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章 仁慈不利于成长

  达特茅斯学院位于新罕布什尔州,是美国常青藤盟校之一,同时也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高校之一。

  强尼是达特茅斯学院的一名教授,参与小组进行课题研究,他们研究的对象就是12周岁以下的孩子们以及他们的家长。强尼教授通过比较东方仁慈式家教与西方开放式家教发现,仁慈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仁慈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培养

  强尼任职于达特茅斯学院,从事教育心理研究并带有课题小组,他们主要研究儿童独立人格的形成,包括形成时间、诱因以及阻因等等。而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往往是由于父母的过分仁慈。

  强尼比较中西方儿童独立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差异,分别观察了中美两国的几组儿童,在观察、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例,以幼儿园入学面试为例:

  在中国,幼儿园的入园面试更多的是面试家长,对于孩子本身,只问一些“今年几岁啊”、“有什么特长啊”之类的问题,如果孩子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入园是没有问题的,根本不会在乎孩子是否有健全的人格。而幼儿园的教育,也更多的是“保姆式”教育,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呵护,甚至比家长还要“呵护备至”。当然,会有一些另类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标榜“高端教育”,开设一些奥数、钢琴之类的课程,美其名为全面发展。

  而在美国,强尼有自身的体会。强尼陪自己的儿子小约翰去参加入园面试,老师根本没有过分地关注强尼的职业、收入等等无关问题,只是询问一些孩子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事情,然后就让孩子单独进入一个面试房间,通常会有六七个孩子作为一组来参加面试。

  面试老师让几个孩子合作抬动一张桌子,约翰与其他几个小朋友一起努力去抬桌子,其中有一个小男孩犹犹豫豫地站着不动,含着手指看着几个小伙伴抬桌子。虽然几个小家伙最终也没有抬动那张对他们来说有点“巨大”的桌子,但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却不错,除了那个没有动的小男孩,小约翰他们几个全部被录取了。

  在强尼看来,幼儿园的做法很“聪明”。如果一个孩子在家中被父母过分疼爱,对孩子的错误过分仁慈,包办一切,袒护一切,那么他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离开父母他将无所作为或者无从下手,中国的幼龄儿童大多是这样子的。而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孩子是很难有所进步的,所以幼儿园选择拒绝并向孩子的家长说明原因,希望家长能帮助孩子建立独立的人格。

  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心理学25年的专家,来自达特茅斯学院的强尼发现以下几个方法确实对开启孩子的自我意识和主动精神意义非浅。事实上,孩子们并不需要我们越俎代庖,将他们从挫折和失意中拯救出来,或者为他们的受挫准备理由,更不能对孩子的错误过分仁慈,孩子们自己能解决属于他们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下面五个方法去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教会孩子灵机一动

  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委屈地向你诉说他被别的孩子欺负的经历。为了让他高兴起来,你允许他晚上多看一会儿电视,或是做了很多他喜欢的好吃的来“讨好”他,顺便帮他想对付那个“坏孩子”的方式。

  不如换个方式来帮助孩子,不要让他习惯于你为他代劳。下次遇到麻烦,你应该问他:“告诉我,怎么啦?”接下来,告诉他你相信他能度过难关,对他说:“我知道你会没事的。”然后鼓励他开动脑筋想办法:“想想看,上次隔壁的尤瑟尔遇到类似的问题,他是怎么做的?”

  一旦他掌握了这个技巧,你还可以考考他,让他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答案。这个有趣的方法能调动起他的积极性,让他投入地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坐以待毙”。

  教孩子有事相互商量

  孩子们又争吵起来。两人因为看电视看不到一块儿打了起来。像往常一样,他们希望你来协调纠纷。

  一个好办法是:教孩子有事相互商量,这样他们能自己避免太过火爆的情况出现。你可以说:“如果你不高兴,可以出去干点别的。大家都走开去,好好冷静冷静,这样就都能平静下来。”然后,你需要解释一下:“你们必须学会有事相互商量。如果你提议出去玩,他又愿意,那不是两个人都很高兴吗?”

  接下来,教他们一些相互协商的方法,比如“石头、剪子、布”,抛硬币,或者这样:“下次两人闹别扭,谁先走到一边去,谁就算胜了。”规定时限也是减少争吵的好办法。可以告诉孩子们:“我规定:你们要是吵架,最多只能吵5分钟。如果5分钟后还在吵,那你们都别看,轮到我看。”

  不要帮他,让他学会自我管理

  “妈妈,你怎么也得帮我找个理由呀!”女儿在恳求你:“我没时间写周记。但是,如果我不交一篇上去,老师就不允许我去参加夏令营活动。”

  Kelly是个34岁的母亲,女儿8岁。她告诉我,她常常掉进女儿给她设的陷阱,不得不替女儿打圆场。“现在,女儿已经习惯于出了事就等着我替她解围。”你是不是也和她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保释”孩子?如果是,试试下面我提供给Kelly的方法。

  拒绝为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写一个字,或者打一个电话:“我们得立个规矩--别再找理由。你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正是因为孩子对自己的生活缺乏组织和管理,导致了这些问题,你不该再替他撑腰。因此,当他又犯了这个老毛病时,你可以反问他:“你想想该怎么办?”

  随后,你可以教他设计自己的时间表。她会举着日历查看,并在相应的日子上标注何时该上交周记,或者可以用磁贴将一张便签条贴在冰箱的门上。他们甚至还能把自己的日程安排画成图像,以便记忆。

  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

  10岁的孩子已经同意了晚上去陪一个朋友,但突然又接到当天晚上去参加一个同学的生日宴会邀请,而那个朋友却没有收到邀请。“妈妈,我该怎么办?”她想让你给她拿主意呢!

