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壬戌,魏帝禅位于晋;甲子,出舍于金墉城。太傅司马孚拜辞,执帝手,流涕欷不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丙寅,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丁卯,奉魏帝为陈留王,即宫于邺。优崇之礼,皆仿魏初故事。
魏氏诸王皆降为侯。追尊宣王为宣皇帝,景王为景皇帝,文王为文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封皇叔祖孚为平王,叔父斡为平原王、亮为扶风王、为东莞王、骏为汝阴王、肜为梁王,伦为琅邪王,弟为汝阴王、鉴为乐安王、机为燕王;又封群从司徒望等十七人皆为王。以石苞为大司马,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何曾为太尉,贾充为车骑将军,王沈为骠骑将军;其余文武增位晋爵有差。乙亥,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未几,又以车骑将军陈骞为大将军,与司徒义阳王望、司空荀,凡八公,同时并置。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又诏诸王皆得自选国中长吏;卫将军齐王攸独不敢,皆令上请。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了天下,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约一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这在历史上是有一定功绩的。但是他还有另一方面,就是生活十分奢侈腐化。他为祖宗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太庙,建筑材料用的是荆山上采来的木材、华山上采来的石料,正殿上的十二根柱子用铜铸成,外面镂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再涂上黄金,点缀上大大小小的明珠。晋武帝修建太庙的目的,表面上看是孝敬祖宗,其实是为他自己铺张浪费开路。修好太庙以后,他就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宫殿,搜罗了一万多名年轻美貌的宫女来服侍他。这一万多名宫女,光是每天胭脂粉的费用,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皇帝带头过奢侈腐化的生活,大臣们也就纷纷跟着他学。太尉何曾家里的门帘、帐子、车篷,全用上等的丝绸做成。他家厨房里做出来的饭食十分讲究,每天的伙食花费一万个钱,还说没有可以下筷子的地方。何曾的儿子何劭比父亲更奢侈,他每天的伙食费要花两万个钱,天天都吃山珍海味。他的衣服,单、夹、皮、绵做了好几大箱,新的压旧的,就是一天换上两三件,一年到头也穿不上一遍。有些衣服做好以后压在箱子底下,一次也没有穿过;等到想穿的时候,拿出来一看,已经被蛀虫咬破,就当废物扔掉。
司马炎还包庇高级士族,让他们胡作非为。刘友、山涛、司马睦、武陔四人,倚仗自己的势力,各人都私自霸占了一大片属于官家的稻田。有个叫李熹的人实在看不下去,就告发了他们。司马炎接到控告的文书,了解到山涛、司马睦、武陔三人都是高级士族,权势很大,名气很大,不敢得罪他们,就拿地位较低的刘友开刀。他下诏书说:“有人控告山涛等三人私占官家稻田,经过派人调查,查明是刘友干的坏事。刘友侵夺百姓,欺骗朝廷上做官的士族,应当判处死罪,以警告那些为非作恶的人。山涛等三人可以不问罪。”皇帝包庇高级士族,高级士族也就更加横行霸道、胡作非为了。
西晋初年,司马炎还规定了一个制度,凡是做大官的人,他的亲属可以沾光,免交租税和免服徭役,这叫做荫庇制度。官做得越大,荫庇的范围越广,可以荫庇九族;品级低一点的官,也能荫庇三族。三族是指父亲这一族、本人这一族和儿子这一族。九族就是上起高祖、下到玄孙了。但是这也只不过是名义上的规定,其实有些与大官毫无关系的人,只要给大官送些贿赂,被大官认作亲属,他也能得到荫庇。
司马炎为了搜刮钱财,采用东汉的办法,规定可以用钱买取官爵,官爵的价钱根据地位高低、职位肥瘦来标定。不过东汉卖官所得的钱归国库,而西晋卖官得来的钱不交给国库,全都归皇帝司马炎所有,供他个人挥霍浪费。
以司马炎为首的西晋统治集团这样腐朽,引起了一些正直人士的极大不满,他们勇敢地跟豪门大户作斗争,并且直言不讳地向司马炎提意见。司隶校尉刘毅,就是这样的一位正直人士。
