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不是依赖资源政策也不是凭借机会主义,而是依赖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才能存活下去。
——美的企业集团原董事局主席 何享健
出生年月:1942年7月
创业年龄:26岁
第一桶金:塑料瓶盖
开创事业:美的企业集团
创业成就:何享健先后获得“广东省优秀企业家”、“首届空调大王”、“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劳模”等荣誉称号。他创建的美的是国内仅次于海尔的第二大的滚筒洗衣机产能基地。
2012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国前10中,何享健名列第10位。
[创业语录]
1.我的性格一是正视现实,二是不屈服于前进中的困难。我对事物规律是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出的问题有多大,如何解决,我的头脑很清醒,这是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胆识。
2.对于企业扩张,我坚持“不背包袱、不扛大旗、不要冒进”的原则,宁可走慢一两步,不能走错半步。
3.美的能够从一个23人的街道小厂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正是不断机制创新的结果。企业机制的弱化、退化,比一亿元投资失败更致命。
4.宁可放弃一百万利润的生意,也绝不放弃一个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人才。
5.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转折点,你必须要知道什么时候企业该转折,这条路一开始是金光大道,可能越走越走就是死胡同,而过去的成功往往却成为了陷阱。
6.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
[创业小传]
1942年,何享健出生于顺德县一户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先在家干农活,随后到工厂当学徒,当工人,做出纳,到公社当干部。如何按此一路走下去,何享健也许能够当个不错的乡长、镇长、县长什么的。但是,何享健天生就有一颗不安分的心,看着乡亲们挨饿没饭吃,他总想去做点什么。
起步:艰难前行
1968年,26岁的何享健为了乡亲有饭吃,为了“乡亲们能够找到一天6角钱的活儿”,带领23位同样“蠢蠢欲动”的乡亲们,以“生产自救”的名义开始了最初的创业。由于不可能得到政府支持,参与创业的人每人集资50元后再通过其他途径多方筹措,一共集资5000元创业资金,正式创办了“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行政上隶属于顺德县北滘街道办。组长由何享健担任。
就这样,在顺德这个边缘小镇,何享健和他的“生产组”正远离“文革”的喧嚣,埋头干着一件影响何享健以及和他一起的许多人一辈子的大事。
在那个年代,要想创业做点事情,环境是很残酷的。何享健的小作坊虽然诞生了,何享健们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创业中去,但是,一个街道的小生产组,不但政府的那些搞斗争的官员看不起,社会上的一些人也看不起。何享健不但承接着“这些冒天下之大不韪长出来的资本主义的尾巴——长不了”的鄙视,更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担心被人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因为戴上这顶帽子就是政治问题,弄不好是要坐牢的。
与被人瞧不起的委屈相比,生产条件的困难才是何享健最需要克服的。生产组的十几平方米厂房是何享健领着工人们用竹木沥青纸手工搭建而成的,他们靠手工操作的简单机械来加工回收的尼龙纸、塑料布等废旧塑料。后来他们又生产瓶盖,生产瓶盖的设备非常落后,以致在压塑瓶盖时,必须两人合力才能将机器手柄压下去,由于手柄反作用力很大,常常弹得工人脸上伤痕累累,甚至连牙齿都会被打掉。
最早的美的人就是这样,何享健带领工人们冒着“打落牙齿”的危险,生产这些称不上高科技更谈不上市场前景的塑料小瓶盖。何享健靠买这些塑料瓶盖积累了一点原始资本。
后来,因为塑料瓶盖实在是利润太低,何享健的塑料生产组不再生产小瓶盖这一单一产品,开始增加生产药用玻璃瓶(管)、皮球等业务,新的产品生产出来了,到哪里去卖?经过游说,何享健得到了一张盖着人民公社红印的介绍信。拿到介绍信后,不善言辞的何享健跑到省城广州的各大药厂去讨业务,推销药用玻璃瓶(管),说了无数的好话,想了许多的办法,何享健就这样艰难地带领生产组一点点走出了困境。
经过推销药用玻璃瓶(管)的历练后,何享健的市场嗅觉开始变得灵敏起来。这样的日子持续两年之后,何享健又有了新的想法。1975年12月6日,“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正式更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塑料金属制品厂”,转为公社企业,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何享健的小作坊已小有规模了。确实如此,经过7年多的艰苦奋斗,何享健的工厂已拥有一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还添加了一些生产设备。此时,何享健把工厂的业务转为以生产塑料五金制品为主,兼营橡胶配件、标准零件等,产品大多销往各地制药厂和运输部门。
刚接触金属制品不到半年的何享健偶然得到的一条消息:汽车拖挂车必须安装刹车阀才能上路。何享健立刻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当即决定为广东省汽车运输公司配套生产汽车拖挂车刹车阀,成立汽车配件厂。到1976年5月,何享健又将“北滘公社塑料金属制品厂”更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主要生产汽车挂车刹车阀,兼营汽车橡胶配件,成为专一的汽车配件生产厂。
