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章 看谁的碗里没有剩饭

  作为常青藤盟校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同样历史悠久并闻名于世。宾夕法尼亚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是在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倡导下于1740年建立起来的,坐落于合众国的摇篮--费城。

  翠西就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在毕业之后她曾多次去非洲生活,在非洲的经历让她致力于“爱惜粮食”的宣传与教育。

  杰克的“乞丐教育”

  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是常青藤盟校八所院校之一,以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著称。

  翠西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毕业之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翠西有多年的非洲生活经验,因此她经常提醒周围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们要爱惜粮食。

  这周末,一家幼儿教育机构请来了翠西,希望她能对孩子们做一场“爱惜粮食”的演讲。翠西欣然应允。

  这次活动,翠西准备的很充分,不但带来相关的图片,还准备了一些好听的有关“节约粮食”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这是一位非常细心和认真的演讲者!

  翠西在上课之前先告诉孩子们:今天我要讲三个问题:认识一些常见的农作物?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粮食?怎样节约粮食?

  在认识一些常见的农作物环节时,翠西发现玉米、小麦、稻子,很多孩子都不认识,这说明孩子们平时很少去过农田,接触这些农作物很少所以不认识。

  翠西告诉孩子们:谷物,小麦,米这三类总称叫粮食,但是薯类,如地瓜,土豆,营养很高,也可以当粮食吃,所以薯类也是粮食,粮食是我们维持正常生活的最直接的来源,没有粮食,我们就要挨饿,我们喝的牛奶,吃的肉和蛋,都是奶牛、鸡、鸭、鹅给生产的,而这些动物生长,则百分之八十吃的都是粮食,所以粮食对我们来说,是直接维持生命的直接来源,我们要珍惜粮食,因为粮食来者不易!

  全世界每年会浪费粮食13亿吨,一个中型城市的饭馆一年浪费的粮食就足够三亿人吃一年!这真是一些惊人的数字,如果把这些粮食节省下来,很多人就不会挨饿了!

  翠西告诉小朋友:这些食物的浪费一共有三个途径:消费浪费、运输浪费、储存浪费。

  农民辛苦的劳动,付出汗水,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劳动不浪费粮食,那怎样才能做到不浪费粮食呢?翠西为孩子们总结了一下几点:

  1.不攀比,要有节约的好习惯;

  2.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剩下,不造成浪费;

  3.不挑食,不偏食,营养要均衡;

  4.上饭店吃饭,吃多少,点多少,剩下的打包回家;

  5.保护环境,垃圾分类放,如果污染了土地就等于污染了粮食;

  6.我们要节约粮食,还要节约用水,节约一切资源。

  翠西又一口气给孩子们讲了两个民间故事,都是关于浪费不好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很认真。翠西觉得需要更多的人来知道和关注,于是就给孩子们一个任务,让孩子们告诉家人和伙伴们,节约粮食要送从现在做起。

  在跟孩子的接触过程中,翠西发现很多孩子把吃了一半的饭菜扔在桌子上,有的甚至只吃过一点。然后服务员把它们收拾了,扔进桶里,最后这些收拾起来的剩饭菜连同一些其它乱七八糟的东西就被扔掉了,农民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东西落得如此,实在是很大的浪费。于是翠西建议老师开展一项相互比拼的活动--看谁的盘子里没有剩饭。

  这项活动后来在许多学校开展,不仅是幼儿机构,甚至在中学、大学里。它利用孩子们的荣誉心,通过孩子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攀比”,逐渐形成一个人人自律的风尚,很好地实现了“爱惜粮食”的主题。

  其实翠西这一想法完全来自于自己的朋友杰克,杰克居住在马里兰州,是个高级白领。一次翠西去他家做客,遇见了杰克的儿子,一个面黄肌瘦的小男孩。翠西感觉很奇怪,按照杰克的收入,他的儿子不应该出现这种状况啊?翠西表达了自己的疑问,而杰克却笑而不语。

  “乞丐课”扮乞丐

  “我在幼儿园里做‘乞丐’,”孩子神气地说,“因为我足够幸运。”“是啊,他正在做‘乞丐’”杰克笑着说,“这可是抽签抽出来的。”

  “做乞丐?”翠西怀疑自己听错了,“孩子上的这是什么幼儿园啊?”

