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是我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谢尔盖·布林
拉里和谢尔盖曾入选美国《财富》杂志“最让人嫉妒的25个人”排行榜。榜单上,企业老板、厨师、牧师、服装设计师、经济学家、作家、电视制作人等都榜上有名,而拉里和谢尔盖则并列荣登榜首。
那个时候,两个年轻人虽然只有30岁出头,但是在网络和软件的世界里,却像篮球界的“天神”迈克尔·乔丹一样神奇。比如拉里,他还曾入选《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13年美国40岁以下最具影响力的CEO”榜单,并且荣膺榜首,被誉为“梦想狂人”。的确,每当拉里想出一个别人看来疯狂的创意,脸上都会露出儿童般的笑容。而熟悉拉里的人都会说他风度翩翩,幽默却低调,为人谦卑,也不乏自信。
谷歌成立以来,不论批评与赞赏,他们都习惯了将外界的目光当作审视自身的方法,这促使他们每一步都迈得坚实有力,这也让他们赢得了许多人的信任和欣赏——
《纽约时报》曾刊登专栏文章,指出:
“有一家公司,他们96%的营收额度都是来自广告,他们有一个视频平台,有一家制片厂和众多明星,目前正在和美国职业篮球联盟接洽,而且他们现在还在开发一种订阅服务,要将全世界的出版商和消费者都集成到这一‘即插即用’的系统中来。”
大家纷纷猜测,“他们”是谁?时代华纳?新闻集团?维亚康姆?
都不是,正确答案是谷歌。
尽管从这段描述来看,谷歌像极了一家媒体公司,但是谷歌的高层们并不承认这一点,理由是,他们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制作与生产,他们仅扮演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角色。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也许这仅仅是谷歌的一种说辞,事实上,谷歌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
可能仍有人对此感到不理解:即便谷歌真的进入媒体行业,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日子并不好过,对于这一点,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而对于谷歌来说,它当然想给使用者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但问题是,如果传统媒体日渐凋落,无法提供更新鲜更全面的资讯,谷歌又到哪里去进行搜索呢?所以,一直以来,谷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致力于帮助传统媒体坚持下去。
不仅如此,谷歌还对自己的搜索运算法则进行了一些改造,以避免出现在页面上的都是平淡乏味的内容。这也就意味着,虽然计算机执行了搜索程序,但是最后呈现在使用者面前的结果,是经过人为调整的,也就是说,在搜索进行到最后的时候,有人充当了传统媒体中编辑的角色。
而谷歌之所以如此重视内容,当然,还是为了它最后的指向——广告。没有广告,何谈赚钱?但是谷歌也意识到,没有丰富的内容平台,广告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没有人会单纯为了看广告而进入搜索页面。所以谷歌提出这样的口号:“我们确实有责任培育一个健康的网络生态系统。”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口号听起来不像出自一家科技公司,而更像来自一家媒体。
事实上,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为了使核心业务更好地发展,拓宽领域甚至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都不是什么稀罕事。尤其在这样一个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体公司和科技公司之间已经很难划清界限,比如,苹果目前就力图将媒体行业拉入自己的iPad订阅计划。不过,对于科技公司来说,像传统媒体那样创造内容毕竟比不上开发软件那样驾轻就熟,很大程度上,他们还只是内容的“搬运工”。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在内容分发方法上,他们的成本相对于传统媒体更低,舒适度也更高。
谷歌首席经济学家范里安曾十分坦率地表示,虽然谷歌正在做媒体分发的业务,但是谷歌并不擅长创作或者说制造那些“内容”。范里安感叹:“媒体生意可不好做。”不过,尽管谷歌在过去十几年中一直避免卷入其中,但是浪潮如此,他们也很难置身事外,只不过在更进一步涉入其中前,谷歌还需要仔细评估。
而针对谷歌在2007年与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英国新闻协会(Press Association of Britain)和加联社(Canadian Press)等四家新闻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谷歌新闻网站将不仅提供新闻链接,还要刊登其新闻内容”的举动,也有网络评论称,谷歌进军新闻领域,要从新闻中获得更多广告收益,已是不争的事实。区别只在于,谷歌尚未自己“创造”内容。
很多人对谷歌“刊发重要新闻原文”的做法鼓掌叫好,因为这让原创新闻登上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使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它。尤其是对于一些当时尚未开通自己网站的新闻机构来说,谷歌这样的做法无疑能够帮助他们提高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