何享健开始做刹车阀时,由于生产刹车阀的原材料需求在逐步增加,产品的销售范围也日益扩大,而工厂人力有限,何享健和工人们既要担负生产任务,还要负责搬运工作,并要兼具销售职能。没有运输工具,他们就用肩膀扛。
产品生产出来了,销售成了大问题。何享健就背着刹车阀和小配件走南闯北找市场。为了节省开支,他的早餐基本上只喝一碗红糖水,晚上就睡在火车站里。火车站清理人员时就到外面躲一会儿,清理的人员走了再回来。每次出差,最担心的是怕把出差的费用丢了,何享健不敢乱放,就藏在鞋子里面。在他的带领下,负责销售的人员也是就着咸菜,啃着窝头,住在最便宜的小旅馆里四外忙着推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工厂的效益也越来越好。领导看何享健抓企业生产有一套,就把他调到公社,负责抓企业生产。
在何享健离开的这段日子里,汽配厂由于管理不善,一度处于几乎停产的状态,不但效益,工人的收入也无法保证。为扭转这种局面,1979年何享健又重新回来担任厂长。
为了尽快走出困境,重新出山的何享健打算转变经营思路,并积极招揽人才。这时,何享健看到由于电力不足,很多地方缺电,已经影响了生产和生活,他果断地将目光转移到发电机上,为工厂寻找一条生路。由于质量过硬,何享健的发电机很受欢迎,一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工厂也改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电器厂”。工厂的经营状况也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设备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
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何享健看到发电机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他又果断地把工厂的发电机业务转到做风扇上。至此,经过12年的顽强生存、不断摸索之后,何享健终于进入此后呼风唤雨的家电领域。1980年11月,电器厂的第一台“明珠”牌40厘米台扇问世。可能是何享健对这个牌子不很满意,于是征集商标,“美的”、“彩虹”、“雪莲”,最终定为“美的”。1981年11月工厂更名为“顺德县美的风扇厂”,从此,美的这个品牌现身了。这一年美的共生产风扇13167台,产值328.4万元,利润41.8万元。
这12年的艰苦努力,让何享健明白了一个道理:在那个根本就不允许有“企业”存在的年代不是依赖资源政策也不是凭借机会主义,而是依赖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才能存活下去。
创业是艰难的,每个创业人都会有心酸、绝望、委屈、无助的时候,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特别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更是一路走来一路艰难,但是,创业者要有决心走下去,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这样企业才能存活下去,才能争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发展:居安思危
到了1984年,由于何享健领导有方,产品对路,工厂的生产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美的又开始生产塑料转页扇。美的人将转页扇称为“鸿运扇”,其风力柔和,摆放灵活,并设有跌到安全装置,适合睡眠时连续吹风使用。美的转页扇受到消费者喜爱并开始出口香港。1984年,何享健成立“顺德县美的家用电器公司”。但居安思危的思想和创业16年的经验教训告诉何享健,靠单一产品企业很难长期生存,必须开发新产品。通过调查,何享健意识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空调的需求会逐步增加,虽然国内已经有几家空调厂家做得很好,但是市场的潜力还非常巨大。于是,何享健决定要生产空调。他成立了空调筹备组,派遣技术人员去广州一家空调生产厂学习空调技术。1985年4月,何享健成立空调设备厂,大胆做出进军空调领域的决定。不过,苦于无法获得政府审批,美的空调项目迟迟不能上马。
就在何享健求助无门、一筹莫展之际,公司的销售人员打听到,广州的一家工厂正要下马一条空调生产线。这对何享健来说,是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无异于久旱逢甘霖的天赐良机。他马上到广州找到这个厂家,谈判收购这条空调生产线,作为进军空调事业的切入点。双方一拍即合,很快达成协议:美的出资,除了得到空调生产线外,还获得生产技术。一些图纸、生产工艺文件、设备模具、产品的零件等等,对方也全部转让给美的。何享健“借鸡生蛋”,从此开始了他的空调事业。
到1988年,美的电器公司实现产值1.24亿元,成为顺德县十家超亿元企业之一,其中出口创汇达810万美元。
然而,美的进入空调领域后,美的空调一直处于艰难的生存阶段,何享健所期待的空调市场升温并没有立即出现。由于市场不景气,加上美的刚刚起步,生产和销售能力有限,美的空调发展得相当缓慢。虽然此时的美的风扇早已名扬海外,但是空调却效益不好,单纯依靠空调生产线很难维持该项目的运转。如何才能把空调生产的效益搞上去?何享健玕在费尽琢磨,终于,他抓住了一个加工冰箱散热器的机会,使得自己的空调厂起死回生。
1989年9月,美的家用电器公司与香港兴伟制冷厂、香港西达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顺德美威空调设备厂”。1990年6月,美的投资兴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美的工业城,首期工程为年产20万台的空调生产基地。1991年4月,新的空调厂开始安装设备。随后,从国外引进的关键设备陆续到位,一个现代化的空调厂建立起来,美的空调从此以崭新的形象切入市场,当年12月,厂名更改为“顺德美的冷气机制造有限公司”。美的连续三年的大动作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名称更换和规模扩张,它体现的恰恰是何享健做强做大空调的决心和信心。从此,美的空调得以迅速发展。