  不要为她决定。相反,你应该引导她去思考她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帮助她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你可以通过问问题来引导她,比如:“如果你去参加珍尼的生日会,你觉得可能会发生什么呢?”“你觉得,如果你告诉朋友你要去参加珍尼的生日会,又会发生什么呢?”对于一个大孩子,可以建议她:“列出每一个你作出的选择可能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孩子自己拿主意的次数越多,将来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就越强。

  让孩子学会承受来自同伴的压力

  12岁的儿子对你说,他“不得不”买价格不菲的运动鞋,因为“所有男同学都穿这样的鞋子”。事实上,有时候来自同伴的压力可能是积极的。但是,我们担心的是孩子们是否受到同伴不良行为的误导。而如果他们学会了对事物进行客观的逻辑分析,那我们就不用担心他们会因为担心同伴排斥自己而趋炎附势,最终受到误导了。

  你可以先拖延一段时间,一个月之后,你可以问他:“你要的和别人一样的那种昂贵的运动鞋值得买吗?如果不买会怎么样?”孩子或许仍然“嘴硬”地说必须要买,但他可能已经开始思考“值不值得”的问题了。可以为他设立“服装津贴”。这可以帮助他自己决定自己的资金安排,从而使他学会更实际地去安排自己的服装支出。

  Tips:跟“插手”说拜拜

  如果你想培养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孩子,你就需要为他提供独立做事的条件,改掉自己什么都插手的毛病。以下句子敬请对照检查,逐一“闭口”:

  保护:“如果你需要什么,就来找我,我在这儿等你。”

  援助:“我会有办法的,宝贝。”

  溺爱:“我会让那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邀请你参加他的生日会的,放心吧。”

  代劳:“你累了,宝贝,去睡会儿吧,我给你做。”

  说出你必须杜绝这些行为的原因。清楚地告诉自己,这些行为将无法开发出孩子的独立品格。

  要做到这些,首先家长得转变观念。

  别人的孩子是优等生,自己的孩子却是差等生,跟别人谈论孩子时简直说不出口。别人的孩子是个钢琴冠军,自己的孩子却是小偷,经常偷钱去打游戏,混得像个二流子,自己一点办法没有。别人的孩子出人头地,自己的孩子却经常犯事,将来保准是个喜欢在号子里呆的家伙。别人的孩子与父母其乐融融,自己的孩子却像个仇人,与自己说不上三句话,冲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主旋律。

  是的,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如意的父母有很多,他们总是责怪这,责怪那,当然也有责怪自己,责怪自己文化程度低,没法教育好孩子。但是,责怪是没有用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没有像样的实用的方法来培养和沟通,等他到了18岁,性格成型,已经来不及了。

  孩子的心智素质,其实大多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学校里知识的培养、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粗放式的,那么多学生,老师并不能对症下药,一一对应。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学校的学生,有的能够成才,有的却成为社会上的多余人。把孩子的精神教育依靠学校是不行的,小孩子更多的是从父母身上得到精神的效仿。为什么说有其父必有其中,因为家庭中时时刻刻的潜移默化的教化远远比学校要深刻得多。所以说家庭培养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比如说有两个家庭,一个是很成功的富翁家庭,一个是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但是富翁的孩子生活非常优越,但往往不务正业,因为他不能从富翁爸爸那里获得精神培养。但是知识分子家庭很重视小孩子的精神素质,经常有普世的价值引导,小孩子往往得以自立。这是我们能到看到的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国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呢,富人家庭往往是溺爱取代了精神的教育。

  那么作为一个家长,你想对孩子进行比较正确的家庭教育,需要怎样的素质呢?是不是需要渊博的知识?那未必,许多农民并不懂得太多,而他的孩子却很懂事,自学成才,说明你的知识并不是必要条件。是不是需要文化程度高?那也未必,中国人的上代文化程度都不太高。是不是你需要特别的教育知识呢?这也未必,因为你去学多少知识,但是如果不能针对你自己孩子的情况,学多少也不能因材施教。

  首先你自己需要的是有健康的价值观,然后你这个价值观与孩子共享,这就是潜移默化,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咱们中国人,传统的现代的价值观很多,有的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有的希望孩子光宗耀祖,有的希望孩子圆自己未能圆的梦,有的希望孩子能赚很多钱不辜负自己的培养,有的放手一搏希望能成为超男超女,有的希望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家业。说实在的,这些愿望都不算错,都属于望子成龙,但是都是有点强人所难,都是不太健康的价值观,一开始就不对。一开始不对了,如果孩子的发展方向与你的愿望方向相悖,以后就越来越不对,你对孩子的培养就成为与孩子的斗争,你半辈子都在都在斗争,小孩子半辈子也在斗争,成了冤家了。这个说明你自己的价值观不对,传统的很多价值观都不对,我们必须调整。很多家长为什么教育不好孩子,并非文化程度不够,知识不够,而是没有正确的价值教育观,对孩子的要求不是迁就就是“霸王硬上弓”。所以在日常言传身教中,让家长先有一个相对正确的、开放的价值观,然后与儿女共享,形成培养,形成教育,共建健全的人格。

  孩子的观念培养最重要

  小孩子两三岁,其实就可以进行精神方面的培养。说是培养,其实不要太刻意,就是在玩乐沟通中完成,而不是去灌输。

  两三岁的孩子就有意识了。你给他东西吃,他高兴,你不给,他不高兴,就是他有意识了。也就是说,这时候,你可以跟他进行很原始的沟通。他想吃一个东西,你说,这东西很脏,不能吃。聪明的孩子能接受你的观念。他记住了,这个东西脏,不能吃,吃了对身体不好,能够很原始或者自发地开始理解。这就有意识,可以形成观念。在观念形成的阶段,就可以培养是非观。培养是非观念可能贯穿孩子的整个教育阶段,这个需要家长自己有很正确的是非观。

  一个20岁孩子陈某,因为赌博,欠了人家一些钱,又怕人家到家里索债而被母亲骂,晚上就拿了一把斧头去一户人家偷钱,斧头是用来防身的。他潜入户主的儿子家,也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这个孩子被惊醒,翻了个身,陈某非常惊慌,以为被发现了,冲上去用斧头把孩子砍死,然后从抽屉里偷了一千块钱逃出来。只不过两三天就被逮捕归案。陈某的母亲痛哭流涕,说家里就这孩子最聪明,还等着他有出息,哪想到就犯了杀人盗窃罪了呢!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专家认为,这个案件虽然罪在孩子,但责任还是在家长,家长在孩子18岁之前没有给他培养正确的观念,导致他在关键时刻没有是非对错判断,棋错一着满盘皆输,整个人生都毁了。

