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宜县
“简况”位于赣西中部,辖6镇4乡。行政区域面积为1391.76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为60.3%。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67万公顷。总人口32.64万人,非农村人口8.1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38‰。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为149亿元,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89.4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44.7亿元,增长8.2%。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9.72亿元,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产品有:原煤131.57万吨、水泥158.46万吨、发电量19.71亿千瓦小时,驱动桥4845台、交流电动机89.83万千瓦。主要农产品有:粮食14.08万吨、苎麻3324吨、水产品产量1.42万吨、水果5691吨。财政总收入26.02亿元,增长5.3%。支出27.2亿元,增长2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15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9844元,增长14.1%,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54.78亿元,比年初增加9.09亿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新农村建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新村。全县1075个建设点上全部实现了人畜完全分离,达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住整洁房,居优美村”目标。到2012年,全县累计改路862.3千米,改水24456户,改厕24101户,绿化植树68.5万株。同时,全县推进高速公路沿线村庄整治建设,做到“六个统一”,即新建住房统一新房型,旧房统一坡屋顶改造,房屋外墙统一粉刷,统一颜色(蓝瓦、白墙、红檐),旧房危房和乱搭乱建的统一拆除,猪牛栏统一集中建设。
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一村一品”经济。把优质稻、苎麻夏布、生猪养殖、苗木花卉确定为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把具有传统特色的蔬菜、西瓜、板粟、特色水产养殖等产业确定为区域特色产业。同时,根据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以苗木花卉、新余蜜橘、优质早熟梨、高产油茶、蔬菜、中药材和休闲农业为重点的七大产业规划,为农民人均年增收896元。全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逐步形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开展造林绿化,打造生态分宜。全面开展“森林十创”活动,重点打造分(宜)--湖(泽)、洞(村)--南(村)、湖泽外环路三条县乡绿色通道,建成双林镇、钤山镇两个湿地公园,改造提升县城东庄岗岭森林公园。获“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综合先进县”称号。2012年完成造林2293.33公顷,分别占省、市计划的126%和106%。全县投入造林绿化资金达到4770万元。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领导带头参加全民新春和义务植树活动,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到2000多人,完成义务植树120万多株。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完成油茶低改项目533.33公顷,完成退耕还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633.33公顷,封山育林333.33公顷,完成森林抚育项目800公顷,完成造林补贴项目133.33公顷,完成农业生态示范项目166.66公顷,完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工程350.8公顷,完成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江西生物质能源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高产油茶)144.13公顷、亚洲银行贷款江西可持续发展项目510公顷。2012年,分宜县被命名为“江西省园林县城”。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2年,分宜县把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推动改善民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一项工作来抓,已投资1.1亿元建设经济适用房696套、廉租房1094套和安置房24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36万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序推进。2012年,又开工新建廉租住房400套、公共租赁住房120套,已完成投资942万元,中心城区廉租住房项目于6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对廉租房小区进行规划设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三级质量监控制度,定期进行跟踪监督和检查,确保廉租房建设质量达到同期普通商品住房标准。在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分配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阳光操作,严把住房保障对象准入关,让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了住房保障政策带来的温暖。
“打造一流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2012年,江西省唯一一家集食用菌产品研发、菌菇生产、加工、销售和行业管理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在新余原野食用菌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并投入规模化生产。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除悉心栽培全新品质的纯天然无任何化学处理新鲜银耳外,还与操场、凤阳等乡镇农户合作,大面积种植长裙竹荪、双孢蘑菇、球盖菇、猴头菇、黑木耳、纯白金针菇等其他高品质纯天然有机无公害食用菌类。截至2012年底,一期投资1.5亿元,形成年产、加工高档食用菌3万吨,年产值5亿多元,并解决周边3万农户的富余劳力从事食用菌产业,年人均增收500多元。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姚灵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武。县长:刘琼。县政协主席:朱运书。
(林禾耿 许丽军)
鹰潭市
“概况”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辖贵溪市、余江县、月湖区、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市信江新区,20镇13乡9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3560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32平方千米。全市耕地面积9.11万公顷,林地面积20.1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38%,城区绿地面积1113.4公顷。总人口113.79万人,其中市区21.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22‰,城市化率51.25%。2012年生产总值4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4%,人均生产总值4.2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4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05.92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34.79亿元,增长11.7%。201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31亿元,工业总产值285.14亿元。财政总收入79.34亿元,增长1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3亿元,增长51.5%。县级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92.07%。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6.46%,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70.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2.46亿元,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0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05亿元,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万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8802.71元,增长15.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8.95亿元,增长19.08%。
“《七彩畲乡》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7月6日,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闭幕式暨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由鹰潭市创排的大型现代畲歌戏《七彩畲乡》,在全国41台参演剧目中脱颖而出,获最高奖项--剧目金奖,并囊括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舞美、最佳演员、最佳新人等戏剧类所设全部单项最高奖,实现本届会演戏剧类最高奖项满堂红。这是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举办以来,江西省首次问鼎剧目金奖,更是第一次实现会演所设最高奖项满堂红。
