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章 “桌球”理论

  要打好桌球决不只靠球杆的准头、手上的技术。更主要的是靠冷静的分析、精准的计算。光是一杆打下一个球还不算高手。真正高明的人都会事先估计好角度,控制好力度,通过擦这个、碰那个、再撞第三个最后才稳稳地进洞去。尽量使所有击中的球都停到预先设定的地方,完成统一的战略部署,为下一杆提供极为有利的战机。这种做一件事而取得多个收效的概念是否应该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我从小就非常迷恋桌球。但奇怪的是我根本没有见过真正的桌球。对这个无法解释的情结我后来也不断分析过,最大的可能性是从电影里看到而留下的记忆。球台是那么古雅,环境是那么华丽。打球的人看上去都是那么高贵儒雅,不慌不忙。每要打一个球,都要转着圈仔细地考量。那神情简直就像一个将军在部署一场战役前需要深思熟虑才能下定决心一样。他们的眼神都显得那么深沉睿智,充分体现出一种教养一种贵族风度。我想,这可能就是我潜意识里心向往之的主要原因。

  然而我始终没有机会去触摸它。我只能从少得极其可怜的零花钱里抠下那一分二分,在放学以后去打那种名叫康乐球的替代品。准确地说那并不是球,而是一种较大较重的棋子。那球台(我们都习惯把它叫“盘”)也比真正的桌球台小很多。那时的收费方法是两人对打,输的一方付两分钱,而赢的一方则不必付。这是一种多么大的诱惑。由于家里穷,我要隔好久才能拥有两分钱。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一上台没几分钟就被刷下场来,只能摸着瘪瘪的口袋灰溜溜地看着别人玩。也正因为如此,只要有上场的机会,我都极其认真地对付每打一杆之前,总要仔细地考量,先打哪只后打哪只,从什么角度打才比较有把握。应该也是出于一种下意识的模仿,人模人样地还真有点电影里打桌球那些人的架势。在技术越练越好之后,就进人了一种良性循环。打得越好就越不会输,口袋里的那两分钱始终扎根在那里。所以我就几乎可以无限制地打下去。打的时间越长,技术也就练得更好。再后来简直就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发展到没有钱的时候老板也让我上场去打,因为把别人刷下去也是同样为老板赚回两分钱的。

  这时候我已渐渐地懂得,这球要打得好决不只是靠球杆的准头、手上的技术。更主要的是靠分析判断、精明而精确的计算。深知光是一杆打下一只棋子决不算高手。真正高明的人都会事先估计好角度,控制好力度,通过擦这个、撞那个、再撞第三个为下一杆作好部署调整以后才稳稳地进洞去。起先当然会觉得好难,经过反复运筹,终于能得心应手了。不但能指东打东、指西打西、保证进洞,还能尽量做到其他的棋子要停去哪儿就停去哪儿。这几乎成了我儿时并不多的美好记忆中的重要事件。

  成年后国内开始流行桌球了。好像无论什么东西引进来都会稍稍变味一样,桌球也不例外。普及的程度几乎可以用泛滥成灾来形容。每到夜幕降临,就看到人行道上拉起一盏盏临时用的电灯,支起一张张用砖块瓦片垫着腿脚的破旧不堪的桌球台。围观的人要比上场的人多得多。行人虽然看不到台面上的战况,也不易看清对阵者的精彩球技,但却可以听到不时从人丛中轰然而起的唏嘘的惋惜声和狂烈的叫好声。后来听人谈起才知道,这些比赛大多数带有赌博的成分。参赛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沦为围观下注者的筹码或工具。所以尽管心向往之但望而却步。它彻底破坏了我潜藏心底的美好记忆。觉得不屑与他们为伍而宁可选择放弃。

  真正圆了桌球梦是到了国外以后。各方面的条件都许可了,更重要的是儿子已经长大,可以陪我(或日陪他)一起玩了。再后来,在保健医生的建议下,购置了桌球台并辟出一间专门的桌球室。每天用它来引诱自己活动活动,作有胜于无的体育锻炼。所以它又被赋予协助健身的神圣使命。

