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青花瓷,是指白釉瓷以蓝色钴料(Co)于瓷胎上进行绘画,而后再施透明釉,在130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的白底蓝花瓷。具有素肌玉骨、蓝白辉映、幽靓苍翠、淡雅沉静之飘逸美,深得中外人士的钟爱,是我国瓷苑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我国烧造青花的历史悠久,在距今千年左右的唐代扬州港出土的青花残件和1998年印尼勿里黑石号沉船中三件完整的唐青花盘,经研究是我国河南巩县窑所产汪庆正著:《中国陶瓷钱币碑帖研究》,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三青花盘是中东国家如阿拉伯、伊朗或是波斯商人所订购,经海运回国销售[新加坡]林亦秋:《从印尼黑石号沉船的唐青花瓷器说起》,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13辑,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417页。这不仅证实我国在唐已有青花瓷,同时亦深得世人珍爱并成为外销商贸产品之一。浙江龙泉金沙塔基与浙江绍兴环翠塔基出土有两宋时的青花瓷浙江省博物馆:《浙江两处塔基出土宋青花瓷》,载《文物》1980年第4期。江西九江延祐六年(1319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罐为元代产品九江博物馆:《元代青花牡丹塔盖瓷瓶》,载《文物》1981年第1期。据汪庆正先生研究,以上唐青花瓷为河南巩县窑所产,浙江青花为浙江所产,元青花为江西景德镇制品。唐宋青花无论胎的致密、釉之晶莹或青花色泽之鲜艳,和典型的元青花瓷相比,只属于原始阶段汪庆正著:《中国陶瓷钱币碑帖研究》,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第37页。中国青花瓷器,经过元代的发展,到明、清两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传统的颜色瓷,以及釉上彩瓷等,都只处于陪衬的地位。
典型的元代青花瓷,自诞生之日起,即风靡世界。迄今为止,北到蒙古、中亚,东至日本、朝鲜,南到新加坡、印尼、越南,西至东非埃及与西亚的伊朗,均有中国青花瓷出土。他们对中国青花瓷,并不是作为日用器使用,而是当珍贵的艺术品收藏,甚而用黄金、白银镶嵌展示。据载,“15世纪欧洲强大的萨克森王阿古斯特曾向普鲁士国王腓特烈提出,以四队剽悍的近卫军换取12件中国生产的青花瓷瓶”康戎、黄美尧:《永不凋谢的青花》,载《江西日报》1980年10月12日。以此足见世人对中国青花瓷之爱怜,不仅比黄金、白银宝贵,而且比人的价值还高。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瓷商为迎合世人的审美情趣,获取高额利润,大力贩运。海内外瓷窑竞相仿造青花瓷。在海外,至迟于15到16世纪,东亚邻国的越南、朝鲜、日本,西亚的波斯,东非大埃及;在国内,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内陆的云南等地,均先后仿烧青花瓷,足见景德镇青花瓷对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长江三峡沿江城市的遗址、墓葬、窖藏中均有出土,以遗址出土较多。笔者曾于2003年春,应瞿塘峡口奉节城中的永安遗址主持发掘者重庆文物考古所副所长袁东山先生的邀请,参与该遗址瓷器部分的整理鉴别工作,从瓷器总数百分比计,景德镇湖田窑约占70%—80%,四川、重庆瓷窑占15%,其他南北各地瓷窑仅占5%左右。景德镇湖田窑包括宋、元青白瓷与元、明青花瓷。下面以三峡奉节城中的永安遗址出土的元、明青花瓷为主,适当结合三峡其他地方出土的青花瓷简述如下:
(一)元代青花瓷
元代青花在国内仅有数省出土,其数量亦不多,在峡区亦不例外,到目前为止,在峡区出土的元青花瓷,笔者所知,仅奉节永安遗址,其中比较成形的也只有两件高足杯。
1.元青花人物高足杯
2002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侈口,圆弧壁,高喇叭空心足,杯足接头处有一乳钉凸起,足内无釉。杯外壁有明显凸起的轮弦纹,表面通施卵白釉(即枢府釉),杯体上下局部有如针点状或细小裂痕的缩釉。杯内以写意笔法绘翩翩起舞的一个青花人物。青花呈深蓝灰黑色,人物面相清晰,五官俱现,毛发后束,衣衫飘逸至胫,腰系带,手足皆以淡灰蓝线条绘示,身段柔曲,双臂长袖起舞,舞姿轻盈,神韵非凡。具有景德镇湖田窑元代青花瓷高足杯的构图自由、纹饰简洁、绘画速度快的特点李一平:《景德镇元代瓷窑概述》,载《元青花研究》,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高8.1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3.1厘米。