“举办首届中国(鹰潭)中华赏石展暨黄蜡石文化博览会”9月21日至10月7日,首届中国(鹰潭)中华赏石展暨黄蜡石文化博览会在鹰潭市体育中心举办。博览会有全国各类观赏石展销、黄蜡石雕刻作品评选和赏石文化论坛等活动内容,共设展位500余个,分室外商品展和室内精品展,展品包括全国各地奇石、化石、矿晶、宝玉石及其工艺品等,共有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广西、新疆等全国各地近400家石商到鹰参展,鹰潭市当地100余家黄蜡石石商提供的黄蜡石精品和雕刻作品也在展会上亮相。博览会开国内大型黄蜡石文化主题会展先河,为广大奇石和玉石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切磋展示的平台,推动了区域性赏石文化产业和全国黄蜡石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鹰潭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月,国务院同意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定名为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江西省继南昌、新余、景德镇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高新区。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龙虎山问鼎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4月27日,国家旅游局在北京举行国家5A级旅游景区颁牌仪式,龙虎山被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此次颁牌仪式上,全国仅有两家景区获此称号。龙虎山是江西省此次获批的唯一一家国家AAAAA级景区,也是江西省第四家国家AAAAA级景区。这是龙虎山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后获得的第七块“金字招牌”。5月6日,龙虎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揭牌仪式在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广场举行。副省长朱虹、鹰潭市市委书记陈兴超揭牌,省旅游局局长王晓峰、鹰潭市政府市长钟志生致辞,省政府副秘书长蔡玉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春、市政协主席潘赞海、省旅游局副巡视员曾宜富、市委秘书长胡高堂、市政府秘书长吴炳生出席揭牌仪式,鹰潭市政府副市长徐鹏程主持仪式。
““1224”贵溪校车事故”12月24日9时,贵溪市滨江镇洪塘村合盘石童家村小组发生一起面包车侧翻坠入水塘交通事故,导致4名儿童受伤、11名儿童遇难。事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苏荣、省委副书记尚勇分别作出批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受省长鹿心社的委托,连夜赶赴贵溪,看望正在医院治疗的受伤儿童,慰问在事故中遇难的儿童亲属,指导事故善后处理工作。鹰潭、贵溪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组织公安、消防、交警、医护等救援人员以最快速度组织施救。
“扑救“1226”火灾”12月26日晚,济广高速公路余江县境内余江服务区一辆车牌为豫P6F510的挂式货车发生火灾,并引燃车厢内白酒、橄榄油、洗发水等物品及包装箱。余江县公安消防大队官兵全力扑救火灾,在救火过程中,货车加装的油箱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爆燃,导致6名消防官兵不同程度灼伤。鹰潭市公安消防支队全勤指挥部、龙虎山大队官兵赶到现场增援,于22时30分扑灭了大火。事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长鹿心社、副省长洪礼和分别作批示,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舒晓琴前往医院看望慰问伤员。
主要领导人市委书记:陈兴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春。市长:钟志生。市政协主席:潘赞海。
(王新勤)
月湖区
“简况”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信江中游,辖1镇5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07.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67公顷,有林面积2200公顷,森林覆盖率21.6%,总人口1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24‰。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亿元,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13.5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58.7亿元,增长16.5%。财政总收入7.5亿元,增长率30%,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84亿元,增长42%,地方财政支出5.98亿元,增长21%。工业总产值2000万以上工业30.56亿元,增长3.8%。全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4亿元,招商引资签订合同项目21个,其中15亿元以上项目2个;引进金融机构2家,总部及楼宇企业64家,新增物流企业26家,新增货运吨位1.2万吨,实现货运收入约33亿元,完成税收1.18亿元,增长66.8%;新办外资项目3个,实际利用外资1100万美元,外贸出口1.42万美元。农业总产值2.52亿元,粮食总产量1.57万吨,主要农产品有稻谷1.57万吨、生猪出栏3.65万头、瓜果2030吨、水产品产量2755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700元,增长15.4%。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96.91亿元,增长17.07%。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655人;新农保参保3033人,参合率达99.1%。保障城乡低保对象4251户7914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753万元。
“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项目建设”月湖区自2011年11月份以来,围绕打造亮点,提升品位,改造提高的目标要求,对全区6个(镇、街道),51个村(社区)分三批推进党建标准化项目建设。截至2012年底,17个社区居委会完成党建标准化项目建设,共解决社区办公用房面积2000多平方米,其中300平方米以上有12个,办公用房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有5个,彻底改善社区的办公条件和服务环境。2012年,月湖区严格按照“六个统一”要求(即统一在场所附近的交通路口设置指示牌,统一悬挂标识、统一墙体色调、统一办公区域主题墙上口号、统一办公室标识和办公桌椅、统一设置上墙资料和版式),实施办公和服务场所建设标准化;根据街道和社区的工作特点及居民需求,政府部门单位审批权及服务项目纳入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办理,进行“一站式”服务。实现社会服务建设标准化;设立社区网格受理小组150个,网格管理员146名,推行社区干部AB岗工作制,社区工作人员同时承担业务工作和网格职责,实行一岗多责。实行社区错时工作制,合理、灵活错时安排工作时间,将工作时间与居民作息时间进行有机衔接,极大方便居民。实行运行机构标准化;制定社区干部生活补贴增长规划,纳入财政预算,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实行“一社区一名以上”大学生社区干部,对干部实行轮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服务能力。推行考核评价体系标准化。2012年月湖区通过实施基层党建标准化项目建设,基层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基层政权形象进一步提升,基层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顺畅。
“获“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称号”2012年,月湖区被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评为“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该区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为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做好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让政策在阳光下实行,让服务在阳光下升华,让维权在阳光下落实的工作目标。一年来,政府加大“阳光计生行动”投入和宣传,拨13万余元专款与全区6个乡(镇、街办)58个行政村(居)委会,设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固定的“政务公开宣传栏”,进行政策宣传,投入9万元做大型宣传牌。同时增加计生服务设备,规范服务项目,改善服务场所,强化技术服务质量。
加强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聘请100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育龄夫妇为人口计生政风行风社会义务监督员,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开辟“阳光计生”专页,开通12356“阳光计生服务”,设立“计生意见箱”;财政拿出5万元作为实名举报奖励经费,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和群众举报;实行“一评”定优劣,对全区人口计生干部的服务态度定期由社会进行评议,好与劣都作为公务员等级评比的重要依据。开展“阳光计生行动”以来,群众走进人口计生服务站和办事机构可以享受到优质服务,处处可以看到公开办事事项和温馨提示,计划生育家庭得到实惠越来越多,享受到的优质服务越来越好,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对人口计生工作越来越满意。“阳光计生行动”已成全区各级人口计生干部转变作风,提高服务能力的“助推器”。
