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用心良苦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在建兴三年十二月回到成都。回来以前,他下令把益州郡改称为建宁郡。益州本是一个州,而益州又一直是一个郡,益州之内的一郡,很混淆不清。诸葛亮索性把益州郡的郡名改了,这虽是一件小事,却十分要紧,也显示出了诸葛亮注重“正名”的重要性,的确是一位大才。

  而且,在其流芳百世的著作《出师表》中,诸葛亮又一次体现出他对名分的重视程度。古人讲究名正则言顺,出师有名,才会得到民众的响应,也才会马到成功。这是蜀汉集团最大的“人和”优势之所在。所以,诸葛丞相一定要在《出师表》中再次正名,正北伐之名。

  建兴四年,诸葛亮在表面上没有什么举动,而在实际上用全力作大举北伐的准备。他一共准备了十万人的军粮、军服与刀矛、盾牌、弓箭、箭头。在这一年,他还命令驻防永安城的李严,移驻江州(重庆),叫李严在江州建筑了一座大城(永安城,改由一位次要的将领陈到负责防守)。

  到了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冬天,诸葛亮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

  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这篇语重心长、饱含深情的《出师表》,不仅感动了后主刘禅,而且也感动了千百年以来世世代代人,使得他们也成为忠臣义士。在表中,诸葛亮劝刘禅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奖赏有功之臣、严罚有罪之人;尤其要把宫内的人员与丞相府中的人员一视同仁,不可稍分彼此,在赏罚上有所异同。他保证宫中的侍中侍郎等官郭攸之、费祎、董允,与专管军政的将军向宠,都很有能力而且可靠;丞相府的留府长史张裔与参军蒋琬,也是“忠良死节”之臣,建议后主对他们加以完全信任。

  诸葛亮在北伐前要上这道表章给刘禅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是在出征之前安排好后方的事宜。其中,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后主刘禅。在这次出师时,后主刘禅只有20岁,少不更事,还不懂得治理政事。而且,他这个年纪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又身居帝位,如果身边出现了佞臣,又没有压得住的人在旁边坐镇,是最容易被误导,从而走上歧途的。“远小人”这句话并非空发,当时后主的确是宠信宦官黄皓,诸葛亮早有察觉,只是他在《出师表》内并没有直指谁是小人。因为诸葛亮在指出了宫中可以信任的贤臣的同时,已杜绝了小人亲近后主的机会。而且通常“小人”在君主的眼中并不认为他们是“小人”,诸葛亮知道如果直指出宫中的小人,反会招致小人在他出师北伐后,造谣中伤,使后主对他有成见。诸葛亮领兵北伐,如果前方吃紧的时候,国内政局又出现波澜,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后主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北伐。

  第二,是阐述关于出兵北伐的理由,为其正名。诸葛亮的这番良苦用心不仅是为了在北伐时能够更多地获得中原地区有识之士的响应(第一次北伐时,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民果然举郡来降);还为了增强蜀汉集团内部的凝聚力,使得益州上下一心,全力投身到统一大业中去。

  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当初跟随刘备进川的荆州派的战略决策。其实,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特别是原来益州本土的官员,大多数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诸葛亮没有重提这种争论,使得问题激化,而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并未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文中十三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这样发自肺腑的感言既能打动后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使得蜀汉政权内部团结,避免不必要的内耗,为实现同一个伟大的目标而齐心协力。

  可以说,促使孔明写出这流传千古的《出师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促使蜀汉政权内部的团结,保证上下一心,为全力北伐做好准备。否则,万一他远征在外,后院起火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生活中的事常常是这样:掣肘时,易事难为;携手处,难事可成。

  生活中的那些“螃蟹们”,因为嫉妒和私利作祟,不仅惧怕竞争,甚至憎恨竞争。一旦看到有比自己强的竞争者出现,就千方百计地拆台阶、穿小鞋,可谓竭尽倾轧之能事。其目的不外乎一条:我不行,你也别行;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于是,有多少发明创造的才智,就这样在无声中被内耗掉;有多少贤能,就这样被埋没在默默无闻之境;有多少“千里马”就这样老死于槽枥之间。