2.青花花卉残高足杯
2002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圆弧壁,高喇叭足,白胎,青白釉,足内壁无釉,杯足接头处有一凸起乳钉,胎上呈现有大小不等的黑点,溅有两滴釉块,杯外壁绘花卉,残留有青花葫芦叶纹,纹外环绕一线圈,柄足之中亦有一线圈。其葫芦形尖叶,有似明代洪武青花瓷,但从“露胎有大小不等的小黑点”与“杯足接头处有一小乳钉(即小泥团)”看,又是元代青花的特点黄云鹏:《元代学景德镇青花烧制工艺》,载《元青花研究》,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第12页。。
(二)明代景德镇青花瓷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的基础上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景德镇乃至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明代初期,景德镇开始设立官窑,官窑的建立,说明了统治者对瓷器生产的重视。官窑青花瓷,是满足朝廷所用及朝廷对皇亲国戚与官僚士大夫的赏赐与外交所需,它质地优良,精益求精。民窑青花供应广大民众,产量大,质地粗犷,但它不受官府束缚,风格自由奔放,活泼清新,价廉物美,充分展示了民间的审美情趣。由于时间的推移,审美情趣的变化,形成了明代民窑青花的多种变化,经过研究,大家公认明代民窑青花瓷有六个发展阶段:
明初期洪武年间;明早期永乐、宣德年间;“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年间年间;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明末时期——天启、崇祯年间。
长江三峡出土的明代青花瓷,均是景德镇民窑青花瓷,这种瓷器在整个峡区各地均有出土,现以手边和奉节永安遗址出土物为主,再以其他地方为补充,按六个阶段分别介绍如下:
1.明初期洪武年间
洪武民窑青花瓷,纹饰与造型保留了元代青花瓷的某些特点,但又有所创新与发展。其纹饰的布局由元代多层繁密变为简洁疏朗,绘画技法由写实逐步走向写意,青花料色比较晦暗,以蓝中泛黑和蓝中泛灰为主,胎体多为浅灰、灰白、土黄等。
三峡出土的洪武民窑青花瓷主要是日用的碗、盘。
(1)洪武青花水涡纹碗残件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侈口,圆弧壁,圈足。青白釉偏黄,青料呈偏黑色、灰色,其浓处呈深靛青色,口沿作酱色釉,下胫足有缩釉,露胎处呈火石红色。外壁绘二方连续的水涡纹(有的称结带绣球纹),下腹以一弦或二弦纹为边栏组成。以勾、塌用笔,随意挥就,如狂草。线条粗细变化明显,有疾速节奏感,粗犷奔放。纹饰布局疏朗空灵,有青中求白、密中求疏的艺术意境。这类型的洪武青花碗在峡区出土量数不胜数。
(2)洪武青花“福”、“寿”盘残件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敞口,折腰,圈足,青白釉,青花泛色“福”字盘淡蓝略艳,“寿”字盘则呈灰黑色。内壁沿下绘单弦纹,底绘双弦纹,正中草书“福”字,笔法圆润有力,潇洒自如。其“寿”字,是书写家们为省时省工而创造的写意简笔字,这种“寿”字的书写法是洪武时期的创新。
2.明早期永乐、宣德青花瓷
永乐、宣德时期,正是明朝国力强盛时期,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景德镇瓷业已在全国居盟主之地位。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一些海事活动画面多在官窑中出现,民窑也借鉴应用,这一时期民窑青花丰富多彩。永乐青花俊秀、疏朗,宣德青花层次多而繁密,洪武时期的“福”、“寿”字,永乐初沿用,到后期即把草书改为隶书,同时还以梵文为主题纹饰,宣德时则演变为边饰。这时青料用国产青料与进口的苏尼勃青,或两者合用。
(1)永乐青花隶书“福”字碗
2003奉节永安遗址出土。深圆弧壁,圈足,青白釉偏黄。内口沿绘粗弦纹一周,底作二细弦纹为圈栏,正中书写隶书“福”字,青料偏灰,积料处呈深蓝色,凝而不散。字体用笔稚拙,应为永乐后期青花碗。高6.3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4厘米。
