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基什尼奥夫—雅西“口袋”之战

  1.密谋、伪装与决断的前夜

  随着苏军预定的进攻日期——8月20日的临近,无论前线还是后方都变得越来越不平静。隐秘外交战场上的幕后交易笼罩在迷雾之中。从7月初到8月初,罗马尼亚反对派向俄国人做了多次试探。他们再次介绍了自己的计划,还在8月9日提出建议:将派一个名叫阿尔迪亚的罗马尼亚将军去往苏军战线,以取得军事行动上的协调。和罗马尼亚人的急迫相比,俄国人却相当冷淡。无论对方如何请求,莫斯科发给谈判代表的指示都是:不要急于答复。耐人寻味的是,1944年8月19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第4欧洲司司长瓦·佐林就苏罗间的谈判经过作了一份总结报告。此时,红军在罗马尼亚前线的总攻即将开始。

  在前线,形势似乎更为明朗。按照惯例,红军总参谋部当然希望隐藏真实企图。为此也用了不少办法:比如在非主攻地段(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第40集团军和第7近卫集团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第5突击集团军)上制造重兵云集的假象,手法包括搞一些佯动和假无线电信号,甚至专门派出一些汽车,拖着杂七杂八的东西把地面搞得尘土飞扬;为了让对手相信自己尚未“挪窝”,第6坦克集团军和第7机械化军还在原驻地留下假坦克和假大炮,以掩盖他们已经开走的事实。

  德国人可没那么好骗。8月8日,德国飞机观察到了红军在普鲁特河以东的运动。给侦察员的感觉是:俄国人根本不打算掩饰他们的进攻企图。在预定的两个主攻点——雅西和蒂拉斯波尔,集结中的大量苏军都暴露在空中侦察之下;而在靠近战线的地方,保密工作更为松懈。从8月18日至20日,德第79步兵师每晚都能看到战线对面长长的俄国卡车队开着雪亮的车灯驶过,显然在向友邻(罗第5骑兵师)当面集中兵力。对这些危险的征兆,德国陆军总部的反应相当迟钝,甚至在13日又从罗马尼亚抽走了1个步兵师。直到8月16日,负责“西段”的沃勒尔将军才发出警告:红军可能在1—2天内开始进攻,战斗将在特尔古弗鲁莫斯—雅西以西一线打响。不过沃勒尔似乎不怎么担心,还断言罗马尼亚人“十分自信”云云。

  1944年的8月下旬虽然已近夏末,气候却特别炎热。当月最后一周的气温甚至达到38摄氏度。在这燥热难耐的日子,在600多公里长的战线两侧,200多万官兵烦躁不安地等待着新一轮厮杀的开始。8月19日,星期六,又是一个炎热的大晴天,战斗开始了。但规模不大,只是红军惯例中的“战斗侦察”:挑起一些连营规模的战斗以探查德军的虚实。经验丰富的东线老兵都知道,这正是大规模进攻的前兆。德国将军们当然也不是傻瓜。当天傍晚,弗里斯纳把第6集团军、第8集团军和第4航空队的参谋长们召集到斯拉尼克的司令部开会(2个罗马尼亚集团军的军官未获邀请)。大家取得了一致意见:翌日,红军将发动总攻。为防万一,将军们讨论了实施撤退的“熊”计划,但是他们还不打算将这一切都传达给部队。因为将军们认为,最好对底下人隐瞒撤退计划的存在,这样可以迫使士兵背水一战,死守战线。另外,德国人也不希望把真实意图过早暴露给罗马尼亚“朋友”。

  德国将军们准确预测到了危险到来的时间。遗憾的是,他们对红军的真实企图却只猜对了一半。弗里斯纳在战前的最后判断(8月19日)中认为,马利诺夫斯基的部队将承担主攻,攻击方向是雅西以西,指向普鲁特河和锡雷特河之间;同时预测托尔布欣也将有所动作,攻击方向将是蒂拉斯波尔以南。上述估计都没有错。问题是,弗里斯纳对托尔布欣攻势的危险性认识不足,认为这只是一次辅助行动,目标仅限于把德军赶过德涅斯特河下游。根据这样的判断,确实没必要立刻就放弃阵地。何况他还宣称(或者说是不得不宣称)“几经考验的罗马尼亚军队将肩并肩”与德军一道战斗。但这些被时刻提防着的“朋友”们,此刻也是心怀鬼胎。8月份,一些罗军人员趁夜穿越战线去和俄国人接触。另外,还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人事变动。如罗第4集团军司令拉科维特扎就突然被调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长,他的集团军则被交给阿弗拉麦斯库指挥。这一人事变动没有告知弗里斯纳和沃勒尔。到临战的8月19日夜里,德军观察到对面的红军发出了诡异的火光信号和照明弹,还得到了罗马尼亚人的答复。同时,有更多罗军官兵潜越战线去投奔俄国人。大战前夜频现不祥之兆,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2.“红色风暴”袭来!