  而那些可歌可泣的“蚂蚁们”却是显得如此的伟大。抱成团滚过火球时,固然会有一些同胞会逝去,但这一抱,却是与命运的抗争,是力量的凝聚,是以团结协作的方式,共渡难关、拯救大多数的伟大壮举。没有这么一抱,蚂蚁们必将全部葬身于火海;抱成一团,它们的精诚团结却使得整个群体得以延续。

  武侯作《出师表》也是为了防止朝中的“螃蟹”横行,使原本就弱小的西蜀国力在内部倾轧中消耗殆尽;也是为了上下一心,使蜀汉政权能够延续壮大起来。

  将相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

  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手下的人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

  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互相攻击,像老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未敢攻赵。

  插向自己的刀

  一家公司招聘职员,最后要从三位应聘人员中选出两个。他们给出的题目是这样的:

  假如你们三个人一起去沙漠探险,在返回的半途中,车子抛锚了,这时,你们只能选择四样东西随身带着。你会选什么?这些东西分别是:镜子、刀、帐篷、水、火柴、绳子、指南针。而其中帐篷只能住两个人,水也只有一瓶矿泉水。

  第一位应聘者选的是:刀、帐篷、水、火柴。

  面试经理问他,为什么你第一个就要选刀?

  他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帐篷只够两个人睡,水只有一瓶,万一有人为了争夺生存机会想害我呢?所以,我把刀拿到手,也就等于把所有主动权控制在了手中。”

  第二位选的四样物品是:水、帐篷、火柴、绳子。

  他解释说:“水是必需品,虽然只够两个人喝,但可以省着点,相信也能够三个人一起坚持到最后;帐篷虽然只能容纳两个人睡,但是可以三个人轮换着来休息;火柴也是路上必不可少的;而绳子可以用来把三个人绑在一起,这样在风沙很大目不见物的时候,就不会失散了。”

  最后一位的选择是:镜子、水、帐篷、指南针。他的理由是“镜子能反射阳光,引起其他沙漠旅行者的注意;而指南针能让自己把握方向,不至于迷路。”

  最后,第一位应聘者被淘汰出局。

  现在的企业都在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而第一位应聘者在紧要关头,只顾自己,把团队里的同伴都当成假想敌。当他选择了那把刀来防备别人、甚至准备在关键时刻把它插向同伴的胸膛的时候,实际上,他是把那刀先插向了自己。

  罗马人如何看待攘外必先安内

  公元前216年,罗马城突然与在坎尼作战的8个联合军团失去了联系。这些部队总共有8万步兵和6千骑兵组成,他们正在与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部队进行西方历史上一场经典的战役——坎尼战役。

  时间的沙漏一点点儿地逝去,市民在未知的恐慌和不祥的预感下坐立不安。虽然前方的执政官有指挥作战的全权,但是他们无论胜负,总是会向元老院进行日常汇报的,失去联系的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元老院派出探马四下打探消息,罗马建城以来最大的军队到底怎么了?

  探马们所带回的片段消息都是相当悲观的,将它们拼凑到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就是“绝望”两字。元老院终于知道了那空前的惨剧:那不是一场战斗的失利,而是全军覆没的惨败。罗马的8万大军有7万人死于非命,执政官鲍路斯和军团将校全部阵亡,指挥决战的统帅瓦罗率残部逃跑。而迦太基军队总共只损失了6000人。一时间,汉尼拔的名字像撒旦一般传遍全城。

  罗马城内,无论是市民还是贵族闻讯后个个如遭五雷轰顶,呆若木鸡。谁能够相信优秀的罗马军团在占有压倒多数的情况下会全军覆灭呢?!这意味着罗马城内几乎每家都有人阵亡,而且这是在意大利一带罗马的唯一军队,他们的覆灭也就意味着在罗马没有任何军队可以阻挡汉尼拔,两者之间的距离骑兵只需四五天,汉尼拔军队随时都可能出现在罗马城外。悲痛、恐慌、绝望的情绪迅速地在城内蔓延,其中有一些受到希腊奢华文化熏陶的年轻贵族甚至开始酝酿逃亡海外,以避战火。