许多创业者在刚开始创业时,还具有比较强的拼搏精神,也能吃苦耐劳,不敢掉以轻心。但创业到一定程度、企业有了一些成就之后,由于不愿再承受更多的压力和责任,很多人会产生小富即安、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心理,从此失去了初创时期的敏锐和忧患意识。而真正的危机恰恰就在这时降临。所以,走在创业路上的人,不要因为成功而骄傲!不要因为一点点成就就洋洋得意、沾沾自喜!多一份思考,多一点谨慎,居安思危,常有忧患意识,企业才能少一些风险。
成功:在不变中求变
1992年,何享健对美的进行股份制改造,1993年美的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由乡镇企业改组而成的上市公司。
1997年,美的产值达到29亿元。为了使美的更上一层楼,何享健决定引入松下实践的事业部制。1997年开始,空调、家庭电器、压缩机、电机、厨具5个事业部相继成立。何享健下放权利,由事业部负责生产制造及销售。事业部不但可以针对市场进行研发,甚至于数千万规模的投资都可以自行决定,这大大调动了各事业部的积极性。这次事业部制改造,为美的集团“二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在全集团范围内推行员工持股制,促使产权和分配机制改革,使员工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2001年完成了公司高层经理人股权收购,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在带领美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何享健既奉行“美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同时又保持“高度的组织警觉”。即带领美的不断变化,又小心地抵制各种不利的诱惑。
2005年前,美的坚持以“白电”(白色家电的简称,白色家电指可以替代人们家务劳动的产品)为主。那段时间,国内企业并购风很热,纷纷走多元化。作为一个家电品牌,很多人会质疑美的为什么不做电视机、手机、DVD?何享健的回答是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不能做。他认为,“战术失误是可以弥补的,战略失误却不可弥补”。从2005年起,美的制定的则是以“白电”为主的适度多元化。这个适度多元化的原则就是围绕美的自身的产业链和掌握的核心技术。所以,美的抵御了很多诱惑,躲过一个又一个的陷阱。何享健曾经一口回绝下属提出美的做“手机”的提议,认为美的没有这个“能力”;何享健曾经在与广西一家大型电力投资签字的最后一刻宣布放弃,因为他认为投资不符合公司相关多元化的战略;曾经坚决反对政府组织将美的和其他几家企业合并的行为,认为我们美的要走自己的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何享健认为的企业商道。何享健指出:“一个企业,一个人,在好的环境下容易出事,容易乱来,容易忘乎所以。”所以他常说的话是:“宁愿走慢一两步,不能走错半步”,“宁愿少赚一两个亿,也不能乱来,确保做百年老店”。在如此喧嚣和骚动的商海中,何享健保持自己的风格,带领美的稳健前行。
今天的美的集团,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四大产业集团,是中国最具规模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1980年,美的正式进入家电业;1981年开始使用美的品牌。目前,美的集团员工13万人,旗下拥有美的、小天鹅、威灵、华凌等十余个品牌。除顺德总部外,美的集团还在国内的广州,中山,重庆,安徽合肥及芜湖,湖北武汉及荆州,江苏无锡、淮安及苏州,山西临汾,河北邯郸等地建有生产基地;并在越南、白俄罗斯建有生产基地。2009年,美的集团整体实现销售收入950多亿元。
2009年8月,为了进一步放权,完善职业经理人授权经营和现代企业公司管治模式,何享健辞去美的电器董事局主席及董事职务,他将从更高的战略层面,继续关心公司发展。
在何享健的领导下,美的集团在不断求变中,从一个生产瓶盖的生产组发展到年产值十亿元的上市公司。其中的经验告诉我们,市场万变,企业必须跟着变。但这种变不是瞎变、乱变、心血来潮式的硬变,而是应变、渐变、波浪式前进的善变。万变不离其宗,变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创业启示]
自1968年创办生产组加工塑料瓶盖开始,何享健就像医生一样不停地对美的实施各种手术。使得美的从集资5000元建立的一间小作坊变身为年销售额上千亿元的家电巨头。作为美的成功的法宝,几十年来变革之路从未间断。其实,何享健掌握住了一个原则:在变中求稳,在稳中求变。何享健的变不是一拍桌子,脑门一热的变,而是看准了,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的变。这种“美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同时又保持“高度的组织警觉”,使得美的稳健地向前发展
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前进中的企业必须要跟上市场变化的要求,否则企业就要掉队,更谈不上发展。但是怎样变,却是一个值得创业者用心思考的问题,也是考验创业者智慧的问题,这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否的问题。特别是在企业遇到危机时如何不能够在变中求稳,在主动谋变中寻找机遇,那么企业就很危险。企业发展过程的“变”是需要创业者的智慧和管理艺术的。“变”得好,企业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不适合企业发展的乱“变”,就可能使企业走上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