  杰克开着车,笑着向翠西讲述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幼儿园里正在搞一个为期3天的“要饭”课,旨在让孩子们学会珍惜粮食,同情穷人。整个幼儿园里,只有少数几个孩子担任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其他的孩子都要去扮演穷人、乞丐和流浪汉,他们在这3天里得到的食物非常少,而且都很粗糙,这些孩子第一次尝到了挨饿的滋味,老师还在旁边进行解说:直到现在,美国还有100万无家可归者,而在全世界,还有2亿人靠乞讨为生。

  “那些人很可怜,”杰克的儿子说,“我能够体会到他们的感受。”

  “好儿子”,杰克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的头,“这次‘忆苦饭’看来没白吃。”

  虽然翠西当时觉得这种忆苦思甜对孩子来说是必要的,但还是感到残酷了些:要知道,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正是需要营养、长身体的时候,忆苦思甜,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耽误了孩子长身体,却是一辈子的大事。

  奇怪的饥饿疗法

  然而,杰克却认为,3天的饥饿,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损害,而一次这样的忆苦教育,却会让孩子得益一生,同时也会对世界的整体形式,完成自己的理解。

  例如,杰克的儿子还曾经参加过一个“体验饥饿”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大家首先进行抽签,抽到的签上面写着“15”这个数字,那么就意味着,他可以成为占世界15%的富人,吃的饭菜非常丰盛,还有专人服务。如果上面写着“25”,则意味着他是世界总人口中25%的“温饱型”,即可以吃到分量尚足的米饭、少量鱼和豆子。要是抽到“60”,那么他就代表占世界人口60%的“穷人”,只能吃少许没有放油的土豆,而且还得耐心排队等候领取属于自家的那一份。参加完这个活动,杰克的儿子再也不在餐桌上挑三捡四了。而且,对自己的零食,也分外爱惜起来,能节省下来的就尽量节省下来,说是要留给那些还在挨饿的穷人。原先他可不是这样的,无论什么样的零食,几乎都是吃一半扔一半。

  “这是与众不同的饥饿疗法,”杰克转着方向盘,把车倒进车库,“要让孩子明白,生活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

  “小孩子的世界,本来就是简单的。”翠西对杰克的说法慢慢开始赞同,“人为地复杂化,会不会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过爷爷那个年代的生日

  “当然不会。”杰克下了车,邀请翠西到家里做客,“今天是我儿子的生日。”

  美国人对孩子的生日是非常重视的,通常会请孩子的小朋友和亲朋好友在一起聚聚,准备美味可口的蛋糕和各种餐点,可是,我今天看到的情形却完全不同。餐台上摆着一个大纸板,纸板上写着“过爷爷那个年代的生日”。餐台上的食物,显得简单而粗糙,饮料竟然也是最便宜的。

  杰克的爸爸坐在餐台旁,满脸笑容地看着自己的孙子。

  他很开心,孙子竟然接受他的建议,按他那个年代的做法,过一个简单而热闹的生日。节省下来的钱,自然纳入了孙子的“小金库”,不过,与他那个年代不同的是,他的孙子把“小金库”里的钱,全部都捐给了海啸中的灾民们。

  在我国,《锄禾》这首诗,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读过它。然而,每次,当你把那些所谓的残羹剩饭倒进潲桶的那一刻,你是否有过那么一丝的犹豫?你是否联想过,那是劳动,是心血和汗水?也许,我讲得不够深刻,但我希望,它是一个警示:当你去打饭时,你能量“力”而行;当你准备把饭菜倒掉时,你能想起有“粒粒皆辛苦”这么一句诗!