“获“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2012年,月湖区被中国科协办公厅评为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月湖区全年投入30万元,开展科普“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学、进机关”四进活动。开展大型科普咨询10次,举办大型科普文艺演出2场,专题讲座20余场,发放科普资料1300份、张贴宣传挂图100余套,展放科普移动展板20次,建固定科普长廊5个,组织专家送科技下乡10次,举办水场养殖产业化培训班1期,集中授课4次,培训人数400余人次,举办短期培训班6次,培训农民300余人次。在科普日期间,组织7名专家,带上1000余册12种农函大科普图书送到农民家中,科普进校园、进机关6次。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全社会共同形成人人关注科学,人人参与科普的浓郁氛围。
主要领导人区委书记:乐文红。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力新。区长:刘军生。区政协主席:欧阳宝。
(雷荷莲 桂海文)
余江县
“简况”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辖5乡6镇,总面积932.8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37万公顷,林地面积3.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6.35%。总人口38.5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63‰。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67亿元,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22.5亿元,增长9.3%;第二产业33.2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11.3亿元,增长3.5%。财政总收入12.5亿元,增长17.2%,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1.7%;地方财政收入9.9亿元,增长76.1%;地方财政支出19.3亿元,增长20.8%;工业总产值174亿元,增长2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03亿元,增长42%;外贸出口1.22亿美元,增长21.7%。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增长22.8%。主要工业产品有电光源2.38亿只、铜材21.5万吨、眼镜成镜3789万副、铝合金6.7万吨、盐酸1.3万吨、钢材5861吨。农业总产值35.1亿元,增长3.5%,粮食总产量27.7万吨。主要农产品稻谷有26.8万吨、花生8585吨、油菜籽4862吨、芝麻252吨、黄红麻14吨。万元GDP能耗1.059吨标煤,城市污水处理率8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111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8483元,增长18.9%。全县共有42575名职工参加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全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3428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5883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935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7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27.27万人。
“开展创建“秀美乡村”活动”2012年,余江县广泛开展以“环境美、实力强、管理新、风气好”为目标的“秀美乡村”创建活动。全县共投入资金2800万元,启动了68个新农村建设村点、11个集镇和149个省批农村清洁工程村点的创建工作。共清理淤泥、垃圾1.3万吨,拆除并清理空心房、闲置房、猪牛栏等影响村容户貌建筑物4.76万平方米,浆砌排污排水管网3.4万米,硬化道路276千米,改水、改厕6400余户,建沼气161座。对垃圾处理设施进行维修改造,聘用保洁员,落实了长效管理措施。形成了村镇联动、村落连片、城乡连接的新格局,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态良好、村容整洁、社会和谐的喜人局面。
“实施“三区三线”民居改造工程”余江县“三区三线”工程自2012年10月启动,涉及9个乡(镇、场、局),40个村委会,103个自然村,共3000余户,跨越的路线长达90千米以上。余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程,从县到乡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先后出台《余江县“三区三线”民居改造提升工作方案》《余江县“三区三线”民居改造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并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板报、宣传车、参观学习等形式广泛宣传动员。每周县政府把“三区三线”民居改造提升工程工作作为重要调度内容之一。全县抽调25个县直单位与各地结成帮扶、督查对子,解决民居改造提升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截至年底,共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改造房屋2463栋。通过实施民居改造提升工程,不但改善了“三区三线”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而且给社会带来更加深层次的变化,促使农民不等不靠,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刘诚。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小明。县长:孙鑫(任至10月)、张子建(11任)。县政协主席:谭建新。
(胡明娥)
贵溪市
“简况”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辖18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国土面积2480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27.3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8万公顷,有林面积14.6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1.94%,城区绿化率30.73%。全市总人口62.2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0.19万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8.52亿元,增长12.4%,比全国平均增速快4.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9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204.34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57.79亿元,增长14.1%。财政总收入完成35.59亿元,增长18.2%,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78%。地方财政收入24.46亿元,增长53.4%;地方财政支出35.16亿元,增长41.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5.45亿元(现行价),增长2.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6.93亿元(现价计算),增长2.3%,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960亿元,增长27.6%。进出口总额35.9亿美元,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农业总产值25.4亿元(可比价),增长5.3%。粮食总产量36万吨,主要农产品有稻谷34.65万吨、蔬菜11.38万吨、水果2.53万吨、油料6500吨、豆类4000吨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59.95元,增长12.3%,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84.42亿元,增长19.6%。
“整治贵冶周边环境污染”贵溪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企业长期生产排放的“三废”对环境造成污染,部分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特别是贵冶周边,群众反映强烈。为此,贵溪市在做好滨江镇受影响最为严重的苏门、庞源、其桥3个村庄搬迁工作的基础上,启动贵冶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该工程涉及滨江、河潭、泗沥3个乡镇,5个村委会,27个自然村,41个村小组,2110户,8105人。市委、市政府把贵冶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全市最大的民生工程、环保工程、发展工程,决定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成立以市委书记杨解生为组长、市长程芦山为常务副组长的优化驻市重点企业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及以市长为总指挥的贵冶周边新农村建设指挥部。
制定贵冶周边村庄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对贵冶周边范围进行全面普查,完成10个自然村新农村建设。继2011年投资3.4亿元对距离贵冶最近、环境影响最大的庞源、其桥、苏门3个村庄整体搬迁后,2012年,又将11个村组列入新农村建设村点,组建6家劳动服务公司,牵线搭桥,帮助贵冶周边近千名群众在园区企业就近就业。制定税收、贷款、市场信息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有针对性为贵冶周边群众提供免费技术培训服务,大力扶持他们自主创业。对高速挂线、江铜快速通道、冶金大道、化工大道、水泉--柏里、贵神线海利化工至印石等贵冶周边沿线路段进行环境整治,对贵冶周边沿线路段可视范围内建筑物进行标准化改造,对沿线环境进行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对小选矿、小冶炼、收购点进行整治,手续不全的一律取缔、拆除,恢复原貌。至2012年6月15日,贵溪冶炼厂周边环境治理第一阶段工作基本结束,全面完成贵冶周边3个镇21个自然村环境治理,实现“三清六改四普及”、城市自来水安装、入户路硬化率“三个100%”。以贵冶、六国化工、铜拆解加工区为中心,以绿色通道为走廊,实施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程113.33公顷,建成666.67公顷花卉苗木基地。
