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章 “逆向思维”刍议

  人类的文明发展是与知识的累积分不开的,但同时又被其所困,很难突破,已知的都是有限的,而未知的部分却是永无止境的。智力测验中的“障眼法”和“误导”即是利用人们囿于传统思维较难突破的弱点而设的。世间诸多症结看似无解,但换一个角度去审视思考,就很可能会“恍然大悟,茅塞棋王的弟子们倘若让棋王的弟子们相互比赛,极少有可能曝出冷门。”在智力型的竟技场上要想脱颖而出,就须“出奇制胜”。想别人所未及想,作别人所不敢作当世界进入21世纪,人们已明显感受到有别于20世纪的工业社会,明显地感受到方方面面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村的变小,主要是因为进人了信息时代。无论是工农业的发展,还是人们的生活,都仰赖于斯而又受制于斯。要相在激烈的竟争中跟上潮流而不被淘汰,更新观念、彻底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已成当务之急。如果继续套用旧有的创业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成功的实现将是较为困难甚或是微乎其微的。比方说,被全世界公认并且奉为经典的所谓“经济规律”,它确实为建立世界经济秩序、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走到了决定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它也决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也是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而逐步丰富、逐步修正、逐步补充、逐步完善的。所以,处于这个一日千里的新时代,这个规律再也不是一张严密的网。它将越来越稀疏,露出越来越多的缝隙甚至漏洞。这些缝隙和漏洞恰恰就是在这个新时代里纵横驰骋的弄潮儿新的生存空间,开拓创业、挥洒才华的用武之地。谁最具有前瞻意识,敏锐的目光、冷静缜密的头脑,谁就会最先发现那些缝隙,在较少竞争对手的状况下轻而易举地获胜。要想发现寻找到这些空隙,就必须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采取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间题,才能有所突破、取得成功。古人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请看一则颇带幽默感的智力测验题。据说最初是外国一所专门培养侦探的学校毕业考试中的一题:说公路上有一辆汽车在高速行驶,驾驶者并没有打开车灯。突然间有一个显然是喝醉了酒的穿着黑衣服的黑人男子踉踉跄跄地走到公路中间,当时既没有路灯,也没有月亮,眼看那个醉鬼就要被汽车撞倒,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只听到一声凄厉的刹车声,汽车奇迹般地刹住了。问这是什么原因?试卷中的答案可算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因为醉鬼大声呼叫,促使了驾驶者的警觉;有人说是因为醉鬼会两眼发光,所以被驾驶者看到;也有人设想醉鬼可能拿着什么能发光的物件,引起了司机的注意;更有人设想正好有一辆开着车灯的汽车从这里经过而顺带照亮了近处的环境,这才让司机发现了那个醉鬼。几乎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往增加亮度方面去发挥各自丰富的想像力,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驾驶者看清前面的状况而作紧急的处置。其实,这些想像出来的附加因素都是没有提供的。大家都被一些已知的事实所限制,甚至是被有意识地误导了。其中没有开车灯,又没有路灯、没有月亮、又是穿着黑衣服的黑人,这就营造出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气氛或者说假象。引导你往亮光这方面去思考。题面上并没有讲明黑暗这个现象,这都是学员们在接受了提供事实的暗示以后通过自己的想像得出的结论,并以此而决定了后面的思路。其实可悲的错误正缘于此。正确的答案是:因为这件事就发生在白天,驾驶员可以清清楚楚看到眼前的一切。那些提供的事实只不过是有意误导你的烟幕罢了。在白天同样可以发生上述状况并不影响驾驶安全。仔细想一想,在我们身边是常有这样的“幽默”现象发生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不是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再比如说棋王聂卫平的弟子们,名师高足,定然个个身手不凡。但是,倘若让他们相互比赛,那要当赢家就必然比较困难,更难曝出什么冷门来。原因是他们出自同门,在同一思路的指导下学习,在思路相近的氛围里探讨、摸索、切磋、揣摩,在一个大家都熟悉透了的思维方式下,在一个几乎是约定俗成的风格或规律中寻求突破。可以想像在这无形铁幕的笼罩下,对大家思维的限制是何等的强大。同门之间都互相深黯对方的心思,你尚未举棋,他已知道你的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那防范之严密就可想而知了。同样的,你想有什么举动,他也会一眼就看透,而在心底暗自窃笑。必然也就会预选作好层层防备甚至设下陷阱,请君入瓮。在这样的情况下,且不要说赢面极小,即使最后终于获胜,也是赢得极其艰苦,付出的脑汁和棋盘面上的代价都北朝鲜是十分可观的。如果把这比成商场上的竞争,大家都耗在这胶着的泥淖里动弹不行,或者说有劲使不上,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家都耕得油尽灯枯,苟延残喘,两败俱伤。侥幸的胜利者在最后清理战场、统计战果的时候,往往都会从心底深处长长叹出一口气说,真是得不偿失。这就是商家常常碰到的所谓“做也是亏、不做也是亏、生意难成”嗟叹的由来。试想在这时候,突然冒出一个初出道的新手,(当然他也必须具备相当的实力,处于同等级别的竞争。)他的头脑进而本来就较少框框条条的限制,所谓一张白纸最适合用来画画。初生牛犊不怕虎,正可以让他肆无忌惮地纵横驰骋。他产不一定按常理出牌,往往会冷不丁地从一个本来觉得绝无可能的角度使出一个怪招,使你猛地一愣,一时间很难马上反应过来,于是措手不及,痛失荆州。对方就是靠捣乱了你的“正常思维”而出奇制胜的。“出其不意”,这个不意就是指你没有想到,出乎你的意料之处。那你从何防备、如何招架?除了认输、举手投降之处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