  (1)“东段”战线的第一天

  1944年8月20日,红军的大攻势如期而至地“光临了”罗马尼亚前线。毁灭性的“红色风暴”袭来了!在“东段”战线,第3乌克兰方面军将铺天盖地的炮火和炸弹倾泻在德罗军阵地上。重点地段的火力倾泻持续了105分钟,包括20分钟的急袭射击。无数炮弹覆盖了6—8公里的防御纵深,将其化为火海。初次见识这种场面的苏联新兵或许认为炮击过后,将不会再有任何生物存活于那块饱受铁火沐浴的土地。而老兵们却很清楚,当他们发起冲锋时,照样会有德国人出来迎击。

  “东段”战线第一天两军对应态势:

  第3乌克兰方面军在漫长的右翼战线仅部署了第5突击集团军,用以对峙德第6集团军第52军(布申哈根将军指挥),力求将其牵制在基什尼奥夫附近。

  方面军主力(第57、37集团军,第46集团军右翼)则展开于基茨坎桥头堡,指向德第6集团军和罗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

  当面轴心国防御部队分属德第30军(左翼)和德第29军(右翼),由西向东展开了7个师:德第302、257、15、306步兵师,罗第4山地师,罗第21步兵师,德第9步兵师。一线后方,红军还部署了两个机械化军团,准备用于扩张战果,分别为:第37集团军编成内的第7机械化军(197辆战车);第46集团军后方的第4近卫机械化军(237辆坦克)。与之相对,德第6集团军拥有的预备队只有第13装甲师(40辆坦克)。

  随后,从基茨坎桥头堡里涌出来自3个苏联集团军的密集冲击队形,裹挟着毁灭性火力重重地撞击着德罗7个师的防线!其中,从中路杀出的苏联第37集团军最为强大。该集团军沿9公里战线展开76000人、2000余门火炮迫击炮和300多辆战车(含后续部队)。其中的绝大部分又被集中在6公里突破地段。第37集团军的第一梯队由2个军构成(第6近卫步兵军和第66步兵军)。承受他们打击的德军一线兵团主要是第306步兵师。此前,德国人在桥头堡当面埋设了大量地雷。因此当战斗开始后,苏军只能以步兵团先行攻击。待步兵通过雷场后,支援坦克和自行火炮才能投入战斗。很快,顺着狭窄的战线,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以平均每公里1个半步兵师、17辆战车的强大力量汹涌而下。在密集的步兵和坦克群后面,每公里地段平均摆放着242门火炮迫击炮和31门火箭炮,发射出的双层徐进弹幕覆盖了1.5—2公里的纵深。从空中杀来的苏联战斗轰炸机逐个摧毁着德军火力点,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都不放过。在这毁灭性炮火和空袭中,德第306师一半的兵力和几乎全部火炮化为乌有。当残存者终于透过硝烟探起头来时,滚滚奔腾而来的钢铁和人海“洪流”已经涌到面前!一个德国营长企图撤走他的部队,却陷入飞机、迫击炮和机枪交织而成的火网,被打得非死即散。德国空军的几个部队——包括第52战斗联队第2大队和第2攻击机联队第3大队,被匆匆投入战斗,企图拯救陆军。但在绝对优势的苏联空军面前,这些行动全然无效。德军防线很快被冲垮了。

  苏联第37集团军实力:

  兵员76000人。编成为9个步兵师,加强有第7机械化军。装备火炮迫击炮共计1694门。反坦克炮150门,高射炮225门,火箭炮189门,拥有坦克215辆和自行火炮98辆(其中197辆属于第7机械化军)。

  当第37集团军冲破德军防线的同时,其两侧也爆发了激烈战斗。但在西侧,苏第57集团军的推进却相当不顺。该集团军处于桥头堡西端一段狭窄地段内,而这块弹丸之地的中央部分,还插入了一个德军战术突出部,把战线搞得支离破碎。受到地形限制,第57集团军第一梯队只展开了1个步兵军(第68军),当面的对手却有3个德国步兵师(第302、257、15师)。由于在兵力和地形两方面都没有优势可言,第57集团军根本啃不动德军的坚固防线。经过一天的艰难战斗,仅对德第15步兵师取得了一些进展。唯一令红军感到安慰的是,20—21日间,他们终于拔除了德军的战术突出部,从而将破碎的战线连为一体。

  在第37集团军的东侧,苏第46集团军右翼沿着宽大正面攻打德第29军阵地。这个德国军由冯·贝希托尔德斯海姆将军指挥,编成内有3个师,包括2个罗马尼亚师(第4山地师和第21步兵师)和德国第9步兵师。关于两个罗马尼亚师的表现,说法差异很大。西顿指责他们不顾德国“战友”的死活,自己先溜之大吉,导致左邻的德第30军侧翼暴露。但也有人说罗军进行了坚决抵抗,甚至一度迟滞了红军的推进。从德国官方战史地图看,8月20—21日之间,两个罗军师中,真正被大深度突破的是第4山地师。这个师残部的腿长得很长,很快就把阵地和追击的红军都远远地甩在脑后,朝着深远后方一路狂奔而逃!第21步兵师处境相对好些,但也被打退了相当一段距离。