贵冶周边环境整治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6月26日,省委书记苏荣在贵冶周边环境整治现场调研时,用“三个没想到”对该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没想到工作速度如此之快,没想到群众满意度如此之高,没想到鹰潭贵溪两级付出如此之大”。
“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从4月中旬开始,贵溪市着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涉及市艺术团改制和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台分离两项改革任务,涉及人员多、部门多、程序多,存在触动职工切身利益和单位之间利益调整等复杂情况和困难,至7月初,改革全面顺利完成。原市艺术团转企1人,买断工龄1人,分流7人,解聘7人,撤销市艺术团,组建贵溪市新星文化传媒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完成转企改制,进行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注销事业单位法人,市艺术团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将市广播电台和市有线电视台合并成市广播电视台,升格为市直正科级事业单位,局台分离,原借用局机关的市广播电台和市有线电视台人员,全部回市广播电视台上班。
“首个地下人防通道竣工”为给“贵溪一中”广大师生及市民穿越320国道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环境,市委、市政府于2011年11月开工建设320国道地下人防通道,并把它列入贵溪市重点民生工程。该工程于2012年8月正式完工,并顺利投入使用。建成后的人行地下通道走向为南北方向,长90米,宽14米,配套建设消防、照明、通风、排水等设施。工程总投资约1000万元,总建筑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该项工程是贵溪市首个人防地下过街通道工程,也是贵溪人防部门首次动用人防易地建设费建设平战结合工程的一次有益尝试。
“城市管理步入“数字化””9月,贵溪城市管理已实现数字化,这是江西省首个采用数字城管指挥系统的县级市。为充分利用这一系统,贵溪市城管局利用数字定位监测系统,确保每个片区都有专人监管,明确管理责任和管理对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向精细、由被动向主动、由静态向动态、由单一向综合、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同时,数字监督指挥中心还开通“3512319”服务热线,受理涉及城市规划区内违法违章建筑、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咨询、建议和投诉。
“法院首次成功协助最高院远程视频提审死刑被告人”10月,贵溪市人民法院协助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全国法院远程视频系统,对一起故意杀人死刑复核案件进行提审,这是贵溪法院首次协助最高院视频连线远程提审死刑案件被告人。此次远程视频提审的成功,标志着贵溪市法院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迈上一个新台阶。
主要领导人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解生。市长:程芦山。市政协主席:祝晓勤。
(裴爱兰)
赣州市
“概况”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辖1区2市15县,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章贡区和赣州开发区)89.0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3.75万公顷,有林面积274.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6.2%,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02平方米。总人口92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9.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34‰,同比下降0.18‰。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1508.43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252.4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696.78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559.24亿元,增长13.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至16.7︰46.2︰37.1.财政总收入230.82亿元,人均2735元,增长28.0%;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87﹪;地方财政收入141.30亿元,增长28.4%;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03.78亿元,增长29.5%。全部工业增加值603.48亿元,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66.97亿元,增长14.8%。货物进出口总额32.89亿美元,增长12.53%。其中货物出口28.39亿美元,增长12.56%;货物进口4.50亿美元,增长12.38%。固定资产投资1110.91亿元,增长35.5%。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0.24亿美元,增长10.32%。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37.28万吨、塑料制品8.66万吨、发电量43.04亿千瓦小时、水泥1229.58万吨、10种有色金属2.69万吨。农林牧渔总产值405.4亿元,增长4.8%。主要农产品有粮食280万吨、蔬菜249.2万吨、水果169.02万吨、肉类65.08万吨、水产品27.5万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01元,增长13.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万元,增长16.5%。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29万元,增长18.3%。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为40.0%,农村为45.4%。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327.76亿元,增长20.66%。
发展脐橙、生猪、蔬菜、油茶、毛竹等工业原料林、花卉六大特色农业。脐橙种植面积11.87万公顷、产量125万吨,完成果园确权登记11.47万公顷。20家企业被纳入国家“西果东送”和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项目。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建成1个国家级、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7个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4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新增专业合作社401家。粮食总产量280万吨。
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赣县稀土和钨新材料、信丰电子信息、会昌氟盐化工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组建赣州稀土集团公司。建立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产业研发平台,组建赣南地调大队院士工作站,新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南康家具产业基地成为国内家具三大产地之一。稀土和钨及其应用产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0亿元;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15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0亿元,利税总额55亿元,分别增长20%、20%和38%;16个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46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00亿元,分别增长15%和14%。
全国首批、全省首家总分行制村镇银行--赣州银座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开工建设总投资100亿元的综合商贸物流园区。全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达54家。全年接待游客2212万人次,增长25.3%,旅游总收入181亿元,增长33.4%。全市城镇化率41%,提高1.66个百分点。推动中心城市和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以及宁都、于都、信丰、兴国等卫星城建设,培育发展赣南城市群。完成1703个省新农村建设点的建设工作。
赣韶铁路建设和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加快推进,昌吉赣客专、鹰瑞梅铁路、黄金机场改扩建、赣州港水西综合货运码头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大广高速公路龙南至杨村段、赣崇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寻(乌)全(南)高速公路、兴国(宁都)至赣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北京、香港、厦门等地举办一系列重大招商活动,引进华润、中海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同比分别增长10.32%、22.92%。举办第四届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在脐橙节系列招商活动中,共签约项目69个,签约合同资金193.65亿元。获“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称号。
