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恐惧,是幼儿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因为恐惧,见到陌生人就特别紧张;因为恐惧,不要去理发;他们恐惧黑暗、恐惧孤独、恐惧大灰狼,恐惧自己想象出来的各种鬼怪……
怎么才能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呢?绘本《走开,绿色的大怪物》或许可以帮忙。
有个小女孩一早醒来对妈妈说:“我梦到一个大怪物,它要吃了我,我害怕极了!”。妈妈当时就想到了一本书《走开,绿色的大怪物》。这就是一本帮助孩子驱散恐惧的绘本。
这本书的文字很简单,没有什么文字。打开每一页,绿色大怪物都会有一个与形状和色彩有关的变化:黄色大眼睛、绿色鼻子、血盆大口、鲨鱼般的牙齿。巨大的绿色怪物就这样出现了,然后又走开。
小女孩捧着它,很快就被封面上的镭射效果所吸引。于是母女两个用手指一个字一个字的开始读出来。开始阅读时,怪物的每一次变化,都会让那个小女孩惊奇不已。她等不及妈妈读完字,就准备翻下一页来看。没一会就读完了,小女孩却让妈妈再读几遍。睡觉前,妈妈问她:“你还害怕大怪物吗?”女儿笑着说:“不害怕啦!我说可以时,它才能回来呢!”
一本好的图画书就把小女孩的恐惧全都赶跑了。而且,是由她自己赶走的。正如书评里讲到的“一方面,怪物因为形体特征的怪异而引起孩子的恐惧;另一方面,怪物又因为是新奇有趣的事物而让孩子试图亲近。这很像我们听鬼故事的心理,既害怕,又想听。”
读绘本是解决情绪问题的非常好的办法。用讲故事的形式,帮孩子换个角度,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他害怕的东西,他(她)就不会那么紧张了。再比如《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
从前,有一片黑黑、黑黑的荒野。
荒野上,有一片黑黑、黑黑的树林。
树林里,有一座黑黑、黑黑的房子。
房子的正面,有一扇黑黑、黑黑的门。
门后面,有一个黑黑、黑黑的厅。
厅里面,有一段黑黑、黑黑的楼梯。
楼梯上面,有一条黑黑、黑黑的走廊。
走廊的尽头,有一块黑黑、黑黑的帘子。
帘子后面,有一个黑黑、黑黑的房间。
房间里面,有一个黑黑、黑黑的橱柜。
橱柜里,有一个黑黑、黑黑的角落。
角落里,有一个黑黑、黑黑的盒子。
盒子里,有……
到底是什么?在这种氛围下,孩子再一次体会到了恐惧的情绪。在谜底揭晓的一瞬间发现,盒子里居然是一只小老鼠!本来一路上提心吊胆、神经绷得紧紧的孩子,在看到这个结尾后会长长地舒上一口气,然后情不自禁地笑出声音来。笑过之后,孩子心里就种下了这样的想法:原来看似恐惧的东西也不过如此啊!这个时候,不妨给孩子更多的引导:告诉他们,害怕是正常的。爸爸妈妈也会害怕。不过,看起来害怕的东西,有可能也就是只小小的老鼠而已。说不定你在害怕它的同时,它更害怕你呢!
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思维是教育的基础。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更看不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比如,有的孩子会不断地把沙子舀进小桶里,往下压实,再倒出来。还有的孩子喜欢把手中的娃娃举得尽可能高,然后再把娃娃从垂直的高度往地板上坠下来。在持续两个多月里,他会不断地重复这样的动作。在这段期间,手里有其他的玩具时,他也会这样做。这种反复出现的各式各样的行为模式到底反映了幼儿什么样的认知兴趣?体现了幼儿在理解周围世界上做着如何的努力呢?
研究者们总结出多种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关的行为模式,每一类幼儿行为的背后都有与之相关的幼儿认知内涵。这项研究就是要寻找幼儿自发思维与行为的共性与发展顺序。比如上面提到的幼儿,为什么会不断地把沙子舀到小桶里,压实了,再倒掉?这种行为就是覆盖和容纳这一模式的反映,表现了幼儿对空间概念的兴趣和理解。幼儿把某一样东西放进一个容器里,或把一件东西塞进另一个物体里,很多的行为都表达了幼儿对类似的概念或对这种行为的能力感兴趣。那个把玩具娃娃举高用坠下的孩子,其实是在探究物体的高度,体验与之相关的下坠的感觉,正如孩子们在淘气城里面经常玩的“蹦蹦床”时所体验到的,这就是动态垂直模式的表现形式。这些行为模式可以转换成我们比较熟悉的语言概念,如上、下、动、静、里、外、显、隐、大、小、来、去等。幼儿的认知过程就融合在包涵这些概念的活动中。
当我们与孩子同在的时候,我们不仅会看见孩子眼中的世界,同时也会见到孩子内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