  观念的培养其实是贯穿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父母什么样的观念,孩子必然也是什么样的观念。父母不孝顺老人,将来孩子也未必孝顺你。那么观念的培养,应该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比如说,你五六岁的孩子,跟你一起去海滩上玩。突然,他在海滩上捡了一个别人的玩具,他很喜欢,马上占为己有,自己玩了起来。这时候你怎么办?你必须要给他一个捡来的东西还给他人的观念,你要是纵容他捡来的东西据为己有,那么以后他就会发展为偷来的东西据为己有。总之,你必须给他一个普世的价值观,要不然养成贪小便宜的习惯,以后吃亏的还是他自己。你应该怎么做呢?你很严肃地对他说,这是那个小朋友的东西,我们应该归还别人。你把他抢过来,还给别人。这会有什么后果呢。小孩子还没有是非观,他因为喜欢这个玩具,所以他淡化物归原主的意识,他在喜欢的欲望驱使下,便很想变成是自己的。你在他爱不释手的情况下,抢了过来,虽然给他说明了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方法并不对头。他对你的做法是反感的,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权利,他或许会哭起来,心里并不服气,也许心里会想,以后捡到东西,都不让爸爸妈妈知道了。这样不但没有灌输物归原主的价值观,而且与父母产生矛盾,没有起到教育的后果。也许你这时候应该换成一种商量式的做法,比如你可以跟他一起欣赏这个玩具,说真漂亮,不过哪个小朋友丢了心里一定很着急的,我们是不是还给他。假如我们东西丢了心里也一定很着急,希望别人也会还给我们的,等等,先需要在情理上把这一观念说清楚,让孩子自觉地接受这一观念。然后一起去还给他人,在还给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实施这一观念的快乐,甚至给小孩子一定嘉奖。我敢保证,如果能够做到这么完美,那么捡到东西要还给他人这一观念绝对彻底地灌输了进去。

  实际上,许多家长在捡到东西时会顺手给了孩子,以为占了一便宜,或者根本没意识到这是对孩子灌输的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对家长来说也许是一种很小的事情。但长此以往,小孩子的观念已经被你的粗枝大叶糟蹋得不成样子,以后这一观念你想改过来都来不及了。

  生活中的观念很多,我们很难说清楚哪些必须培养。这需要家长们自觉意识,善意引导。很多观念是从认识人性开始,从人性开始引导孩子对生命、对他人的尊重珍惜,这就是很普世很正确的是非观。他形成一定的是非观之后,就会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是非观,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很“乖”,很聪明懂事,很有自己的看法。他有观念,他就有会有自己的意见,有自己的判断,甚至会纠正你大人的错误,你就会发觉别人夸你的孩子聪慧,而绝不止是小卖乖、小讨巧的那种小聪明。你就是觉得,你已经有成为社会人的雏形。比如,一只挣扎的小鸟落在地上,小孩子往往会去折磨它,这是小孩子好奇的天性导致。那么你告诉它,小鸟跟人一样,它受伤了,它孩子正在等它回家呢。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救治的工作。如果救治有效,看到小鸟能飞起来,小孩子得到的快乐一定大过很多游戏。而他对生命的尊重珍惜的教育也是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已经渗透到他的心灵了。这样教育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杀人犯吗?不可能的。他在道德感已经建立起很强的堡垒,不用担心,他永远在一个道德和法律的及格线以后活动,已经保证了不会堕落了。

  对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实属不易。家长对孩子宠爱,纯属本能。仔细想想,我们替孩子包办一切的同时,实际上是错过了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孩子其实没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放手吧,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仁慈或成溺爱根源

  父慈子孝、父慈母爱讲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仁慈、慈爱,但这种仁慈越来越没有底线了,正在成为溺爱的根源。

  把孩子当做是“小太阳”,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孩子的吃要操心,总担心孩子缺锌少钙;孩子的穿要操心,嘘寒问暖,从孩子房里的太空被、空调,到出门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细腻的爱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在学校附近春游,父母也要请假奉陪;孩子的交往要操心,本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许与“优秀”者(大多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交往;孩子的学更要操心,从胎教,到小时候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比如学琴画画),到入学的学校选择、老师选择,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的“智慧”,直到孩子的毕业,专业的选择,工作的选择,伴侣的选择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虽然全社会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了,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数目的减少,使家长更有能力精力来教育培养孩子。但绝大部分家长根本不懂家教,70%的家庭教育存在误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一批批“小公主”“小太阳”“小皇帝”诞生了,大家庭的模式被三口之家替代,“六捧一”“众星拱月”的模式已经形成。教育孩子的迷惘和盲从自然而生。由此可见,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培养和教育子女确实是迫在眉睫的紧要课题。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来自常青藤盟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大学的强尼教授也在关注这个情况。虽然在美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习惯与精神,但近些年,强尼教授也越来越多地发现一些家长对孩子越来越“仁慈”,越来越溺爱了。

  翠西曾经是强尼的同事,也是达特茅斯学院的教师,可是几年前她已经辞职了,在家做“全职妈妈”。

  翠西辞职完全是因为他的儿子艾隆,为了给儿子更好的照顾,翠西放弃了大学教授的职位,在家看护艾隆。

  艾隆小时候就特别调皮,在强尼蒙的印象里艾隆不算个乖孩子,总喜欢哭闹,而且有点霸道。小学时艾隆因为把人打伤被学校勒令退学,翠西倒也没有责怪艾隆,反而安慰儿子,后来干脆辞了工作,自己在家教育孩子。一个如此“心慈手软”的母亲能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可想而知。

  强尼最近见到艾隆时他正在商场里购物,此时他已经18岁了,其他同龄的孩子或上学或工作都有自己的方向,而艾隆,依然无所事事地呆在家中。付账时,他用的依然是母亲翠西的信用卡。

  强尼常常为自己的同事感叹,同时也常常对身边的朋友们告诫,对孩子过于的仁慈就是溺爱了,这样会害了孩子。

  那么,究竟父母的哪些行为属于过分的“仁慈”呢?