全市各类民生支出227.34亿元,增长34%,占财政总支出比重56.3%。完成10.5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解决99.2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推进公共租赁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三房合一”并轨建设、租售并举。全市新开工公共租赁住房3.5万套,开工率100%,基本建成4.8万套,基本建成率120%,累计完成投资36.85亿元。抓好罗霄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统筹推进1119个省级贫困村和300个市级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在1419个贫困村组织实施2857个整村推进项目,完成2.6万人搬迁移民任务,统筹建设98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建立扶贫开发资金持续增长机制,从2012年起,市本级将连续9年每年整合1亿元资金专项用于扶贫开发。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争取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工作从2010年11月开始谋划,发端于“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组织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基本市情,多渠道反映“两红”人员(在乡退伍红军战士和红军失散人员)和苏区群众特殊困难。举办中央苏区革命传统主题展览、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有效争取中央和社会各界聚焦、支持赣南苏区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查研究,形成《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和一系列专题报告。先后迎接国家发改委前期调研组和42个部委149人组成的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深入赣州调研。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形成的文稿达180余万字,先后数次集中组织赴京,与53个部委反复汇报对接,参与和加快推进《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制定工作。其间,5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先后13次作出重要批示。2012年6月28日,《若干意见》正式颁发,标志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
为加快推进《若干意见》贯彻落实,赣州市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紧扣《若干意见》指导思路和目标定位,做好“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制定42项重大规划和方案,推进194项行动计划、27项试点和示范事项。对《若干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逐项分解任务,制定产业指导目录、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配套文件。农村饮水安全、校舍危房改造、中小学校学生宿舍建设、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废弃工矿地复垦利用试点等5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并组织实施。加强与国家部委的对接汇报和跟进落实。国务院先后以国办函172号文件印发落实《若干意见》部委责任分工方案,以国函199号文件印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教育部、环保部、国家工商总局、科技部、商务部、农业部、文化部、国家开发银行、国家林业局、国家广电总局、民政部等陆续出台贯彻《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加紧推进项目编报与项目建设。制定未来8年项目投资计划,建立和完善项目库,做好政策研究以及项目策划、可研、包装等工作,筛选416个(类)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项目,上报289个。重点抓好综合保税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建设。“西果东送”农产品现代流通、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瑞金和上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低碳城市、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和废弃工矿地复垦利用、重金属污染防治等6项试点工作获国家有关部委批准。
“构筑南方重要生态屏障”2012年,赣州市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在全省率先开展工业领域实施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完成32个项目的评估和审查。赣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在由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主办的“绿色中国2012环保成就奖”评选活动中,赣州获“绿色生态城市保护特别贡献奖”。瑞金、上犹列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市)。参与国家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14个工业园区列入省级生态园区试点。新增自然保护区3个。开展共伴生矿、尾矿和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稀土综合回收利用产业。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支持利用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与非化石能源比重。全市新增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1个、江西名牌产品8个。实施生态保护工程,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完成造林面积4.78万公顷,占省计划任务的163.2%。抓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加强章江、贡江、东江源头、中小流域、饮用水源地等治理与保护,治理水土流失。抓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成废弃稀土矿山复绿1446.67公顷。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专项治理废气、烟尘、噪声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全流域水质达标率100%,生态环境保持全国领先,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进入全国前20强。
“赣南围屋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公布更新的45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赣南围屋成功入选。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赣南保存客家围屋600多座,地处赣粤交界的龙南县最为集中,有376座,多为方形,并于2007年10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立项为“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此次入选《预备名单》的赣南围屋主要包括龙南县的关西围屋群、燕翼围、渔仔潭围和乌石围,全南县的雅溪围屋群,定南县的虎形围和明远第围,安远县的东生围屋群等,这些围屋具有分布集中、建筑形式丰富、遗产价值较高等特点,是“赣南围屋”中的典型代表。
“《八子参军》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9月24日,由赣州市选送的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是继《山歌情》《快乐标兵》之后,赣州市第三部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赣南采茶戏。为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赣州市委、市政府斥资300万元打造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该剧历经一年多的创作和排练,于2011年11月8日正式公演。至2012年底,已在全国各地公演97场,吸引观众近20万人次。
主要领导人市委书记:史文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炳峰。市长:冷新生。市政协主席:曾新方。
(王之玮)
章贡区