  “奇”从何来?它源之于知已知彼,更源之于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另辟蹊径。我想,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妙用。哥伦布巧思服众智斗场中的失败者见到最后结果竟然如此“出乎意料”的简单而平凡,都会满心不服气,而赛事成败的症结正在于此。人铁思维为什么就不能“出乎”一下那个习惯性的“意料”呢当年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积数十年的航海经验,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数度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远涉重洋,最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巨大的成功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拓展了新的广阔的空间。这极其伟大的发现,是对全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全世界都为之兴奋不已,都对此状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对哥伦布本人给予了极高的荣誉。但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中,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出于社会等级制度的偏见,对于将平民出身的哥伦布委任为新大陆总督极度不以为然,进而认为这个发现只不过是航海过程中的一个偶然机遇而已。他们并不认为这是需要极为丰富的航海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甚至包括天文学各方面的知识;是对未知世界不断探求的大无畏精神,加上大半生与惊涛骇浪拼搏而积累的丰富经验的综合。在他们极度自负的眼睛里,这件事实在是太平常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似乎任何只要驾船开出海去,都会发现那么一片新大陆一样,根本用法着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给予他那么崇高的褒奖和荣誉。因此,传说在哥伦布返国后的欢迎及授勋会议上,就有人以此而发难,耸耸肩嗤之以鼻。面对这样的状况,聪明睿智的哥伦布并没有表露出丝毫的不悦,也没有为此宣传辩解,只是轻描淡写地拿出一只鸡蛋来,问当时在座不可一世的王公贵族们谁可以把这只鸡蛋立在桌子上。在场诸公一开始都觉得这个题目太平庸简单而急急争相摆弄,以彰显自己的聪明才智。没想到任你如何小心翼翼,那鸡蛋还是顽固地坚持躺着的姿态。似乎在对那些狂妄者发出无言的嘲笑。在众人始而志得意满、继而满头大汗、终以悻悻然罢手之后,哥伦布微笑着拿起鸡蛋轻轻一磕,一头微瘪的鸡蛋立即稳稳地站立在桌面上。至此,满场哗然。恍然大悟者有之,暗自佩服者有之,面红耳赤者有之,桀骜不服才亦大有人在。他们纷纷拍案而起,大嚷当初并没有规定可以敲破鸡蛋。然而当初哥伦布也并没有限制大家不准敲破呀。其实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自己都被日常遇到鸡蛋就必须小心谨慎、轻拿轻放、千成不能弄破的旧有习惯观念所左右,根本不容许你另作它想。任你再不服气也於事无补。这么简单的问题谁叫你“没有想到”呢?不就是因为你被一层透亮但又朦胧且不透明的“常理”所蒙蔽着吗?

  当一个人处于一间巨大但糊着窗户纸的屋子里的时候,他可以行动自由,能看清周遭的东西,也能敏锐地思考问题并找出正确的答案。然而,这种思考以及所得到的答案却是受那层“现实的常理”层层包裹,即便是正确的但也一定只适用于某一阶段、某一时一事、某一个具体环境具体条件的。倘若没有超人的智慧和勇气去捅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那只能将自己永远禁锢在那个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已经透彻地理解了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因为他所见、所知并自以为是全部的那个世界就只有那么大。)、甚至自鸣得意的王国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外面明亮而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的风采他将永远无法领略和享受到。

  凡是已知的都是有限的。未知的部分才是无限的。那才是智者和有为者拓展自己的广阔空间。

  我在20多年前即讲过一句略显以偏概全的谬论:“不怕全不懂,就怕懂不全。”意思是倘若真的全不懂,那倒能虚心地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并不会因为什么固有的概念而排斥接受新的知识,而懂不全就相对麻烦了。这就像要在一张已有图画的纸上重新画画,那下面的旧东西决不甘心被湮没或改造,它一定会顽固地挣扎着要表现自己,从而干扰和破坏了新图画的内容,使之变得不伦不类、模糊不清甚至乱七八糟、一塌糊涂。用这样的思考结果去指导工作或创业,又怎么能够取得优异成绩而立于不败之地呢?

  大卫?科波菲尔:眼见也不实

  不要过分地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它只能从单一的方向看事物,很可能被假像蒙蔽;耳朵则可从不同方向去分辨讯息,故可以得出较为精准的判断;而大脑更可集两者之长,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这才能去芜存菁,去伪存真细想当初伟大而万能的上帝在造人的时候真可谓煞费苦心。他是事先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同时在其中暗藏了玄机及启示。且不说整个人体结构的奇妙和复杂,以至今天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也没能完全解析它的奥秘。光说头部器官的安排布局,就包含了很深的哲理。你看,人的眼睛是长在同一个方向的。所看到物体的形状都是由于它们受到光照而反射形成的,而光又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不会弯曲或改变方向。所以在那个物体的前面若有东西挡住的话,那就不可能被看见了。可见“看”是受到种种限制的。只要一层薄雾或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就能遮挡住眼前的一切,使之变得朦朦胧胧,模糊不清,甚至形成假象,使眼睛受到蒙蔽。而耳朵呢,却让它长在两个相反的位置,让它能从不同的的方向和角度去捕捉接受外部的声音。从多层次多方位纷繁的信息中,通过立体交叉的筛选分析,整理出自己需要的资料来。即便是众多动物的耳朵不长在两边,也大多长在头顶并安排了相对巨大的耳廓且可以稍作转动,像雷达天线一样。比起眼睛来,耳朵受上帝重视的程度可就大多了。就连上帝本人对人类社会的监控也大多是凭着耳朵来接受信徒们的祷告、忏悔和赞颂的。而大脑呢,却是覆盖整个头部的、浑圆的、360度全方位的。人类应充分体谅到上帝设计造人的苦心。他的本意就是要求人们在作出什么决定之前,必须要尽可能多地接受全方位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思索,决不要被眼前的物象所左右,甚至是被假象所蒙蔽。

  可怜很多人都不能领悟到造物主的种种暗示,仍然以偏概全地只是坚信“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但在很多情况之下事实并不如此。”

  就拿众所周知的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的巨型魔术来说罢。他的那些表演看上去绝对是违反科学、违背常理、不可思议的。就像一秒钟穿越长城、将重达20吨的东方列车徐徐升向天空而不知所踪、把完好泊在停机坪上数十吨重的巨无霸波音400飞机弄得不翼而飞,甚至能使美国的标志建筑自由女神像瞬间消失……而所有这些都是当着成千上万乃至十数万人的面、当着数百架甚至数千架照相机、摄影机、各种测试的仪器仪表完成的。他的有恃无恐、他稳操胜券的坦荡都源之于他事先精心的策划。这些神奇的表演使全世界为之折服为之倾倒。同时也不知有多少人付出巨大的精力和金钱、使出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耗费多少年报的时间力图揭开大卫?科波菲尔的秘密而终于一无所获。我当然不是一个魔术大师,我同样无法解开他所设计创造的不解之谜。但我理解到他是凭借自己高度的智慧、对大众心理(也就是正常的思维方式)的透彻理解、精辟的解剖和分析,找到了大家都没有想到的那个“盲点”,抓住并充分利用了这些盲点,天才地创造出这些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所以,他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而且几乎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你会因为无法破译他的障眼法而由悻悻演变成由衷地佩服,不是吗?

