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
“传略”朱元璋(1328~1398),幼名重八,后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1368~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庙号太祖,谥高皇帝。传见《明史》卷一至三《太祖本纪》。
朱元璋出身贫苦佃农,曾给地主看牛放羊。元至正四年(1344),淮北地区发生旱蝗灾害和瘟疫,其父、母、兄相继死去。朱元璋无以为生,到皇觉寺为僧,曾游食于皖西、豫东三年,历经磨难。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深得郭子兴赏识。郭子兴死后,任义军左副元帅。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被小明王韩林儿晋封为吴国公。朱元璋以应天(南京)为中心,发展很快。1363~1367年,先后消灭长江中游的陈友谅和长江下游的张士诚集团,全据长江中下游,奄有大江南北。1368年,出师北伐,定国号为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以后逐步实现全国统一。1398年,朱元璋病逝,在位31年,葬于南京钟山南麓的孝陵。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前后持续了276年。
“影响”朱元璋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末陈胜首先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战斗口号,激励着历代多少豪杰逐鹿中原。但是成功者寥寥,虽有布衣刘邦为帝的先例,但像朱元璋那样年幼时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苦境却无先例。朱元璋备受磨难是第一人,集中表现为和尚称帝。安徽省凤阳县龙兴寺有一副对联――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郡昔钟天子气,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巧妙地概括了朱元璋一生的经历。朱元璋原籍江苏沛县,后来迁居泗州,再迁濠州。濠州即凤阳。朱元璋一家颠沛流离,因为生计所迫,不能不到处谋生。朱元璋父母多子女,兄弟姐妹共八个,夭折两个,仅存四男两女。朱元璋最幼,小名重八,连正式名字都没有,直到加入郭子兴义军后,才取名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生性好强,从小志气不凡。他迫于生活,出家为僧,但不愿当小和尚,进寺刚15天就去做游方僧人。他在云游四方中接触当时秘密结社的白莲教,知道了天下大势,人心思乱,“天为帐幕地为毯,元朝的气数将近。朱元璋曾口占一诗云: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腿,恐把山河一脚穿。”这首诗是朱元璋抒发壮志,野心勃勃登极大位的心理写照。后来他无尺土之封仅靠个人奋斗而开创近300年大明江山,因此民间流传着他许多奇闻轶事,这正是对他个人聪明才智的演义。
任何一个伟人成功的奋斗,不是坐等恩赐,而是把握命运之弦不断索取。朱元璋一无权势,二无文化,他是靠借郭子兴一旅之众打天下。他的成功,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其一,不露声色缓称王。各路义军,攻城略地,还没站稳脚跟就急于称王。朱元璋采纳儒士朱升建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1359年,朱元璋早已有一支士马精强的独立部队,但他仍不称王,而接受宋政权小明王的赐封,为江西行省左丞相,1361年晋爵吴国公。1363年,朱元璋迎小明王韩林儿安置滁州,挟天子以令诸侯,仍不称王。1364年,朱元璋消灭长江流域最大的军事集团陈友谅,这才称英王,仍尊奉小明王为宋帝。其二,待时而动避敌锋芒。朱元璋在实力未壮大以前,避免与元军主力决战。他曾在六合打败元军,但当时自己力量弱小,不堪与元军主力相抗,于是主动缴还所获战利品,引向元军去进攻张士诚。朱元璋在灭陈友谅、张士诚的过程中,始终向元军通好,纳款效顺,委曲躲避元军锋芒,这一策略运用得十分成功。其三,把握天时蚕食江南。朱元璋利用各路反元大军作掩护,不失时机在长江中游发展。他以大宋作羽翼,甘居小明王之下,不显山不露水,而是积极发展实力,开拓地盘。他以集庆为中心,北面有刘福通阻挡元军,东面有徐寿辉作遮挡。朱元璋利用这一时机先向江南发展,击其空虚。当元军扫荡了刘福通和徐寿辉,朱元璋也统一了江南。