  由于这个情结一直伴着我由童年而至少年、而至青年、直到成年乃至壮年,爱之弥深而思之益透,故也从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中受到深深的启迪。这个启示几乎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众多举措,尤其是工作或商业行为的策划和运作。

  试想一想,世界上多数事情都不一定是独立成篇的。它们大都有着延续性以及和别的事情的相关性。基于这种特性,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先将这些延续性和相关性作一个仔细的研究,看这件事情在进行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可能产生一些副产品或副作用,再揣摩这些副产品或副作用有无可能将它们变废为宝,而这些宝又是否可以在别的相关事情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能做到这一步,也就可以说,你只花了一分精力、付出一分辛劳,却可以在完成原本既定计划的同时,又得到另外两三方面的收获。而这些收获将使你在做今后的一些事情时可以事半而功倍。这么“合算”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再设想通过不断的思索和实践,将这种行事的方法灵活运用而且不断发扬光大,并且彻底地溶化到自己的血液中去,使它变成一种本能,那又将是一个何等巨大的潜能宝库。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付出一分辛劳获取一分报酬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用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来衡量,就觉得这种思维方式太过保守了。它完全是数千年来农耕思想体系的延续。在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新世纪信息社会不断飞跃的进程中,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思维理念产生一次次飞跃而不只是渐进式的改良?为什么就不敢想像只付出一分精力却可以得到五分、八分甚至十分的收获呢?

  还是用桌球来做比喻。当一个球停在洞口而母球又可以和它连成一线的时候,那一棒把它打进洞是十拿九稳而又极方便的事。这是做一件事得一个收获的典型。但真正的好手却会从另外的方面去考虑。比如用母球去击另一只球的边,只要计算精确,它就可以斜行出去撞上本来停在洞口的那个球而且极有可能两球同时进洞。这样不就有了两倍的收获了?这时母球也会斜向另一边去,以计划中的角度撞上另一只球使之更接近洞口,同时又让母球停在一个对下一棒极其有利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打下去,每次就不仅是打下一只或两只球,更重要的是调整了球台上各个球的位置。每一棒都会累积起很多“方便进球的因素”,为下一棒的胜利成功奠定基础。这一次次的累积在商务活动方面就是超值的收益。而且是没有付出亦没有成本的净收益。如果把每一次的超值收益都能毫不浪费地收集起来,天长日久其数量也会是很惊人的。

  有一个投资界所熟知的常识。即某一个项目经过测算如果回报率可以达到10%~12%。那这个项目就值得考虑投人的可能性了;假如回报率可以达到15%~18%,那就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应该把握好时机,当机立断毫不迟疑地投人了。时不再来,机不可失。“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更不要说投资回报率可以达到22%~25%,那简直就可以说是碰上千载难逢的好机遇,绝对不可以稍有迟疑而错失良机了如果按桌球现象引发的新理念来套用和运作这些投资项目,那测算的方法是不是应该大大的不同?比如原测算回报率为12%的项目,本来以常规眼光看可能还会犹豫。但加上那些众多的“方便进球的因素”,也就是众多剩余价值和副产品的累积、众多零成本、零支出的超值收益,那回报率应该在12%的基础上增加多少呢?这时候还需要再瞻前顾后、举棋不定么?

  还有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当两三个项目同时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当作何抉择?是不是以常规的眼光去选择那个最接近你、最方便、成功把握最大的项目――就像那个停在洞口、可十拿九稳打进洞去的那个球一样?如果是这样,你就可能失去实施第二个、第三个项目的机遇。为什么不能发挥你高超的技巧,去选择拓展较为困难、且很难确保百分之百成功的第二个项目,并以特殊的处理手法激发调动它的副产品去影响和推动第一个项目?要知道那是只需外力轻轻地一带就可顺利成功的项目呵。如果再能集中第一、第二两个项目的优势和“方便进球的因素”,那对付第三个项目又有什么困难?

  明智而有远见的选择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最关键、最最重要的一步。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