  狭路相逢,勇者胜。商海搏击,智者胜。

  智者的思索,必定先博大而后精深。将方方面面的资料尽可能完整地搜集齐全,整理归类,进而综合分析,深入研究,相互碰撞,由此而产生的火花,才是智者的最后结论,也才是指导行动的指南,成功的保证。

  未思进而先思退

  这是孙子兵法运用逆向思维的精髓所在。是确保不败之“道”。“道”是战略方针,是决策者必备的大智大勇;而“术”则仅是实施技巧,只是执行者应具备的聪明和灵性。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崇拜并精心研读《孙子兵不》。军事家自政治性说了,那是他们的必修课,是干好本职的起码要素。后来则发展为政界人物、商界人士也都纷纷对它热心了起来。总觉得它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工作、业务、人际关系或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似乎大家都已充分认识到它所讲的那些军事知识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尤其是在官场如战场、商场如战场的今天显得益发重要。据说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案头就常年放着一部《孙子兵法》的英文译本,以方便随时翻阅,从中吸取养料或得到某种启发。

  我40年前即喜读喜谈《孙子兵法》。我并非军事人员,终身布衣、当时又尚未涉足商海,本不应该对它有所兴趣。我之所以读它,是作为一门学间来学习研究的,是一种猎奇而不是为了实用。故我总觉得我的立场较为超然,完全没有“各取所需”的现实目的。因此在和同好们谈及这类话题的时候,我就敏感地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几乎所有参加谈话者都只对三十六计津津乐道而差不多完全忽略了其它内容。把我个人的理解,三十六计纵然精妙无比,但只是属于“术”的范畴。它只是解决某一场战斗或处理某一件事情的具体方法,而不是高瞻远瞩的总体方略。书中对战略的论述虽然占篇幅较少,但却是切切不容忽视的。比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比如“未思进而先思退”。即是要求人们首先要从大处着眼,熟知自己熟知对方,熟知周围环境,熟知事态大势,也就是要熟知天时、地利、人和等等与之息息相关的所有资料而且巨细无遗,才能得到赢取胜利的基础保障。这时才能往下一步考虑。而这个“下一步”还没有到制定具体战术的程度,还须要做一个全方位的综合分析考量。前进、胜利当然是所愿也,但万一失利、万一不成又将如何处置?这些都要事先考虑妥当,制定好切实的应变措施。这样,在不利情况发生的时候才能毫不慌张地应对,把损失减到最小。最大程度地保存实力以利下次再战。以免输个精光,堕人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这才是“战略”,这才是“道”。我总是记得儿时上学路上水龙局(也就是后来的消防局,是为应对突发性火警而设的。只不过当时里面只有一架人工压缩抽水的水龙车和一方贮满水的水池而已。)门旁的对联:“门虽设而常关,事有备而无患”。它给我的启发和警示一直延续至今从未稍减。

  再往实里说。假如你要创业,哪怕小到只是开设一间店铺,你如果不能掌握客源的定位、不能熟知他们的心态、不能了解周遭同类商家的布局和经营策略,你就无法掌控这一地区的市场走向,更无法制定出一套具体有效的营销方案。即使开下门来也只能是无的放矢、守株待兔。预期的产值利润以及前期投人的回收也只能寄托在虚无而毫无把握的消极等待上。因为眼前一片迷茫,根本没有主攻的方向,故一定会有力没处使,惟有干着急而已。除了破产失败而外还能期待什么呢?

  古人云:“道无述而不行”。我要加一句“术无道而盲目”。这个“道”和“术”的关系就和战备与战术、政策与策略的关系一样,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制定好一个在的战略就匆匆与敌方开仗,且不说胜的机率极小,即使侥幸也一定只是局部的小胜,决不会持久。这种侥幸和偶然是可一而不可再的,就像瞎猫碰到死老鼠一样。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以及“空城计”在历史上不也有取胜的记录么?不可否认,确实有。但那毕竟是极为少数的特例。它是在特定的背景条件下,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碰上一个特定的事件、同时也是面对一个特定的对手才能作出这样的特定的决策。这么多的“特定”加在一起,还不足以说明此事的可一而不可再么?“道”是方向、方针、政策,只有确定之后才能并必须慎重考虑如何实施。就是“术”。没有详尽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和技巧,那么再好的创意和决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一纸空文、一个空想或者说只是一个美好的不知何时才能实现的愿望既然已经确定了“逆向思维”的方针,就必须继续研究它的实用性。光有理论没有实践是纸上谈兵,光有实践没有理论是匹夫之勇。

  逆流而上――多伦多餐馆启示录

  种种迹象都表明餐饮行业经营步履维艰,危机四伏。但为何总数却有增无减呢。从另一个侧面去透视探索其中的稳秘,亦可获得发人深省我所居住的多伦多市,它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同时又是华人聚居的地方。这里的华人餐馆多达数百家。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常常引起人们的议论,就是餐馆的招牌在不停地换。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明他们是在不停地换老板,不断地关门又不断地重新开张。很多人都因此而下结论说,“餐馆这个行业不好做”。你看,一两年、两三年就换老板,看来都是做不下去了,所以不能进军这个行业。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再多观察一下,餐馆的总数并没有减少,甚至还小有增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进场“下注”呢?关门的店家一定是亏本的吗?为什么也还有很多家餐馆越做越兴旺呢?

  所有这些问题倘若能换一个鲜为人知的角度去思考,反过来先从逆向的“失败”(?)教训中去挖掘根源,那结论就可能完全不同。

  先说亏本。要知道很多时候的亏本只是假象,而实际利润藏在暗处是不让人知道的。有些人两年下来从账面上看是“亏”了一万多,但他就是因为这个“亏”字,而免交了两年的所得税。同时又因为选择了商界创业,走“商业移民”的通道,从而节省了申办“投资移民”所需的35万加元的投资额;也有人就是靠将生意由小逐步做大,并通过广告宣传等各种商业营销手段慢慢把这家餐馆炒热,提高在广大市民中的知名度,从而也就是炒高了这家餐馆的无形资产。然后再将其转手,从无形资产的增值中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这项收益和前两三年的小亏比较,不知要高出多少;也有人是靠套取现金达到避税的目的;也有人是借这个餐馆做生意舞台,以协助别人“解除商业移民限制条件”为主要目的而获利。(帮助一个人的费用就是3万加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文化界有“功夫在诗外,功夫在画外”的说法,其实商场上也有赚钱在“业”外的。再说,就算其中有几家是亏本的,但总有别家是赚钱的。那么他们是为什么亏本又是为什么能赚钱的呢?

  我也经常带着这样的好奇心而留心观察他们。有时在同一圈plaza(商场区),会一溜开出七八家乃至十多家各式餐馆,热热闹闹、颇有声势。按理讲,各家的外部条件是基本相同的(如所处地段、客流量、房租、水电及人工工资等)。所不同的就只剩下各个老板的智慧、经营的方向、目标、手段以及吸引客人的高招妙法了。真的,这这么多家餐馆中,确有几家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周末假日还需排队轮候,而客人还是心甘情愿地等着而不跑去别家;有几家是生意平平,有人出入却决不踊跃。看来营业收支也只能勉强维持平衡,利润是基本谈不上的;还有几家就惨多了,几乎无人间津。纵有客人进门,也是寥若晨星。且绝大多数是初次路过而盲目闯人的。可以想见,这些客人回头再来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这样的餐馆迟早也只能等待关门大吉的命运了。所以,应该道德深刻检讨和解剖自己,切实找出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逐一制定出改进的措施;同时又要虚心且人木三分地精研周边同道们的经营秘诀,做到真正弄懂弄通而不是只识皮毛,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养分加以消化吸收,补充和改进自己的不足。但切记这只能是借鉴、启发而决不是因袭和模仿。否则,这东施效颦又会使你落入另一个引发恶性竞争的死胡同。

  研究透了这些间题之后就会明白,那个“不能进军餐馆业”的结论是下得太早也太轻率了。不是这一行不能做,而是看你怎么做。你如果预计要进入某一个行业,要真正搞懂这一行的诀窍以及与这一行相关的一切问题。事先找到解决这些间题的方法,谋定而后动,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我的看法是:某一行的市道不景气,同业们都焦头烂额一筹莫展的时候,正是我逆流而上,进场的大好时机。理由是既然社会上存在着这一行,就说明它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不是市场不需要,而是你没有投其所好,不对脾胃。对手们都已经奄奄一息了,你还有什么竞争对手?再站在顾客的立场上看看想想罢,到底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以这个为基础去“量身订做”,拨动他们心底的那样“痒痒筋儿”,何愁他们不乐、何愁他们不来?