  教会孩子珍惜粮食

  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翠西教授提倡孩子们节约粮食,并鼓励“饥饿教育”,许多家长十分认同这个观念,但真正做起来,却也瞻前顾后,不能坚持。

  网友“怡吉”最近很是纠结,因为幼儿园老师要求孩子吃饭时掉桌上的要捡起来吃掉,她感觉太不卫生。在网上吐槽后,没想到引来网友反吐槽,觉得家长太夹生。营养科专家表示,家长不必担心,掉在桌上的少量饭菜,小朋友吃掉没问题。

  妈妈吐槽:幼儿园要求掉桌上的饭菜要吃掉

  网友“怡吉”是80后妈妈,由于宝宝吃饭习惯不是很好,在家时掉桌上的都要求不能再吃。自从宝宝上了幼儿园,宝宝就经常把饭桌上的饭菜捡起来吃,多次“教育”后孩子还是记不住,一问原因,原来是幼儿园老师要求的,掉桌上的必须吃掉。

  “我觉得老师教育小孩节约没什么不好,关键是不卫生啊!”这位妈妈忍不住在网上发帖吐槽:幼儿园开放日的时候,看到生活老师在吃饭前把桌子擦下而已,这样就能完全擦干净吗另外,幼儿园有时候还用消毒水擦,食物沾上消毒水不是更危险吗?

  该网友的帖子引来众多网友回帖,多数网友表示大多数幼儿园都有这个要求,老师会要求孩子把掉在桌上的饭菜捡起来吃掉。如一位网友就说,“我家娃幼儿园好像也是这样要求的”。还有的说,“我家娃现在也是把掉桌上的饭全部捡起来吃了。问他也是说老师让这样的。无奈!只能让他尽量不要把饭吃到外面。”

  不过也有的家长表示,幼儿园要求孩子把掉在外面的饭菜放到盘子里,而不是吃掉。老师说掉在幼儿园桌上的,她们都是不给孩子吃的,因为桌子是用消毒水消毒过的,虽然消毒后也用清水擦过,但也不能给孩子吃,掉到桌子上的都放进桌子上小盘子里。

  网友反驳:粒粒皆辛苦,这位妈妈太“夹生”!

  没想到,网友“怡吉”的吐槽引来众多网友的反吐槽,绝大多数网友觉得这位妈妈太“夹生”,太矫情,掉在桌上的吃掉是应该的,难不成把孩子放在无菌环境中长大么?

  网友一:我小时候爸妈也是这么要求我的,所以也没感觉有什么了,习惯了吧,只能说总得让娃融入当前社会。

  网友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应该从小培养小孩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网友三:我小时候,吃饭掉地下,被老爹罚捡起来吃掉,我磨磨叽叽最后还是吃了,很委屈,很不情愿,但是从此以后,不再掉饭了。

  网友四:放到无菌环境中养吧,最后就是没有免疫力,免疫是在抵抗中产生的,当同样的条件面对病菌时,平时太过保护的娃一定是最容易生病的,所以粗着点养吧。

  一位幼儿园老师也给大家吃放心丸,她说自己原先就是幼儿园老师,做了20年了。幼儿园的桌子是先清水,后巴斯进行消毒的,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过她表示,掉桌上的饭粒是要求放在桌子中间的残渣盘里,不会让孩子吃掉的,这个儿保所是有规定的!

  专家说法:掉桌上的吃掉没多大问题

  小朋友的肠胃比较虚弱,掉在餐桌上的饭菜吃掉的话会不会不卫生呢?营养学家李群首先表示“这要看桌子擦得干不干净,如果干净的话,孩子吃了没问题。”她说,其实人的消化道并不是无菌的,少量的细菌到了胃里,胃酸也可以将之杀死。

  不过前提还是要干净的桌子。她认为家里的饭桌、幼儿园的饭桌应该都是很干净的,就算是掉在桌上的,小朋友吃了也无妨。但是如果是在外面餐馆吃饭,尤其是卫生状况不太乐观的小饭馆,掉在桌上的饭菜最好不要吃。“就算是桌子擦过了,也要看擦桌子的抹布干不干净。”她表示,自己在家吃饭掉桌上的会捡起来吃,但是在餐馆则不会。