  (一)高位“供奉”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号称“家中老一”,家中大事往往孩子说了算。孩子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家人,更不必说别人了。

  (二)过分关注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这个称赞说“漂亮”,那个称赞说“聪明”。孩子在大人的夸赞下唱歌跳舞、背诵古诗……掌声不断。家里人都把他当作开心果。孩子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不得集中,这是往后学习生活的一个大障碍。

  (三)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条件好的孩子难免在同学们面前炫耀,容易养成物质攀比的习惯。

  (四)听之任之

  没有作息时间限制,允许孩子睡懒觉,只吃零食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心中没有纪律概念,缺乏上进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懒懒散散,有始无终。

  (五)包办代替

  由于家长的溺爱,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上学后家长不希望孩子在学校参加任何体力劳动。中小学生中那些常逃避做值日的孩子就是家长培养出来的。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养成懒惰、依赖、自私的习惯。

  (六)过分爱护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上学以后,父母生怕孩子在外面受委屈。只要看到孩子不快乐的样子,就急忙问长问短:谁欺负你啦?告诉我,我揍他去!如果只是说说也就罢了,实际情况是,因为孩子之间的斗闹而引起邻里之间的口角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时有发生。

  (七)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要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没有他好呢!”老师教育孩子,妈妈会找到学校来求情,帮孩子找这样那样的借口。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师顶撞。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对长辈尤其是对老师很没有礼貌。

  由于这种过于“仁慈”的“直升机型父母”在孩子们的生活上过度操心,在学习上过度干预,在人身安全等方面过度呵护,在孩子的错误上过于仁慈,杜绝了孩子与挫折和失败的接触,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机会,导致孩子在经历挫折过程中反思、纠错、完善和提升的能力难以形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这种过于仁慈的溺爱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小时候过得太苦,现在生活好了,不能再让孩子受苦。正是怀着这种想法,父母们尽其所能地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包括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无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尽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顺顺的,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事实上,父母的这种教育观念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危害。

  一、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天真单纯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而这种教育和引导绝对不是溺爱。在溺爱中,孩子常常是在不知道错还是对的心理状态下做自己想做的一切。同时,溺爱又使大人们不能给予孩子适当的评价和指导,不能让孩子明白对与错、能做与不能做、好与坏的区别。

  二、养成孩子不良性格

  父母由于溺爱孩子,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的事情,以至于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必亲自动手,这样就容易养成孩子任性、懒惰的性格。而且,会使孩子不自觉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的习惯,认为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使孩子渐渐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

  三、会使孩子缺乏自信

  父母的过分仁慈、过分溺爱,会使孩子逐渐习惯于依赖父母,没有自己的主见,往往缺乏自信心,也缺乏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对人、对事应有的责任心。

  四、影响孩子人际交往

  从小在父母家人的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很强的优越感和骄傲心理,常常眼高手低,瞧不起别人,不善于与人相处,而当他们看到别人的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与沮丧的情绪。

  五、会让孩子变得无情

  父母的过分仁慈,会让孩子认为这些都是自己理所当然承受的,导致他们不知道去关心别人,不会为他人着想,缺乏同情心和自控能力。

  当然,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和照顾,帮助其安排和规划好生活、学习,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就不能再对孩子采取这种教育方式了,否则就会很容易地使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影响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培养。

  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爱,但是这种爱绝不应该是溺爱,不应该是对孩子的过于仁慈与袒护。这是教育的一种失败,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毁灭。所以,作为明智的父母,可以爱孩子,但是不要对孩子太过仁慈。

  一、学会拒绝

  要想改掉溺爱孩子的坏习惯,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对孩子说“不”。有些父母可能会觉得这样很难,有时候不忍心拒绝孩子的要求,但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是狠心一些吧,告诉孩子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爸爸妈妈是不会答应的,哭闹也无济于事。

  二、不搞特殊

  孩子在家庭中也是普通的一员,并不需要特殊的照顾和待遇,如果父母处处以孩子为中心,有什么好东西都给孩子留着,这样会使孩子习惯于高高在上。所以,放弃掉这一方式吧,让孩子和所有家人都一样平等。

  三、相信孩子

  不要事事都去帮助孩子,要学会相信孩子,有些事情他们没有父母的帮助也一样能够做好。一些小事的成功就会让孩子有成就感和积极性,不要阻止和打击他们,就算没做好,孩子也能从中学到如何面对失败。

  四、适当忽略

  很多家庭都习惯以孩子为中心,家里的事务安排都围绕着孩子,这样对孩子过于注意,孩子更容易骄傲,觉得自己是家里的中心,而且人人都喜欢自己。学会适当地忽略孩子,让他们自己独处一会,不要在孩子刚出现问题时,就马上安慰或满足。

  五、放开双手

  孩子天生是什么勇敢的,往往是父母对孩子过分担忧而千叮咛万嘱咐,导致孩子越来越胆小,没有父母的陪伴就不让孩子走出家门和别的小朋友玩,孩子一脱离自己的视线就变得十分紧张。这样,被父母剥夺了独立性的孩子往往就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信心。如果父母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少一点担忧,多一些鼓励,在摔跤后不大惊小怪,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就不会变得懦弱胆怯。

  六、不做袒护

  很多时候,孩子在外面和别的小朋友有了争执,父母常会偏向、袒护自己的孩子,而不管孩子是否有错误;有的家庭里教育观念不一致,孩子受到惩罚时总有祖辈出来替孩子说好话,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找到“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是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是非观念混淆,甚至还可能影响家庭的和睦。

  父母要明白一点,如果你们事事操心,孩子就会事事无心,做父母爱孩子是当然的,但这种爱要理性一些,不能过度,把握好分寸,孩子才能在父母正确的关爱下健康、顺利地成长起来。