  总体而言,战役第一天,乌克兰第3方面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战果。其第37、第46集团军突破了德军主要防御地带,向前推进了8—12公里,并从一些地段楔入第二防御地带。对德军而言,这却是灾难的开端:20—21日间,第6集团军右翼战线上,只有西段的2个师(针对苏第57集团军)基本宛然不动,仅丧失了一个小突出部;而在中段,德第306步兵师和罗第4山地师(针对苏第37集团军和第46集团军一部)却惨遭大败,防线被彻底撕裂突破。2个师本身也被打得只剩“残部”。受到中段的牵连,东侧的罗第21步兵师和德第9步兵师也被压迫着退却了相当一段。

  “东段”的迅速溃败令弗里斯纳和皮科颇为吃惊,迫使他们早早抛出了几乎全部后备兵力:唯一的机动预备队第13装甲师,将直接迎击强大的苏联第37集团军;原属第52军的第384步兵师一部也被调来填补第306师崩溃后的缺口;另外,还调来第153野战训练师一部和罗第15步兵师,用以修补同样摇摇欲坠的右翼战线。尽管如此,弗里斯纳对“东段”危机的严重性并没有充分认识。因为他依然坚信,托尔布欣的攻势仅仅是辅助性行动。此时,弗里斯纳真正关心的,却是“西段”的战况。

  (2)“西段”战线的第一天

  “西段”雅西两侧态势(由西向东,仅算一线):

  两军交战范围西起特尔古弗鲁莫斯,东至雅西。由西向东,红军展开了3个集团军:第7近卫集团军左翼;第27、第52集团军。与之相对,轴心国展开了4个军:罗第5、6、4军,德第4军“米特集群”。

  其中,在苏第27、第52集团军5个军(第104、35、21、48、73军)当面,轴心国展开3个军,分别为:罗第6军(罗第5步兵师,德第76步兵师,罗第101山地旅),罗第4军(罗第5骑兵师,罗第7步兵师,第102山地旅),德第4军(德第79、376步兵师,罗第11步兵师)。

  苏军两个集团军的突破地段,选定在罗第6军和罗第4军之间。这里的防御部队为:罗第5步兵师,德第76步兵师,罗第7步兵师和罗第5骑兵师。

  除了一线部队,双方在二线还部署了相当数量的机动兵团。

  苏军方面,一旦步兵取得突破,大量坦克军团就将涌入战线扩大战果:第18坦克军负责夺取胡希,直接切断德军退路;第6坦克集团军预定首先夺取瓦斯卢伊,然后向更深远的福克沙尼挺进;第23坦克军则冲向西侧的罗曼。

  针对上述突破地段,轴心国可用的机动部队为:罗马尼亚第1装甲师(从左侧),德军第10装甲步兵师(从右侧,雅西附近)。

  同样在8月20日,在“西段”阵地,第2乌克兰方面军与罗第4集团军(加强了德军“米特”集群)之间也拉开了战幕!担负主攻的红军第27、第52集团军占据着总长52公里的战线,但突破地段却只有窄窄的16公里。沿着这狭窄正面,每公里阵地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地摆放着217—243门火炮迫击炮,为它们准备了2—4个基数甚至更多的弹药。从第一阵令地动令山摇的齐放怒吼开始,数千门火炮迸发出的轰鸣持续了整整90分钟。雨点般密集的炮弹落在德罗军阵地上,几乎将每寸土地都融化于血火之中。这里的炮火是如此之猛烈,以至于俄国人确信不需要出动飞机轰炸。在凶猛的炮火掩护下,红军步兵与伴随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一道发起冲击。

  由于苏军投放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轴心国防线以超出预想的速度崩溃了。特别是在罗马尼亚人的阵地上。第一天的战斗仅仅进行到中午,红军已取得相当进展。尤其是沿西侧攻击的第27集团军。他们击溃了罗第5步兵师,推进了16公里,以先遣支队强渡巴赫卢河,夺取了完好的桥梁和徒涉场。马利诺夫斯基意识到,投入坦克集团军的时机提前来临了。当天下午14时,比原定时间早一天,第6坦克集团军(总计50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克拉夫钦科坦克兵中将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进入了战场。随后,红军一路扫荡残存的抵抗据点,快速逼向第三防御地带(马雷山地域)。

  就在这时,沃勒尔谋划中的反击也要登场了。为了在巴赫卢河建立新防线以阻挡马利诺夫斯基,他将预备队孤注一掷地投入了战场。其中就包括“大罗马尼亚”装甲师。该师虽然是罗马尼亚兵团,却拥有70辆战车,包括48辆一流的四号H坦克和12辆强击火炮。是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最强大的装甲兵团。战斗打响了!在西侧,以第1“大罗马尼亚”装甲师和罗第1步兵师为一方,以苏联第27集团军第104步兵军和第6坦克集团军的3个坦克旅为一方,爆发了装甲遭遇战。在与俄国装甲先锋以钢铁之躯碰撞一番后,罗马尼亚装甲师丧失了34辆战车,红军也付出了相当代价(罗方宣称击毁60辆战车,可能有些夸大);战线中段,来自预备队的罗第18山地师也被投入反击。德第76步兵师则从一线撤退下来,以迅速而敏捷的战场机动抢占了后方阵地。虽然一系列迟滞战斗最终都告失败,却也并非毫无意义:尽管未能阻止苏联坦克在黄昏时分冲到马雷山防线,但退下来的德罗部队已经占据了新阵地,遏制住了红军快速突破的势头,并将他们迟滞了大约1天之久;在东侧,红军进展顺利,第52集团军在日终时分打到了雅西近郊。