(2)宣德青花水草云纹碗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侈口,深圆弧壁,圈足。青白釉,釉面有细小开片,下胫足有呈粗橘皮状缩釉,露胎处呈淡红色,外底局部有釉,圈足与底接合处有修坯痕。
外壁以淡蓝色青料在胫足上绘疏朗的二弦纹,腹上下各绘二弦纹为边栏,栏内以酣畅疾速宽窄不等的线条绘出二方连续的同心圆木年轮纹的水涡纹及卷曲或直立水面的水草纹,在水草的上空补白对称卷曲细长飘动着的弹簧状的云纹以示天空,一幅充满了生机与诗情画意的写意水天小景即呈现眼前。宣德流行的同心圆木年轮纹,一直沿用到空白期至成化时期。高7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3.8厘米。
3.“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青花瓷
正统历景泰至天顺,干戈不息,灾荒连年,朝野动荡,景德镇瓷业亦受影响,官、民产品多不记年款,因而人们对这一段时期瓷器的发展认识模糊,故称“空白期”。但经过数年考古出土资料对比,人们对此段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新的认识。耿宝昌先生认为:“关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断代,应密切联系前期宣德和以后明中期的官、民窑特征来审度,应当说,正统接近于宣德晚期,天顺风格和成化、弘治相似,而景泰介于两者之间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上册,1983年中国文物总店印发,第68页。”青花料有深沉浓重与浅淡发灰两类,绘画风格前期质朴豪放,后期转向轻柔秀丽。
(1)景泰青花山水盘残片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敞口,斜直壁,坦底,圈足,胎白细,釉白腻光亮。口沿有酱釉边,内壁口沿下绘一细弦纹,底以二弦纹为边栏,以淡青蓝料绘制,笔触清晰。水涡纹绘成细笔的木轮纹,好似同心圆纹;水中山石以粗线显示;水面涟漪以细线直曲相间构成。线条粗细自如,宛如一幅山水画。此水涡纹有似宣德风貌,但从胎之白细与口沿作酱色边看,应是景泰之作。
(2)景泰青花缠枝纹碗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侈口,深斜弧壁,圈足。内外施青白釉,外底施薄釉,圈足施两组二弦一组的粗细不等、料色朦胧不清之装饰,外沿下以二方连续锦为边饰,边饰下与胫足上以一至二弦纹为边栏,栏内用一笔点画绘缠枝画布满腹壁,花朵与花心绘螺旋形同心圆纹。此碗外底施薄釉,圈足施两组二弦纹一组的特点应是正统青花;从绘画看,把花心花朵画成螺旋形与景泰青花相符。因此,这缠枝纹碗应是景泰前期之作。高6.2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4厘米。
(3)景泰青花水草纹碗
1976年合川明景泰六年督察院右都御史李实之母柯氏墓出土。侈口,深圆腹壁,圈足,青白釉,内底随意画一人字纹,外壁上腹上下各以一弦纹为边栏,栏内用浓墨点画似同心圆纹的水涡纹,水草纹用细线绘直立成株,与螺旋形似的弹簧状水草纹,于水草纹上空,随意点画似鸟非云补白,整个画面自由奔放,写意浓,为省时省工,用笔急速流畅,洒脱不羁。高6.3厘米,口径15.4厘米,足径3.8厘米。
(4)天顺至成化青花碗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侈口,深腹壁,圈足,内沿以梵文为边饰,腹壁绘灵芝钩连纹,底绘一至二弦纹,正中绘五瓣三角形花瓣组成团花纹,瓣内以三朵同心圆带穗。布局有疏有密,具有疏能跑马的灵芝钩连纹、密不通风的团花纹的艺术语言。此碗从纹饰与青料看,即宣德流行的螺旋状的同心圆纹,青花浅淡鲜明,又有天顺至弘治以梵文作边饰的特点,综合考虑当为天顺至成化之器。高6.2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4厘米。
4.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
成化青料用国产平等青,色青淡有晕散,不如明初青花浓艳,再没有褐色黑斑点了。胎薄洁白,釉光亮晶莹,造型玲珑秀奇,纹样工整纤细,无论型、质、纹均十分和谐统一,以秀雅独步一时。此外,还创新了“分水”绘画法,即先用较深的青料绘出轮廓,而后再以浅淡的青料在轮廓内渲染。
