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与陈留阮籍、籍兄子咸、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琅邪王戎、沛国刘伶特相友善,号竹林七贤。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
阮籍为步兵校尉,其母卒,籍方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毁瘠骨立。居丧,饮酒无异平日。司隶校尉何曾恶之,面质籍于司马昭座曰:“卿,纵情、背礼、败欲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谓昭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何以训人!宜摈之四裔,无令污染华夏。”诏爱籍才,常拥护之。曾,夔之子也。刘令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曰:“死便埋我。”当时士大夫皆以为贤,争慕效之,谓之放达。钟会方有宠于司马昭,闻嵇康名而造之,康箕踞而锻,不为之礼。会将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遂深衔之。山涛为吏部郎,举康自代;康与涛书,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昭闻而怒之。康与东平吕安亲善,安兄巽诬安不孝,康为证其不然。会因谮“康尝欲助丘俭,且安、康有盛名于世,而言论放荡,害时乱教,宜因此除之。”昭遂杀安及康。康尝诣隐者汲郡孙登,登曰:“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司马氏夺取政权以后,大搞高压政治,不与他们合作的人就要受迫害。
当时有些文人不愿意投靠司马氏集团,却又不敢跟它进行斗争,他们感到苦闷和恐惧,就采取了消极反抗的办法。他们经常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寄情山水,饮酒赋诗,并且故意不拘形迹,披头散发,衣冠不整,表示蔑视权贵,不同凡俗。这些人的典型代表被称为“竹林七贤”。这七个人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七人当中,为首的阮籍和嵇康,诗文多有佳作。
阮籍性情豪放,脾气古怪。他不满意现实,经常用酒来麻醉自己,喝醉了,就跑到山野荒林去长啸,发泄胸中的闷气。人们不了解他的心情,背地里都说他是发痴。其实阮籍并不痴,他很有政治才能。曹魏末年,阮籍被任命为东平相,他骑着一头小毛驴去上任。到任后,他下令把衙门前面的屏障全部拆除,使衙门内外能够互相望得见,消除了老百姓怕衙门的心理,缩短了官民之间的距离。仅仅用了十天工夫,阮籍就把东平郡治理得秩序井然,显示了他那杰出的政治才能。
阮籍经常用酒来麻醉自己,是因为他还有一层想法,就是借酒醉来装糊涂,逃避司马氏对他的收买。有一次,司马昭替儿子司马炎向阮籍家求婚,阮籍不愿意把闺女嫁给司马氏家族,就故意喝得烂醉,装聋作哑,一直醉了六十多天,终于躲了过去。
阮籍对人会使用青白眼。对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封建卫道士,他就翻着白眼看他们;对像他自己一样反对封建礼教的人,就用青眼相待。他写过一篇《大人先生传》的文章,把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人比喻成躲在人们裤子缝里的虱子。
嵇康也是一个脾气很古怪的人。他长得一表人才,学识极其渊博,不但善于弹琴做诗,还很有力气,擅长打铁,算得上是个文武全才。嵇康看不起司马氏集团这一帮人,故意对他们冷嘲热讽,并且坚决拒绝司马氏集团的收买。有一次,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因羡慕嵇康的博学,带着他自己写的宣扬封建礼教的《四本论》,去向嵇康请教,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那天嵇康和向秀正好在大树底下打铁,他们两人远远地看到钟会来了,就互相使了个眼色,有意要奚落一下这个权贵。向秀使劲地拉风箱,嵇康挥臂举锤打铁,谁也没有看钟会一眼。钟会夹着文章站了一会儿,自觉没趣,只得灰溜溜地走了。嵇康在钟会要走的时候冷冷地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意思是说,想打听什么来的?见到了什么走了?钟会无可奈何地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意思是说,想听到应听到的而来,见到了所见到的才走。嵇康和向秀这样奚落钟会,是为了发泄对司马氏弄权的不满,也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是王戎,他比阮籍小二十岁。王戎从小就很聪明,六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到宣武场去玩耍。宣武场是士兵们操练的地方,在场地的一角用铁栅栏关着许多猛兽。关在铁栅栏里的猛兽看到去玩的人多了,就大声吼叫起来。正在玩耍的人们一听猛兽吼叫,不论大人小孩都吓得四散奔逃,独有小王戎一点也不害怕,他依旧站在铁栅栏前镇静地看着那些吼叫的猛兽。事后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害怕猛兽?”王戎回答说:“关在铁栅栏里的野兽,出不来,怕什么?”又有一次,王戎和一群小朋友在路边玩耍。路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了许多李子。小朋友们看见了,都争先恐后地爬到树上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站在那里看热闹,没有去摘。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说:“路边的树上还有那么多李子,准是苦李子。”那人不信,摘一个来尝,果然是苦李子。
