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民常常在牛市的时候头脑发热,疯狂追捧市场,而最后的结果却是被牢牢套住,损失惨重。那么,面对牛市的时候,到底应当如何正确应对呢?
巴菲特的牛市策略1968 年,美国股票的交易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日平均成交量达到了1300 万股,比1967 年的最高纪录还要多30%。股票交易所被大量的买卖单据忙得喘不过气来,这在它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而且如此这般持续了许多天。在1968 年12 月,道· 琼斯指数爬升到990 点,1969 年又升到1000 点以上。
在1969 年5 月,巴菲特担心自己陷入对苦难不幸的哀叹,同时也担心所得的赢利付之东流,他最终拿定了主意,作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决定,宣布解散他的私募基金。
当市场正在牛市的高潮中时,他却宣布退出:“我无法适应这种市场环境,同时我也不希望试图去参加一种我不理解的游戏而使自己像样的业绩遭到损害。
事实证明巴菲特的决定是无比明智的。到1970 年5 月,股票交易所的平均每一种股票都比1969 年初下降50%。
巴菲特第二次碰到大牛市,他的选择是卖出大部分股票。
1972 年,美国股市又是一个大牛市,股价大幅上涨。当时几乎所有投资基金都集中投资到一群市值规模大的、企业声名显赫的成长股上,如施乐、柯达、宝丽来、雅芳和得克萨斯仪器等,它们被称为“漂亮50 股”,平均市盈率上涨到天文数字般的80 倍。
由于股价太高,巴菲特无法买到股价合理的股票,非常苦恼。1972 年时,伯克希尔公司证券组合资产规模有1 亿多美元,巴菲特却大量抛出股票,只保留了16% 的资金投资于股票,把84% 的资金都投资于债券。
1973 年,“漂亮50 股”的股价大幅下跌,道· 琼斯指数也不断回落,市场摇摇欲坠。那些1969 年上市的公司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股票市值跌了一半。
1974 年10 月初,道· 琼斯指数从1000 点狂跌到580 点,美国几乎每只股票的市盈率都是个位数,这在华尔街非常少见,没有人想再继续持有股票,每个人都在抛售股票。
在市场一片悲观声中巴菲特却高声欢呼。他在接受《福布斯》的记者访问时说:
“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投资的时候到了。
巴菲特上一次碰到大牛市是1999 年,标准普尔500 指数上涨21%,而巴菲特却亏损20% ,不但输给了市场,而且输得非常惨,相差41%,这是巴菲特40 多年间业绩最差的一年。
从1995 年到1999 年美国股市上涨近150%,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最重要的推动力是网络和高科技股票的猛涨。而巴菲特却拒绝投资高科技股票,继续坚决持有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等传统行业公司股票,结果在1999 年牛市达到最高峰时大败给市场。
但巴菲特不为所动:“1999 年我们的股票投资组合几乎没有什么变动。这一年有几家我们重仓拥有的公司经营业绩十分令人失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这些公司拥有十分出众的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能够长期持续保持,而这种特质是取得长期良好投资业绩的保证。偶尔有些时候我和芒格相信,我们可以分辨出一家公司到底有没有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起码是无法百分之百断定。这正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投资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原因。尽管我们也同意高科技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将会改变整个社会这种普遍观点。但在投资中我们根本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没有能力判断出,在高科技行业中,到底是哪些公司拥有真正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1999 年度大会上,股东们纷纷指责巴菲特,几乎所有的报刊传媒都说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过时了,但巴菲特仍然不为所动。
其实巴菲特早在伯克希尔1986 年,报中就清楚地表达了他对大牛市的看法:“还有什么比参与一场牛市更令人振奋的,在牛市中公司股东得到的回报变得与公司本身缓慢增长的业绩完全脱节。然而,不幸的是,股票价格绝对不可能无限期地超出公司本身的价值。实际上由于股票持有者频繁地买进卖出以及他们承担的投资管理成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总体的投资回报必定低于他们所拥有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如果美国公司总体上实现约12% 的年净资产收益,那么投资者最终的收益必定低得多。牛市能使数学定律黯淡无光,但却不能废除它们。
结果证明,股神巴菲特是正确的。
2000
2003 年,三年美国股市大跌9.1%、11.9%、22.1%,累计跌幅超过一半,而同期巴菲特业绩却上涨30% 以上。
人们不得不佩服巴菲特的长远眼光,也不得不承认长期而言价值投资策略能够战胜市场。
因为大牛市不可能一直持续,过高的股价最终必然回归于价值。
要知道如何正确应对大牛市,请牢记巴菲特与众不同的投资信条:“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巴菲特投资四原则巴菲特的四大投资决策原则,是巴菲特投资思想的核心构成。尤其是当你面对市场上令你眼花缭乱的上千只股票时,四大投资决策原则可以让你化繁为简,迅速找到你想要的投资对象或题材。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掌握了前面所讲述的巴菲特的分析手段。
企业原则:关注企业本身的三个基本特性:
特征1 :该企业是否简单且易于了解?