  险中求胜――萧条期的创业良机

  经济萧适可而止当然是劣势。但艺高人胆大、如高瞻远瞩看准行情,巧妙利用由负面带来的低成本、少竞争作为蓄势待发的准备,当大势转晴时,定当占尽先机,从容地隐操胜券再一种说法就是经济萧条时不适宜投资办企业。其理由就是风险太大,很难保障投资回报。应该采取守势、等待观望、伺机再起。听起来确有道理。它是基于正常的经济规律去思考而得出的稳妥而“正统”的结论。丝毫也不应怀疑它的正确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考量是不是过于保守了一点?损失了“机会”算不算损失?我看这是最大的损失。(需要声明的一点是,讨论这个题目的前提是确定投资的项目是好的、有发展前途的,现在仅限于研究时机选择方面的问题。)

  一个正常的投资项目,从先期投人到收取回报,这中间就需要一段动作的时间。(请清单,这就是我要讨论的关键所在。)视项目的不同,或一两年或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不等。这个过程是筹备、启动、运转、推广、拓展的过程。从未听说过今天投资明天获利的实例。(要不那就是“投机”而不是“投资”了。)既然如此,这个时间过程就是必不可少的,选择任何时机都逃脱不了这一环节。那从这一环入手是否可以这样考量:有史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从来都是呈波浪状起伏前进的。低潮过后必定有新的高潮来临,这是铁的规律。那么,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完成磨合、稳定、宣传推广、蓄势待发的过程呢?萧条期的优势是启动费用、投资成本大大降低,磨擦费减少,银行贷款方便且利率偏低,员工工资偏低且少有加薪可能,人才的可挑选程度加大,竞争对手少或者竞争强度降低……所有这些都是萧条带来的机遇。抓紧这些机遇,完成一切冲锋前的准备。当经济复苏,别人都跌跌爬爬准备仓促上阵的时候,(不是忘记,他们此时起步也是逃不了需要一段动作时间的。谁能保证在他们运转成熟准备获利的时候,天气不会突然转阴、经济再度陷人另一个低谷?――这种经济大势决不是人力可以左右控制的。)你已经从成熟的阶段腾飞了。无论是起点之高或者是速度之快以及大势环境之美妙都是别人无法望其项背的。那谁还赶得上你,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你的客户已经充分地了解了你和你的产品,在那个萧条的时候他们正在紧缩着自己,观望着外部,当时他们并不需要或没有能力定购你的产品。到了他们想起步的时候,在选择不多的情况下,你岂不成为该行业的宠儿?

  所以,只要运用得当,劣势有时也可化为优势。艺高人胆大。好的帆船船长可使八面风向。当别人在逆风中后退或停滞不前的时候,你不是更有可能冲上领先的位置?

  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长远而敏锐的目光,睿智而果断的气魄。只盯着眼前的区区微利是不行的。那会使你一叶障目而见泰山,拣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同时也要具备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的大将风度,为了一个伟大而长远的目标,该取则取,该予则予。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计蝗就是这个道理。既要有清醒冷静的风险意识又要有能够承受风险压力的胆识和气魄。具备了这些超乎常人的优点或优势并能将它们综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何愁大事不成?

  孪生姐妹――风险和机遇

  风暴骤起,有人因不敌险情而遭逢灭顶之灾,他们不得已而让出了竞争的空间。睿智和胆识兼备者可从浪尖谷底间发现落差,把握住走势规律冲向新的高峰。这就是风平浪静时难见的机遇再说金融投资。绝大多数人都会在大势不稳、突发事件太多、股票市场大起大落、风险迭起的时候,采取守势,尽量观望而不敢下单。甚至会在心理上承受不住跌势的压力,为图心里安稳,避免更大的风险,忍痛将套牢的股票抛出,以致造成直接而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这些都是由于根本没有从理论上弄懂弄通金融运作的规律,只盯着眼前的小小涨幅和跌幅不放,而根本没有从大势的流向方面去作仔细的研究。加上缺乏对跌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甚至不客气地说还有着较为强烈的投机意识,赚得起而输不起等等因素造成的。

  依我的理解,全世界的金融状况大体而言其实可以将它理解为一个总的基数。从某种程度来看有点儿像天平,这里差了那边就可能会好一点。比如说,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北美尤其是美国就会较为兴旺,几乎是买什么都赚。而美国因为“九一一”的影响,经济处于几十年来的最低潮,一年多了都似乎还没有回过神来,仍在低谷中徘徊。而现时的中国却有着举世瞩目的好成绩,大量的资金潮水般地涌向中国。因为在西方世界一片萧条的黯淡前景下,全世界都一致看次经济腾飞的曙光和希望是在中国。他们一致看好中国的市场和前途。所以他们都把金融的出路押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在这样颠来倒去的运作中,落差和机遇就随之而产生了。

  可以反过来作这样的设想,假如大家都是在风平浪静中前进,大家的实力几乎均等,前进的速度相差无几,那大家都会无机可乘,纵有胜负也只是一线之差。反之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所谓风险,就是大起大落,(反之则是“平稳”了。)也就是在这在起大落之间产生了落差,这个落差的距离大小是和风浪(风险)的大小一致的,风浪(风险)越大,高低落差也就越大。这在金融方面的反映直接就是股票价格涨跌的数额。这价格的差额也就同时给炒作者带来施展拳脚的新空间。试想这里面蕴藏着多少更大更多的获利机会?大落之后必有在起,大起之后也必有大落。只要不被这些大良吞噬,稳住舵保持冷静的头脑,从容分析大势的走向,适时弄清自己所在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大致摸索出你所处位置与低谷和浪峰之间的距离以及大致的到达时间。也就是完全明确了自己在那个纵横坐标上所在的准确位置。在掌握了这些资料以后就可以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决策了。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大的机遇都是由大的风浪形成而带来的。自古以来讲“乱世出英雄”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比如,当中国还只处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各方面的机制尚未建立和健全,一大批人义无反顾地涌向商海各显神通。就在那“乱”的阶段,到处充满了危机。陷阱和风险也到处充满了机遇。多少人一夜之间就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当然也有很多人遭逢灭顶之灾而万劫不复。大浪淘沙,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近十年八年来,一切都慢慢上了轨道,各种法制和社会运作机制相对健全和成熟了,大家都在相对平稳的轨道上运行,由于天高气爽,对前景看得清楚多了,盲目性也就随之减少了。各方面的制约多了,风险也就大大减少了。但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一夜之间发大财的机遇也大在地减少了,或者说几乎没有了。你过有多少百万、千万富豪是近几年暴发起来的?现在的资产只能靠一步步积累而再也无法一蹴而就了。所谓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没有暴发户就是因为他们的社会机制也就是游戏规则太细太完善了,几乎无缝可钻,也就没有什么机遇的奇迹出现了。

  所以,我认为风险和机遇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姐妹。

  当弄懂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应该在遇到风险的同时,立即十分敏感地在这之中寻找机遇。因为它是很少会离开风险而单独存在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关键在于你敏锐洞察、分析大势的能力、对未知因素的承受力和心理素质以及搏击风浪的气魄和勇气。具备了这些,你也就掌握了操控的主动权。不利的因素在你的手里不就变成了实现你理想的绝好机遇?

