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烨
“传略”康熙皇帝,即清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清世祖顺治皇帝第三子,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1662~1722年在位。庙号清圣祖,为史家所常称。年号康熙,为世俗所常称。本传以大家熟悉的“康熙皇帝”为副题命篇,评述这位奠定中国今日疆域的雄主。传见《清史稿》卷四《清圣祖本纪》,又见《清通鉴》卷四十一至四十五《圣祖康熙》。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8岁登基,至69岁辞世,在位61年。康熙又是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雄主之一,恰又处在新兴王朝的第二代大好时光上。长时间的统治,雄才大略的进取,第二代在位的有利时机,这一切都给康熙的文治武功创造了条件,在历史上留下“康乾之治”的美誉。后继者乾隆盛世,是康熙打下的基础,故而康乾并称。
“影响”康熙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各种弊端丛生,康熙要重整乾纲来巩固帝权制度,所以若要把他和前代明君雄主相比,他的开明不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从谏如流,他的用法也不像汉文帝那样宽仁轻缓。康熙所钦定的《大清律》及其事例可见用刑之重,那一次次令人触目惊心的文字狱不仅是康熙用刑严酷的明证,而且也是他加强思想统治,扼杀新鲜思想的明证。但是康熙的文治仍有许多可值得称述的。他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垦荒,停止圈地,治理黄河,减轻水患。康熙还修治大运河,使其全程畅通,沟通南北经济的交流。康熙进行全国土地测量,完成《皇舆全图》的绘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税制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
颁布法令,规定人丁税据户籍册上现有的人数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九《户口》一)。全国丁银以康熙五十年所征为准,废除其他苛税。到雍正时,进一步“摊丁入亩”,把丁银纳入田赋银中一并征收,称为“地丁制”。从此,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人头税基本上被废除。这有助于封建秩序的稳定,并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有所减弱。康熙在位期间还多次蠲免赋税。粗略统计,康熙时期蠲免赋税达500多次。在用人方面,除健全科举取士外,开博学鸿词科,破格荐用人才。又开明史馆,并编纂《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书籍。这为乾隆时期开四库馆打下基础。因此,庙号“圣祖”。
作为雄主的康熙,他最大的建树应是那赫赫的武功。他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康熙还有一项大军功是驱逐了盘踞黑龙江流域雅克萨的沙俄势力,随后进兵新疆和西藏,不仅遏制了沙俄帝国势力的侵略,而且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疆域,这是康熙皇帝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
平定三藩之乱。所谓三藩是明朝的三个降清将领,在清兵入关后竭尽全力进攻明朝,镇压农民起义,被封为藩王。三藩是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三藩之乱是其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继茂,镇守福建,三藩之乱是其子耿精忠。三藩手握重兵,形成割据势力。康熙为了加强统一,于十二年(1673)下令撤藩。吴三桂举兵叛乱,自称周王。随后尚之信,耿精忠举兵响应。三藩联兵,声势浩大,举起反清大旗,深得汉民拥护,故数月之间,清朝江南半壁江山失于三藩之手。这时西北王辅臣、蒙古察哈尔王布尔尼也起兵响应。南北呼应,清王朝受到严重的威胁。康熙帝临危不惧,运筹帷幄,作出果断的军事反击,同时采取政治攻势,反间攻心等手段,迫使尚之信、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反正,使吴三桂陷入了孤立。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于衡阳,更加失去人心。康熙帝利用吴三桂进兵武汉划江而守的战机,数道反攻,迫使吴三桂转攻为守并向后退缩。吴三桂在穷蹙之际死去。其孙吴世�继位,节节败退,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清军攻克昆明,吴世�自杀。至此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康熙平息这场动乱不逊于清世祖之灭明,可以说是再造了大清王朝。康熙的这场胜利,也彻底征服了大明遗民的反清之心,从此政治趋于稳固。康熙扩大战果,挟平定三藩胜利之势,于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一年(1682),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众兵进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投降。至此,在清初割据了40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大陆的怀抱,维护了全国领土的完整。