中国专制主义政体,军队是政权的支柱。所以大凡开国之君都在战阵中习练了不凡的武功。也可以说,战争考验了伟人的智勇和识力。朱元璋制定的北伐战略,把他高人一筹的聪明才智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将徐达、常遇春建议立即以大军直捣元朝的大都,朱元璋认为不可。他指出:元军还有数十万众,不能轻敌。况元都城池坚固,若孤军深入,屯于坚城之下,北伐军将陷入重围,元兵四方来援,岂不倾覆?孤军深入,实为兵家之忌。审时度势,“先取山东,朱元璋制定了谨慎而必胜的战略: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这一杰出的战略分析与部署,完全按预料的发展,北伐一举成功。
为了朱明王朝世代永继,朱元璋空前加强中央集权。洪武九年(1376)废除行中书省,设置市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权;洪武十三年(1380)在中央取消中书宰相制度,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都察院监察百官,设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控制臣民。朱元璋还大兴文字狱和制造大规模株连的冤案为子孙削棘。朱元璋认为太子柔弱,难以驾驭桀骜不驯的功臣,他要在死前为子孙铲除。太子老师宋濂,早年追随朱元璋襄赞军事,立有大功,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朱元璋借故杀他,太子见老师问斩,流着眼泪替老师求请。朱元璋为了开导太子,就拿来一根满是棘刺的木杖放在地上,命太子去拾取。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就教训说:“有棘刺的木杖你不取,我替你削掉棘刺怎么样?”太子十分聪明,明白朱元璋之意,但并不以为然,委婉地劝谏父皇朱元璋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言外,为君不能残暴。朱元璋十分恼怒,随手抄起一把椅子向太子砸去。这故事说明朱元璋坐上龙椅以后,把功臣视为棘刺。他深知,取天下要在马背上,守天下要在马下。狡兔死,走狗烹。天下一统,用不着武臣,朱元璋为了子孙的安全,就要向他们开刀。用文臣治天下,朱元璋仍不放心,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加强皇权,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成为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君主。朱元璋兴大狱,文臣武将,大肆扫荡。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谋反”案,株连冤杀达3万多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蓝玉“谋反”案,株连近2万人。朱元璋一批又一批削棘,达六七万人。朱元璋还让特务机关锦衣卫公开活动,从幕后走向前台。朱元璋在晚年还颁布《皇明祖训》条例,要求子孙及臣工遵守“祖宗之法”,规定后代有改祖制者“杀无赦”。朱元璋把“闭关”也列为“祖训”,显然这是消极守成的“祖训”,给明王朝政治带来深远影响。如果朱明不为清朝所灭,按明朝坚守长城的闭关政策,中国能否保有现代疆域,却是一个问号。
朱元璋为大明万世江山苦心安排,为子孙削棘,颁示“祖训”,但事与愿违,朱元璋死后坟土未干,叔侄争权,他的“祖训”就被第四子朱棣所破坏。朱棣就是明成祖。他抢了帝位,迁都北京。朱元璋诛杀功臣,以致内战爆发,无人可使独当一面,自己选定的继承人长孙朱允�死于兵火。他立铁榜严禁宦官干政,而明成祖扩大宦官为二十四衙门,宦官掌管特务机关,明朝成了宦官为祸最剧烈的朝代。朱元璋置重兵于辽东,嘱子孙固守北疆,明王朝恰为关外少数民族所颠覆。凡事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历史证明,一切雄主、暴君美梦都不会长久,因为雄主和暴君个人主观欲望最强烈,距离客观也就更远。
中国落后于西方开始于明代。造成这种落后有多种原因,而其中墨守朱元璋专制统治的成法,尤其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极权政治下的权力经济,束缚经济发展的关津制、海禁制、匠户制、滥发通货等是主要原因。此外,明朝束缚人们思想的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主义,也是构成中国社会停滞的重要原因。朱元璋对历史的功与过,都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余论”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而登上天子大位,虽然是时代所造就,而他个人的奋发与天资使他成为少有的人杰。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朱元璋的雄韬伟略影响历史进程,也为后世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树立楷模。
(王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