  谈兴上来,我再说一点近乎题外的感觉。在美国遭逢“九一一”恐怖袭击带来的打击而在经济方面一蹶不振之后,我由于大部分资金都在美国境内运作而一时无法完全抽出,所以那一阵子我也非常关心美国政府和金融界的动态。从我内心说,我并不太重视小布会的讲话和相关活动,我注意的重点是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为了一步步安定金融界的动荡和不安,他那段时间经常在一些公众场合发表讲话。格林斯潘其实貌不惊人,但给人的感觉却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处变不惊,那么潇洒自然,那么具有公信力。我甚至讲过一句玩笑话,说格林斯潘根本是不需要使用计算机的。他调动金融界的举动仿佛都是来自于他的灵感。他不像一位金融家而像一位音乐家。他的演讲好像是在指挥一场阵容庞大的交响乐。在他指挥棒的前面不是一个普通的交响乐团,而是全世界的经济走向。从这里我就隐隐感悟到,从事商业或金融,最重要的还不只是精明的计算,而是洞察大势的敏锐目光和冷静的头脑,是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大将风度。有了这样的坦荡,才能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维持一种对事态发展的高度敏感,才能冷静而果断地把握好转瞬即逝的时机,冲向新的高峰。

  我在这里也只是借金融为题来阐述我逆向思维的观点而已。这本书的读者群体本来就定为现时各界的精英分子、成功人士、企业家或企业领导者、目前正在探索拼搏正在走向成功的人士以及志向远大的后备精英们。所以不要狭隘、单一地理解讲述的内容。而应该将它真正视为是一种理念,融进决策者们的血液中,灵活地把其中的精髓举一反三地落实到各行各业的创业策划和运作机制之内。

  从同业的癌症中起步腾飞

  逆向思维策划实例,一手构思出入意料的实施创意,一手用X光机和手术刀探究同业的癌症。能治则治、不治则避。掌握前车再举一个已有明确创业目标的例子。

  刚来多伦多的时候,我就带着一个开办艺术公司的计划。总觉得自己已经初步具备了筹建艺术公司的基本条件:一个有点知名度的画家,在国内有着一大批艺术界的老朋友,更由于讲学和办画展期间又结交了许多政界、文化界、收藏界的新朋友,可算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心想只要把这些优势集中到一起来实现这个计划,成功是大有希望的。

  “未思进而先思退”。光“知已”是远远不够的。深入探讨和解剖同业们的经营状况和癌症隐患才最为重要。它将是前车之鉴、是搜索地雷的先进仪器,能使我对隐藏的危机有较为深切的理解。能治则治,不能治则绕道走。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这样才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我首先着手搜集当时这里近二十家画廊包括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经济实力、方针目标、经营方式等在内的全部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俗话说,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每家画廊能生存下来必然有他的诀窍。他们必定会突显自己的项来立足于艺术市场。但他们也可避免地有着各自的苦衷和难言之隐。

  细心考察之后,这才发现虽仅有区区二十多家艺术公司如画廊,却如打开了一间拥有丰富展品的展厅,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在他们中间,有的规模宏大,展厅里挂满了画,数量之多令人咋舌。但细细看起来却大多为格调不高的商品画。决不敢相信靠这些低廉的商品画可以维持这样庞大的开销。经深人了解了解才知道,这些大部分只是作为道具摆排场用的。他们大宗的生意来源放在工艺品批发方面,美术作品陈列的排场虽大,却只占生意额的一小部分。有的画廊一点都不排场,看上去似乎有些乱糟糟:挂出来的作品也不太多,介装裱和镜框却品种丰富且十分考究。原来,他们的业务重点是接受外件装裱中国画和制作镜框。还有的画廊墙壁上的画好像一成不变,也不见卖掉什么,也不见增加什么。仿佛主人并不在乎画作能卖出多少或以此能吸引更多的客人进门。是的,他们的主攻目标是放在开班办学教画方面。挂出一些画家的画,为的是替他们打广告,让更多喜爱他作品的人前来报名学画。当然也有以经营艺术品为主的画廊、店主本身就爱好绘画,几十年下来也陆续搜集了不少名家作品,购进的时候价格也相对便宜。加上店铺是久已买下的私产、上居下店,也没有什么消耗,所以就这样吃老本也能支撑下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也就是他们根本没有指望每天有人来买画,但只要能隔三差五地卖掉一幅两幅,养家糊口是绝对不成问题的。其他还有兼营文房四宝,兼营与美术有关的画册和书籍,或者是以邀请大陆画家前来举办画展而从中牟利的。可算是动足了脑筋。这些都是业者为了生存,为了在这块具体的土地上找到一块适合自己的空间,不管如何去做都是正常的,毫不奇怪。将这些资料综合起来分析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他们各有其成功之处,他们各自抓住了自己希望抓住的客源,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也应该看到他们由于各自的具体条件限制而无法做得更好一些、服务层面更广泛一些。各自都丢掉了或放弃了很大一部分客源,眼睁睁看着他们流向别处而无法抓住。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我在后面的章节里还会提到另一种新观点,即要求做一件事而得到两个、三个或更多一些收获这才合算,才能在已确定的付出(也就是商业成本)之后猎取更大更多的盈利,这才是最佳的经商之道。这些画廊的开张投入已经确定,日常消耗已经付出,但只是无可奈何地(甚至可以在某种情况下说成是心甘情愿地)放弃绝大部分的赚钱机会,以致陷在支出大而收入小这样恶性循环的泥淖中苦苦挣扎。这只能说明他们只是在“术”的方面下了功夫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只能是局部的、微小的),但丢掉的是西瓜。他们在制定方针大计的时候考虑得太少了,太不全面了这就是抓住了“术”而失去了“道”。

  面对这些前车之鉴,我本可以较为轻松地在此基础上作一些改良即可避免重蹈覆辙而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我认为这还远远不够。我不满足于改良,而愿意追求一种革命性的效果。

