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想创业,但更多的人希望成功。因此,人们都想知道,什么叫创业成功?辩证地说,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成功本来就有不同层次,评价的角度不同,对成功的定义自然也不同。
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李开复对创业成功的分析是: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只要自己能够从中获益然后安全退出就可以认定为成功;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盈利能力就可以认定为成功;从产品角度来看,产品达到并超过盈亏平衡点就可以认定为成功。其实,相对于企业的生命周期而言,任何成功都是动态的、相对的。即使大家公认的成功企业,如可口可乐、微软等,也不能确保未来不会失败。
李开复说,我国企业1年存活率不足30%;而在创业环境较好的发达国家,新创业企业当年存活率高达65%。对于如此巨大的反差,我们不必感到惊讶。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国家的众多创业者们对创业的基本规律,甚至基本常识都缺乏了解。
为了研究创业的规律,有人曾对国内一些被公认为成功的企业,如盛大。微创、振华港机及一些发展势头强劲并已获得风险投资或具备稳1定盈利能力的企业,如展讯、芯原微电子、新波生物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无论在哪一个层面,创业成功者都有着高度相似的特征,而且整个创业过程也有诸多相同的规律。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创业的故事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并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创业,都适合做老板。但是,每一个人的创业之道所遵循的规律又惊人地相似。李开复说,创业成功无疑需要很多要素,而一个失误就有可能导致失败。这就像水桶,有一个漏洞水就可能点滴不剩。所以很多人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改写后用于创业——成功的创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创业各有各的失败。那些创业失败者常常是倒在相同的地方,因此我确信,创业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学习的。
“连续创业者”现象就是对创业有规律可循的良好解释。在美国,连续创业者(Serial EntrePreneur)已成为专属名词。中国人比较熟知的史蒂夫·乔布)斯(Sieve Jobs)就是典型代表之一。1976年的愚人节,他在养父的车库中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在被迫离开苹果电脑公司后,他二度创业,并将公司命名为厂ext,其后他又投资电脑动画制作公司皮克斯。如今的皮克斯一跃成为动画王国——迪斯尼的最大个人股东。
而在国内,当携程、如家相继登陆纳斯达克市场时,人们才开始感叹连续创业者的本事。沈南鹏、季琦和他们的创业伙伴在1999年创办携程旅行网,3年后成功上市;而时间到了2002年,他们又继续创办了如家快捷酒店,5年后再在纳斯达克上市。如今,沈南鹏创办红杉中国,投身风险投资;季清则在2005年创办汉庭连锁酒店,准备第三次向纳斯达克发起冲锋。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连续创业”这一现象关注还不多,其实除了上面的携程、如家之外,国内的连续创业者可谓是举不胜举,比如曾先后6次创业,5次拿到IDG投资的王定标;再如做成3721,又做奇虎的周鸿伟等等。最让人啧啧称奇的连续创业者也许应首推史玉柱,从汉卡到保健品再到网络游戏,他连续创业横跨多个领域,产品几乎没有任何相关性,堪称创业奇人。
而反观李开复,从当初的微软中国,到谷歌中国,再到创新工场,他自己不也是连续创业者的典范么?那么,连续创业者凭什么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像流水线一样生产着成功企业?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创业有规律,而他们找到了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说,掌握了创业规律,你就永远属于那成功的30%。
创业成功与否与人的天分高低无关。有些人会这样认为,智商高的人比智商低的人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创业的法则和规律。其实,这样的担心纯粹是多余的,君不见多少创业成功人士几乎都没有受到过完整的教育。只要我们有普通人的智力水平,就都可从很好地把握创业的规律和法则。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别人没有的才能和天赋,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巧妙地掌握并按照创业的规律做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