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出自《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蜀地卓氏的祖先是赵国人,靠冶炼铁器致富。秦国打败赵国的时候,要迁徙卓氏,卓氏被掳掠,只有他们夫妻两人推着车子,走到迁徙地点。许多同时被迁徙的人稍有多余的钱财,便争着送给官吏,希望迁徙到近处,结果迁在葭萌。只有卓氏说:“葭萌地方狭小,土地瘠薄,我听说汶山下面有肥沃的田野,地里长着形状像蹲伏的鸱鸟的大芋头,人到死也不会挨饿。那里的百姓喜欢交易,容易做买卖。”于是就要求迁到远处。结果把卓氏迁移到临邛,他非常高兴,就在有铁矿的山里冶铁,筹划计算,财势压倒了当地的居民,富有到奴仆多达一千人。
卓氏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因为害怕辛苦就近安居,而是选择了比较远的适宜安居乐业的临邛,他为之“大喜”,后来果然依靠勤劳大富。这说明了卓氏具有远见,能根据形势选择合适的环境,而不只顾眼前的利益。
与人交往不仅仅就是一个多听、多看的过程。《中庸》上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要人们要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要学习,要有疑问,要考虑,要分辨,要实行,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避免为世俗束缚,也就避免了自我束缚。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的确,世间的许多时候,不是“糊涂”就可以看穿和解决的。郑板桥有一次看事走眼,恰恰不是他装糊涂的时候。当时,扬州有一个盐商叫王德仁。做生意赚了不少的钱,是当时扬州有名的大款。有钱了就相信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到,这位大款就决定去买一幅郑板桥的画。可是画到是买来了,但画竟然没有郑板桥的题款。大款当然很生气:“好你个郑板桥,跟我玩大腕,看我怎么收拾你!”
郑板桥是个食肉主义者,尤其爱吃狗肉。当时谁想要他的画,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他吃够肉。有喷香的狗肉招待,他就喜欢得不得了,全不知别人是想得到他的画。大款王德仁知道这个消息后,高兴的差点蹦起来,妙计上心。
这一天,郑板桥觉得无聊,就出去散散心,来到一处,已经中午了,肚子也已经饿得直叫了,可四下看看竟没有吃饭的地方。就在这个时候,忽然听到悠扬的琴声从远处传来,郑板桥循声寻去,发现前面有一片竹林,竹林中有两三间茅舍。他走到茅舍近前,一股肉香扑鼻而来。茅屋里有一位老者,须眉皆白,正襟危坐的弹琴,旁边有一小童正在烧狗肉。
郑板桥一见是自己心爱的狗肉,当下馋得不得了。他对老者说:“老先生也喜欢吃狗肉吗?”老者笑着说:“世间百味,惟有狗肉最佳,看来你也是个知味者。”郑板桥笑着说:“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什么比狗肉更好吃的东西了。”老者说:“太好了,我正愁着没人和我一起饮酒赏景,咱俩也算有缘,就留下来吧。”于是,郑板桥和老者边吃边喝,不亦乐乎。
郑板桥说:“老人家,你这屋子空荡荡的,怎么不挂些字画呢?”老者说:“唉!现在的画家都是为了赚钱,画得东西都是世俗的东西。听说城内有个郑板桥,人品不俗,书画也不俗,要是能有他的一幅画,老朽这一生就没白走这一遭了。”郑板桥一听老者这样的赞扬他,再加上多喝了两杯,不由自主地说:“您老信不信,您眼前的这个人就是郑板桥。”老者立刻站起来,一把握住郑板桥的手,激动的差点眼泪都掉下来,说:“哎呀!真是我老眼昏花,有眼不识泰山了啊!得罪,得罪!”
接下来,郑板桥当着老者的面画了幅画。老人说:“贱字‘昌义’,请先生题个款,也不枉今天一面之缘啊。”郑板桥一愣:“‘昌义’不是盐商王德仁的字吗?老人家怎么和他同字呢?”老者说:“我取名号时,他还没出生呢,是他与我相同,况且天下同字之人太多了。”郑板桥觉得有理,就在画上写了自己的名字。
第二天,老郑越想越不劲,于是就派人去大款王德仁家打听。仆人回来说,王德仁将您的画悬在中堂,正在发柬请客呢。老郑听后一拍脑袋,大呼“上当”。
可见,人想糊涂的时候不一定就能糊涂,不想糊涂的时候,他还照样犯糊涂。所以一个人想避免自我束缚,就要在与人交往中多听、多看,多问几个为什么,若不然,自己都还不明白怎么回事,错误就来了,悔恨也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