(1)成化青花结带宝杵纹盘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敞口,折腰,圈足,胎细白,青白釉晶莹似淡湖水,内壁沿下以上下二弦纹与梵文组成边饰,腹壁绘疏朗的折枝花,底以一弦纹与二弦纹为边栏,正中用分水绘结带十字宝杵纹,纹样工整,线条曲直圆浑清晰雅丽。此碗的“分水”绘画法与以梵文作边饰均是成化民窑青花瓷的特点。
(2)成化青花字形纹碗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敞口,斜直壁,圈足。釉青白,光洁晶莹。内壁口沿与底各绘二弦纹,底正中用分水法绘出字形纹,再分别点画四圆点,纹样简约粗犷,这仍是成化民窑青花之特色。
(3)成化青花十字宝杵纹碗残片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内底绘二弦纹,正中以一笔勾画十字宝杵纹,青料青淡晕散,釉青白,胎质洁白细腻。
(4)成化青花树石碗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侈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青白釉,细润,胎洁细薄,外壁点画龟背锦纹,腹上绘“岁寒三友”的松、竹、梅(梅纹残失),松竹之间以勾画兼晕染绘画湖石。纹样布局疏朗,线条清晰工整,具有型、质、纹和谐统一,秀雅极致的成化瓷特点。高5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3.8厘米。
弘治青花与成化青花多相似,并有“成弘不分”之说。青料亦用国产平等青,多数不晕散和无黑褐斑点,纹样笔触清晰,线条圆浑、流利,分水与成化效果相似,但不够清晰。折枝与缠枝的菊花、牡丹的叶多三笔塌成“个”字形,人物布局空旷,抱琴访友图常绘于碗上,底足出现“大明年造”款。
(5)弘治青花抱琴访友杯残片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侈口,深腹壁,圈足,胎细洁,釉青白明润,外壁绘抱琴访友图,整个画面疏朗,线条纤细,似“分水”法绘制,无论人物与动物均以写意呈现。抱琴访友图在弘治时最流行。
(6)弘治青花折枝牡丹纹碗
2002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口微敛,圆弧壁,圈足。釉色似卵白釉,胎细白,内壁沿下一细弦纹,底为双弦纹,正中用分水绘折枝牡丹,勾线与晕染不够清晰。外壁口沿下为一细弦纹,腹部用分水绘缠枝牡丹纹,花上有流云补白,花叶绘成“个”字,圈足为二弦纹。“个”字形花叶是弘治的独创。高4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3.8厘米。
(7)弘治青花缠枝菊纹碗
2002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口微敛,上腹较直,下腹圆收,圈足,外壁沿下为一弦纹,腹上用一笔点画与分水结合绘缠枝菊花纹,点染线条朦胧,有的花叶保留了早期的葫芦状,也有创新的“个”字形叶。高4.2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3.5厘米。
(8)弘治青花鱼纹盘
2004年万州出土。敞口,斜弧壁,坦底,卧足,胎细洁,釉色青亮。内壁沿下为一粗弦纹,底以二弦纹为边栏,栏内绘六株水草,正中以贴火石红泥塑作一黑色点睛摆动的游鱼。这种贴火石红泥塑游鱼青花是弘治的独特造型。高3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2.5厘米。
(9)弘治青花人物盘残件
2002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坦底,圈足,内底用分水绘人物、天空、小桥场景的写意画,线条清晰,晕染简约。
正德青花上承弘治,下启嘉靖。青花色泽以青灰淡穆为主,构图趋于疏朗,线条超细,纹样比弘治工整、严谨。画乳虎纹、栏杆树石纹、树下读书的老人、树下奏乐侍女纹始见于正德,嘉靖时流行。款有“大明正德年造”、“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开始写寄托款“宣德年制”等。
(10)正德树石栏杆青花盘
2008年武隆土坎出土。敞口,斜壁,坦底,圈足。釉青灰,内壁沿下及底绘粗细不等的二弦纹,正中以分水绘树石栏杆小景,青花色泽灰淡,笔法草逸,这种栏杆树石纹小景,是正德流行的纹饰。高3.2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1厘米。
5.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