  “其实老师教育孩子吃掉桌上的饭,最主要的是培养孩子节约粮食的习惯。”李群表示,如果孩子连碗里的饭菜都吃不完,还要去吃掉桌上的饭菜就失去了意义,家长们与其纠结卫生不卫生,不如去烦神孩子怎样才能不浪费更好。

  其实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网友们反驳的意见大都集中在“培养孩子爱惜粮食”的问题上,无论吃掉在桌子上的饭科不科学,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些都见仁见智,但唯一要坚持的就是,要让孩子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浪费粮食。

  1.让孩子懂得粮食来之不易。浪费粮食的孩子,往往不知道食物是怎样产生出来的,他们只知道有钱就可以买到很多食物。建议父母有机会带孩子去农村看一下农民是怎样播种、锄草、施肥、浇水的,让孩子体验“粒粒皆辛苦”。

  2.不给孩子浪费粮食的机会。浪费的习惯是慢慢养成的,虽然孩子没有把碗里的食物吃净,父母也把碗洗净了;当桌子上剩的菜孩子不爱吃的时候父母就会倒掉。这样就给孩子留下了浪费的机会。建议父母给孩子定量的食物,吃不完不可轻易倒掉。

  3.父母不要吃孩子剩下的饭菜。有的父母见孩子吃不完的饭菜,要么倒掉,要么自己拿起来吃掉。这样做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剩饭也很正常。如果孩子剩了饭菜,父母可视情况或督促他们尽量吃掉,或让他们把剩饭留下来下顿再吃。这样,孩子慢慢就会养成吃多少盛多少的好习惯。

  4.带孩子去吃自助餐的时候,要给孩子讲明礼仪,要求孩子吃多少取多少,或者每次少取,不够再去取,而不要让孩子养成不是自己的东西就可以随便浪费的习惯。

  饥饿教育势在必行

  美国的天堂动物园里,新来了一个喂河马的饲养员。老饲养员给他上的第一堂课,让他有点接受不了。听起来也确实有点离奇。老饲养员告诉他,不要喂河马过多的食物,不要怕它饿着,以免它长不大。新去的饲养员听了这话,十分纳闷。心想,世上怎么会有这种道理,为了让动物长大,而不要喂过多的食物。他没有听老饲养员的话,拼命地喂他的那只河马。在他喂养的河马前,到处都是食物。人们无不感到他的仁慈和善意。但两个月后,他终于发现,他养的这只河马,真的没有长多大。而老饲养员不怎么喂的那一只,却长得飞快。他以为是两只河马自身的素质有差别。老饲养员不说什么,跟他换着喂。不久,老饲养员的那只河马,又超过了他喂的河马。他大惑不解。老饲养员这时才一语道破天机:你喂的那只河马,是太不缺食物,反而拿食物不当回事,根本不好好吃食,自然长不大。我的这一只,总是在食物缺乏中过生活,因此,它十分懂得珍惜,是珍惜使它有所获得,有了健壮。珍惜是一种正常的生命反应,甚至是一种促进,是生活中的需要,而不是离奇的假说。

  养河马的人,从日常生活中都发现了一个真理,不能“好好”喂养他们的动物。或说不管怎样,得让他们有点费劲,学会去争取,只有努力去争取而得到东西,其实才是好东西。

  生活中有许多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但就是因为我们得到它很困难,又十分费劲,还不一定能够得着,我们才去珍惜,才觉得它贵重。天下有许多事,一旦容易了,就等于过剩,人们就会抛弃它。不管它是多,还是少,它的原有价值都会被降低。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体会过饥饿的滋味,在生活中他们养成了偏食、挑食、倒饭等坏习惯。如果人为的,故意让他们饿几顿,这种不好的习惯慢慢就改过来了。

  中国句古语叫“若要小儿安,忍得三分饥,耐得三分寒”。这句话原先是针对肉体而言,其实于精神上亦是这样。

  无独有偶,苹果前CE0乔布斯,在史丹福大学2005年的毕业礼上向学生说:“Stay hungry,stay foolish。”意思是人应该经常保持在一种处于饥饿的状态,并带有一种愿意做傻事的心境。这句话很有教育意义的,可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饥饿是什么感觉呢?