  因此我并没有把这些列为首要的考察范围。在搜集了这许多资料以后,我首先站在完全相左的立场上对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剖和研究。他们确已生存了下来,却未见得一定活得很好。他们有着各自的难念的经。这些难念的“经”里,有共性的也有各自存在的问题。有“癌症”也有可治愈的小毛病。我用极其挑剔的目光去挖掘那些鲜为人知且“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苦衷,然后逐一研究治疗方案。当然我不是神仙,没有起死回生的万宝灵丹,不可能所有的问题全都解决。对于这些,我所用的招术是“能治则治,不能治则避”。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还确实发现了艺术公司或画廊的“癌症”。比如说,艺术品和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的货品完全不同,它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因为它不是生活必需品,是属于精神层面锦上添花的东西。只有在顾客的文化累积和经济水准都达到一定程度且心情舒畅的时候,某一幅艺术品真正拨动了他心底那根“弦”使之引起共鸣,这才能产生购买的欲望。在这个时候“合意”是主要的、是排在第一位的。价钱倒反而变得相对次要了。倘若不合意,即使你像超级市场那样搞清仓大处理,也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所以,就必须有尽可能多的选择向他们提供才行。而不断地购买新的画作要投入并积压多少资金?这是普通画廊无法承受的状况。不管你具备多么丰富的经验和机敏的选购目光,售出的数量永远只能是购进数量的几分之一。因此积压库存就会越来越多,而终至不胜负荷,成为痈疽。反之,如果你不能做到时时补充新鲜血液,客人们在看了两三次觉得都是老面孔没有新意的时候,他就再不会光顾这家画廊。此是“癌症”之一。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几乎所有的购画者都对名家作品的真伪存在本能的怀疑,而画廊也无法对此作出相应的保证,这是影响成交的最大障碍之一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就连卢浮宫、凡尔赛宫的藏品中,还有一些珍品的真伪至今学术界还在争论不休呢。谁还能开出一张权威性的、让大家都绝对信得过的“鉴定证书”?这也是整个艺术市场都无法摆脱的“癌症”……

  通过这样逆向思维的考察和挖掘,搜集到的资料越来越多。多的研究兴趣也就越来越浓、越来越投入。当越钻越深、体会越来越多的时候,雄心也就越来越大。我干脆潜下心来,走了二十多个国家,研究了上百家艺术公司和画廊,终于确定了以攻克这些癌症为目标和切入点,制订出一个庞大的、全新概念、全新运作方法、世界上尚无人尝试过的经营模式和手段、且经过征询和商谈很多人都极愿加盟的跨国集团的方案。

  需特别强调的是,这个方案的策划完全不同于一般公司先从正面的收益、盈利、发展等方面入手筹划,而是完全彻底的从反方向的攻克癌症入手,以“能为同业之不能”、“让顾客得到在别处无法得到的满足”为宗旨进军艺术市场,确保在对手几乎难与我竞争的状况下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可以想见,当这个计划实施之后,定将永立不败之地。

  具体案例请参阅本书下篇――理念篇中第一章《永动机理念》。

  顺便说一句,这是一个极有实施价值,推进经年,且已获得各方认可和支持的计划。正在运作之中,本属商业机密。我却在这过程中将它公布出来,当然不是一时冲动、当然有我的考量。请从深处想一想,这样做是否有些不合常理,有点不明智呢?这是不是又是一个出其不意的举动,又是一个逆向思维的结果呢?

  标新立异引导潮流

  盲目随大流,其结果必然导致粥少僧多,竞争激烈,甚至互相踩压。敢于别出心裁,彻底改变思路,锐意创新才是出路。为什么不能站到前面去引导潮流?

  “逆向思维”这种新的思维模式当然不是太上老君的仙丹而包治百病的。但他确实是一把万能钥匙,只要掌握了它的特性,就可以打开许许多多本来无法打开的锁。

  再用一些日常极易碰到的事情来验证一下,看看他的灵验程度。

  比方说,有很多朋友下岗了或者下海了。突然失掉了铁饭碗,脱离依赖了半辈子的“保障”和“依靠”,(其实回过头来认真看一看、想一想,那个“保障”和“依靠”是远在地平线上,隐约看到见而几乎很难摸到的。给你的也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寄托而已。)会感到失去重心,暂时不能维持心理的平衡。对于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会一下子觉得无所适从。

  我总是记得打倒“四人帮”之初,广州著名漫画家瘳冰兄先生创作的一幅作品。他以自嘲的手法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图中的谬先生手脚完全团在一起,成了一个坛子的形状。可以想见这是将大活人硬置于一个坛子里,以限制他的活动和正常生长。久而久之,在这样强大而毫无妥协余地的限制中,人逐渐畸形了――就像生长在花盆里的植物的根一样。更加绝妙的是,在他的身体的四周有几片打破了的坛子,显然就是当初用来装他、限制他的那一只。明眼人一看便知,那是控诉“四人帮”当年对人性的血腥压制和摧残。现在坛子已经打破了,彻底解开了限制他自己的桎梏。理应可以行动自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但他为什么还是像一只坛子一样手脚抱成一团而丝毫没有动作呢?作品的深意即在这里。限制虽然没有了,但长期限制所造成的畸形却无法在短时期内得到修复――这种伤害可能会殃及整整一代人。这就是旧体制给整个人类社会造成的长期的恶劣影响。

  所以,当人们刚刚从计划经济、从大锅饭的环境中走出来的时候,没有人去管他、安排他去做什么甚至也没有人去限制他不准做什么的时候,面对向往了很久很久的自由,他反倒张惶失措、无法挪动脚步了。这是一种症状较轻的畸形,但也量需要一段时间去调适才能恢复的。在这样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参考的情形下,于是女孩子就一窝蜂地倒腾服装、化妆品,小伙子就什么也不管地倒卖VCD、鞋帽、领带、小商品,反正人家干什么他也干什么,“人家怎么活我也怎么活”。中年人呢,开小餐馆、摆路边摊,弄点儿水饺汤圆什么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毫无创新。他们就不想想,有多少人需要吃这些、是什么人来吃这些、为什么要来吃你的这些。其实在这个题目下还是有许多文章可以做的。哪怕就是做小吃,也有新、奇、特、风味、风情等方面值得去好好研究的。并不是除了这少数事情可做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好干的了。不能多动脑子而一味地因循守旧,好比是成千上万的人拼命往一条小胡同里钻。拥护的情况可以想见、粥多僧少的情况可以想见、竟争之激烈可以想见。于是,付不起房租、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甚至破产的状况就接踵而至了。