“简况”位于江西省南部,辖5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375.52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46.3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82‰。2012年,生产总值达193.44亿元,增长11%。区属固定资产投资181.73亿元,增长3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83亿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20.03亿元,增长44.7%;地方财政收入10.91亿元,增长4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万元,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7543元,增长16.9%。投入园区(基地)建设资金5.07亿元。沙河工业园获评全省重点工业园区,水西基地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达6家。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个。授权发明专利技术28项,占赣州市总量65%。投入企业发展扶持资金2.22亿元。出台小微企业发展优惠政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全区7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0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5亿元、利税18亿元。在香港、厦门等地开展招商活动,在南昌举办振兴发展投资环境推介会。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个,总投资23.08亿元。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进资30.05亿元,增长29.7%;实际利用外资6982万美元,增长11.1%;现汇进资6409万美元,列赣州市第一、全省前列,增长112.4%。49个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三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4.5%。成功申报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文清路商业街列为全省首批综合型特色商业街。农商银行成功组建,在全市率先实现经营体制转型。“放心快餐”正式启动。培育大型家政服务企业4家,新开业家政服务样板店10家,城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基本形成。接待游客423.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16亿元。五龙客家风情园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基本完成9个棚户区(危旧房)和城中村综合改造地块房屋征收。新开工建设安置房4600套、46万平方米。改造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军门楼、四贤坊及广场主体工程完工,保护修缮44栋古建筑和广东会馆,开展36栋仿古建筑新建工程。投入“百街小巷”整治资金近3000万元,完成106条街巷整治任务。在64个无物业管理小区推行物业管理或居民自治管理。组织大规模市容环境和卫生集中整治21次,3.5万人次参与。
专项资金4757万元,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1614户,建成集中建设点7个。完成23个新农村建设点整治任务。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813.33公顷,除险加固病险水库7座;解决7462名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新增百亩集中连片蔬菜基地3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纳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县,18个贫困村列入省、市扶持范围。水东镇、水南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
投入民生支出12.22亿元,占财政支出60.1%。办好81件民生实事。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600万元,新增就业1万余人。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791万元,增收失业保险费496万元。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6万人,征缴总额4.53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7.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全面实行,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参保分别突破22万人、4万人。新农合筹资水平由每人每年230元提高至290元,参合率达97.7%。发放城乡低保对象低保金5431万元,发放困难群众大病救助资金1172万元,发放高龄老人补贴713万元,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853万元。免费收治城乡重症精神病和流浪街头精神病人近200人次。5000套公租房开工建设。
教育督导评估位居全省前列。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延伸至村级。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列为全省首批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区。加快社区服务信息呼叫平台建设,构建“感知型社区”,形成“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体系。先后获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先进区、全省外贸出口进位赶超先进单位、全省招商引资进位赶超先进单位、全省民政信访工作“三无”区称号。
“启动“放心快餐””赣州市中心城区“放心快餐”工程是赣州市政府2012年百件民生实事之一,承办企业为北京成龙华天早餐有限公司在赣州设立的子公司--赣州市华天放心早餐工程有限公司。“放心快餐”工程于10月开始组织实施,12月31日正式运营,首期投资150万元,建成1000平方米的快餐中央厨房,内设仓储、粗加工、净加工、烹饪区、配餐区和物流配送等车间,配备了保鲜冷藏配送车、自助环保售卖车等10余辆。日均生产能力可满足5000人次的需求。已开设华天放心快餐加盟店、直营门店8家,日均总收入8000元,签订供餐协议配餐单位10余家。
“赴香港招商引资”6月6日,赣州市委、市政府在香港JW万豪酒店召开2012赣州(香港)投资环境推介会。由章贡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建英,区委常委廖小波一行4人组成的招商引资代表团,参加此次会议。8日,省委、省政府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召开2012江西(香港)招商引资活动周开幕式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会议期间,刘建英代表章贡区与中国海外宏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向翃成功签约中海地产项目,投资总额7.8亿美元。
主要领导人区委书记:曾少华(任至7月)、王林云(11月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谢春明。区长:刘建英(任至11月)、赖正文(11月任)。区政协主席:曾伟林。
(谢凯建 马远旗)
赣县
“简况”位于江西南部,辖10镇9乡,国土面积2993.09平方千米,耕地2.15万公顷。人口62.51万人,农业人口52.21万人。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04.92亿元,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7.8:56.8:25.4.财政收入12.8亿元,净增3.6亿元,增长39.2%;地方财政收入7.01亿元,增长25.9%。完成财政支出23.6亿元,增长34.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6亿元,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万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4071元,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15.6亿元,增长14.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9亿元,增长35.3%。
成功争取全国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全市首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入选“江西县域经济十大活力县”。成功争创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赣县经济开发区更名为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列入国家环保部重点支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功获批“重点省级工业园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和“赣州生物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并被列为“第二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甜菊糖甙产品获2012年江西省名牌产品;“腾远”注册商标被认定为江西省著名商标。全年争取各类资金15.6亿元,增长34%。
县财政筹资1.33亿元,推进首批7000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实施7个“千吨万人”农饮工程,解决1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公路100千米。建成110千伏韩坊输变电工程;完成农网改造83个台区,惠及农户6000户。县财政筹资6022万元,开工扶贫和移民项目693个。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045套,建成1916套。
重点推进赣州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储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园区建成面积达8.5平方千米。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5亿元,增长18%。钨、稀土、铜、铝、生物食品五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量6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总数达63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45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12家,其中过亿元企业2家。工业实现税收6.98亿元,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占GDP的45.2%,提高7.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稳居全市前列。