  20世纪30-40年代出生的国人都知道,在1958年前后那几年,流行的民谚是:“只要喝顿饱稀饭,能上山掏老虎娃”,说这句话的这位老人,看到现在的孩子到处乱丢馒头时痛心疾首地说:“你看,现在的孩子,都是吃饱了撑的,1958年的时候,谁要是能让我喝顿饱稀饭,我就能上山给他去掏老虎娃子。”

  20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都知道,那时的他们是边放牛边学习,边劳动边学习。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人,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的体会对于饥饿的记忆,感觉那离我们有点远,但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作家萧春雷曾说过:“饥肠辘辘才是人类的真正主人,推动我们在风霜雪雨中四处觅食,推动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生活方式。狼因此出林,鹰因此离窝,农人因此耕作不息。”英国讽刺小说家斯威夫特说道:“为我计时的是胃,而不是钟。”饿着肚皮数着星星等待黎明和秋收的到来,这种饥的感觉,这种饿的记忆,才是人类丈量时间和生命的最初标尺。

  饥饿中走过的人,对饥饿的感觉那是记忆犹新的。

  可是,今天我们的孩子并没有感受到饥饿。怎样才能让现在的孩子们感受到饥饿呢?那就是吃“苦”。

  中国人说,难得少年穷。人需要穷过,才知道饥饿的滋味,尝过这种滋味,才会明白为甚么乔布斯会主张要“补”饥饿之“苦”教育。

  饥饿会使人心如明镜,才思敏捷,富于远见。饱食会使人的思维麻木,智力减退,懒于功修。(鲁格曼,《古兰经》中记载的古代贤哲。)

  我要饿一天饱一天,当我感到饥饿的时候,我要忍耐;当饥饿解除的时候,我要感恩。(艾哈迈德,阿富汗的创建者和第一个统治者艾哈迈德)

  捕鱼用的鱼鹰,只要吃饱,它就不去捕鱼了。所以我们的民俗说一个人懒就会说,你看他像个滑鹰样,只吃不干。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吃饱了。所以说玩鹰人在鱼鹰下河捕鱼之前,一定要用一条小绳拴着鹰的脖子,但又不能勒死它,中间有一出气孔,捕到的小鱼能自己吃了,捕到大鱼就是玩鹰人的了。

  再看一看,马戏团里的小狗,小熊,为什么能表演1+1=2,2+3=5,3-1=2,它们怎么会演算呢?这是剧团工作人员有训练“绝招”,有“秘方”。训练的“绝招”和“秘方”是什么?一个字--“饿”。

  试想:如果工作人员不能把握适度的喂养方法,总是让小狗小熊吃的饱饱的,它们能乖乖听话吗?它们还会如此表演吗?

  我们的孩子如何才能变的更聪明,善于思考,简单说就是两个字,有意的“冻”他,有意的“饿”他;孩子一冻他就会去运动,运动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增强了体质,孩子适当的饥饿,他吃饭也香,胃口也大开,不再挑食,不再骂人,也就自然变得聪明了。

  凡是一个孩子,他不知道什么是饥,什么是饿,只知道饱食终日,他怎么会聪明呢?“三分饥寒”不但激发孩子的智力,还能增强孩子的抵抗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种聪明叫“饥饿”,其实,“饥饿”疗法在医学上,有时还能帮助人治病。

  现如今,在很多家长的头脑中,有这样的错觉,认为只要孩子吃得好,吃得饱,身体才能健康。基于此,作为家长心疼孩子,总是强迫孩子吃饭,连哄带吓,各尽所能地让孩子多吃,君不见一日三餐,鸡、鸭、鱼肉倾情投入;君不见各种零食琳琅满目,果冻、饼干、巧克力、杏仁露、娃哈哈、营养快线、太子奶等等。可以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目前,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已经全面进入肥胖流行期,而北京等大城市则是儿童肥胖的“重灾区”。