  但弗里斯纳也向雅西投放了来自总预备队的德第10装甲步兵师。他们将给俄国人制造不小的麻烦。

  (3)战役第二天

  8月21日,战役进入第二天。这天上午,弗里斯纳在司令部会见了来访的安东奈斯库。战后,美国研究者找到了这次谈话的记录,内容非常有趣。弗里斯纳表现得很乐观,他相信红军的打击重点是沃勒尔,用来对付杜米特雷斯库的兵力则没那么强大。所以应该让杜米特雷斯库提供足够兵力来应付“西段”危机;而且他还认为,俄国人的攻势可能很快停止云云。安东奈斯库的牛皮吹得更大。大家应该还记得,此人以前也是主张撤退的。可现在他却换了一副面孔,宣称他要亲自对每一寸土地“负责”,守住包括雅西在内的整个防线!看来,安东奈斯库当初在希特勒面前作的那番建议,还真就只是虚晃一招而已。

  就在这两位大吹大擂之际,战场上的形势却以惊人的速度恶化着!当天,苏德两军的装甲部队几乎全部投入战斗。在“东段”地区,德军新到的几支部队未能组织起协调一致的反击。只有第13装甲师正对着锋芒旺盛的苏联第37集团军碰撞了一次。在恶斗中,第13装甲师丧失了不少坦克。德军感到战场已被俄国人控制,只得后撤。但该师的抵抗依然迟滞了红军的进度。不过,妨碍俄国人的最大麻烦却是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早晨,苏第7机械化军于突入纵深9—10公里处进入战场。但由于道路调度不善,这个机械化军竟然被一股步兵给堵在路上,以致在攸关胜负的时刻“抛了锚”。

  幸运的是,托尔布欣还投入了另一支机动军团:第4近卫机械化军(237辆坦克)。该军的200多辆坦克涌入战场,很快超越前面的步兵并向前发展。由于第13装甲师被放在第37集团军当面,德军已无其他机动部队可用,只能用赶到不久的第153野战训练师部分兵力加以阻挡,结果当然是完全无效。第4近卫机械化军随即展开面向普鲁特河渡口的快速挺进。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攻击方向正是德国第6集团军司令部的所在。这一点对战局将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影响。红军不仅在地面给予德军重创,在空中,苏联飞机更是展开了一次名副其实的大屠杀。根据苏方的统计,其空军第5、第17集团军在最初两天里就出动了6350架次,向地面播撒了无数死亡的种子。特别在至关重要的21日,德罗“杜米特雷斯库集群”头顶的天空几乎被俄国飞机所主宰,大大限制了德军预备队的活动。南乌克兰集团军当天的作战日记惊呼:“敌方空军气势汹汹,为所欲为”!

  德国第6集团军的右壁正在垮塌。下午,弗里斯纳终于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性。为了遏制不断扩大的灾难规模,他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当务之急是把第6集团军撤退到普鲁特河西岸。他甚至没时间等待希特勒的批准,就先斩后奏,于14时半授权第6集团军撤退。为了掩护普鲁特河渡口,还派遣了装备重型高炮的机械化部队。一旦俄国坦克逼近,受过地面战斗训练的炮手就可以派上用场。此刻,前线已经乱成了一团。红军坦克迅速逼近第6集团军司令部所在的科姆拉特,迫使皮科和他的幕僚们夺路而逃,当上了第一批“撤退者”。到8月21日日终,在皮科的集团军和罗第3集团军之间,托尔布欣已经撕开了一个宽95公里、深30公里的巨大突破口。傍晚时分,两个重兵集团之间的联系基本被切断。战斗开始仅仅两天,弗里斯纳心目中仅仅具有“辅助意义”的红军“东段”攻势,已经演变为毁灭性的危机。

  而在弗里斯纳最关心的西段,德军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同样在21日早晨,马利诺夫斯基也将更多的坦克部队投入战斗,包括:第18坦克军(250辆坦克)和第23坦克军(190辆坦克)。其中,第18坦克军进入雅西附近的战场。如前所述,还在昨天日终,苏联第52集团军就已经开始夺取雅西。但他们碰上了一个劲敌——德国第10装甲步兵师。该师打得相当顽强,甚至三度以凶猛的反冲击击退苏军。由于第10装甲步兵师的存在,即使在第18坦克军加入战斗后,雅西地区的形势也没有很快改观。其他地段上,德罗军也反击不断。在马雷山据点,德国人以顽强抵抗阻止住了红军的步伐。一时间,马利诺夫斯基的推进速度缓慢了下来。莫斯科的红军总参谋部笼罩在焦急的气氛中。他们担心如果进度继续拖延下去,预定要围歼的德军就会逃之夭夭。但前线的将军们却已成竹在胸中午,马利诺夫斯基的参谋长扎哈罗夫向莫斯科报告:很快就可以拿下雅西,突破马雷山。15时,传来了好消息:红军终于占领了雅西。