特征2 :该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是否稳定?
特征3 :该企业长期发展的远景是否被看好?
巴菲特认为,投资人在财务上的成功和他对自己所做的投资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巴菲特也只在他了解的范围内选择企业,他对所投资的企业一直有高度的了解。投资人并不需要做对很多事情,重要的是不犯大的过错。在巴菲特的经验里,以一些平凡的方法就能够得到平均以上的投资成果。
管理原则:高级主管必须展现出来的三个重要特质:
特质1 :管理阶层是否理性?
特质2 :整个管理阶层对股东是否坦白?
特质3 :管理阶层是否能够对抗“法人机构的盲从行为”?
管理人员把自己看成是公司负责人,不会忘了公司最主要的目标——增加股东持股的价值,同时他们会为了进一步达成这个目标作出理性的决定。巴菲特对于那些能看重自己的责任,完整而翔实地向股东公开所有营运状况,而不盲目追随别人的管理人才,抱着极为敬佩的态度。
分配公司的资本是最重要的经营行为,因为一段时间之后,资本的分配将决定股东股权的价值。根据巴菲特的观点,决定如何处理公司的盈余(转投资或者是分股利给股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课题。巴菲特极为看重那些完整且翔实报告公司营运状况的管理人,尤其尊敬那些不会隐瞒公司营运状况的管理者。
财务原则:公司必须依循的四项重要财务政策:
第一条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股东权益报酬率,而不是每股收益上。
第二条是计算“股东收益”,得出正确的价值。
第三条是寻求拥有高利润的公司。
第四条是公司每保留1 元钱的盈余,都要确实转换成1 元钱的市场价值。
这些原则并不复杂,但只有少数企业能够真正做到,投资者需要做的就是认真细致地将它们找出来。
巴菲特认为,好的企业应该能够不靠举债就可以赚取不错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对于那些必须借由相当程度的负债才能达成良好股东权益报酬率的公司,应该抱持怀疑的态度。巴菲特提出警告:会计上的每股盈余只是评估企业经济价值的起点,绝不是终点;并非所有的盈余都代表相同的意义。
市场原则:相关的两个成本指导方针:
第一个方针是企业的内在价值如何。
第二个方针是是否可以在企业的股价远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进该企业的股票。
投资人应该衡量两项因素:这家公司是否有好的内在价值,以及现在是否为购买的好时机。如果企业简单且能了解并拥有稳定的盈余,巴菲特就能够以适度的确定性来决定未来的现金流量,接着就是应由贴现率将其折现(巴菲特使用的贴现率,是美国政府的长期债券利率)。巴菲特拒绝购买那些具有负债问题的公司,将注意力集中在盈余稳定且可预测的公司上。他将确定性看得很重。他认为,何为风险?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巴菲特强调做到这些还不能保证成功。如何才能保证成功呢?首先,须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同时公司必须符合他对企业的期望。巴菲特指出,如果犯错则是因为下面三个因素出了问题:所支付的价格;所参与的经营管理;企业未来的经济状况。
他指出,错误最常发生在第三个因素上。不但要辨认出可以赚得高于平均收益的公司,还可以在价格远低于其实质价值时购买这些企业。只要企业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充满希望并令人满意,或管理者能胜任其职务而且诚实,同时市场价格也没有高估此企业,那么应该很高兴地长期持有该股票。
投资人和企业家应该以同样的方法来观察一家公司,因为他们实际上想要的东西是相同的,企业家希望买下整个公司,而投资人希望购买公司部分的股票。如果你问一个企业家,当他购买一家公司的时候,他所想要的是什么,答案经常是:这家企业能产生多少现金?公司的价值和它的现金产生能力之间有直接的关联,理论上,企业家与投资人为了要获利,应该要注意到相同的变量。
巴菲特相信使用短期价格来判断一家公司的成功与否是愚蠢的,取而代之他要公司向他报告因经济实力成长所获得的价值。一年他只固定检查一次以下几个变量:初始的股东权益报酬率;营运毛利、负债水平与资本支出的变化;该公司现金产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