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
“传略”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传见《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
管仲少时贫贱,早年曾与好友鲍叔牙以经营小买卖为生。后来做过齐国公子纠的师傅。在齐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王位的斗争中,管仲因辅助公子纠失败而被囚。齐桓公即位后,蒙鲍叔牙尽力推荐,齐桓公不记私仇,亲自启用管仲为相。管仲在相齐的四十余年中,审时度势,主持领导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改革,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增强,大大超过了当时的其他诸侯大国,齐桓公终于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史称“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死后,后人假托其名集成《管子》,除了管仲自己的著作外,还有齐国的历史档案和后人对管仲思想言行的记载。
“影响”春秋初年,齐虽号称大国,但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前635年,齐桓公即位。他希图振兴齐国,于是,唯才是举,任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管仲首先对经济进行了改革。他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只有生产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才谈得上“礼节”“荣辱”。如何发展生产呢?管仲首先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主张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的好坏、面积的大小,征收不同等级的实物税。这就废除了西周以来的集体无偿耕种“公田”的劳役税制,这种通过对社会分配形式的改革以调动人们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对当时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大变革,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其次,管仲利用齐国濒临大海的优越条件,积极提倡人们从事渔盐生产和贸易。他在齐国境内设置盐官、铁官,利用政治力量发展盐铁业,引导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此外,管仲还设“轻重九府”之制,根据年成的丰歉和人民的需要来收散货物,以调剂物价的贵贱,达到通货积财,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这些措施,为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管仲大胆地对当时的亲亲宗法制度进行改革,把血缘宗族的“国”变成了国家行政区划,制国为21乡,分为工乡、商乡和士乡(士、农合一)。另外又制鄙(郊以外的地方)五属,分别设官管理,并划定士农工商“四民”的住处,按人户编制起来,不许任意杂处和迁徙,从而加强了统治力量。在此基础上,管仲又搞了军事制度改革,其作法是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统一起来,实行寓兵于农、兵民合一,做到平时进行生产,战时可以打仗。15个士乡同时也是“三军”的军事编制,这样,就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事力量。同时,管仲还采取了可以用兵器和铜钱赎罪的办法,以扩充军备。
配合经济和政治的改革,管仲还制定了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规定乡和属都要推荐人才,否则就以“蔽贤”“三选法”士“蔽明”之罪论处。还规定了官吏的,经过三次审选,司选为“上卿之佐”,给平民以升迁的机会。这些措施实行的结果是“民皆勉为善”,从而逐渐形成了安定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风气。
管仲进行的这一系列重大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齐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致使齐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具备了称霸的条件。在他相齐的40年间,协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各诸侯国抵抗戎狄部落的侵扰。曾出兵救邢、卫、燕,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戎狄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余论”管仲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时代,他顺应时代潮流,率先在齐国进行改革,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历史进步做出了不朽贡献。在政治上,管仲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对以世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亲宗法制度进行改革。在经济上,管仲提出的“均地分利”的主张,实际上是封建的小农生产意识的反映,适应了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起到了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从管仲这些措施及法令制度看,已经具有明显的法制主义的倾向。正是历史的呼唤,使管仲这一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法家思想很快发展成为早期的齐国法家学派,并在管仲死后三百年的稷下官学中独树一帜,深受封建统治者的器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管仲不愧为齐国法家学派的开山祖,先秦法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王杰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