  雅西以东的德军战线也动摇了。驻守这一线的是德第4军(指挥官米特将军,因此也称为“米特”集群)。该军展开了3个师:左翼为德第79步兵师,右翼为德第376步兵师;两个德国师中间,包夹着罗马尼亚第11步兵师。由于苏军向雅西的进攻,第79步兵师左翼受到威胁,其左邻的罗第5骑兵师干脆丢下武器逃之夭夭。第79师周围顿时枪炮声大作,其后方20公里处也遭到俄国飞机的轰炸。第79师预感有被孤立的危险,遂于21日清晨撤离了辛苦修筑几个月的阵地,一起撤退的还有雅西要塞的两个营。罗第11师也逃离了战场。这样,米特的3个师中,仅有第376师暂时还留在自己的阵地上。退下来的第79师则临时据守于巴赫卢河以南。

  而在雅西以西,红军的进展更大。为了加快战役进程,主攻集团右邻的第7近卫集团军也转入进攻(当面为罗第5军,加强有第57装甲军部分兵力。拥有罗第4步兵师,罗第1近卫步兵师,德第46步兵师),迂回了坚固的特尔鲁莫斯据点。第27集团军也在第6坦克集团军配合下取得了突破。至当天日终,不仅雅西落入第52集团军之手,特尔古—弗鲁莫斯据点也被红军占领。马雷山上的德军支撑不住,被迫逐渐撤退。至此,第三防御地带已被摧毁,战线上的破口被扩大为65公里宽、40公里深。更重要的是,红军已经打开了通向开阔地带的大门,接下来将一路高歌猛进。在这两天的战斗中,两个苏联主攻集团军扫荡了当面的6个轴心国师团(罗第1、5、7步兵师,罗第1装甲师,德第76步兵师,罗第18山地师)。沮丧的沃勒尔向弗里斯纳报告说,他手下有5个罗马尼亚师已彻底瓦解。德第76步兵师也遭重创,在德方地图上被降格为“残部”。

  决定性的8月21日即将过去。虽然战斗仅进行了2天,但胜负之兆已现。乌克兰第2方面军和第3方面军共击溃7个罗马尼亚师和2个德国师(第76、306)。两大突击集团如同两把“利剑”,分别从北东两侧插入敌阵。德罗联军只能用少量残兵败将和预备队顶在其“刀尖”上:

  “西段”:4个苏联集团军(第7近卫、第27、52,第6坦克)、上千辆战车汹涌而来的突破口当面,仅有罗第13步兵师、德第76步兵师“残部”、第10装甲步兵师、第79步兵师。

  “东段”:2个集团军(第37、46)和400多辆坦克撕开的大破裂口上,只有德第13装甲师和2个师(第384步兵,第153野训)的部分兵力,加上惨败的第306步兵师“残部”,以及罗第15步兵师。

  这点兵力根本挡不住锋利而厚重的红军“利剑”。如果不赶快逃离的话,他们很快就会被上千辆坦克和几十万大军汇成的洪流冲得无影无踪。而在两把“利剑”之间,则包夹着一个庞大的德军重兵集团(不含突破口上的掩护兵团),包括第6集团军的几乎全部兵力(第7、44、52、30军)外加米特集群。总人数约28万(含德军约24万)。接下来,红军的“利剑”将深深切入德罗阵地“躯体”,很快就会斩断这个集团的全部退路。

  仅仅两天,重兵把守的宽大战线就土崩瓦解了。这大大超出了弗里斯纳的预计,更出乎德军统帅部的预料。17时半,醒过神来的德国陆军总部终于接受了弗里斯纳的建议,同意把部队撤到喀尔巴阡山。希特勒的正式撤退命令一直拖到午夜才下达。不过这对前线的影响倒不大,因为德第6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早就在后撤途中了。至于能不能逃过从两翼包抄而来的苏联坦克,就要看他们的本事和运气了。

  3.德国第6集团军被围

  莫斯科当然不会放跑皮科的20多万大军。8月21日夜,斯大林下达命令,要求马利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加快速度,尽早抵达胡希地区以包围德军,同时打开通向罗马尼亚内地的通道。战场上,苏德双方的上百万大军如潮水般涌向同样的目标——普鲁特河渡口。

  战役进入第三天(8月22日)。此时,弗里斯纳要操心的事情还不仅是拯救部下这么简单。当俄国人汹汹杀来之际,德军身边的罗马尼亚“朋友”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诡异。前线传来的消息表明,虽然有一些罗军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更多却是不堪一击。有些干脆溜之大吉。配属给德第4军的罗第11师就是如此。军长米特对该师很不放心,于8月22日派第79步兵师师长魏因克内希特去找罗第11师师长,要他重整队伍。就在两人商谈之际,大量罗马尼亚士兵(还有军官)竟然当着面溃逃过来,而令他们惊慌失措的“俄国坦克”却根本没出现。丢尽了老脸的罗马尼亚师长暴跳如雷,拿着鞭子冲上去乱打一气,却毫无效果,最后只能眼泪汪汪地告诉德国“朋友”,他的师已经不顶用了。