雅克萨之战。正当清王朝内战方酣之际,沙俄侵华军在东北节节深入黑龙江流域。俄军强占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雅克萨(在今漠河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等地,筑城掠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东巡,在东北地区作了反侵略的军事布防。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廷正式向沙俄侵略军发出最后通牒,晓之以理。同时派出将军彭春、郎坦率领八旗兵和福建籍藤牌兵组成水陆援军,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在萨布素的统一指挥下,反击雅克萨的沙俄军。黑龙江沿岸的各族人民也踊跃投入了这场战斗。如达斡尔族就有500人参战。经过激烈战斗之后,俄军统帅托尔布津力竭请降,清军许其退往尼布楚。彭春、郎坦等毁城而归。但是遭到失败的沙俄军仍不甘心,他们经过休整后于同年冬,重返雅克萨,筑土城固守。康熙闻知后,立即派萨布素率所部2000人再围雅克萨。清军击杀了托尔布津,800人的沙俄侵略军只剩下了66人,粮食与弹药消耗殆尽。清军四面包围,俄军残敌已成瓮中之鳖。正在这时,沙俄请和使臣赶到北京,请求谈判。康熙接受了俄使请求,停止了对雅克萨的进攻,把围城清军主动撤到瑷珲。清军的胜利,遏制了沙俄对我东北地区的觊觎,中俄双方经过谈判,在康熙二十八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该条约以法律形式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这对于巩固东北边防有重要意义。
平定噶尔丹的叛乱。清初,我国西方和北方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蒙古族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也有一定发展。早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清朝,蒙古封建主接受清朝的各种封号,并保持世代联姻,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廷保持了密切的关系。但是,随着沙俄势力的向东扩张,在康熙初这种关系逐渐破裂,终于爆发了噶尔丹的叛乱。
厄鲁特蒙古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准噶尔部在17世纪中叶强盛起来。此时正向东扩张的沙俄目标对着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广阔边疆。沙俄极力想把厄鲁特部人民及其土地攫为己有。康熙五年(1666),沙俄派特使到准噶尔部招诱,要其归顺俄国,遭到拒绝。噶尔丹立为准噶尔大汗后,势力日益强大,他统一了厄鲁特蒙古四部,占领了天山南路各回城,势力达于青海、西藏地区。噶尔丹为了实现割据称雄的野心,于是与沙俄勾结起来,向东侵扰。当时贝加尔湖以东地区的蒙古人民,在喀尔喀土谢图汗率领下与沙俄军苦战。在这重要时刻,噶尔丹同沙俄侵略军采取了联合行动,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春,夹击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败退南移,投奔清王朝的怀抱。噶尔丹率领骑兵数万南下追击。康熙二十九年(1690),噶尔丹在沙俄支持下,率2万多骑兵大举向内蒙古进攻,前锋达到距北京九百余里的内蒙古乌珠穆沁部,气焰十分嚣张,清廷大为震动。
噶尔丹的叛乱,不仅威胁清廷的统治,也严重地威胁着祖国的统一,同时也给西北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为了维护清廷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也为了解救西北各族人民,康熙于二十九年(1690)秋下令反击。清军初战不利,噶尔丹乘机深入到离北京仅700里的乌兰布通(今克什克腾旗境内)。在紧急关头,康熙亲征。他到博路和屯(河北隆化县境内)誓师,部署决战。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噶尔丹大败,丢下骆驼辎重,只带领了几个人向漠北狂逃而去。这就是有名的乌兰布通之战。
为了彻底解决噶尔丹叛乱和进一步加强对内外蒙古的管理,康熙帝采取政治与军事双管齐下的策略孤立和打击噶尔丹。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亲自在蒙古主持了“多伦会盟”,进一步协调了蒙清关系,在外蒙喀尔喀各部也实行与内蒙古同例的盟旗制度管理,蒙古除保留汗号外,贵族王公一律改为清王朝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台吉等封爵。可以说多伦会盟,进一步加强了内外蒙古同清王朝的关系,使噶尔丹叛国集团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在军事上,康熙前后三次亲征噶尔丹。继乌兰布通之战后,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三十六年(1697)又连续两次亲征,彻底击溃噶尔丹部。这时噶尔丹内部已土崩瓦解,众叛亲离。最后溃噶尔丹在日暮途穷、一夕数惊的情况下,染病死去。
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也沉重地挫败了沙俄的东进阴谋。康熙帝不仅稳固了对内外蒙古的统治,而且为继任者雍正和乾隆经营新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余论”康熙帝从十三年至三十六年(1674~1697)的23年中,戎马倥偬,在西南平定三藩之乱,在东南统一了台湾,在东北打击了沙俄,在西北平定了噶尔丹之乱,显赫的武功不仅稳固了大清朝的统治,而且再次稳固地奠定了我国今日版图,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张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