  仁慈纵容坏习惯

  父母的仁慈对于孩子来说是把双刃剑,有时候可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但有时候,却成为纵容孩子坏习惯的“凶手”。

  强尼通过对自己的学生调查发现,许多成年之后的坏毛病之所以根深固蒂,很大程度上在于形成初期没有受到明确地、有效地制止。这些坏习惯可能“无关紧要”,有的却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家长们千万要引起注意,不能过于仁慈。

  孩子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办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体会到能够指导他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地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办法: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

  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方法: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时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强尼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残酷的仁慈

  残酷即仁慈。或许许多国内的父母很难理解这句话,在常青藤盟校的一系列家教活动中,有位母亲,就和她的女儿就亲身体验了中外家教的不同,并感触颇多。

  2001年,我移居美国,在罗德岛州的一个森林小镇以个体行医为业。2007年10月,在美国皇家音乐学院读研究生的女儿因准备毕业音乐会,搬过来与我一起住。

  平日里,我家里时常有病人来要求治疗。时间一长,病人慢慢和我女儿认识了。治疗结束,大家坐在客厅里聊天,内容多以我女儿为主。美国人认为我女儿住在家里不妥,应该出去找份工作。我从没觉得女儿搬回家住有什么不妥,母亲的家,永远是孩子的港湾。可美国人不这么看。

  来我这里看病的多数是些老太太。74岁的伊妮是退休的小学教师,每次和我女儿见面总是问:“你还没找到工作吗?”“没有。”女儿回答。“别着急,我会为你留心的。”伊妮总会这样说。一天,伊妮向我们母女俩展示一个新皮包,那是她用为邻居打扫卫生挣的钱买的,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我明白,伊妮这是在委婉地批评我女儿。70岁的安是家庭妇女,家境优越,有一个漂亮的大花园。有一次,她对我我女儿说:“你再找不到活干,就到我家帮我熨衣服吧。”我知道安想帮助女儿,不过安的肩周炎很快就治好了,熨衣服的活不需要找人帮忙了。

  朱迪是一位退休的杂志编辑,60多岁。她的先生比尔是一位研究美国奴隶史的教授。有时老两口一起来,朱迪治疗时,比尔就坐在客厅里和我女儿聊天。比尔总是慢慢悠悠地对我女儿讲述他们夫妇俩年轻时在英国、加拿大求学打工的故事:有时候朱迪打工,他读书;有时候他打工,朱迪读书。回忆起这些往事,老教授脸上现出孩子样的神情,异常生动。

  我女儿在家住的那段日子里,所有我认识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都在向我们母女俩传递同一信息:女儿不能老闲在家里。在种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下,女儿决定试着找份小工。有家面包房招工人,女儿赶紧打电话过去,却被告知空缺已满。镇上有几家中餐馆,女儿挨家挨户地去打招呼。老板们声称自己有孩子,端盘子刷碗的活留给孩子。在美国,孩子在自家店里帮父母干活,父母要根据政府规定的价格按小时付工钱。这已形成惯例。孩子个个都有自己的存款。假期里,他们会用这些钱出国旅游,也有的存着钱,留着大学时支付生活费。

  我和女儿都数着日子,盼望快快毕业。我感觉那段日子特别漫长,压力也越来越大。这种压力来自于这个社会的文化:在周围,没有人公开指责我们的做法不对;可是,我们的做法显然与这个社会整个人群的行为方式大相径庭。

  学声乐的女儿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可那段时间她变得越来越不爱出门,整天待在屋子里。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一天,皮特打电话约我单独谈话,他特别提出不要我女儿在场。我去了,话题竟是关于我闲在家里的女儿。

  皮特是布朗大学的一名教师,也是我在美国的好朋友。我不想重复那次谈话的全部内容,因为那不是一场令人愉快的谈话。总之在皮特眼里,我是一个没有脑子的、糊涂的母亲,而女儿是一个不自立的、好依赖的人。我没有和皮特争吵,但心里真的不舒服。

  冷静下来后,我觉得皮特是对的。皮特认为,问题的焦点是:已经成年的女儿侵占了母亲的劳动所得,这个问题十分严重;母亲纵容了女儿不劳而获的行为,这个问题同样十分严重!在皮特看来,这不能容忍,甚至不能熟视无睹!

  我如果还生活在中国,恐怕至今仍不会这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我不禁回想起女儿刚到美国那天的事。我和同事莫医生一起去华盛顿接她。刚见面,女儿就对我说:“妈妈,我要先买台笔记本电脑,再买部高像素的相机。”我和莫医生面面相觑。从小到大,女儿一向认为花妈妈的钱天经地义;我也不认为有什么不妥当,可那次,我感到有点不对劲。美国奉行公平原则,提倡个人独立,尤其是经济独立。即使是夫妻,经济也是各自独立的,共同生活中,夫妻会分担生活费用……我就这样联想许多,思考了许久,最终没像以往那样答应女儿的要求。尽管笔记本电脑对她的学习确实有用,可学校有公共电脑,虽然用起来不那么方便。

  一年以后,女儿用打工挣的钱买回了这两样东西。至今,我仍记得当时她对我说的话:“用自己挣的钱买东西,感觉就是不一样。”

  这一次,情况不一样。女儿需要时间准备她的功课--事关她的前途,这一段时间她需要母亲的支持,包括经济上的。我不能不管她,别说她是我女儿,即使是我外甥女或朋友的女儿,我也会这么做。

  我试图跟皮特解释得清楚些,可我说服不了他。因为当年,他就是自己挣钱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化学博士的。而今,他的儿子也是如此。同样,皮特也说服不了我。我和他的思维就像两个不同的频道,完全没有交叉点。我看得出,他有些生气。

  “把她撵出去!”他似乎犹豫了一下,突然抛出这么一句。我像被电烙铁烫了一下。

  “叫她出去租房子住,打工养活自己。”皮特终于说出了他的全部想法。我觉得皮特的想法太离谱。我叹了口气,不想与他再争论。

  “你想不想知道美国父母教育孩子遵循的一句话?”皮特说。

  “请讲吧。”

  “残酷即仁慈。”扔下这句话,他扭头走了。

  看得出,皮特对我很失望。我不是不明事理,我知道只是好朋友才把话说到这份上,尤其是美国人。

  可是,我做错了什么?母亲的家就是孩子的家,难道不对吗?有哪一个中国母亲在这种境况下会把孩子从家里撵出去?绝对没有。

  可是,美国母亲会这么做!