后来,在司马氏集团的威胁利诱之下,“竹林七贤”也逐渐地分化,各奔前程去了。比如,山涛就被收买,做了司马氏政权的尚书吏部郎。他希望嵇康也出来做官,替司马氏集团效劳。嵇康坚决拒绝,还特地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在这封信中,嵇康痛骂山涛,怪他不该违背当初的志愿,做了司马氏手下的官,更不该想把别人也拉下水。嵇康表示自己决不同流合污,并且对司马氏统治下的虚伪、残酷的政治,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这封与山涛绝交的信中,嵇康虽然也表露了一种消极厌世的思想,但是总的来说,信的语言尖锐深刻,可以算得上是一篇痛快淋漓的好文章。
嵇康的无情揭露,对司马氏集团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司马氏知道对嵇康这样的人利诱不行,就决心要杀他。嵇康被逮捕下狱,关了一些日子,被押到洛阳东市去受刑。临死以前,嵇康要了一把琴,从容不迫地弹了一曲《广陵散》,曲调悠扬悲壮,使当时聚集在东市的三千多名太学生都为之落泪。他们请求司马氏集团赦免嵇康,让他到太学里去做老师。司马氏当然不会答应这种请求,还是把嵇康处决了。嵇康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
嵇康被杀以后不久,阮籍也病死了。“竹林七贤”中活着的,继山涛之后,其他四个人也先后做了司马氏集团的官,但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内心还是很痛苦的。后来,向秀从洛阳回家途中,路过嵇康在山阳(今河南省修武县东南)的旧居,怀念起当年的竹林之游,写了一篇《思旧赋》。赋写得很短,只有一百多个字,几乎是刚开头,就收了尾。因为心里有话却说不得,干脆把思旧之情埋在心底。
人要有自尊
自尊,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尊严。一个人只有先做到自我尊重,才能“推己及人”尊重别人。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现代人利欲泛滥,有很多人为了牟取私利,以牺牲自己做人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实质上,他们的种种做法完全玷污了做人的根本,是为人所不齿的。
中庸说“中立不倚”“正道直行”,都是在提醒人们不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丢弃自己做人的本质,要维护和坚守人性中“方”。自尊自爱,就是爱惜自己的名节,能够自尊自爱的人,就绝不会自轻自贱、自暴自弃,才能在社会上自全。爱护自己的身体就要保证身体不受到意外的伤害;爱护自己的德行就要修养自己的德行,而不至于丧失。这就是自尊自爱的人,就是以人格、尊严为重的人。
俗话说:“名节不亏”,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庄子说:“圣人体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庄子这里所说的完全是自爱自全的道理。
自尊的人是坦诚的人,不会为名利动心,即使是身处穷困,也不会丢弃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中庸》上说:“天所命令给予的是性,根据本性的规定行事是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外。”历史上的颜子一竹筒饭,一瓢水,以经典为枕,悠然自得。不懂得自尊自爱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春秋时期,宋国由子罕执掌大权。这时有人想讨好他,就私下送了一块美玉给他,但子罕不受。那个人就说,大人,这可是块难得一见的宝贝啊。子罕说:“你以玉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我要收下了你的宝贝,你我二人不都失去了自己的宝吗?”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明代有一个叫曹鼐的官员。有一次捕获一名女盗,两人共处一室,女盗以女色引诱他,而曹鼐不为所动,并写了一横幅“曹鼐不可”贴在墙上。可见,子罕和曹鼐二人都把自己的名节看得很重,绝不能为自己的私利而背弃尊严和人格。
面对当今社会上金钱、权力、美色等诱惑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妄没于势利,不诱惑于事态,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只要自觉地在心中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格“长城”,那么,任何的诱惑我们都可以战胜。
中庸思想希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变通,要灵活,但变通、灵活都得有个限度。如果做人没有人生准则,没有人格尊严,甚至是卑躬屈膝、摇摆不定,那还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吗?历史上有奴才、有汉奸,在别人看来,永远都只是一条哈巴狗,不可能像对待人一样对他的。想获得成功的人,就要立正自己,要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而不能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随波逐流。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两种人:一种人虽然有钱、有地位,但看上去就觉得不必重视;而另一种人,没有钱也没有地位,但你会觉得他不容轻侮。这就是差异,就是人格和尊严上的差异。后者,在于他们自尊自爱,看重自己的人格;而那些连人格都可以丢弃的人,就是不把自己当人,在别人眼里也只有贬低的份。一个人都不能尊重自己,又怎么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呢?所以,在社交处世中,人格尊严是永远不可丢失的。
许多人都会不自觉地找这样的借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认为在当今社会上没有人格尊严的大有人在,自己也是理所当然的,有这种思想的人,忘记了一句话:“出淤泥而不染。”这是多么严重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