这一时期的民窑青花,与明中期截然不同,进入一个新阶段。
嘉靖青花瓷,青料用回青,料色多蓝中泛紫,亦有发黑或偏灰。纹样基本是双勾分水画法,分水层次清晰,色泽明净。器形开始流行侈口深腹铃铛式小杯,四方六方罐、天圆地方葫芦瓶见于嘉靖年间,隆庆、万历年间继续生产。由于嘉靖帝热衷于道教,八仙、字云、萝卜菜、锦地开光等纹饰日益增多,始画正面龙,湖石开玲珑眼大而多,外底款式丰富,吉祥款有:万福攸同、万福长青、富贵佳器、天下太平等。帝王款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年造。寄托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大明成化年造等。
(1)嘉靖水草鱼纹青花碗
1983年重庆巴县窖藏出土。侈口,深斜壁,圈足,胎薄细,内外施亮青釉,底无釉露胎处呈火石红色。内壁沿下与底各绘二弦纹,正中绘四水涡纹与一游鱼,外壁沿下胫足各绘一弦纹为边栏,栏内绘疏朗活泼的写意水草鱼纹,线条硬挺,奔放草逸。高8.2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6厘米。
(2)大明嘉靖年制青花杯
1983年重庆巴县窖藏出土。侈口,深腹壁,圈足,全型似铃铛式,这种形式初始于嘉靖。胎薄细,釉青白光亮,内壁沿下绘一弦纹,底绘六瓣团花纹。外壁沿下以双层三角形作边饰。底作单圈楷书双行六字“大明嘉靖年制”款,书法工整,气势雄浑,绘画采用双勾大渲染,这种渲染法一直影响及万历、崇祯年间。高4.7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2.6厘米。
隆庆青花,多沿袭嘉靖旧制,但画意潇洒,人物身材修长,姿态飘逸;青花色料有鲜艳泛紫、青灰沉滞及少许的靛青雅丽,色阶清晰。纹饰写意简单,多画山石竹草、垂枝花鸟、玉兔月亮、松竹梅、蟠螭等。款识有“隆庆年造(制)”。
(3)隆庆青花蟠螭纹碗残片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侈口,沿下收束,圆腹壁,外壁沿下与胫足各绘一弦纹,腹上用分水法绘一回首蟠螭纹,蟠螭鬃发飘扬,四肢矫健有力,全形具有威猛的震慑力。这种纹饰是隆庆常见之作。
万历青花,与嘉靖、隆庆基本一致。以青料看,仍是回青,多蓝中闪灰,发色渐浅,晚期蓝色灰暗,多有晕散。画法大多以分水法绘制,过去只有二色阶,这一时期在二色以上,同时还新出现“铁线描”画,所谓铁线描,即只用硬挺笔触的线条绘制、一笔到位、不作补充修饰渲染的纹饰。纹饰丰富,有人物、龙凤、花鸟、鱼藻、花等。字款有:“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永保长春”、“国泰民安”。八仙的题材也很多。还出现有在盘沿的连续6个或11个开光,光内绘杂宝等图案,是颇有异国风情的外销瓷,又称“克拉克瓷”冯先铭、冯小琦:《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明清瓷器》,载《江西文物》1990年第2期,《中国古代青花瓷研究专辑》,第103页。款识有“万历年造”、“大明万历年造”。吉祥款有:“玉堂佳器”、“长命富贵”、“福寿康宁”、“万福攸同”。寄托款有“永乐年制”、“宣德年置(造)”、“大明年造”、“大明成化年造”、“成化年造”等。
(4)万历青花花卉碗
2002年忠县中坝遗址出土。口微侈,圆弧壁,圈足,外围圈墙绘二弦纹,外沿绘一弦纹,胫足以一二弦纹作边栏,栏内用双勾大笔渲染法绘折枝花,有似国画的笔墨效果。高4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4厘米。
(5)万历青花荷鹭图碗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侈口,斜弧壁,圈足,内壁沿上棱形作开窗锦饰,底以二弦纹作边栏,正中用分水法绘一体态肥硕的水鸟立于水中,水鸟展开双翅作欲飞翔状,身后以简约的莲花荷叶水草陪衬,一幅生机勃发的荷塘小景,跃然呈现,让人浮想联翩。高7.5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6厘米。
(6)万历青花蟠螭纹盘残件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底以二弦纹为边栏,正中以快速的笔墨绘极抽象的团螭纹,这种写意的团螭纹,是万历年间最常见之作。
(7)万历青花“成化年造”碗
