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泪流满面地问我:“妈妈不是慈爱的象征吗?为什么我的妈妈给予我的是数不尽的伤害?为什么我那么厌恶妈妈却又止不住地一次次想家?”
一、痛哭流涕的女孩
寒假前夕,一个眉清目秀的女孩找到我,长达一个小时的交谈中,有一半的时间,她痛哭流涕,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她自小丧父,寡母通过卖菜、摆地摊和擦皮鞋、修理皮鞋把她和弟弟养大。她知道母亲的辛苦和不易,却受不了母亲的粗俗与残暴。在她的记忆中,母亲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暴怒状态,对她和弟弟非打即骂,她经常拖着被母亲打得青一块儿、紫一块儿的身躯去学校读书,在母亲恶毒的不忍卒听的骂声中含泪入眠。
庆幸的是,母亲没有逼她辍学打工,在读书缴费上没有为难过她。高中阶段,她闷头苦读,心中最强烈的愿望是考到离家最远的大学,再不看母亲那张暴虐粗俗的脸。高考成绩揭晓,她的成绩与二本无缘,但在她的家乡东北地区报个三本或者高职院校很容易,她却把所有的志愿都锁定在海南的高校,最终被我们学院录取。她说选择海南的唯一理由是离家远,可以名正言顺不回家,不见妈妈。
她以为她很坚强,她以为到了大学她就真的不再需要母亲。可是,在大一的第一个寒假前夕,在身边同学边忙碌考试边购置特产,沉浸在要回家的喜悦中时,那种有家难归,有妈却不愿意面对的凄惶和伤痛还是把她击中了。
她泪流满面地问我:“妈妈不是慈爱的象征吗?为什么我的妈妈给予我的是数不尽的伤害?为什么我那么厌恶妈妈却又止不住地一次次想家?大学三年,我到底该不该回家?”
二、内心凄惶的女强人
用世俗的标准衡量,她拥有的很多东西都让人羡慕。比如说,38岁就拥有一家利润丰厚的公司,住着别墅,开着豪车,雇了保姆和家教帮忙照顾5岁的儿子,走到哪里都光鲜亮丽。
但她不快乐,一点儿都不。她说物质上的富足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她的心自小就有个黑洞,以为靠金钱和物质能够填满,她才拼命努力,但真正拥有了富足的物质生活,那个黑洞却变得更大了。
她母亲因为生她难产而过世。父亲不愿意面对这个夺走自己妻子的小生命,她一落地就被外婆抱走,在外公外婆身边长到15岁,要读高中了,挚爱她的外公外婆却相继离世。葬礼上,她多次哭晕过去。
世间最疼她的两个人都去了,她不得已迈进父亲和继母的家门。父亲严苛,待她冷酷粗暴,打她不分场合,随便拿个什么东西就抡过来了。继母貌似和气,实则虎视眈眈地盯着她,捏到她的错处就到她父亲那里添油加醋,再幸灾乐祸地看她父亲对她施暴。连同父异母的弟弟也一味找茬儿跟她作对。
为了在这个陌生又充满敌意的家中活下去,她小心翼翼、夹紧尾巴、屏气凝神,如影子般的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直至考上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她才如释重负,独自背着行囊远行。
大学期间,她从不开口问父亲要学费和生活费,他主动给的,她一笔笔记下,不足的,她靠打工填补。她再没回过父亲的家,早早学会了一切靠自己。
毕业后,她咬牙创业,从办公司到恋爱、失恋、结婚、生子、老公出轨、离异,所有的人生大事都自己扛,眼泪和血吞,痛到无法呼吸也想不起来跟父亲诉说。尽管事业越来越成功,当初父亲支付的学费和高中三年的养育费她早就加倍奉还。但骨子里,她认定自己是无家可归的孤儿,内心的漂泊无依一直跟她如影随形。
她说,她最怕过节,怕从书本中看到父亲母亲之类的字眼,怕从电视上看到父慈母爱,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每次看到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后偎在妈妈怀里撒娇的画面,她的心都如针刺般的痛。她还说,她最恨的是父亲,既然对她那么排斥,那么无情,那么下得了狠手,当初为何还要把她带到人世间?有父亲却无法享受到父爱的苦,有伤痛却无处诉说的悲,有家却不愿意回也回不去的惨,她尝够了。
她目前最大的心愿是把爱能给足儿子,让儿子在她温暖的笑脸中安全地长大,让儿子不再承受那种内心漂泊无依、寂寞凄惶的感觉。但是,她又绝望地问我:“我根本没享受过父母之爱,之前嫁的男人又花心负情,不曾给过我疼爱。我内心一片黑暗,常被负面情绪笼罩,这样的我,拿什么来爱儿子,让他快乐无忧的长大?”
三、父母强加给孩子的令人发指的爱
我之所以把上面这两个故事整理出来,是因为最近我在读一本杂志的合订本。这本书辑录的近五年所刊登的演绎骨肉亲情,讲述人间大爱的精华文章,有些温润如玉,读起来的确暖心动人。
但有一部分文章编造痕迹明显,对于亲情的解读牵强荒谬得离谱,结论又惊人的雷同。大都是先用种种事实历数自己饱受折磨,充满泪水的童年,控诉父母的粗俗残暴,诉说自己对亲情的疏离和痛恨,却在结尾处,在父母都离世之后,笔锋一转,很矫情很虚伪地写道:“原来父母打我是为我好,骂我是怕我学坏,暴力成性是因为生活的重压需要在我身上发泄,对我不理不睬是怕把我惯坏……原来,父母一直都以他们的方式爱着我,只是,我一直没明白,也没有读懂过这份爱……”
说实话,每每看到此类雷死人不偿命的结论,我都毛骨悚然,都愤怒得要命。因为我从此类文章中嗅不到一点爱的气息,读出的是一个个不良父母的暴行,一个个孩子的斑斑血泪和被扭曲的人生。家能传递爱,也能传递恨;父母能爱孩子,更容易伤孩子。而来自父母的伤害偏偏又是孩子最无力防范又无力阻止的,那种伤害渗入骨髓,让孩子痛彻一生,甚至延续到孩子的婚姻家庭中。可恨的是,家长们对此却浑然不觉,还沾沾自喜地叫嚣着:“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可悲的是,惨遭荼毒的孩子还打着“爱”的幌子为此类父母涂脂抹粉,歌功颂德。
我想说:“打不是亲,骂不是爱,打骂孩子是变态,也是违法违人伦违背孩子天性的,请不要把这种残忍的令人发指的暴行以爱的名义强加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