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
“传略”贾思勰(5世纪末~6世纪中),北魏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曾任高阳郡(今河北境内)太守。约在东魏初年(6世纪30年代左右)写成农学专著《齐民要术》10卷93篇。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在封建经济中尤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广大农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经验,对此进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传统的封建知识分子和官吏,对此不屑一顾。因此,尽管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而有关农业生产的著作却无人问津。贾思勰则立志农业生产的实践与研究,先后跋涉于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终于写成了《齐民要术》这样一部规模宏大、丰富多彩的农业科学专著。就是平民,就是“齐民”“要术”谋生的主要手段。概而言之,《齐民要术》就是指农民群众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主要技术。
“影响”洋洋11万字的《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对农业实践的结晶。贾思勰在自序称其资料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即“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所谓采捃经传,指汲取当时农业生产经验,继承先民已有的成果。《齐民要术》中引用的前人有关农业方面的著作达150余种,仅在序言中就列举了数十名汉代地方官吏的治理农业生产的经验。爰及歌谣是收集农谚。农谚是群众在生产中的经验总结,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活教材,是高度概括的科学技术格言。贾思勰对此十分重视,据不完全统计,书中列出的农谚及民谣、成语、典故近百条。这些农谚不仅实用价值高,而且有科学道理,即使在今天仍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询之老成,特指向富有经验的老农和内行请教,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具有实用性、专业性、综合性、科学性等特点,对此进行全面记述,远非个人直接经验所能完成。贾思勰在书中尽量汲取间接经验,集当时农业生产经验之大成。验之行事指对获得的书本、他人经验要亲自验证。获得的间接经验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生产实际,还需要通过亲身实践加以验证和提高。根据书中所记载的地理范围及所记载的地名来看,贾思勰的足迹遍布黄河中下游,北魏版图内均是他的实验场所。总之,贾思勰不仅看重书本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强调实践,并且将实践领域扩展到了农谚、他人经验和亲身验证三个方面。
贾思勰重视对农作物的种植全过程进行研究和总结,从开荒、选种、保墒、施肥到播种、耕耘、收获、打碾、贮藏等,都有全面系统的记述。如粟的品种就列举了86种之多;选种有穗选法、水浸法、育种保纯法和储藏法等等。记述了农畜业生产中的轮作、田间套种、播种量、播种方法、田间管理、中耕除草、灌溉、打露水、防霜冻、栽培技术、农畜留种与饲养、兽医、阉割术等内容。在生物学上,涉及植物性别的认识,以及植物品种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清晰地揭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阐述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说明了因土地不同,同一植物形态习性会产生较大差别的事实。贾思勰还介绍了一些改变旧的遗传性,进而创造新品种的经验,其研究已涉及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及定向培育等原理。
贾思勰在政治上要求实行变革,推崇富国以农的政策。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贾思勰斥责王公贵族轻视农事的行为,认为他们既饱而后轻食,既暖而后轻衣的挥霍无度,加上政治腐败,是百姓流离失所、灾害连年的原因。他认为老百姓饥不能食,寒不能衣,怎么会拥护当朝皇帝呢?因此,如果不实行政治上的改革,农民起义就不会平息,封建政权就不会安宁。在此基础上,贾思勰主张实行重视农耕的基本国策。他以一夫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的论述作为立论依据,说明发展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批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鄙视农耕的思想。认为四体不勤,又不善于开动脑筋,而能使百姓生活富足的,在古今是没有发生过的事。
“余论”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综合性的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问世1400余年来,对中外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除民间争相传抄、记诵外,历代政府对此也比较重视。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曾官刻印全书,发放各地劝农使作为指导农业生产的教科书。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他的进化论的一些思想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中得到启发的。从达尔文所引用的材料内容看,这部书就是《齐民要术》。可是这样一位农学巨匠,不但正史只字不提,野史也没有记载,今天能看到有关他的确凿记载仅有十字,即作者在《齐民要术》署名“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令人慨叹!
(魏明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