1983年重庆巴县窖藏出土。侈口,深斜弧壁,圈足。釉青白明亮,青料灰暗。内壁沿上以花叶纹作边饰,底以二弦纹作边栏,正中以双勾分水绘五瓣团花纹,外壁绘二方连续水草鱼纹,圈墙绘二弦纹,外底双圈有行书“成化年造”四字款。此碗青料灰暗,纹饰草逸,非成化青花。成化青花,尤其是官窑青花,造型秀奇,胎薄腻洁白,釉面光润晶莹,纹样工整纤细,青料淡雅沉静。万历时《唐氏肆考》说:“神宗(万历帝)尚食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从出土物看,自正德以来,依托成化款瓷就泛滥无边,万历尤盛。仅就这一窖藏青花瓷看,书成化年造笔触不同的就有三种之多。高5.6厘米,口径11.6厘米,足径5.2厘米。
(8)万历青花“□德年造”款碗残件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外腹绘有纹饰,下胫足绘一粗弦纹,圈墙绘二细弦纹,底双圈仅留行书“□德年造”三字。此碗是否为“正德年造”款?笔者检索资料,正德年造为楷书,不见行书,故不为正德年造,应是宣德年造,但并非真正的宣德年造瓷,宣德瓷亦不见行书,而依托款的行书、楷书自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历朝均有,万历特盛,故当为万历之依托款。
(9)万历青花“大明年造”碗残件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民窑青花双圈大明年造款,始见于天顺、成化年间,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至万历年间尤盛,但早期至正德年间多为楷书,此为熟练的行书,万历时最流行。
(10)万历青花花蝶纹杯
1983年重庆巴县窖藏出土。侈口,深斜腹壁,圈足,似嘉靖时铃铛式杯。内口沿与底各饰二弦纹,正中绘折枝花,色料灰暗。外沿及下胫足与圈足各以一弦纹为饰,腹上绘写意的花草虫蝶,纹饰草逸疏朗。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2.7厘米。
6.明末时期天启、崇祯青花
天启、崇祯时期青花,由于受传统国画影响,山水题材较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这一时期的新创。青料色泽有灰暗及灰蓝、灰黑,亦有色彩艳丽明快者。绘画技法,大多双勾分水,精致品多中锋线条,细而流畅,浓淡层次分明,色阶在二色以上,为康熙青料五色的特点开了先河。一般大市货,线条草率,分水往往越出轮廓线,有的成团成片,阴沉混沌。器足草率,普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内底上拱,俗称“馒头底”。款识基本沿袭嘉、万的内容,还见乱写的“宣德”、“成化”、“嘉靖”等伪托款。
(1)崇祯青花田塘小景碗
2002年忠县中坝遗址出土。敛口,圆弧壁,浅圈足,内底拱起圆凸,此种圆凸俗称“馒头底”,这是天启、崇祯年间青花瓷之特点。胎薄细白,釉青亮。内口沿与底各绘二弦纹,腹壁绘六荸荠,正中以夸张笔法绘伞状的莲叶,水面浮游一水鸟,四周以花朵芦苇补白,意境清醇悠闲、生机勃发的田园风光即展现于世。其绘画技法,是以笔勾线,而后进行大笔渲染。其色料成团成片,阴沉混沌越出轮廓线,这就是天启、崇祯年间青花瓷之特点。高3.5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3厘米。
(2)崇祯青花“寿”字盘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与2002年忠县中坝遗址均有出土。两处出土瓷器之造型、纹饰、工艺与书法笔势均多雷同,唯不同的是忠县之盘外壁素面无纹,奉节出土器于外壁口沿与胫足各有一弦纹。余均敞口,浅斜弧壁,浅圈足。内底向上凸,呈圆凸状,俗称“馒头底”,内口沿饰菱形花边,底以双弦纹为围栏,正中以双勾笔法书似行、隶体“寿”字,用双勾书写“寿”字,至迟在隆庆年间已有,但隆庆年间字体工整,横竖点捺谨严,似如宋体字,此用笔流畅随意,美者犹如行云流水,次者亦笔韵生动。此外,隆庆年间渲染规矩,均不越出双勾线,而此则多越出双勾线,故为崇祯时之盘。高5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5厘米左右。
本部分参考书目:
(1)《景德镇陶瓷》1986年第3期,《景德镇明代民间青花、民窑概况、断代、款式、艺术风格专辑》。
(2)穆青、汤伟建:《明代民窑青花》,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冯小琦、陈润民:《明清青花瓷器》,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二篇 长江瓷(窑)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