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时间、诚意都是企业的另一种投资。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就不是真正的公司从业员。
——松下幸之助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为就近补充军需,开始向日本工商界大量订购货品。朝鲜战争之前,日本全国工厂的存货总额达1000亿至1500亿,直到朝鲜战争爆发,这些存货很快就一销而空。
松下电器也有了这样的好机会。战前松下每月的销售额才几千万,战争爆发后的6个月内,松下电器接到了干电池、蓄电池、通信机械、电灯泡的订单,这些订单总额将近4亿日元。朝鲜战争期间,松下电器在美军订货方面赚得盆满钵满。待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松下电器已经为自己未来的发展累积了足够的资本,迅速转向了民用电器的开发和生产。5月开始发售高级收音机,12月开始发售新型照明器具——日光灯。同时,松下电器重新开启了因战争而中断的电视机研究项目。
1951年1月,松下幸之助第一次赴美,开始为期三个月的旅行,他要了解海外市场的情况,为下一步打入海外市场做准备,同时引进国外技术,学习别人经营的长处。美国的自由与繁荣,给了松下幸之助很大的触动。在车上,一个朝气蓬勃的美国计程车司机问松下幸之助:“怎么样,美国是不是个很自由的国家?”
松下幸之助参观了一家扩音器制造厂,员工只有350名,每月却能制造出15万台产品;美国一家电子管制造厂女工的薪水,比日本一个总经理还高。松下幸之助还看到了电视的普及率在急速上升。美国收音机零件的订单,动辄上千万,一些专门制造厂聚集在一起,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特别是在电子技术方面,更令人刮目相看。4月7日,结束访美返国后,松下幸之助立即新设立了第五事业部,为积极引进海外技术做准备。
1951年10月,松下幸之助再度赴美,然后转往欧洲。他要为企业寻求电子工业方面的合作厂商,最终他选择了荷兰的飞利浦公司作为合作的对象。
飞利浦公司有优秀的技术,经营情况良好。在60年内,它从制造电灯泡开始,成长为世界知名电器厂商。这么辉煌的历史,显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松下幸之助学习。
飞利浦提出的条件是共同出资,总资本额6.8亿日元,他们出30%。但这笔钱,要从他们该拿的技术指导费中抵算。这样一来,所有资金负担将全部压在松下幸之助身上。松下幸之助提出,合营公司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自己的经营手段,飞利浦公司应该为此提供相应的经营费用。
飞利浦方面从来也没有支付过这样的经营指导费,他们根本不想接受这样的条件。但多次交涉后,飞利浦让步了,因为希望飞利浦提供技术协作的公司很多,但他们从没见过像松下电器这样强烈表明自己意向的公司。飞利浦愿意信赖松下电器。就这样飞利浦指导费降为4%,松下电器的指导费定为3%。
事实上,飞利浦之所以能够答应松下幸之助的要求,是因为他们对松下电器进行了大约三个月的实地调查。松下电器的实力获得了认可,飞利浦甚至想支付2亿日元的合同定金。
1952年,松下电器与飞利浦签订技术资本合作契约。飞利浦公司的负责人把这一次的合作形容为:“与松下电器结婚。”1952年12月,松下电器的子公司——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诞生了。松下电器同飞利浦公司的技术合作,对于战后松下公司的发展,是一个最有决定性的转折点。从此,松下电器凭借着从飞利浦公司那里得到的强大技术支持,加快了向全世界扩展的步伐。
1951年8月,松下电器开始派公司职员到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处,开拓海外新市场。1953年成立纽约办事处,1954年,松下电器成功地将2万台电子管手提收音机出口美国。其他国家的外销业务也迅速成长,达到了年营业额5亿日元。到了1958年,松下电器的海外输出,增加到了32亿日元。
经过松下电器贸易的努力,松下电器性能优越的手提收音机被海外广为接受。出口数字急速增长,1960年突破130亿日元。海外在总生产额所占的比例,也由6%上升到12%,足足增长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