  换一个角度逆向想一想吧。消费者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市场缺少什么,或者有哪一类的东西可能会引起大家的兴趣,有什么可能会带动一批人跟风甚至最终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潮流,社会的发展或新政策的实施推行会产生一些什么空间……串起来往深处琢磨一下,一片崭新的天地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要知道世界上不管什么潮流都是靠少数人带动起来的。因为好奇、跟进、模仿、乃至攀比是我们民族性里较为明显的特征之一。看看大家的新居装修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举一个小小例子。曾经有朋友做了一项心理测试。他在集体排队进入一个会场的时候,有意识朝墙边的一个死角看了一眼。他明知道那里什么也没有,这样做只不过是对后面的人作一个暗示。果然,从他后面的那位同事开始,每个人走到门边都要停下来朝那个死角看上一眼,几乎无一例外。这种心态或日性格可不可以在你的创业策划中好好利用一下?说得文一点,倘若能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天性等等方面揣摩透了,创新、出奇的招数自然会“文思泉涌”。

  社会前进了,人们的经济状况好转了,甚至有很多人成了各种级别的富豪。钱多了当然要花、要享受。于是很多迎合富豪的高消费产业应运而生。但据我所见,绝大多数囿于开业老板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教养,想出来的那些招儿都是生搬硬套、低级庸俗、追求感官刺激甚至沦为色情、赌博、吸毒这个轻圈里的一员。我想他们所迎合的消费对象大多也和那些老板们处于一个层次。其中很大一部分真的只能属于腰缠万贯的文盲(甚至有些还能加上流氓二字)。他们追求享受大多停留在动物性的层面,即吃喝玩乐、纵情声色。他们的内心深处也偶尔会感到社会对他们的轻视或鄙视,也想表现一下自己让人们刮目相盾一下(这也是人类的天性之一。不管处于多么低级层次的人也一定有着往上努力的潜在意识)。但由于他们所处背景的制约,他们完全不能想像出什么是真正的高档、什么是真正的上流社会。他们懂得的只是豪饮、赌气、一掷千金地乱摆谱,完全没法想像自己的可怜和可悲的程度。直所谓是穷(贫乏)得只剩下钱了。这样的人当然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社会上也确实需要一些满足这类人的消费去处。但是如果满街满巷都是歌舞厅、保龄球、卡拉OK桑拿按摩甚至发廊、洗脚房,那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客人?要知道还有很大的消费群体是在上述那个群体以外的。上述的那些所谓高档次的娱乐场所在很多人的眼中其实已论为低档次了。档次的高低绝对不光是指高级装潢和高额消费而应该是文化氛围、身份、地位的体现。据我所知就有很大一部分人会以去那样的声色场所为耻。但真正高品位的去处又有多少?

  说到这里,就应该敏感到在这个方面已经出现商机,就看你如何去把握、设计、开发了。我想最大的关键还是娱乐业者们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品味才能真正理解进军这块市场的诀窍。只有真正懂得了高尚人士如何生活、如何消闲、如何消费才能设计出他们真正喜欢的项目来。突然想起一则童年时代听过的小笑话,想来会给有志于此的业者提供一下负面的参考。故事说有两个穷苦农民在休息时闲聊,各自以自己的想像去猜测皇帝的生活方式。其中一个说,我想皇帝那么有钱,他一定是用一根金扁担担挑水吃。另一个说,皇帝肯定每天都有猪头肉吃。你看他们由于种种限制,只能在自己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上平时向往而又无法得到的可怜的愿望而作出的揣想和妄想。他自觉有道理却万没想到皇帝的生活和需求是远远超出他们知识范围的奢华。如果业者只以自己的喜好需求和想像来筹划这项生意,岂不是要闹出与那两位农民相似的笑话?(还应提醒诸位一下,从事真正的高尚娱乐暂时还是较少有竞争对手的。因为真正的高尚人士还不屑自己下海从事这类商业活动。)

  以上所述只不过是信手拈来的一个例子而已。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样的娱乐会使人去过一次就念念不忘、老是心痒痒地还想旧地重游?哪些地方你去过一次以后觉得自己的身价品味提高了很多、充满着优越感、自豪感而老是忍不住要向别人炫耀?哪些东西只是在书籍里、电影电视中、资料图片上甚至是在痴痴的狂想里出现过而又无法企及的?去努力创造那些梦想中的天堂罢,那一定会以无比的新鲜感和高不可攀的神秘感为你吸引众多的高尚客人。

  总之,关键是创新。是站在顾客的需求甚至是想像的前头引导市场、引导消费、引导潮流。你只要能做到“引导”这一步,就一定会创造出新的机遇来,你信不?在一个城市搞上一间稍有新意的玩意儿,那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去猎奇一下、赶一下时尚或时髦,该会有多少营业额?一滴水也可以从历史的长河里汲取养料么:“改良”是不行的,要“革命”。

  创新实例一

  “酒文化”新解

  人们总喜欢把一些日常现象赘上“文化”二字,比如酒文化。现在绝大部分酒吧仿佛只剩下酒而丢掉了文化。岂不知丢掉的正是它千年不衰的精髓。于是也同时丢掉了相当一大批高层次、高文化、高稳定性的客源。在那里,能产生最高效益的不是狂酗滥饮、不是消愁解闷、更不是色情,而是它的文化氛围、高雅试举一例。

  就说“酒吧”。一般的酒吧总是给人一种不太健康的误导。大概也是因为多数业者过分追求消费额的关系,酒吧中的气氛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与狂欢、滥饮联系到一起。更加上部分酒吧会聘用一些公关小姐来进行推销,她们会冲着较为丰厚的提成而“超常敬业”甚至“死缠烂打”。在酒客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来此是为了解闷、消磨时光、发泄甚至是当作追逐异性的合法场所……酒吧装潢一般都较为高级,有些虽是生硬的模仿但还有那么一点儿情调。但气氛呢,就不敢恭维了。大多充斥着低级、庸俗、流气甚至乌烟瘴气的味道;也就是这种气氛使得另外一大部分消费群体的人对这里望而却步;他们一是接受不了这种气氛,同时也觉得这样的环境并不适合与朋友交流畅谈,而且更怕常来这里会引起一般人的误解而影响自己的声誉。这些实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怪现象,也是对酒文化的一种亵读。国内有一句俗话叫做“君子的酒,乞丐的烟”。这是指两者的品位而言的。抽烟可以不看环境、不分场合、走路、乘车、室外、路边甚至上厕所都可以叼上一支。碰到相熟的朋友为了过瘾甚至可以开口讨要一支,似乎有点不登大雅之堂。而酒就不同了,至少要弄一点下酒物规规矩矩坐下来慢慢品味;碰到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总还要你请、他请地客套一番,颇有君子风度。就是自古以来留名青史的文人墨客也大都是酒的爱好者,他们的传世佳作也有许多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对此我们就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饮酒场所中的文化氛围到底哪里去了?其实应该同时也十分需要开设另一类酒吧,努力提高它的品位档次,(注意,绝不是指金碧辉煌的庸俗装潢,而是礼貌、文雅、文化品味和贵族气派。)比如要求顾客身着正式服装,男士西装领带,女士晚礼服。衣冠不整或衣着过分随便者谢绝人内,就和去音乐厅欣赏歌剧一样。把自己也当成那个高品位氛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部聘请极具绅士风度的中老年人当服务生,一扫浓妆艳抹的女孩子大叫“欢迎光临”、俗不可耐的风气。如能请到几个老年而且有教养的西方人(至少聘请俄罗斯人是极为容易的事)则更妙。音乐配置也是以钢琴或小提琴演奏古典名曲,似有若无。摒弃那些千篇一律的庸脂俗粉忸怩作态、声嘶力竟的发泄以及乐队那震耳欲聋的摇滚。尽力往饮酒之外的知识性、趣味性方面引导,让顾客有一种贵族感,(注意,绝对不是只比花钱的暴发心态和嘴脸。)让人们去过一次某某酒吧而自豪;也让一些真正的文化人、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能有一个可以毫不脸红、昂首挺胸公开出入的会友消闲之处。千万不要忽视这类客人,他们在社会上占有不小比例,而且消费能力也是不容低估的。甚至还可以文艺沙龙、名人俱乐部的形式出现,采取会员制。你以为会阻碍到部分客人的光临么,错了。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那张精制的会员金卡、白金卡会成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会成为值得炫耀一下的小小资本呢。你能想像出国外高级的、会所性质的高尔夫球场每个会员的年会费高达10万、20万、50万甚至100万美金的天文数字?要知道这还不包括每次活动的消费呢。

