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 冬
我国有多少国宝流失海外,数据至今都未能得以理清。此前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一千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国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一百余万件,精品达几十万件,流失的文物大多数藏于民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是:在四十七个国家的二百多家博物馆中共有中国文物一百六十四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也有馆藏数量的十倍之多。
国家文物局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中国目前就流失海外文物的数量而言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媒体及网络上流传的说法并不可靠。
据工作人员讲,他们曾向发布这些数字的单位进行查证,但这些部门均表示自己没有公布过这些数字。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职责之一是“搜集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有关资料,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但由于资金、技术及人力等方面的原因,数据库至今没有完成。
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齐东方说,流失海外文物的数量是很难统计的,仅就海外一些大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而言,数量也是无法统计的。一方面原因是这些海外大博物馆的库房数量不对外公布,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博物馆文物尚未整理,他们可能自己都不清楚文物的数量。
无论具体数字是多少,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一千万件,业界已经达到共识。这一千多万件“海外藏文物”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法、绘画、瓷器、陶器、雕塑、铜像等各类珍品。
流失文物应该是指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后至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
在当下的海外民间文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则来自走私。最近几年文物走私情况未见好转,走私已经形成了“一条龙”作业。陕西、山西、河南等几个文物主要省份,有的东西第一天挖出来,第三天就到了香港。
目前实现流失文物回归主要有依法索回、国家购买、民间购买及捐赠等方式。回购是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但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在资金的运作上都显得捉襟见肘。几年前,一件五代时期钱王手简的下半卷在纽约拍卖市场上露面,浙江省博物馆想要购藏与馆藏的上半卷合为一体,但最终因财力所限未能“夺回”。
为了抢救流失散文物,从二○○二年起,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了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资金,每年拨付五千万元人民币用于征集流失海外文物,当年就动用经费中的二千九百九十万元人民币,购回流失文物精品宋代米芾手书《研山铭》,成为专项资金的开山之作。但由于资金有限,现阶段中国只能收购少量有代表性的、文物艺术价值极高的珍品,大量文物仍无力收购。在文物无价的国际流通市场,五千万元人民币如同杯水车薪。
近年来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花费二亿多元人民币回收了二百零四件文物。据此计算,回收一千万件就至少需要十万亿元人民币。但国家文物局每年的博物馆征集经费总共不过一百万元,中国现有各级文物部门所属的博物馆约一千二百家,一些国家级博物馆一年也只有少量可怜的几十万元征集费,省级博物馆仅有几万元,这样的经费,连一件像样的明清官窑瓷器都买不到。
流散在海外民间的文物通过回购有可能回流,但文物一旦进入国外博物馆,就很难再追回来。依法讨还,因为可能牵涉遗留历史问题或别国法律限制而变得十分困难。
仅有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出口文化财产和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这两个国际公约,又因其本身的不完善,使得讨还难上加难。
虽然众所周知,中国的很多珍贵历史文物是战争期间流出国门的,但界定一件中国文物的来历合法与否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二○○二年,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十八家欧美博物馆联合发表声明,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原属国。台湾《中国时报》引述英国大英博物馆副馆长帕奈特的话说,大英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都是以合法方式取得的,因此不会轻易忍痛割爱,不会退回所谓原属国。
让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家,应该说是一件令人称颂的公益事业,但因有些政策不配套,有的民众不理解,一些国宝的回家之路仍然曲折。二○○○年,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德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将四件一八六○年被英法联军掠夺出境的圆明园文物十二生肖中的猪首、牛首、猴首及虎首公开拍卖。北京保利集团和北京市文物公司参加竞拍,以高价买回流失文物,虽然结束了国宝流落异国的生涯,但由于成交价过高,一度引起非议。
值得关注的是,来自国内的民间买家则十分活跃,不少藏家愿意花大价钱买好东西,特别是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在各类拍卖会上,国内的企业家们出手之迅速、之大方,让外国人都自叹不如。此前有报道说,浙江慈溪徐龙食品集团仅二○○四年就三赴海外,购回价值三千多万元的中国文物;而一位专门收藏东汉青铜镜的民营企业家,已拥有镜子四百多块,超过了国内任何一家博物馆。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和中国历代大收藏家相比,新兴的文物收藏者中,很多人文化底蕴不够,为鉴赏而收购文物者寡,为积累财富甚至炫耀财富而收藏者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