五大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县城建成区面积17.9平方千米,城镇人口27.7万人,城镇化率达43%。新增绿地20.54公顷,绿地率达35.67%。储潭镇和五云镇被列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五云镇被列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白鹭乡白鹭村列入全国具有重要保护价值传统村落;吉埠镇枧田村被列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茅店镇列入全省科学发展50强乡镇。
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和100件民生实事。全年投入民生类资金14.26亿元,增长40%,占财政总支出的60.6%,提高2.6个百分点。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7.1万名。新农合参合率达97.1%,被评为全省新农合先进县。举办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首届工人运动会。开通无线数字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发放创业贷款扶持资金8210.5万元。新增城镇就业56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并轨,参保人数达23.75万人,增长23%。新增“五大保险”参保人数4.88万人,总数达40万人。发放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优抚、大病医疗救助和高龄长寿补贴8400万元。完成移民搬迁1778人,8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有序推进。完成造林3493.33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20公顷,治理崩岗30处。
“举办樱花节”4月1~6日,2012年赣县樱花节在客家文化城开幕。海内外游客35万多人参加。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景霖宣布开幕。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吉龙,县政协主席黄辉及黄声兰、李雷、陈贵周、黄海印、申云、刘群楷、吴海军等县领导出席开幕式,市旅游局副局长罗沪京讲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雷致辞,县政府副县长杨柳主持开幕式。
赣县从2010年开始已连续2年成功举办樱花节。2012年赣县樱花节是深入推进“发展生态化”,建设“生态赣县”,做大做强客家生态文化旅游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次樱花节以“相约樱花、相约浪漫、相约赣县”为主题,为期1周,以“花”为媒做好生态旅游文章,并通过举办樱花诗会、百对新人集体婚礼、寻樱摄影大赛、客家美食展、民俗文化展和招商洽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以节会友、以节会商。截至4月6日,樱花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5万多人。
“举办杨梅节”6月12日,2012年赣县杨梅节开幕式在吉埠镇千亩杨梅基地举行。县委书记温庆锋宣布2012年赣县杨梅节开幕。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景霖致辞。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吉龙、县政协主席黄辉、县委副书记魏国寿参加开幕式。县领导李雷主持开幕仪式。这是赣县连续第三年举办杨梅节。随着赣县与市中心城区“同城化”步伐不断加快以及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杨梅节已经成为赣县旅游节会的一张“名片”。此次杨梅节从12日开始,持续到6月27日,其间,举行了吃杨梅挑战赛、杨梅园寻宝等系列活动。全县杨梅种植面积达到76.4公顷,年产量达1419吨,其中吉埠大溪杨梅基地种植面积40多公顷,已经成为全市及周边县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场所。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温庆锋。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吉龙。县长:张景霖。县政协主席:黄辉。
(朱祥福)
信丰县
“简况”位于赣州市南部,辖13镇3乡,总面积287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0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9.5%。总人口74.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92万人。全年生产总值达112.38亿元,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9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47.95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41.54亿元,增长13.4%。财政总收入10.3亿元,增长27.1%;地方财政收入6.7亿元,增长2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增长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6550元,增长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8万元,增长10%。规模工业总产值31.75亿元,增长14.73%。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9.5万吨、水泥139.2万吨、水力发电量9910.8万千瓦小时、人造板12.1立方米、饮料酒1.84万千升。农业总产值35.77亿元,增长5%。主要农产品有粮食26.34万吨、烤烟2658吨、脐橙15.78万吨、蔬菜29.12万吨、生猪出栏76.08万头。
优势特色产业趋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被省农业厅批准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规模种养基地162个、“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126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7家。完成125个新农村建设点和1个市级圩镇整治点建设任务,大塘埠省级示范镇建设成效明显,嘉定镇被评为全省百强镇。
开放型经济强劲发展。全县新批外资项目7个,实际进资8272万美元,增长10%;引进内资项目44个,实际进资26.5亿元,增长8%。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3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个。出口总额达2.64亿美元,增长10%。县财政投入园区建设资金达1.45亿元,为历年之最;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形成“五纵九横”近50千米路网;电子器件和脐橙产业基地共有26个总投资52.88亿元项目签约落地;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增长18%;创税突破3亿元,增长43.2%。电子通讯、矿产品深加工、食品制药、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达76.2亿元,增长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6%。全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31家,纳税超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0.7亿元,增长20%。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推进光明山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宝月禅寺建设。物流业较快发展,货物周转量15.04亿吨千米,增长18.6%。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和95%的行政村,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亿元,增长15%。
完成造林绿化3420公顷,被省政府评为全省通道绿化提升先进县。治理水土流失13.6平方千米。148个项目通过省市环保审批,包钢新利通过国家环保核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污染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农村清洁工程全面推进。大塘埠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另有5个乡镇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11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
民生投入12.95亿元,增长36.7%。159个重点扶持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全面启动,落实扶贫项目67个、扶持资金3641万元。完成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开展101户447名移民搬迁。新增城镇就业436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384人,发放小额贷款1.13亿元,扶持创业962人,带动就业4788人,城镇就业率达97%。新农合参合率达97.1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发放基础养老金4309万元,新农保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7264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动工改造,春节前将喜入新居。“一卡通”发放惠农资金2.3亿元。9.8万名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在全市率先完成文艺院团改革,文化惠民工程、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稳步推进,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新增省级重点新产品2个,获批省级信丰脐橙农业科技园,2家企业获国家创新基金项目支持。