  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在这方面的教育开设了一门课,叫做“要饭课”,是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这种“要饭课”规定:“要饭课”为期三天,其中由少数学生担任慈善机构工作人员,负责发饭,其他学生则分别扮演流浪汉,乞丐或穷人。学校想用这种饥饿滋味教育学生,同时也提醒孩子,现在全世界仍有10多亿人每天都在饥饿的贫困线上挣扎。

  关键在于节约意识

  翠西教授在总结了一系列关于爱惜粮食的教育经验之后,认为孩子是否能够做到爱惜粮食,关键在于节约意识的培养。这种节约意识不仅表现在爱惜粮食上,也体现在其他方面。

  翠西在好朋友杰克家做客时,结识了杰克的儿子,一个喜欢当“乞丐”的小家伙。翠西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小家伙不仅不会浪费粮食,而且对于其他东西也十分注重节约,俨然一个“节约达人”。

  比如,小家伙会用过期的台历来做便条,将用过的作业本翻过来当做草纸……用小家伙自己的话说“反正还能用,扔了太浪费,何况还有那么多孩子用不到”。

  这样的孩子无疑使受欢迎的,哪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懂事。

  建议一:父母要做到勤俭节约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要先从父母做起,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孩子就会养成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如果父母知道节俭,不浪费,孩子自然就能学会勤俭节约。如果父母根本不注意日常生活,总是在吃穿等方面与他人攀比,孩子自然也会学会攀比。

  建议二:让孩子不浪费食物和学习用品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就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教起,不能等到孩子浪费的习惯已经养成再让他改,也不要认为小事情无所谓,只要不浪费大的东西就可以。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一旦养成奢侈的习惯就很难变得节俭了。

  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严格要求孩子不要浪费食物,吃不完的东西留着下次吃,在外面吃饭点食物的时候要按自己的饭量来确定,不能什么都要,到后来剩下。不能浪费纸张和铅笔等学习用品。衣服,鞋子能穿就行,不要总是和别人攀比。让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来之不易,都是人们辛勤劳动换来的。历史上的陶侃(东晋时大官)由于受他母亲良好的教导,一生勤勉俭朴,连造木船剩下的碎块木屑都收藏好,备以后用,这一美谈流传至今。

  建议三:让孩子用挣钱来懂得勤俭节约

  让孩子学会节约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让孩子直接参与到财富创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自己去挣钱,知道挣钱的辛苦和不易,孩子在生活中就不会大手大脚花钱了。比如让孩子做家务赚零花钱。

  让孩子自己挣钱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这样的手段让孩子明白钱是怎么来的,并不是一张口就有的。体味到挣钱的辛苦,当然就不会随便浪费了。同时也会想到父母挣钱不容易,知道感恩父母,节约开支。

  建议四:让孩子看到祖辈是怎样生活的

  父母的行为可能给孩子的感触还不深,爸爸可以让孩子和祖父母,外祖父母多接触一下,让孩子从他们身上看老一辈人是怎么样生活的。

  祖辈们很多都经历过穷苦年代,他们更能做到勤俭节约,爸爸让孩子和他们接触,让他们给孩子讲一些早年间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故事等,使孩子对铺张浪费现象有所反省,进而做到节约。

  建议五:指导孩子如何使用零花钱

  首先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计划,要限止数额,不要有求必应。应根据孩子年龄大小、实际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时定量给予。读一二年级的孩子,每次可少给些,时间间隔可短些,随着年龄增大,一次可给得稍多些,时间间隔也可长些,如每星期或每十天给一次。其次,家长要过问孩子把钱花在了什么地方,每次给钱时,可让孩子说说上次的零花钱用在哪里。用得不当,应予批评,甚至暂停“援助”。有些家长要孩子记账,过几天查一次账,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另外,家长要鼓励孩子该用的地方要大大方方地用,能少用的就不要多用,能不用的尽可能不用。总之,要教育孩子既不乱花钱,也不要养成吝啬的“守财奴”性格。

