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般
“传略”公输般(前500?~前420?),氏公输,名般,字若,春秋时鲁国人。因般与班、斑同音,与盘形近,故又称之为鲁班、鲁斑、公输盘,亦有称之为公输子、输子、班输等。前5世纪的著名工匠,历代木工尊为祖师,称“鲁班爷”。事迹散见于《礼记・檀弓下》《战国策・宋策》《墨子・公输》以及《盐铁论》等。
公输般的生平资料很少。《札记・檀弓下》载,季康子之母死,公输般提出以机封为之殓。按,季康子于鲁哀公四年至二十七年(前491~前468)为执政,为其母殓时,公输般应已成年,故公输般生年至迟也在前500年左右。《墨子・公输》有公输般为楚国攻宋发明云梯,墨子前往楚国劝止事。据孙贻让《墨子年表》,墨子生于前468年,卒于前376年。当他往楚时,派了弟子禽滑厘等300人助宋守城,则当为墨子中年以后事,若为其40岁时,则为前428年。从上述两条材料,是否可以说,公输般大约生活于前500年至前420年间。公输般出生于世代为鲁之工匠的家庭。至于般之名,也有讲究。《山海经・海内经》有“少�生般(或作“班”),般是始为弓矢”。原来,公输般是以上古巧匠之名为名。
史书中有很多关于公输般发明创造的记载。《世本》说他发明了舂米的碓。《檀弓》说,他发明了用以向墓穴中吊放灵柩的机械。《墨子・公输》中说,他发明了攻城用的云梯。《盐铁论》、扬雄《甘泉赋》、班固《宾戏》《汉书・王褒传》等均有关于公输般发明创造的记载。至于民间传说就更多了。这些记载和传说,真真假假,虚实相间,不必一一坐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公输般是公认的“天下之巧士”(《淮南子・修务》),他改进了传统的木作工具,发明了一些生产、生活和作战器具,还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
“影响”公输般从一个木匠和建筑师变成有口皆碑的木工祖师“鲁班爷”,除了他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杰出贡献之外,更显示了我国人民对祖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寻根与自豪。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我们的祖先已经结束了穴居和巢居的生活,开始有了半地穴式的建筑和桩上建筑,发明了斧、铲、凿等木作工具。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杆栏式建筑遗址,梁柱间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显示了相当进步的木结构技术。商代考古中,已发现了青铜制的斧、凿、锥、锯等工具,当时的宫殿,殿的四周环绕廊庑,屋顶为重檐四坡式,很有特点。春秋战国时期,铁工具出现,各国统治者穷奢极欲,大量营造宫殿、宗庙、墓圹、城垣,不仅出现了像公输般这样杰出的建筑师,还创造出了最具民族特色的斗拱结构。斗拱的使用,说明我国古代工匠具有合力、分力等经验力学知识,成功地解决了剪应力对梁枋的破坏,使建筑物更坚固更美观。汉代,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出现了诸如四坡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四角拈尖顶等形式,反映这种建筑体系的形成。魏晋隋唐,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技术终于成熟,规模宏大的隋唐长安城的建筑是其标志,大量佛寺、佛塔的建筑更称宏伟。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唐代建筑,其雄壮有力的外檐斗拱、屋檐翘起的翼角,屋顶的曲线轮廓,给人以厚重有力的感觉,是唐代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隋开皇年间建筑在�河的赵州安济桥,以其首创的敞肩拱结构形式,精美的建筑技巧和奇特的施工技术,保证了桥梁经历1300多年仍巍然横跨,在中外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式到宋辽金元达到纯熟和高度发展的阶段。造型更趋华丽,格局由完全对称改向多样的平面和立面。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保存至今的辽代木塔。塔身八角、九层,外观是五层、六檐,高达67.31米,结构奇巧,以复梁式木架使整个木塔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经历多次强烈地震的考验依然屹立,是世界最高的古代木结构高层建筑。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一书,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成就,是重要的古建筑学文献。明清时代,一般木结构建筑更加简洁明快,外形更注意用石刻、木刻、砖刻彩画予以装饰。小巧绚丽的江南园林和宏伟厚重的帝王宫苑是这一时期建筑最具特点的部分。南京灵谷寺的元梁殿,全用大砖砌成,历经600年沧桑,完好无损,反映了当时建筑力学的高超水平。
我国古代建筑,用料简易,结构严谨,布局大方,造型美观,色彩艳丽,雕饰奇特,风格多样,主次分明,是世界建筑中的奇葩。这一奇葩的培植者,正是像公输般这样的千万知名和不知名的木匠、石匠。
“余论”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吃喝穿住。于是,食品、服装和居室,就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本书特意将为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公输般、李冰、贾思勰、黄道婆等人也列于其中,正是出于这一思维方式对历史的认识。
(徐敏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