  越是危急的考验,就越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品质。罗马的人民在这个空前未有的危急关头,开始展现出他们借以傲视整个欧洲大陆数百年的真正力量。创造了罗马体制和法律的罗马人民,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示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坚强意志:任何灾难在这个意志面前都微不足道,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在这种意志面前都会震撼不已。让我们先看看罗马元老院的应对策略。

  当惨剧的消息得到确认,国务官立刻召开了元老院议会。费边·马克西姆提议继续派出探马不间断地打探执政官的生死消息,监视汉尼拔的动向。同时元老院作出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决议:

  禁止任何人提及“和平”“和谈”“议和”这样的字眼;

  所有阵亡家属的举哀期一律从习惯的一年缩短为30天,无论贵族平民,不得例外;

  禁止妇女在公共场所悲伤流泪;

  禁止任何阵亡家属的哭声传出门外;

  任何人得到有关坎尼战役的消息必须首先通知国务官或元老院,不得擅自流传;

  指定独裁官:由于执政官的生死不明,元老院指定由Q·费边担任独裁官;

  紧急征召17岁以上的所有役龄市民组成罗马城守备军勉强组成了四个军团,一千骑兵;

  面对兵员的缺乏,罗马政府出钱从市民手中赎买奴隶8000人和征召在押罪犯4000人充当兵役,形成两个军团;

  调回在奥斯提亚待命的海军两个军团协防罗马;

  所有军队和市民立刻开始加固城墙,进入战争状态。

  当时的罗马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团体,平民和贵族的争执一直贯穿着整个共和时代,有时甚至是相当激烈的。在罗马的这个危急关头,平民会议作出的决定也是令人拍案感叹的:停止一切与元老院的对抗和争执,合力对抗汉尼拔。就连其中比较激进的民主派势力也毫不犹豫地表示冻结一切与元老院的对抗行为。

  罗马人团结一心,一致对外的行为终于收到了成效。汉尼拔见无机可乘,急切之间攻不下罗马城,自己的部队又是远离本土,孤军深入,不能持久作战,只能退兵了。罗马城终于保住了。

  古往今来,任何国家民族都会有不同的利益团体,他们都会进行不间断的争论甚至抗争。对立的利益团体在外压面前能够同心合力是一个民族能否战胜危机的重要指标。如果相对立的利益团体没有对对方的宽容能力,斗争往往是你死我活的拼杀,在外辱面前依旧不能停止。

  坚固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打破,但聪明的古罗马人没有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深知,只有在共存的前提下他们才有可能去做其他事,攘外的前提是“安内”,“安内”就是要保持内部团结一致。所以,趁着外敌的入侵而夺取最大利益的内斗事件没有在两千多年前的罗马发生。罗马之所以能够强大的原因,也由此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螃蟹和蚂蚁——内部团结的动物故事

  生活在海边的人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几只螃蟹从海里游到岸边,其中一只也许是想到岸上体验一下水族以外世界生活的滋味,只见它努力地往堤岸上爬,可无论它怎样执著、坚毅,却始终爬不到岸上去。这倒不是因为这只螃蟹不会选择路线,也不是因为它动作笨拙,而是它的同伴们不容许它爬上去。你看每当那只螃蟹企图爬离水面,将要爬上堤岸的时候,别的螃蟹就会争相拖住它的后腿,把它重新拖回到海里。人们也偶尔会看到一些爬上岸的螃蟹,但不用说,它们一定是单独行动才上来的。

  在南美洲的草原上,有一种动物却演绎出迥然不同的故事:酷热的天气,山坡上的草丛突然起火。无数蚂蚁被熊熊大火逼得节节后退,火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渐渐地蚂蚁似乎无路可走了。然而,就在这时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紧紧地抱成一团,很快就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滚动着冲向火海。尽管蚁球很快就被烧成了火球,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一些居于火球外围的蚂蚁被烧死了,但更多的蚂蚁却绝处逢生。

  上述螃蟹的“拖后腿”,足以令某些人感到汗颜;蚂蚁的“抱成团”则抱出了值得人类学习、效法的伟大。人们如果能常将螃蟹的“拖后腿”与蚂蚁的“抱成团”所造成的后果对照起来好好想一想,必定会悟出许多处世的准则。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