  建议六:给孩子准备一个旧物收藏箱

  父亲可以给孩子准备个旧物收藏箱,让孩子把暂时不用的东西都放进去,这样不仅能给孩子以后带来美好回忆,还能让孩子养成节约的习惯。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箱子,孩子可以盛放自己当前不想用的衣服,鞋帽,玩具、别人送的有纪念意义的东西等。当孩子需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可以到箱子里找找或许能让这些东西再发挥作用。这样就会节约一笔买新东西的钱。

  建议七:最后,要培养孩子理财投资意识

  “节俭和储蓄是美德”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人们生活中始终牢固不变。由于社会、学校合力引导孩子学会花钱、学会节俭,美国许多学校的学生都很会存钱。教育部和邮政储蓄银行每年都开展全国性储蓄运动,每年的运动都有不同的主题。

  而我们很多父母鼓励孩子把钱放进储蓄罐,等到一定时候,打破罐子得到一笔不少的钱财,却少了利息。我们不妨给孩子办个零存整取,或搞个贴花储蓄,这些不但有储蓄效果,还能得到一笔利息。有没有投资意识,具不具备理财本领,对跨入新世纪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既能培养孩子合理分配财物的能力,又能锻炼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能够做到勤俭节约的孩子,将来一定取得更大的成功。

  感恩意识要先行

  翠西曾带领社区的孩子与家长们开展了一项名为“一片面包的旅行”的活动,让孩子了解农民是如何通过艰辛的劳动,把一粒粒种子变为粮食,而工人们有事如何把粮食加工成面粉最后成为面包的。孩子们认识到面包背后的劳动过程,自然会心存感恩,从而节俭。

  感恩,要走在节俭教育的前面。

  现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的地位可谓是“位高权重”。全家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而孩子们从小到大都是扮演被爱的角色,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家长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生活中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自然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和感激他人。所以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情感,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它来自于对生活的爱与希望。让孩子学会感恩,就是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对别人的给予心存感激。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从知恩、懂恩开始,学会感恩、报恩。

  一个穷苦学生为了付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货品。到了晚上,发现自己的肚子很饿,而口袋里只剩下一个硬币。然而当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孩子打开门时,他却失去了勇气。他没敢讨饭,却只要求一杯水喝。女孩看出来他饥饿的样子,于是给他端出一大杯鲜奶来。

  他不慌不忙地将它喝下。并且问:“应付多少钱?”

  而她的答复却是:“你不欠我一分钱。母亲告诉我们,不要为善事要求回报。”

  于是他说:“那么我只有由衷地谢谢了!”

  当他离开时,不但觉得自己的身体强壮了不少,而且信心也增强了起来,他原来已经陷入绝境,准备放弃一切的。

  数年后,那个年轻女孩病情危急。当地医生都已束手无策。家人终于将她送进大都市,以便请专家来检查她罕见的病情。

  他们请到了郝武德凯礼医生来诊断。当他听说,病人是某某城的人时,他的眼中充满了奇特的光辉。他立刻穿上医生服装,走向医院大厅,进了她的病房。

  医生一眼就认出了她。他立刻回到诊断室,并且下定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挽救她的性命。从那天起,他特殊观察她的病情,经过漫长的奋斗之后,终于让她起死回生,战胜了病魔。

