特色景观,赋予其在大学校园新的文化意义,让每一位身临其境的人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所新大学给其在视觉和内心带来的冲击和震撼。积极争取各界支持、凝聚各方力量,努力将瑶湖校区建设成为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水岸绿化校舍和谐、教学科研氛围浓厚、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的生态园林学校,使其成为江西乃至全国大学建设史上的一个典范,在充分满足几十年、上百年教育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将南昌工程学院打造成为一所经得起时间历史考验的“百年学府”。

  二是全面推进“水文化旅游创意园”建设,唱响“中国水都”品牌。学院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旅游强省战略,策应南昌市建设“中国水都”,提出大力发展水上旅游构想,特别是“打造水文化旅游创意园,实现校湖连通”等举措,经过与江西省旅游局、南昌市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多次沟通,得到省市多位领导的亲切关怀以及高新区领导的大力支持,相关项目推进取得阶段性进展。这一创造性的战略选择,让学院站在了一个新的跨越式发展起点。我们提出的“江西水文化旅游创意园”,就是按照“以水为脉、文化为魂、一坝领先、多极并起”的总体思路,坚持高起点引领、大手笔规划、整景区打造、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独特的水文化和丰富的科普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文化+科普+旅游”为园区构架,将自然、文化、历史、生态、教育、体育、娱乐等元素融入其中,打造成名坝景观、文化展示、休闲旅游、文艺演出、教学训练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水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实现学院与瑶湖的立体化连通,形成“校苑湖一体、学研游结合”的高端水文化旅游项目。在整体空间形态上,遵循自然生态肌理,与周边瑶湖景观共同构建水文化展示平台。在风貌控制上,通过建坝观湖,从生态视角来改良瑶湖自然文化,以推动其与现代化大学校园的兼容,使水、地形和水文化风景雕塑相互渗透、和谐共融,展现滨湖现代、自然、生态的景观风貌。在功能布局上,充分导入文化元素,挖掘水文化内涵,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科学和谐布局,经济发展功能、生态担当功能与美学欣赏功能有机融合,打造系列“亲水而不侵水,近水而不进水”的独特的水文化旅游项目。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水文化旅游创意园”作为城市滨水项目,是符合政府衡量城市建设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准,即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项目建设将拉动高新区瑶湖板块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建成后的旅游区及相关附属产业预计可提供就业岗位超过万人;有助于改善城市市容,“水文化旅游创意园”项目建成后,必将又是一个东方的“威尼斯”、江西的“周庄古镇”,成为“中国水都”的璀璨明珠,唱响“中国水都”的特色品牌。

  三是着力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助力“中国水都”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今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教社科〔2014〕1号),明确高校“智库”应当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要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强调有质量的城镇化,其目的是实现收入翻番,其核心是从土地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过渡,其理念是“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在提高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使我省城镇化水平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南昌市作为省会城市,要带头实现全省城镇化的目标,加快推进“中国水都”建设,离不开高校“智库”支持。南昌工程学院将立足发展实际,从“中国水都”建设的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出发,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完善体系。以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申报建设为抓手,加强学院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合作组建工程研究中心,打造一批策应“中国水都”建设的“智库”品牌;以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为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学科建设和科研与社会服务急需的高水平人才,发挥人才关键作用,努力培育和打造具有水利院校特色的“智库”队伍。围绕城镇化的目标和“中国水都”建设的需求,统筹规划各类科研资源、人才团队和课题项目,进一步凝练“智库”建设的主攻方向,力求在经济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水利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整合学院人文社科资源,加强城市水利学研究。中国城市水利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起步,我们应该有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从事城市水利学研究。前不久深圳降暴雨成“水城”已是当头棒喝,如果再不对城市水利进行系统而又综合的研究,如果城市水利学的研究成果再不为中国数百万城市管理者所掌握,那么中国的城市化就可能演变成一场新的灾难。因此,要使城市化真正成为中国最大的内需之所在、最大的发展潜力之所在,就必须迅速地、大规模地、高水平地开展城市水利学研究。必须真正了解和掌握科学利用水资源、合理规划城市水利建设、加强城市水环境保护、提高城市抗洪防涝能力之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中国才能以最小的成本、最低的风险、最大的成效,顺利地完成城市化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要积极推进学院科研机构和人才团队从整体上向问题导向转型,对接“中国水都”建设关键性问题和技术性难题,尤其是在“水通”、“水清”、“水活”等方面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做大做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加大水利相关学科知识的教育培养,为“中国水都”建设输送更多水利特色的城市规划人才,形成与“中国水都”建设相适应的决策咨询、科技服务和人才输送的支撑网络,努力打造满足和服务“中国水都”建设需求的新型高校“智库”。

  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院上下的同心协力,有500万南昌人民的深切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文化厚重、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水利大学将崛起于高新区瑶湖之畔。新的南昌工程学院必将成为南昌打造中国水都的一大亮点,成为南昌和江西的一张靓丽名片,伴随着南昌和江西的腾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