  如果这位罗马尼亚师长没有故意“设局”来糊弄人的话,他已经算是“有情有义”的人物了。某些罗军部队根本不服从德军的任何命令;有的还切断了电话线;极端情况下,甚至对德军联络参谋和特遣队采取行动,把他们解除武装或干脆逮捕。在远离主要战区的德第3山地师阵地上,还出了件怪事:德军遭到数百名身着罗马尼亚制服者的攻击。不过德国人觉得他们可能是俄国人伪装的,因为罗军战斗力没那么强。总之,弗里斯纳是不能再相信罗马尼亚人了。8月22日,他下令收回置于罗军名义指挥下的德军部队:包括德军第6集团军;第29军(现在归第6集团军指挥);以及一些德国师。但也有例外。如德第9步兵师(罗第3集团军编成内),由于被红军阻隔,已无法回归主力。

  撤退中的德军状况各不相同。在幸存老兵的记忆中,却都面临着同样的炎热和焦躁不安。在放弃了阵地(往往还要放弃不少火炮和重武器)后,顶着炎炎烈日和月光昼夜不停地行军,直到把脚走得伤痕累累;热得耷拉着舌头;滚滚而出的汗水从脸颊流下;装在农用马车上的伤员痛苦地呻吟;头顶不时有俄国飞机袭来,降下死亡;由于丢弃了大量重武器,当俄国坦克杀到时,德军只能用少数骡马拖着的火炮迎战;掉队的部队则被苏联坦克和骑兵包围起来消灭掉。在这危急时刻,鼓励所有不同番号、兵种的二十多万大军不断行进的只有一个共同的口号:“到普鲁特河去”。

  话虽如此,要组织这么多军队撤退,绝不是只靠一个口号就能解决的,还需要有效的指挥和协调。但对德第6集团军主力而言,这一切却困难重重。首先,他们的司令皮科及其幕僚班子,早就丢下部队溜到后方去了,根本不可能现场指挥,只能用无线电远程“遥控”。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致命问题:自战役开始以来.德军不知出于什么缘故,一直没有规定无线电通话和通报频率,结果把内部无线电通信搞得杂乱不堪,以至无法集中控制。德国师长们要想获得情报,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手段:要么靠自己的耳朵去听周边的枪炮声,要么去问友邻部队,当然前提是要找得到友邻。甚至那个“到普鲁特河去”的口号也产生了副作用:由于组织不善,各种大大小小的部队争先恐后一窝蜂向渡口涌去,不仅造成道路拥堵,而且各部队混在一起,单位建制也乱成一团,甚至连军长和师长们都无法控制。同时,俄国飞机、呼啸而来的炮弹和火箭弹也不断“光顾”,越来越猛烈和密集的爆炸迫使德军逃出道路,躲入树林。在杂乱无章的指挥和慌乱的奔逃躲避中,某些部队在撤退初始阶段就陷入混乱,很多士兵被打散或走散,变成了溃兵游勇,违抗军纪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在德第6集团军左翼,前面提到的德第4军(米特集群)也在撤退途中,已于8月22日退至特拉简阵地。和主力部队不同的是,米特的大部兵力原本就在普鲁特河以西,现在正沿河南下。由于米特的努力,第4军内部秩序尚好,但与友邻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而且伤亡也逐渐增多。虽然苏军步兵的追击还不那么紧迫,包抄上来的俄国坦克却已经对德军车队展开了攻击。更讨厌的是,几乎无处不在的俄国飞机把所有撤退部队都置于打击之下。德国陆军官兵们怨气冲天,咒骂着本该为他们提供保护的德国空军。据说从8月21日起,除了偶尔出现一架侦察机外,德国飞机几乎消失了。但从苏联方面的记录看,这种说法似乎夸张了一些:仅在8月22日,苏联第5空军集团军就进行了19次空战,宣称战果为40架。事实上,德罗空军一直在拼力战斗。但他们的力量实在太弱,无力阻止俄国飞机对地面部队的疯狂追杀。

  在一片混乱中,转入撤退的德军行动迟缓,根本无法摆脱侧翼包抄的红军。但德军阻击部队还在徒劳地努力着。在德第6集团军右翼,以第302步兵师和第13装甲师组成了临时防线,企图迟滞红军的推进。为了突破这道防线,8月22日晨,苏第37集团军将第二梯队(第82步兵军)投入战斗,并为之配备了一个汽车营。15分钟的火力急袭射击和飞机轰炸后,新锐军在自行火炮连的掩护下沿10—12公里正面杀入战场,加入第6近卫军和第66军的冲击队形。一个戏剧性事件出现了:原本挡在他们面前的德国第13装甲师,突然掉头而去。趁着这个机会,第37集团军3个军一齐向前猛冲,当天一口气挺进了25公里!配属的第7机械化军也从拥堵的道路中解放出来,开始加速攻击。

