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前384~前322)
[传略]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公元前384年出生在希腊北方的斯塔吉拉城。父亲是马其顿王阿穆塔的宫廷医师,在亚里士多德幼年时去世。亚里士多德18岁时来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后来被提升为学园的老师,讲授修辞学。公元前347年,柏拉图逝世后,由斯彪西波主持学园事务,亚里士多德与他有分歧,和另一个同学克塞诺克拉底接受了赫尔米亚的邀请,离开雅典来到亚洲的阿索斯城,建立学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年后波斯帝国攻陷了城池,赫尔米亚被杀,亚里士多德逃到累斯博岛的米提利尼城。公元前342年,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王腓力二世之邀,去给亚历山大王子当教师。公元前339年离开马其顿的宫廷,回到自己的故乡斯塔吉拉城。
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打败了反马其顿派,亚里士多德重新回到雅典,在城外吕克昂的阿波罗神庙附近的运动场里另立讲坛。由此,他的学园被称为“吕克昂”。他的教学活动多在运动场里的散步区进行,边走边讨论问题,因此又被称为“逍遥学派”。吕克昂树立了一个和柏拉图的学园大不相同的学风,更注重实际,研究问题更注重提出疑难,注重多方面收集材料、尝试和探索。在哲学及古代知识的许多部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公元前323年,一生东征西战的亚历山大王在军旅中突然死去,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成为政治打击的对象,他和苏格拉底一样,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他把学园交给泰奥弗拉斯多,避难于卡尔基,次年因病逝世,终年62岁。
亚里士多德一生著述很多,主要著作有:《范畴》《解释》《前分析》《后分析》《论辩》《智者的驳辩》(以上总称《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等。
[影响]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继柏拉图之后,他把科学分成三大类:实践科学,包括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创制科学,包括修辞学、诗学、辩证法;理论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哲学。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摇摆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之间。他既否定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离开具体事物的理念是不存在的;同时也指出古希腊唯物主义的缺陷。他批判柏拉图论证理念存在的方法,指出那些认为有一类具体事物就有一个独立存在的理念的论证,是站不住脚的。他还批判柏拉图联接二重世界的方式,即“分有说”和“摹仿说”。最后,亚里士多德指出,理念论把理念看做是实体性的东西。这样,在个别对象和理念之间还需有“第三个人”,亚里士多德把它概括成一个著名的公式“多外之一”。这非常准确地击中了理念论的唯心主义要害。
在批判理念论的同时,亚里士多德也指出古希腊唯物主义的缺陷。他认为,德谟克利特和他的先驱发现了质料因,然而却忽略了事物运动的原因。同时,德谟克利特也忽视了形式和本质,他没有探究事物运动的内部源泉,更不了解人们的概念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在本质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不但是事物的普遍本质,而且是事物所要达到的目的。唯有形式才是现实性,是内在于事物的目的。相对来说,质料则完全是消极的,是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是潜能。
在物理学即自然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指出,自然中的一切对象都由质料构成,并且必然具有运动和变化。他把狭义的运动分为三大类:一是量的运动,即增加或减少的运动;二是质的运动,即质的转变;三是空间运动,即位置的变换。他认为既然运动是永恒的,那么时间也同样是永恒的。宇宙有无穷的过去,也有不尽的将来。
运动变化着的自然必然是有原因的,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人们了解了“四因”,就会了解事物的产生、消失和自然的变化。四因说是从以前哲学发展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明显的调和性。
在亚里士多德的分类里逻辑学属于哲学的工具。在逍遥学派看来,逻辑学不是知识的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手段。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工具论》是形式逻辑的经典教科书。他认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即“逻各斯”。亚里士多德还对定义、命题和推理作了专门研究。他把命题划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他讨论了“简单换位”和“限制换位”,提出了命题的对当关系、换位等理论,这是三段论理论的基础。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演绎推理理论,即从前提必然可以得出结论的思维形式。
思维规律的理论是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基础。亚里士多德从本体论和逻辑两个方面提出和建立了他的逻辑思维规律理论。他在《范畴》篇中最先讨论了本体问题,列举了十种范畴,即本体、量、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具有、主动、被动。其中本体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在《形而上学》中,他考察了矛盾律,提出了排中律。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论中,还有归纳和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中心内容是关于幸福和实现幸福的条件问题。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深入探讨了人类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和奴隶制社会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建立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幸福论伦理学的理论体系。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奴隶主阶级的人性论。他批判了柏拉图伦理思想中的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成分,肯定了现世的物质生活的幸福和快乐,认为快乐是人的德性活动的自然结果。
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指出“人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所谓政治动物即是社会的动物,因而城邦也就成了人性的体现。城邦是由家庭集合发展起来的共同体,国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目标是美好幸福的生活。城邦是公民的集合体,公民自然有权参与城邦的管理。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六类: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民主制、寡头制、僭主制。至于政体的优劣,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在体制本身,而在于统治者是以牟取私利为目的,还是以谋取公共福利为目的,他比较倾向于民主制。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取消私有财产的主张,主张财产私有。他还反对柏拉图的“哲学王”理论,主张公民轮流执政。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系统地论述文艺理论和文艺批判的著作,一向被西方学者奉为金科玉律。他从艺术的本质出发,认为艺术就是再现或摹仿。“摹仿说”是亚里士多德美学和艺术哲学的核心。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是某种外来的、神圣的东西,它和其他灵魂一样,随身体的死亡而湮灭。理性的德性是最高的德性,国家目的不在发展军事优势,而在于提高科学文化,因此,他很重视对城邦公民的教育。亚里士多德重视法治,认为法律须和国家的形式相一致,法纪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德性。
[余论]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希腊奴隶制开始进入危机和衰落的年代。他建立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体系对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以科学的方式对古希腊哲学进行了系统总结,首次将哲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独立的学科领域。他创立的哲学词汇至今仍在沿用;他的逻辑学在两千年中一直是欧洲哲学统一性的基础;他的形而上学使他荣膺“哲学家之王”的桂冠。
(王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