县城建成区面积24平方千米,城镇化率48.4%。启动县城第四轮总规修编和城南片区控规调整、物流园区规划等7个专项规划编制,推进橙乡文化新城和城南生态新城建设。投入资金9.15亿元,推进29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投入300多万元,高标准改造提升绿化景观,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5.48%和40.58%;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审。
“再获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12年,信丰县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这是该县继2009年之后第四次获此荣誉。信丰县投入巨资,完善体育健身设施,搭建全民健身平台,先后建设南山公园、电力广场、县政广场等多个运动休闲广场,并安装健身器材。在乡村,为村民添置羽毛球、篮球、门球等体育设施,在139个行政村安装体育器材,同时,在部门单位、乡镇、机关分别建立举重、武术、田径、跆拳道等运动基地。县体育局专门从上海引进动作易学、舞步优美、适合多种年龄群体的海派健身秧歌。每年举办县秧歌大赛,县健身秧歌腰鼓队,2010年获得上海国际艺术节铜奖。在2011年全国健身秧歌及腰鼓大赛中,获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先后组建自行车、跆拳道、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专业体育协会(组织)。至2012年,全县共有19个体育协会(组织)、会员人数近万人。注重培训农民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草根教练作用。依靠土生土长的农民教练开展易于村民观看现学的空竹、乾坤圈、健身排舞、柔力球、腰鼓等项目。各乡镇举行农民趣味运动会,自发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落实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项目带动产业转型”紧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历史机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项目编制对接快速推进。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把优惠政策转化为振兴发展推动力,编制重大规划、行动计划和试点示范事项186项,编制项目583个、总投资1530.7亿元;进入市重点调度项目273个;与大唐集团、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等央企项目对接取得重大进展。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有效。新开工建设重点项目67个,寻全高速、瑞德电子等一批项目快速推进,29个项目完工,完成投资35.8亿元,增长34.9%;在建20项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9.16亿元。全县新开工项目数、投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96亿元,增长25%。成功争取中央苏区补助、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创新试点等一批重大政策项目;争取无偿资金12.2亿元,增长43.5%。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6:44:35.4调整为20:45:35.
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廖长荣(任至11月)、张逸(11月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邹长东。县长:邱建军。县政协主席:张克喜。
(罗才胜)
大余县
“简况”位于江西省西南边陲,居章江上游,大庾岭北麓。辖11个乡镇,总面积1367.63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30.7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4‰。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16亿元,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10.3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37.31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24.47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7:52.5:32.8调整为14.4:51.7:33.9.实现财政总收入7.1亿元,增长12%,其中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78.2%,人均财政收入2309元,增长11.5%;地方财政收入4.5亿元,增长19.4%,其中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65.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463元,增长18.9%。财政支出13.3亿元,增长24.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31亿元,增长17.1%。其中500万元以上投资64.19亿元,增长30.7%;工业投资48.04亿元,占全社会总投资65.5%。
扶持龙事达、隆鑫泰等企业为代表的传统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以悦安超细、众能光电、润泽药业等企业为代表的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药品等新兴产业,实施工业园区扩区调区,新增开发面积133.33余公顷,省级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建设开局良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0.62亿元,增长5.79%。在全部地方工业总产值中,钨及有色金属产业43.46亿元,占79.7%,增长7.82%。发展新材料产业1.69亿元,增长26.68%;新能源产业0.24亿元,减少28.54%;旅游产业2.46亿元,减少3.49%。全县35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81亿元,利润总额2.92亿元。主要工业品产量有精矿1.33万吨、服装71.93万件、水泥14.75万吨、多味花生2101吨。全年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8个,其中龙事达钨精深加工、荧通工贸10万吨氟石等7个项目投资超亿元。实际引进内资16.5亿元,增长13.8%;实际利用外资6679万美元,增长10.4%,其中现汇进资1212万美元,增长38.7%;出口总额1053万美元,增长31.8%。
争取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资金8150万元、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4819万元,争取到省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项目,丫山3万吨成品油仓储基地建设项目获省发改委批准,铁路专用线项目获铁道部支持,与中油中泰集团、国电电力集团签订投资协议,总投资额达8亿元。全年争取各类资金9.24亿元,比上年增加2.97亿元,其中项目资金6.62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100个,完成投资21亿元。
农业产业实施了黄龙核心示范园区、南安板鸭厂技改扩能等建设,引进温氏集团40万头生猪产业化养殖等项目,花卉苗木、果业、鸭业、生猪、油茶、蔬菜等优势产业稳步发展。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61万公顷,减少1.4%。其中水稻、红薯等粮食作物总产量8.83万吨,花生3515吨、油菜籽15吨、甘蔗1007吨、脐橙2.33万吨。全年生猪出栏27.4万头、家禽出笼714.56万只。全县有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亿元以上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9家,新城顺发白鸭养殖专业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规划黄龙新区7.6平方千米,2012年开始框架建设。重点实施83项民生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725套,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60套、安置房132套。整治小街小巷36条,硬化道路8860米。首批2302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家庭在春节前完成新居建设并达到入住条件。投资2160.35万元推进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投资2818.2万元实施浮江河防洪安全工程,全面启动32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5个行政村、105个卫生室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价格实际平均下降24%。为104名尿毒症、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患者实施免费救治,减免费用360余万元,新农合参合率达97.4%。投资2603万元实施校安工程,兴建校舍面积2.21万平方米,全县有3.74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免费,336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完成农村改厕、公路改造、沼气建设、电网改造、安全饮水等民生工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大病救助标准全面提高。全县支出民生经费6.8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1.2%。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184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92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