  最后,计价室将出院的账单送到医生手中,请他签字。医生看了账单一眼,然后在账单边缘上写了几个字,就将账单转送到她的病房里。

  她不敢打开账单,因为她确定,需要她一辈子才能还清这笔医药费。

  但最后她还是打开看了,而且账单边缘上的一些东西,特别引起她的注意。

  她看到了这么一句话:“一杯鲜奶足以付清全部的医药费!”签署人:郝武德凯礼医生。

  她眼中泛着泪水,心中对郝武德凯礼医生充满了感激。“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忘感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变得更加愉快和健康。感恩一切,内心才会时刻充满温暖,活在感恩中,人才会幸福快乐。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各种“恩赐”: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爱人的关爱、朋友的友善、大自然的慷慨赐予……然而,对于这些恩惠,有很多人似乎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丝毫的感恩意识。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尤为突出。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归国的老华侨想资助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于是,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给多个有受捐助需要的学生每人寄去一本书,随书将自己的电话号码、联系地址以及邮箱等一同寄出。老华侨的家人很不理解老人的做法:为什么送一本书还要留下联系方式?在家人的不解中,老人一直焦急地等待着什么,或是守在电话旁、或是每天几次去看门口的信报箱、或是上网打开自己的邮箱。在期盼之中老人不知等候多少个日日夜夜,直到有一天,一位收到书的学生给老人寄来祝贺节日的卡片(也是唯一与老人联系的学生),老人高兴极了,于当日给这位同学汇出了第一笔可观的助学资金,同时毅然放弃了对那些没有反馈消息的学生的资助。这时家人才明白,老人是在用他特有的方式诠释“不懂得感恩的人不值得资助”的道理。

  可见,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人父母要特别注意,除了教孩子勤读书、有礼貌、守秩序外,也要培养孩子感恩的心。因为懂得感恩的人,才懂得爱,而在爱中成长的孩子一定健康快乐。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都应该怀有感激之心。

  树立孩子的感恩意识

  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现在许多孩子缺乏感恩意识,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感恩教育,唤醒感恩情怀,让孩子学会感恩。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认为,接受父母给他们准备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而不少父母也不遗余力地爱自己的孩子,甚至超出了他们的能力,但他们的付出不仅没有换来孩子的满心感激,孩子还总觉得自己不幸福。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家长们忽视树立孩子的感恩意识。

  有句名言:“人如果没有感恩的意识,那与禽兽有什么两样呢?”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它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培养孩子学会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要素。只有让孩子知道了感恩,他们的内心才会充实,头脑才会理智,人生才会有更多的幸福,常怀感恩之心,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缺乏感恩意识的孩子,无论他的能力多么出色,是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者的,因为社会难以接受和认可不知道感恩的人。因此,父母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强者,必须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学会感恩从感谢父母开始

  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恩情最深的莫过于父母,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是父母辛勤地养育着我们,我们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所以我们要牢记父母的恩情,感恩父母。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香喷喷热腾腾,她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边,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很快,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忽然就掉下来,纷纷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

  “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着泪水,对面摊主人说,“我们又不认识,而你就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自己的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会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馄饨,开始往家里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这时,她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的确,我们常常会为一个陌生人的帮助而感激涕零,却忽略了父母给予我们细小琐碎而又无微不至的关怀。

  教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让孩子从感谢父母开始,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是来自父母那最简单的衣食,最质朴的关怀,也无不倾注了父母对他们的辛劳和热爱。这种爱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理解并爱着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时刻创造条件启发孩子学会用感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付出,让孩子先从感恩父母开始,比如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做事后要说谢谢等,通过这种小的事情、小的情绪让孩子熟悉这种感恩的状态,并最终知道如何表示自己的感恩。

  
更多

编辑推荐

1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
3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
4影响孩子一生的58个...
5影响孩子一生的56个...
6影响孩子一生的42个...
7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儿子
9学前儿童游戏
10教子从此不累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不要让孩子输在心态上

    作者:龙柒编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本书为家庭教育类读物。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别从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宽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态,详细、全面讲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态是如何被培养起来的。第九章“帮助...

  • 平凡的家庭 杰出的孩子

    作者:石岩编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教育孩子是件苦恼的事,许多中国家长为此费尽心力,本书结集古今中外各种名人的故事启发家长换种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 教子圣经

    作者:西西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从生活习惯、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乐天性,父母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本书分为“宝贝的生活习惯”、“宝贝的沟通能力”、“宝贝的学习能力”、“宝贝的协调能...

  • 原谅这世上没童话

    作者:安小漠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女孩在艰辛的家庭中独立自强的青春伤感小说。无法忍受赌徒父亲的欺侮,林向南逃离南方小镇,投靠多年前离家的母亲,并多了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景昔。因为景昔对林向南的关心和照顾引起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