  另外,还可以让他们在饮酒之余试着动手参与葡萄酒、冰酒的酿制。酒店提供各种口味、品质的葡萄原浆及发酵剂、酿酒桶,指导并协助他们自己动手。让他们在一个周期的二十多天里经常来察看关心他酿制的那桶酒的进展状况,从而慢慢掌握全过程的技术关键,藉以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最后成功装瓶,再贴上他自己选中的瓶贴。这些都是酒店事先设计好存在计算机中的,可随时喷印出来并可以把酿酒者的名宇也打印上去。这样,逢年过节送个小礼,岂不是更加别致有趣?更不要说价钱比市售产品便宜一半有多呢。一举而多得又何乐而不为?就算他不想酿酒吧,听听讲座、学学调鸡尾酒如何?掌握了基础知识,就可以根据口味、喜好创新出不同风格的鸡尾酒了。某种风格的酒可能会得到酒友们的认可,则可以确定配方,自己为它命名了。为什么一定要叫“血腥玛丽”或“路易十三”?再说,还可以成立一个品酒或评酒俱乐部,慢慢通过品味、品评、评鉴,交流对各类酒的认识,最终成为评酒专家,岂不快哉?顾客“快哉”了,你的腰包也就“快哉”了。敢不敢再狂想一下,把它搞成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全国连锁托拉斯?

  说不定有朋友看了这段文字真的会动心。不知具体怎么搞?找我好了。我真的是花功夫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在自己写的书里面打“广告”,能不能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时又是另一种思维模式的成果?一笑。

  创新实例之二

  “云龙塔”设计理念

  理念是可以而且应该举一反三,应用于多种行业,方方面面的。在科学技术领域更是如此。只有站在迷宫外面的高处俯瞰迷宫,才更有可能洞悉其中的奥秘,从而方便地找到解决自从开始研究逐步确立,逐步完善逆向思维理念之后,我慢慢地发现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都起了彻底的变化。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体,由表层到实质都与以前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总是本能地站到相反的方向去挖掘存在问题的症结,然后从诸多症结的缝隙中理出它们隐秘的内在关系,继而再逐一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简而言之,就是从逆向找症结,再由多方位出击寻求解决之道。彻底抛开直线思维的旧有观念。多年的实践结果证明,很多本来看似铁板一块,无从下手的问题,都会在很多方面闪出亮点,提醒自己从那里切入就很可能会“有门儿”。

  再试举一例。

  四年多前,我选定了一个新的课题挑战自己,即研究并寻求突破世界最高建筑的极限问题。众多的资料让我感受到从30年代到今天,从最初的二百多米、三百多米到四百多米的高度,从艾菲尔铁塔、帝国大厦、多伦多CN塔、纽约世贸中心到吉隆坡的双子星,上百座荣膺过世界第一的建筑彡八十多年的悠悠岁月谱写成的当代建筑史。赞叹之余却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争夺第一的激烈角逐中大家都倾尽人力财力。但终因受制于当时的科技能力,彼此间的差距都仅有那么一点点。有时甚至只有天线略高一点而已。为什么就不能“一飞冲天”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人类的科技发展尚未达到一定程度,还有极限没有冲破。

  那就反过来先从寻找极限(或者说癌症)人手罢。简单说有下列几项:建筑物的用途(办公楼)决定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决定了它几百万吨的自重、从而提出了对地质结构的严苛要求:几百米的高度又提出了对地基深度的要求:密封的玻璃幕墙又引来了抗风性能的挑战,让你绝无可能忽视自然摇摆幅度的极限;更因使用对象决定了它们无法逃避国际大都市繁华金融区的地点选择,而寸土寸金的地皮又极大地限制子地基的面积和深度……所有这些癌症交叉感染又盘根错节死缠在一起,形成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科技的进步速度也只能达到每年突破一点点。故而高度也就只能超出那么一点点儿。

  症结是找到了,却是绝对地“回天乏术”。只能望洋兴叹,徒呼奈何。因为这些癌症也不是我找出来的,而是困扰建筑师们几十年并使之头痛不已的客观存在。我只不过是把它们综合罗列在一起罢了。

  这时逆向思维却爆出了几点灿烂的火花,顿时让我灵光一闪:是否能从根本上绕开这些癌症而另辟蹊径?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顿时柳暗花明,别有洞天。

  首先我从改变建筑物用途入手。对建筑物的业主来说,能带来经济效益是首要目的,当然同时必须顾及到作为该城市和国家的标志性和荣誉。但最高建筑的生财途径就仅此一条么?我否定了这几十座“第一建筑用途”的惟一性。确定为大型游乐场的观光塔。因此觉得套在身上的枷锁一下子去掉了很多,在我的面前突然增加了许多选择的可能性。于是,我采用了轻型铝钢材料的全钢架结构。自重立即减少到只剩几十分之一、抗风性能可以夸张到“无须考虑”的程度;同时地址亦可选择在大城市郊区的任何地方,根本无须考虑地质结构和地基深度;800米的高度(一下子超出当前世界最高的“双子星”近300米)配以直径800米的连体基础建筑群,将具备金字塔式的绝对稳固性。

  一个思路的改变,使我轻松地完成了一次极其艰苦的挑战。

  这个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在国内建筑界极具权威性的大学举行的专家论证会上,获得到场的数位设计院院长、数位系主任、教授、专家们的一致首肯和好评。

  创新实例之三

  “广告”的创新和革命

  近百年前,人们经过了很长时间才接受、适应和理解了“广而告之”的作用和威力。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广告似乎已越过了峰巅但又尚未探知向何处发展,只得在自身结成的茧里苦苦挣扎,这里我提出一广告行业通过近百年的成长和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和商家通过广而告之,让大众了解和掌握产品住处以扩大销路;而民众则通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