  迫使第13装甲师回撤的,正是苏第4近卫机械化军。由于该军坦克的急速逼近,吓跑了皮科和他的第6集团军司令部。22日,第4军一路马不停蹄,夺取了塔鲁季诺和科姆拉特,随后快速突向下一个目标:列奥沃(普鲁特河的另一个渡口,位于胡希以南);在德第6集团军左翼,红军坦克部队同样动作迅速,而且投入的力量更大。上千辆战车沿着河谷附近的几条公路向南快速发展。其中,内侧的第18坦克军避开德第10装甲步兵师的阻挠,径直插向胡希;从外侧迂回的第6坦克集团军冲得更快,已经夺取了瓦斯卢伊。但马利诺夫斯基对进度还不满意,他特别担心第18坦克军。因为该军曾在雅西地域遭到德军迟滞,因此有可能无法及时抵达胡希。于是马利诺夫斯基命令第6坦克集团军抽出一些兵力折向东北方,用以加强向胡希的突击力量。这些部队包括:第5机械化军第9旅和第64摩托车团。马利诺夫斯基的步兵也加入了追击。当日清晨,第4近卫集团军转入进攻,配合第52集团军在一天内推进25公里,还夺取了普鲁特河渡口。这些行动使马利诺夫斯基的部队进入了托尔布欣的战区,这将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对这一点,容后再叙。

  至8月22日日终,弗里斯纳的处境近乎绝望。此时,乌克兰第2方面军已沿着宽120公里的大破口突入纵深60公里;乌克兰第3方面军也沿着130公里正面深入70公里。德第6集团军与罗第3集团军最后残存的一点联系也被掐断了,赖以向西退却的主要道路也被风驰电掣般突入的俄国装甲前锋逐个切断。为了哪怕暂时延缓一下红军机动军团的推进速度,弗里斯纳已倾其所有。剩余的机动兵力,除了第72军司令部,就只有第20装甲师了。弗里斯纳命令该师火速开往交通枢纽伯尔拉德(位于苏第6坦克集团军进攻锋芒前)。但该师几乎没有坦克可用,只好派人到铁路线上碰运气,居然还真拦住了20辆运往前线的坦克。第20装甲师赶紧将其中10辆坦克、几辆强击火炮外加一些炮兵和1个装甲步兵营派往伯尔拉德,其余部队和另外10辆坦克用于袭击苏军的侧翼。

  要用这点兵力遏制红军的攻势,无疑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一半的坦克还是用来对付俄国人的外侧包抄,对生死攸关的内侧包抄却毫无影响。8月23日,大量苏联坦克从北面和东面涌入普鲁特河渡口:第18坦克军抵达胡希;第7机械化军抵达列乌舍内,所属的第16、64旅随即开始渡河;第4近卫机械化军抵达列奥沃。23时30分,铁木辛哥向斯大林报告:“经过四天作战,乌克兰第2和第3方面军于今日,8月23日,完成了对敌基什尼奥夫集团的战役合围”。

  至此(8月23日),已有德军5个军司令部和18个师陷入初步包围。其中大股(10个师)依然困在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以东;另有8个师位于或正在突入西岸(属于第4、52军)。但涌到渡口一线的大量红军也把他们包围了起来。整个德国第6集团军,只有司令部得以逃脱。由于不能获得情报,一些只顾埋头行军的德国部队,如第79步兵师,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包围了。

  但兆头却越来越不妙。此前的夜空漆黑一团,东面和东南面却火光闪闪,炮声隆隆。苏军坦克和车载步兵的攻击也越发凶狠。由于道路上塞满了被摧毁或丢掉的车辆,德军的撤退举步维艰。8月24日,红军终于在胡希—列奥沃地区会师。建立起联系的部队为:第18坦克军第110、170坦克旅;第7机械化军。

  当内层包围圈初步形成的同时,外层“移动包围圈”也在继续扩展。担负这一任务的第6坦克集团军逼近了伯尔拉德。如前所述,德第20装甲师的一个支队已占据此地。但光靠十几辆战车,根本挡不住苏联坦克重兵的冲击。战至24日,伯尔拉德落入苏军之手。第6坦克集团军继续向更深远的目标推进。狂奔的坦克纵队掀起一路尘土,把步兵甩在50公里外。

  在战线最东侧的黑海沿岸,红军另外组织了一次小规模的围歼战。8月22日,苏第46集团军在多瑙河区舰队的配合下攻克了阿克尔曼,把守军(罗第3军)赶往萨拉塔以南的狭窄陆角。23日,红军第5摩托化旅和第53摩托车团快速穿入对手的后方,于当日早晨抵达科吉尔尼克河口,一举切断罗第3集团军的退路——说是一个集团军,实际兵力只剩下罗第3军外加德第9步兵师(这个师还没来得及抽走)。这些部队都落入了俄国人的圈套。只有德第29军司令部逃出了包围,但其原来管辖的兵团却一个都没有跑掉。

