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就像清凉的甘露,浇灌了干涸的心灵;宽容就像温暖的壁炉,温暖了冰冷麻木的心;宽容就像不熄的火把,点燃了冰山下将要熄灭的火种;宽容就像一只魔笛,把沉睡在黑暗中的人叫醒。
——雨果
耐克公司得到了飞速发展,而它的竞争对手也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比如德国的彪马公司就开始了壮士断腕式的改革。1993年,30岁的约翰·才兹成为彪马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
约翰·才兹认为,正是对流行趋势的预判成就了耐克公司的辉煌,与此同时,对流行趋势缺乏研究让彪马和阿迪达斯公司丧失了先机。
“什么是流行趋势,就是冲浪运动,谁要是在波峰来临之前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就会获得成功;但是谁要是走晚了一步,就会阴沟里翻船,成为商业领域的泰坦尼克号。”约翰·才兹对员工说。
约翰·才兹预测怀旧会成为新的流行趋势,于是,他巧妙地推出了经典怀旧款式的网球鞋,并迅速成为市场的新宠。而著名摇滚歌星猫王的一曲《蓝色的Suedes鞋》经过电波的传播,使彪马公司的新产品风靡一时。
针对自己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进攻,耐克公司该用什么方式迎战呢?
菲尔·奈特在分析了形势后,认为彪马公司的重新崛起,表面上看是新款运动鞋的重生,但是深层的内涵是一种文化的胜利。菲尔·奈特认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面对对手的进攻,一味地退缩是没有出路的,最好以独特的美国文化来迎接对手的挑战。
菲尔·奈特认为能在欧洲引起追风潮流的,当属球技出神入化的美国篮球,于是他将旗下的NBA巨星组成了访问欧洲的球队,让这些球星来到欧洲的场馆打几场表演赛。在比赛中,这些叱咤风云的巨星穿着有耐克标志的运动鞋,让欧洲观众见识了什么叫篮球和艺术的结合。重要的是,无比生动的体育秀让欧洲人也记住了NIKE运动鞋。
欧洲文化中,讲究严谨的着装风格,格外看重礼仪与仪表,所以将穿旅游鞋和运动鞋看作是失礼的表现。再者,欧洲是高档皮鞋的故乡,自然对胶皮为主要材料的运动鞋不屑一顾,认为那只是廉价的代名词。所以,耐克公司的当务之急,是向欧洲传递、输出不拘一格的美国形象,告诉欧洲大众,繁文缛节那一套礼仪,不过是过时与保守的代名词,新时代的装束,必然是以美国形象为代表的休闲运动专属装备。
通过调研,耐克公司发现,一般的美国青年都有十双左右运动鞋,而保守的欧洲青年不过有两双左右运动鞋。所以,从数字上看,耐克公司将欧洲市场作为新的增长点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决策。果然,经过不懈的市场培育,耐克公司在欧洲市场的营业额也节节攀升,在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了惊人的6倍增长。
同时,耐克公司的设计专家,还聘请了心理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学者,来帮助公司设计产品,他们做出了很多看似匪夷所思但是很有效果的小革新。比如,欧洲文化中,法国的青少年个性张扬,喜欢标榜自我的个性。于是,耐克公司在向法国人出售产品的时候,在鞋面上绣上了鞋的价格,这个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设计,竟然深受法国青少年的欢迎,因为这样他们就不必再费口舌,向同伴们炫耀自己的富有和品位。
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耐克公司经过调研,也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在二三十岁年龄段,喜欢成熟稳重的色调,于是他们将运动鞋设计为白色和黑色等纯色色系;而20岁以下的少年,喜欢张扬的个性,于是将他们的运动鞋设计为五彩斑斓的样式,甚至鼓励他们寄来个人的涂鸦产品,一旦采用,则给予丰厚的回报。
耐克公司感到真正棘手的,是如何向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传统的人宣传耐克的文化精神。虽然菲尔·奈特将耐克公司的文化精神总结为一句话——体育与个性,自由与生命的完美结合,但是,如何将这些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当地的消费者,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如何翻译耐克公司著名的广告语“Just do it”就成了一个难题。因为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对这句话有着不同的解读。比如耐克的日本分公司,想将这句话翻译为日文,但是被奈特制止了。奈特认为,日本文化中,比较强调含蓄而节制的美,如果将这句话翻译为现在就去做,就会让日本人觉得这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口号,并没有什么美感可言。
菲尔·奈特对日本分公司的经理说:“我并不想向日本人掩盖一个事实,我们耐克公司是一家美国公司,掩盖虽然会获得短暂的成功,但是长久以往,会让大家觉得我们不够诚实。所以,把这句话用英文写出来就可以了。我们卖的不光是产品,还有我们的美国文化。”
一个产品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观念的竞争,如果你在文化选择上游移不定,就不会让你的消费者了解你的文化内涵;反过来说,如果能坚定不移地宣传一种文化理念,或许早期的消费者不会适应,但是坚持不懈的话,早晚会有开花结果的那天。
事实再一次证明菲尔·奈特是英明的。在更加强调礼仪和着装的日本,工作之余,穿上耐克鞋进行休闲运动,已经成为新的时尚,或许,这就是菲尔·奈特的胜利,也是文化观念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