  后来,从前女房东瓦莉亚身上,我才真正领略了美国母亲的残酷。

  瓦莉亚是一所学院的职员,拥有一幢很大很漂亮的独立别墅,出租五间客房。我曾租住瓦莉亚的一间房一年多。入住一段时间后,瓦莉亚曾对我讲起她的一段经历。两年前她离婚时,17岁的小女儿离开了她,从此没再和她联系,瓦莉亚很伤心。我安慰她说,等过几年她懂事了一定会回来看妈妈。瓦莉亚点点头。后来,我搬到另一处公寓,隔一段时间仍会去她家聊聊天。

  有一次,我告诉瓦莉亚,现在女儿读书的费用由我一个人负担,我觉得责任很重。瓦莉亚默默听着,未加任何评论。听完,她说:“爱莉,你首先要照顾好你自己。”我知道这是瓦莉亚的由衷之言。

  一天,瓦莉亚和一个瘦弱的年轻姑娘走进我的诊室。瓦莉亚有些激动,告诉我:“这是我的小女儿,她回来看我了。”眼泪从瓦莉亚眼里涌出来。我赶紧上前拥抱瓦莉亚,安慰她说:“这太好了,你应当高兴才对。”瓦莉亚擦擦脸上的泪水说:“我非常高兴。知道吗。四年了,我没见到她。”那年,她的女儿已21岁。

  我由衷地为她们母女重聚而高兴。打那以后,每次见到瓦莉亚,我都会打听她女儿的消息。可是,事情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我从瓦莉亚的嘴里得知:她的女儿现在住在离森林小镇最近的一座城市,与男友同居;可是,她男友游手好闲,还染上了吸毒的毛病。瓦莉亚担心女儿也会沾上毒品。

  我记起来了,她的女儿很瘦,面色苍白,莫非已染上了毒品?“让她回家住吧。”我焦急地说。

  “NO!”瓦莉亚摇摇头,语气十分坚定。我一下子愣了,不好再说什么。美国人不喜欢别人干预自己的私事,我十分清楚。

  “她向我要求回来住,我不同意。”瓦莉亚补充说。

  当时瓦莉亚的房间只租出去三间,还有两间空房。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她不同意女儿回家住。女儿回家住,才有可能离开吸毒的男友。这对她女儿太重要了,我觉得瓦莉亚太不尽母亲的责任了。

  “为什么?”我忍不住问了一句。“我有我的生活。”瓦莉亚回答很干脆。

  不久,我又去她家。瓦莉亚告诉我说,女儿怀孕了,怀的就是那个吸毒男友的孩子。我说:“你希望她要这个孩子吗?”“我不希望她要这个孩子,可是她想要,那就随她好了。”她轻描淡写地说。

  圣诞节再见到瓦莉亚时,她高兴地给我看一张照片。“你看,宝宝长得很漂亮,眼睛多大。”瓦莉亚喜滋滋地对我说。“祝贺你当姥姥了。你去看女儿了吗?”我问。“没有,我给她寄了一张支票,200英镑。”

  从我们这里去她女儿居住的城市,只有40分钟车程。生孩子这么大的事,瓦莉亚竟然不去看女儿,我觉得太说不过去了。不过,她女儿似乎没有怪罪母亲,倒给母亲寄来孩子的照片,让她分享快乐。

  前不久见到瓦莉亚时,我问起她的女儿。她说,女儿已经和她的男友分手了,现在自己带孩子。瓦莉亚22岁的女儿成了单亲妈妈,和幼小的孩子一起租住在政府的房子里,就在离母亲不远的一个城市里,而瓦莉亚有三间房空着。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美国母亲--一位朋友的故事。我想,任何一个中国母亲,亲眼目睹这件事都会感到震惊。在美国生活,文化上的差异常常令我猝不及防。如果不是亲历其境,我永远无法体会这种碰撞的力度到底有多大。

  2008年5月,女儿毕业音乐会顺利举行。6月,我去华盛顿参加了她的毕业典礼。一周后,在我的一位病人帮助下,她得到一份全职工作。前不久,女儿收到了一所著名的国际声乐学院的录取通知,学校给她一份全额奖学金。

  女儿感慨颇多,她说:“幸亏我有个中国妈妈,要是换成美国妈妈,早把我从家里赶出去了。”现在女儿打工为自己挣生活费,尽管要端盘子、打扫卫生,甚至要干地里采摘的活,她也很开心。

  女儿告诉我,等她挣了足够多的钱,要把我为她读研花的钱还给我。她还钱给我时,我会接受吗?

  I don't know(我不知道)。

  残酷即仁慈。对孩子适量的“残酷”才是对他最大的仁慈。

  严格要求才是真正的仁慈

  杨凯(化名)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学时期留学美国,毕业后也娶妻生子,留在了美国。在一次回国探亲时,他讲述了他的邻居,哥伦比亚大学阿莱西欧博士的“训子良方”。

  我们刚搬到纽约的时候,得知自己的邻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阿莱西欧博士,喜不自禁。在国内一直听说美国的教育出类拔萃,有个博士做邻居,可以向她请教一些教育孩子的本领。

  我们刚搬来时阿莱希欧博士一家他们才有第一个孩子,名字叫泽克。后来跟阿莱希欧博士一家熟了,我们都用阿莱希欧博士的昵称“海琳”称呼她。那天我们在学校的冰球馆看打冰球,正好同他们一家坐在一起。当时泽克才一岁多,金发碧眼,像个小金丝猴。冰球馆里的温度很低,一进到馆内,妻子就忙不迭地让我们的矿矿穿上早准备好的长袖外衣。儿子很不情愿,扭来扭去地反抗着。妻子连哄带压地硬是让矿矿穿上了外衣。

  儿子指着海琳怀里抱着的泽克说:“看,他那么小,为什么他不用穿外衣。”

  泽克穿着件小短袖,衣服太短了,半个小白肚皮露在外面。泽克的小脸青青白白的,两条清鼻涕挂在鼻子下,眼睛红红的,似乎刚哭过。

  妻子指了指泽克,对海琳说:“你不觉得他可能冷吗?”

