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是由于追求富有吸引力的目标,大大超过能够实现目标的人而产生的。这种意识泛指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一切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竞争能力是人才成长的先决因素。
——R·A·巴伦
没有什么是不能被超越的。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当阿迪·达斯勒为运动员专业缝制运动鞋开始,阿迪达斯公司就开始了成功之旅。通过奥运会——这个星球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平台,阿迪达斯迅速地成为运动鞋领域的王者,他们的口号响彻世界:一切为了运动员,一切为了好成绩,我们只做最好的运动鞋。
阿迪达斯公司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巅峰状态,稳稳地坐上了世界运动品牌的头把交椅。它是市场的主导品牌,占有市场份额一度高达70%,销售面覆盖全球。这是一个看似永远无法战胜的王者,但是菲尔·奈特打破了这个魔咒,他领导的耐克公司仅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打败了阿迪达斯公司。
菲尔·奈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那就是绝妙的理念:借力打力、借鸡生蛋,你有你的降魔鞭,我有我的如意棒。
首先是借力打力。阿迪达斯公司强调产品的功能第一,而耐克公司就针对性地提出了用户体验第一。作为行业的领导者,阿迪达斯公司强调自己的优势是科技实验,不断地使用新材料来制造更结实更轻便的鞋。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不断创新的科技理念,才创造出尼龙鞋底与可替换鞋钉等创意产品。耐克公司想从产品的角度超越阿迪达斯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耐克公司抓住了差异化的经营理念,将市场的关注重点放到了舒适度和耐穿性上。
正如中国俗语所说,一招鲜,吃遍天。耐克公司的做法很简单,就是阿迪达斯公司强调什么,他就反对什么,以此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比如,阿迪达斯公司一直强调奥运会的重要意义。在奥运会上,通过与顶尖运动员的合作扩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阿迪达斯公司将之命名为金字塔营销策略。他们先是利用技术的优势吸引世界顶级运动员和自己签约,然后通过大幅提高运动员成绩来培养品牌的黏着度,最后通过运动员的示范效应来引导大众的消费。这样的营销策略呈现出逐级递增的现象。
阿迪达斯公司的金字塔营销看似无懈可击,但是耐克公司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破绽,因为这只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营销模式,并不能真正反映大众的消费需求。在休闲运动不普及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随着慢跑运动的兴起,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了。
耐克公司马上调整了广宣文案,在文案中暗示自己的产品是真正满足现实生活需求的创新产品,而暗示自己的竞争对手不过是金牌战略的赢家,而对最广大的消费群体却置若罔闻。另外,耐克公司将自己的公司定位为体育文化公司,宣传的是科技与人性、情感、文化的关系,强调自己是有着体育热情的公司,而竞争对手不过是冰冷的生产线而已。
耐克公司的第二个举措就是借鸡生蛋。耐克公司审时度势,在新兴的电子商务时代,他们堪称是虚拟经营战略的开创者。现代的虚拟经营,大家都认为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而兴起的,实际上,在工业经济时代,耐克公司已经不自觉地使用了这种经营理念。
耐克公司的总裁菲尔·奈特以自己的远见卓识,认识到虚拟经营的优势。起因很简单,因为耐克公司在创业初期,缺少创业资金,而如果依靠传统的进出口方式,将产品出售给其他国家,会遭遇到发展中国家高昂的关税束缚。因为那些缺乏自由贸易规则的国家,往往有着高高的贸易壁垒限制。耐克鞋本身就是高端的运动产品,如果再加上高额赋税,产品就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成为一道难解的循环难题。公司要扩大经营,就要有世界化的物流,但是高额的赋税,成为限制耐克公司发展的一道阻碍。
菲尔·奈特为此冥思苦想了很久,却苦无良策。一天,在吃早餐的时候,望着餐桌上的鸡蛋,菲尔·奈特忽然心有所悟:我们如果还像传统企业那样,需要大量的物流和航运支持,这样无疑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不如借鸡生蛋,利用别国的资源,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于是耐克公司首先在爱尔兰设立了代工厂,就这样轻松地避开了欧洲的高额关税。其后,耐克公司又通过在日本联合设厂,成功地打入了日本市场。想当年,菲尔·奈特的蓝带体育用品公司不过是日本鞋业的代销商,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还是那个菲尔·奈特,但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菲尔·奈特的这一次重新杀入,已不再是代理商的身份,而是真正的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再也不用受日本合作者的刁难了。
现在,菲尔·奈特引以为傲的是,耐克公司是一家“没有工厂厂房”的公司。耐克公司只负责产品的设计和推广,只需要他的设计师们设计出更为科学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图纸,然后将这些设计交给发展中国家的代工厂,利用那里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然后统一封上耐克的LOGO。
这样一来,耐克公司成了一家真正的体育文化公司,也应验了菲尔·奈特之前的预言:我们生产的并不是单纯的运动产品,我们输出的是体育文化。耐克本部的员工精干无比,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上。耐克品牌,不仅仅是顺应流行文化的体育产品,更成了引导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