刘毅是汉朝宗室的后代,早年在平阳太守杜塑那里做过功曹。功曹是帮助太守管理记功、用人等等具体事情的办事人员。刘毅做功曹很认真,他对太守属下的官吏一个个进行考核,把那些光吃饭不管事的闲散人员一百多人全都给开除了。他这样做,使得老百姓很满意。大家都在传说:“我们只听说有个刘功曹,没有听说有个杜太守。”后来刘毅被调任司隶校尉,负责京城的治安工作。他到任不久,很快就把京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各行各业全都走上了正轨。
刘毅做司隶校尉的时候,经常跟着晋武帝司马炎出去搞祭祀等活动。有一次,祭祀的仪式结束以后,司马炎问刘毅:“拿我跟汉朝的皇帝比,你看我比得上哪一个?”刘毅想了一想说,“我看陛下跟桓帝、灵帝差不多。”
司马炎满心希望别人说他像汉高祖或汉光武帝,没有想到刘毅居然说他跟桓帝、灵帝差不多。那桓帝、灵帝是东汉王朝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时候的皇帝,他们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光知道卖官、增税、大修宫室等。这样的比方怎能使司马炎满意呢?他很不高兴地说:“我的道德虽然比不上古代的圣人,可是我一心想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我又平定了东吴,统一了天下。你拿我跟东汉的桓帝、灵帝相比,这未免有些不够恰当吧!”
刘毅看了看司马炎,毫无顾忌地说:“桓帝、灵帝卖官,得来的钱放在国库里。陛下也卖官,卖官得来的钱却归您私人。从这一点看来,陛下实在连桓帝、灵帝还不如哩!”
刘毅的话刺中了司马炎的要害,司马炎只好哈哈大笑,替自己找个台阶,说:“桓帝、灵帝的时候,恐怕听不到这种直率的意见;如今有你这样的正直之臣,敢于直言不讳,看起来我跟桓帝、灵帝还是不同啊!”
刘毅如此大胆,让大家为他捏把汗。幸亏司马炎一向赏识他,知道他的脾气就是如此,才没有治他的罪。
要大智慧,不要耍小聪明
谈到聪明对人生的影响有几句话要讲,一句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句是大智若愚,一句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还有一句是“三个臭皮匠顶得一个诸葛亮”。从中国人的传统智慧来看,最推崇的是大智慧,最鄙视的是小聪明。我们能够知道的是,所有成功的人必有其大智慧,而那些名噪一时的所谓神童和聪明人都毫无例外地不能成为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从三国历史上的故事来看,有几个最聪明的人,例如,孔融、马谡、杨修都不得善终,这正应了那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老话。
而与此相反,历史上那些低调的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勾践、孙膑、朱棣都成就了一番伟业。清代名臣曾国藩认为,作为臣子只有胸怀远大而又思虑精微才能成大事。特别是权重之臣,如果没有远大的胸怀就不能与人相处,共同辅佐朝廷,而如果思虑粗放又不能避免谗言和专权之祸,所以曾国藩一向告诫自己要以诸葛亮为榜样,做一个清朝的好忠臣。他在历代文章中独对诸葛亮的奏疏“出师表”十分推崇,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特别在后期,肩负刘备托孤的重任,殚尽了心力。
而自己受命于国家之危乱时,总理剿灭太平军的重任,与诸葛亮是何其的相似。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诸葛亮的一番话引起了曾国藩的共鸣,曾国藩曾在日记中谈到自己的感想:诸葛亮在这份奏疏中不谈其任务的艰巨,只谈其志气应当恢弘,刑赏应当平允,君主应当以亲贤臣远小人虚心纳谏为主要任务,做大臣的应当以讨贼进谏为其职责而已。由此可知,不朽的文章,必须是从胸怀远大,思虑精微开始的。
当年诸葛亮先生鉴于桓帝、灵帝时期的宦官专擅之祸,对宦官深恶痛绝,所以极力向后主说宫中府中应当是一个整体,大概他害怕后主日益亲近宦官、贤臣被日益疏远,形成内外隔阂,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兼任元帅,凡是宫中府中以及军营中的事,无不兼理,他推荐郭攸之、费神、董允三个管理宫中的事,推荐向宠管理军营中的事,大概都是指留守成都的人而说的。至于政府中的事,则由诸葛亮先生自己管理,各个机关的一切政事,都由诸葛亮在军中亲自裁决。这一些都是只有像诸葛亮这样胸怀远大而思虑精微的人才能办得到。