  中国人对旁人的孩子往往是关照有余的,并不大想到这关心是否适合,海琳扭头看了看儿子的脸,问道:“你穿吗?”

  “NO!”泽克使劲摇摇头。

  海琳对我们笑了一笑,算是回报妻子的关心。丈夫古瑞克解释道:“你们来之前海琳已经告诉过他让他穿上外衣,可是泽克耍脾气,无论如何都不穿,俩人冷战呢!”

  一场球赛一个多小时,泽克就这么光着小肚皮挺过来。

  妻子百思不得其解:美国人到底是怎么养孩子的?孩子这么小,父母应该表现的慈爱一点,怎么能够容忍孩子受冻呢!

  后来,我们一家同海琳一家的交往越来越深,两家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度周末。妻子对海琳夫妻管孩子的方法也就见怪不怪了。

  泽克快3岁的时候,他有了一个妹妹杰西卡。杰西卡从小就喜欢小动物,看见猫啦狗啦什么的,就非要上去扯尾巴。扯耳朵,又搂又抱,不把那些小动物玩得嗷嗷叫决不放手。海琳怕小动物忍受不了会伤了杰西卡,就严禁杰西卡“招惹”小动物。杰西卡当然不肯,总是大哭。海琳表现的毫无“慈母”气质,每次都放任杰西卡大哭大闹,看得妻子心疼不已。久而久之,杰西卡知道母亲是不会放任她的,也就渐渐地不去“招惹”小动物了。

  在杰西卡之后,海琳又有了一个男孩科迪和一个女孩爱瑞卡。对这两个小的,海琳更是“严厉得不像个母亲”。有一年的感恩节,我们一家,还有丽莎一家到海琳家聚餐。大大小小十多号人又吃又喝,很是热闹。不知是因为什么事,两岁的爱瑞卡大哭起来。她先是躺在客厅里的沙发上哭,接着连踢带踹地从沙发滚到了地上,在地毯上打滚哭闹。

  海琳看也不看爱瑞卡,只是很严肃的说:“爱瑞克,你想要什么?”

  海琳每问一句,爱瑞卡的哭声就升高一级。

  古瑞克坐在地毯上,想把女儿抱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哄着她。爱瑞卡拼命扭动着身子,站了起来,接着又跺脚大哭。这回古瑞克无计可施了。在座的每个人几乎都试了一回,但谁也没有本事让爱瑞卡停下来。

  海琳很生气地说:“爱瑞卡就是这样的。她不高兴就是不高兴,谁的话也不听。有时哭到兴头上,她还会把自己的衣服一件一件扯下来,你们谁也不要安慰她,让她自己哭个够吧!”

  话声刚落音,爱瑞卡就开始拼命地扯自己的衣服,然后光着小P股又在地毯上滚起来。海琳不在意地对我们说:“没关系,等她哭累了她就会停止的。”看着我们惊异的眼光,她又补充道:“每次都是这样的,我不能对她太放纵,一味顺着她,但也不能打骂,只好这样让她自己冷静冷静。”

  就这样,爱瑞卡整整哭了半个多小时,直到自己躺在地毯上睡着了。

  任孩子大哭大闹,在客人面前尽情耍性子而不加制止,中国的家长绝难做到。如果是我们的儿女,我们一定耐心地问他想要什么,然后满足他的一切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

  海琳和她先生心地非常善良,但脾气也很急。然而,他们对儿女们的严厉,特别是海琳,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他们的解释很简单,孩子任性不能纵容,不舒服了、渴了、饿了、心情不好等都可能是哭闹的原因,哭闹也是孩子的权利。孩子哭够了,闹够了,到头来也会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办,通过哭闹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应给孩子留下自省的余地。

  在他们家的厨房的墙上,挂着一个用木头做成的小屋子。旁边围挂着6只也是用木头做的可爱的小狗,每只小狗身上都写着名字:爸爸、妈妈、泽克、杰西卡、科迪、爱瑞卡。海琳告诉我,谁犯了错误,谁的小狗就会住进小狗房受惩罚。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谁也没有例外。如果自己觉得自己认识到错误了,可以把代表自己的那只小狗从小房子中挪出来。

  后来我们搬家了。离纽约市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各忙各的,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每次见面,我们都发现泽克和杰西卡变了不少,变得越来越懂事了。

  有一次正好碰上泽克的10岁生日,我们去参加他的生日晚会。

  吃完生日蛋糕后,孩子们玩他们的、“疯”他们的去了。

  我们4个大人在聊天。突然楼上传来我儿子矿矿一会儿干嚎,一会儿痛哭的声音。我和妻子连忙跑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科迪说:“矿矿玩电子游戏机,玩不过电脑,输了,就发脾气,哭。”

  我安慰着矿矿,许诺带他去公园玩,给他买玩具等等,可他还是哭。

  “叔叔,不要管他那么多!泽克小时候玩电子游戏机,玩不过,不也是大哭大闹吗?长大就好了……”

  泽克在我儿子身边做了个鬼脸。

  我突然“悟”到什么似的,赶快下楼与阿莱希欧博士夫妇交流教养孩子之道。

  海琳微笑着对我和妻子说:“其实也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高深,只是我始终坚信对孩子过于仁慈、过于宠爱都只会让他们失去锻炼自己的机会。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也有几年了,那里的学生不管性格、成绩怎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独立。我也知道你们中国人讲究‘父慈子孝’、‘尊老爱幼’,但有时候仁慈未必有利于孩子,严格要求才是真正的仁慈。”

