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5—316年)
西晋历史虽然短暂,仅为52年,但由于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故南方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陶瓷手工业亦相应地得到发展与兴盛,其产品造型新颖,纹饰多样,质地与种类均大大超过东汉与三国时期。在三峡库区考古发掘中亦出土了不少西晋时期的瓷器,现选其中有代表性以及较完整的器物,如冥器、文房用器、卫生用器、食用器、贮盛器等介绍如下。
(一)冥器(又写作“明器”)
1.酱黑釉五联罐谷仓
2002年出土于丰都新城。这类五联罐谷仓,又称魂瓶。是专为死者陪葬的冥器。在出土时有的还在罐内装有谷类之物,故称谷仓。但有的五联罐顶部塑有亭台、楼阙、飞鸟、瑞兽、舞乐百戏、佛道神像等,推测是死者升天的“魂瓶”。谷仓高19厘米,主罐口径12.5厘米,足径12厘米。由一盘口,束颈,圆鼓腹,薄饼足,肩负与口齐平的四小罐和四胡人俑组成。全身施酱黑釉,仅主罐下腹足无釉,釉下露出白色化妆土,胎灰白,釉色润泽,作工细腻,造型简洁,贴塑工艺高超,但器与人物形体较小,很难达到预想的艺术效果。由于艺师们的灵性与感悟,以“画龙点睛”的手笔,把胡人的卷沿尖顶帽、凹目鼓凸大眼、高鼻宽翼的特点展示得十分逼真。四胡人俑作蹲坐状,身前一盾形物遮身防卫,表示严阵守护谷仓,此器寓意深远,表示墓主人五谷丰登、奴仆成群、人丁兴旺之意。
五联罐谷仓,始于东汉晚期,兴于东吴,盛于西晋,东晋初偶有出现,至东晋中期消亡。人物中有不少胡人俑,多作跪状,拱手合掌躬立,或手执武器,或玩杂耍等。关于胡人俑,有两种说法,一认为是北方匈奴人,另一种认为是西域胡人,通过海道来到沿海一带(即浙江东部)经商,或演杂技为生,或为庄园主干活打工林士民著:《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此罐之胡人,可视其为庄园主干活守护粮仓之人。他们是庄园主的部曲,农忙时从事耕种,农闲时为武装护卫的私兵,又称家仆。由此可见,西晋时峡区的地主、高官与全国一样,承传有东汉时“视死如事生”的欲念,企望死后仍谷仓满盈、奴仆成群为之守护的极乐生活。
这类谷仓,从目前考古所记,多出产于浙江上虞、余姚、绍兴等地的越窑、浙江南面温州一带的瓯窑、浙江中部金华地区的婺州窑。
而此五联罐谷仓具体属何窑所产呢?笔者认为,若以越窑所产,从工艺之精细,釉色之润泽,烧造五联罐谷仓历史之悠久,既烧青瓷亦烧黑釉瓷的实际情形推测为越窑是有足够理由的,但越窑不用白色化妆土美化胎质,故非越窑之作。若定为瓯窑,瓯窑除产五联罐类型谷仓外,是既不烧黑釉瓷,又不用化妆土的,因此,不可能为瓯窑所产。而既于西晋时创用化妆土,又在烧制青瓷的同时烧造黑釉瓷的,只有浙江中部金华地区的婺州窑,故推测谷仓属于婺州之产品。这类谷仓是江南的江苏、浙江、湖北、江西习见的随葬品,在三峡的西面重庆与四川等地出土尚属首次,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
(二)卫生用器
青釉虎首溲器(又名虎子)
2007年出土于丰都。器首呈筒形上扬,刻塑毛发中分,浓眉鼓眼,高鼻宽翼,凸唇张口的虎首,形象逼真。器身扁圆平底,背作三同心圆凹弦纹,肩部有一凹弦纹,提梁背脊印菱形纹,虎尾卷曲搭于臂上,虎姿凶猛十足。胎灰白,釉色青黄,有剥落,积釉处碧绿光亮,除虎首外,造型与釉色近似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瓯窑虎子浙江省博物馆编:《浙江纪年瓷》,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4.特别是釉色青黄积釉处碧绿光亮之特点极似瓯窑作品。器高17.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14厘米。
(三)食用器
1.青釉花蕊纹钵
2003年巫山古城出土。口微敛,圆唇,上鼓腹,下斜收,平底。外沿微束,上腹为二弦纹与联珠花蕊纹的组合。内外均施青釉,下腹无釉。高14厘米,口径19.5厘米,足径6.5厘米。此类型的钵,有的于外腹印有菱形方格纹。这两种纹饰在巫山碚石、秭归台丘均有出土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巫山文管所:《巫山碚石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天津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秭归台丘遗址发掘报告》,载《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卷一,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4页。
2.青釉碗
1994年丰都出土。敛口,尖唇,圆鼓腹,薄平足(又称薄饼足),内底与外口沿均有一凹弦纹。青釉肥厚,有漏釉现象,造型规整,有东汉碗之遗风。高4.5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4.5厘米。
2005年忠县出土。敛口,圆鼓腹,平足。釉色青黄,内外满釉。口沿下一凹弦纹,釉匀闪光。高4.8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7.2厘米。此外,2002年涪陵出土青瓷碗,内满釉,外半釉,这种类型的碗在峡区出土尤多。高4.2厘米,口径8.4厘米,足径8.4厘米。
(四)贮盛器
1.青釉点褐彩盘口壶
2002年出土于万州(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发掘)。盘口,束颈,圆鼓腹,平底。盘、肩部饰有随手点染不规则的褐彩斑点。肩作四扁牛鼻形泥耳,釉色青黄不匀,下腹无釉。高25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2厘米。这类盘口壶,在湖北秭归柳林溪、巴东太极图墓群,奉节上关遗址中都有发现,于肩上饰斜方格纹或二方连续回纹等王凤竹、周国平主编:《秭归柳林溪》,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238页。厦门大学、巴东县博物馆:《巴东太极墓群2005年发掘报告》,载《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卷四,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奉节上关遗址发掘简报》,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6页。
2.青釉盘口四系壶
2005年出土于涪陵蔺市。盘口,短颈,溜肩,深圆鼓腹,平底。上肩略鼓凸,下肩饰一凹弦纹,于弦纹下作四对称扁拱形耳。釉色青黄,下腹无釉,胎灰白,造型端庄。高29厘米,口径15.6厘米,底径15.6厘米。这类造型的青釉壶,在秭归何家坪、巴东黎家沱等遗址均有出土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秭归何家坪遗址发掘简报》,山东大学考古系:《巴东黎家沱遗址发掘简报》等。均载《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卷一,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第586页。
3.青釉六系盘口壶
2003年万州出土。盘口,短颈,深圆腹,平底,全身无纹饰,仅盘沿外壁作二凹弦纹。肩作等距六扁拱泥条耳。釉色青黄,下腹无釉。高38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17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