对于曾国藩来讲,为了自己的远大胸怀,他不知遭了多少挫折,自率湘军东征以来,曾国藩有胜有败,四处碰壁,感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也有很多弱点,在为人处事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后来,苦心思虑得一悔字诀。过去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人家不是。自大悔大悟之后,才知道思虑精微才能团结服众,知道自己本领,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与四十岁以前大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一年以后,当曾国藩再次出山时,他已通过磨炼将诸葛亮的“思虑精微”的心术融通于胸中,所以待人接物已经变得善于应酬,左右逢源。以前,曾国藩对官场的逢迎、谄媚及腐败十分厌恶,不愿为伍,为此所到之处,常与人发生矛盾,从而受到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经过多年的实践,曾国藩深深地意识到,仅凭他一人的力量,是无法扭转官场这种状况的,如若继续为官,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去学习、去适应。此一改变,诸葛亮的大相风度,已初具一二。
当我们谈到某个成功人士时,我们常常用这人很聪明所以会成功来解释。但其实仔细地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聪明和成功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有时候滥用人生的智慧,不仅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有可能会葬送你的一生。
曾经有一次看法褂节目,节目中有一个贩毒集团的头目,其对犯罪活动的策划之周密、组织之严谨以及所用手段之狡猾,给所有的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的悲剧在于,他滥用了自己的聪明。
在西方有一个故事,一位著名的画家用自己亲手画出来的假钱币去购物,很少被人看穿,但某一次,因为偶然的原因,画的假钱币沾上了水,脱了色,所以被抓住了。
事后,人们发现其实这位画家用来画每一张假钱所花费的时间绝不下于自己创作一幅中档画所花费的时间,而他所卖出的每一幅中档画的价格都远不止这张假币所标明的面额一百美元。
可见,有时候面对诱惑,许多聪明人会失去了自己的理智,而滥用智慧不仅无助于自己的成功,反而会走向更大的失败的深渊。
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绝对是人生中的真理,聪明人充满自信,所以,最容易犯自以为是的错误,而他们或者是忽略对方的感受,或者是小看未来的困难,或者是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或者是以小聪明来代替大智慧。
如此种种,都容易使他们突然面临生存的重大危机,面临突然死亡的悲剧。所以,对聪明人一生至少要有三次当头棒喝。
古代中医学说认为,一个孩子要想长大,必须经过无数次变蒸的过程,所谓变蒸就是来自孩子生长动力的某种发热现象,通过发热而使自己长大,就好像小蛇在成长过程中采取蜕皮的方式,知了在成长过程中采取蜕壳的方式一样。知了是一种夏天鸣叫的昆虫,它依靠腹部特定部位的结构共鸣来发出声音,知了由幼虫长成成虫需要经过蜕壳的过程,所以每到夏天,在南方的桃树下和泥土中都能发现许多知了蜕下的壳。
同样,人的一生如果不遭遇某种失败或警示就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这就好像说书人常用的某种形容词,说书人一般在书中人面临重大危机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时,都爱用:“万丈高楼一脚蹬空,杨子江心断线翻船”这样的词句。一个人一生要成就大事,没有几次吓出一身冷汗的经历是不可能的。
而聪明人与一般人的不同就在于,聪明人一旦受到警告或导致了失败,就绝对不会重蹈覆辙。佛教中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警句,世俗中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名言,文人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