  看到这个例子我们对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感到诧异,我们目前的家教可能存在某种误区,现在的家长或许认为对孩子要宽容、仁慈,要用爱来感化他,严格的要求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其实不然。我们面对的现状根本不是这样的:

  管教困难

  孩子是很聪明的,明白父母不忍心看着自己哭闹,看准父母这个弱点,每次就用这个方式来争取想要的东西,这令孩子误以为可以用这种手段来达到目的。每次哭闹成功,就更加强他们这个错误的观念。那么,每当父母要自己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便会哭哭闹闹,父母又会因为不忍心看到孩子哭闹而姑息纵容,造成恶性循环,管教自然困难。

  孩子无所适从

  在管教方面父母或者祖父母有一方主张严厉,而另一方又异常宽松,对孩子来说是两种十分不同的价值观,遇到问题时,孩子根本不知应服从爸爸抑或妈妈那套,在无所适从下,唯有跟从对自己有利的那一套方式,最终害了的都是孩子。

  孩子容易发脾气

  被纵容惯的孩子特别容易发怒,因为在家中,孩子对着慈爱的父母,只要耍少许手段,想要的东西就到手,令他们视人家的依从和迁就是理所当然,一旦在外面遇到别人不愿意依从自己的意思,被宠爱惯的孩子会觉得那是“不应分”、“不应该”的,因此便加强哭闹的程度来令他人“服软”。孩子被纵容惯,脾气也坏,最终当然会影响他人对孩子的印象,坏脾气对他们的交朋结友当然没有好处。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

  或许我们应该向严厉的美国妈妈学习。我们对孩子的仁慈可能成为他软弱、依赖性的根源,看似呵护备至,让他安全健康的成长,却也只是培养出了温室的花朵。只有从小对孩子严格要求,才能让孩子成为经得起风雨的栋梁。

  我们先要教导孩子分辨什么是正确,也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有些事情不能做,然后跟孩子订立规矩,要求孩子遵守诺言。譬如一些事情不能做的,即使父母那一方容许亦不可以违反,教导孩子学会说“不”,学会对抗纵容与诱惑等等。

  严格要求你的孩子吧,只有严格的要求才是对孩子真正的仁慈。

  从过分仁慈到学会说“不”

  来自耶鲁大学的西蒙教授是儿童教育方面的专家,尤为擅长儿童心理。每个学期,西蒙教授都要求学生去调查自己社区内家庭的儿童教育情况,并将之转化为具体的数据提交。西蒙每年都会花很多时间来分析这些数据,他发现,一些儿童之所以在幼时甚至成人之后难以成功,其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的“仁慈”。

  父母的仁慈往往在于袒护孩子,袒护孩子是指孩子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或思想,没有理由的支持和保护。很多时候,父母明明知道孩子有错,可还是会在家人或外人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当着孩子的面袒护他而不是去制止他的错误思想言行,其实,这些父母往往是出于自私和狭隘的偏见心理。这对教育孩子来说,是个致命的错误。

  这样的现象很常见: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是个孩子呢!”有的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可能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不如他好呢!”

  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难度非常大。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因为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所以,大都不会形成是非观念,其后果只能是造成孩子性格扭曲,让孩子错上加错,在迷途上越走越远。

  不要袒护孩子的错误

  西蒙教授在课堂上讲起了他以前的邻居,一个认为她们的孩子是天下最完美的孩子的妈妈和奶奶,这个孩子叫做杰西,确实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有一天,西蒙因为身体不舒服没有去学校,而在家中休息。他发现了这个“乖巧”的杰西的“秘密”:西蒙站在窗子前看到杰西正在用针管往邻居家的邮筒里灌水。这真是个令人恼怒的恶作剧。西蒙以前也发现自己的报纸经常湿淋淋的,但却从来没有想到是杰西的“杰作”。西蒙觉得有必要跟杰西的妈妈说一下了。

  于是西蒙去找杰西的妈妈说,以后好好管一下孩子,这样不好。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孩子的妈妈坚持自己的孩子是乖巧懂事的,并认为西蒙是在欺骗自己,是在欺负邻居,杰西的奶奶也从屋子里跑了出来,手里拿着棒球棒。

  西蒙哭笑不得,只得离开。

  而这件事情的始作佣者,杰西却始终没出来。已经是七岁的孩子了,应该懂事了,最起码出来给人家道个歉,可有奶奶和妈妈的袒护,杰西此后又做了类似的事情好几次,往别人家的邮筒里注水,最后还是被人家警告才罢手。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不及时正确引导。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应该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没有人会喜欢做坏事的孩子,做坏事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叔叔阿姨还有小朋友都喜欢懂事的孩子。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表扬,增进孩子做好事的自信心。家长要把对孩子的爱转换为实际行动,不做空谈家。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家长很爱孩子但不溺爱。做到爱之有度,让孩子健康自
更多

编辑推荐

1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
3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
4影响孩子一生的58个...
5影响孩子一生的56个...
6影响孩子一生的42个...
7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儿子
9学前儿童游戏
10教子从此不累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不要让孩子输在心态上

    作者:龙柒编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本书为家庭教育类读物。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别从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宽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态,详细、全面讲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态是如何被培养起来的。第九章“帮助...

  • 平凡的家庭 杰出的孩子

    作者:石岩编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教育孩子是件苦恼的事,许多中国家长为此费尽心力,本书结集古今中外各种名人的故事启发家长换种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 教子圣经

    作者:西西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从生活习惯、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乐天性,父母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本书分为“宝贝的生活习惯”、“宝贝的沟通能力”、“宝贝的学习能力”、“宝贝的协调能...

  • 原谅这世上没童话

    作者:安小漠著  

    亲子育儿 【已完结】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女孩在艰辛的家庭中独立自强的青春伤感小说。无法忍受赌徒父亲的欺侮,林向南逃离南方小镇,投靠多年前离家的母亲,并多了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景昔。因为景昔对林向南的关心和照顾引起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