  此刻,为了拯救地面的兄弟们,德国空军还在继续奋战,却无力回天。他们的对手不仅握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在战术上也占了上风。8月23日,德第52战斗联队第2大队仅获得2个战果,自身却损失了3架Bf109,其中1架由大王牌海因茨·萨森贝格(宣称战果100多架)操纵。萨森贝格身负重伤,但幸运地活了下来。后来传说他是被美国的P51击落。但据近年的深入研究,当天并没有美国飞机参战。第52联队史作者巴尔巴斯认为,真正击落萨森贝格的是1架俄国战斗机。与德国空军共同作战的还有罗马尼亚空军。战役开始的8月20日,就有161架罗军飞机参与对红军的出击;第二天增加到304架;8月22日305架。但他们的努力同样付之东流,还遭受了惨重损失。据罗方统计,8月20—23日之间,至少有25架罗军飞机被击落。

  现在,弗里斯纳的大部分兵力都被装进了俄国人的口袋,而他所面临的烦恼却还不止于此。因为俄国人还在继续向南和西南迅猛推进。其目标显然是罗马尼亚内地的德军和油田,甚至也存在向西冲入匈牙利的可能。而弗里斯纳手头只剩78门强击火炮和45辆坦克,非但不足以拯救深陷重围的几十万部下,甚至无力组织新防线来延缓苏军的推进。但这还不是灾难的全部。弗里斯纳过去一直担心的后方隐患终于爆发:就在德军大势已去的8月23日,罗马尼亚首都发生了“叛乱”。

  4.繁忙的8月23日:罗马尼亚的“反叛”

  当德军在前线步步败退的同时,罗马尼亚密谋集团的“政变计划”也在紧锣密鼓的加速中。据说从8月21日开始,米哈伊国王的心腹阿尔迪亚就和第2乌克兰方面军建立起接触(大家应该还记得,派遣此人的建议早在8月9日就通知了俄国人)。同一天夜里,国王在王宫会见了各反对党派代表,进一步检讨政变计划。第二天(8月22日),罗军又进行了一项人事变动,由总参谋长斯蒂弗莱接替阿弗拉麦斯库的第4集团军司令职务。按照密谋集团的计划,再过4天,即到8月26日,政变就要开始。

  仅过了一天,国王突然决定提前3天,也就是在当天(8月23日)动手。他当然知道德军正在崩溃(德国第6集团军也是当天被围的)。如果继续等待,俄国人杀过来以后他们将失去一切讨价还价的本钱。但计划提前的直接契机却是安东奈斯库本人“提供”的。此前,他从弗里斯纳那里了解了战况,随即匆匆回到布加勒斯特,于23日清晨召开政府紧急会议。会上讨论了实施总动员,以及在福克沙尼—加拉茨组织防线的问题。大概是为了令这些决定更具“权威性”,老安打算借用王室的“尚方宝剑”。于是他向国王提出请求,希望在当天16时得到召见。这对密谋集团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于是,当安东奈斯库按时抵达王宫,并最后一次向国王汇报战况时,他的命运已被决定了。

  尽管是一次“鸿门宴”,但谈话内容还是非常有趣的。国王问安东奈斯库,下一步打算怎么办。老安承认他准备寻求停战,但前提是英美要向罗马尼亚空投部队,同时保证不把俄国人放进来。否则,战斗就还要继续下去。

  安东奈斯库最终也背叛了希特勒,却失去了将背叛付诸实行的机会。因为国王一伙比他抢先一步。汇报结束后,安东奈斯库立即被禁卫人员抓了起来。和他同姓的外长米哈伊·安东奈斯库先他半小时被捕。随后,国王又如法炮制,用电话把国防大臣潘塔齐、副内务大臣瓦西利乌等人也召来逮捕。为了保险起见,安东奈斯库随后被押往罗共的一个秘密处所。下一步,国王将把他作为“礼物”送给俄国人。

  罗马尼亚的实际独裁者安东奈斯库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这事当然瞒不了多久。首先发现苗头不对的是罗秘密警察局长克里斯特斯库。由于安东奈斯库进宫后久久不归,令他心生疑窦,便向德国使馆通风报信。但大使基林格尔据说对此却不以为然。直到8月23日夜,消息才传到“元首”暗堡。希特勒大为震惊!想起两周前他曾警告老安不要去见国王,更令希特勒懊恼不已。坏消息接踵而来!这次是罗马尼亚电台发布的国王公告(晚11时30分发表)。公告称安东奈斯库已经倒台,取代者是萨纳捷斯库为首的新政府(美其名曰“民族团结政府”)。罗马尼亚已接受俄国与美国的停战条件,将不再对同盟国作战。另一方面,国王也不想和德国人正面冲突。为了体现“善意”,他当晚又接见了德国军事代表汉森和格斯滕贝格。国王保证,只要德军在14天内离开罗马尼亚,就不会与之为敌。

  现在,一切都清楚了。罗马尼亚人想洗手不干了,并以最“便宜”的方式摆脱德国。可希特勒却不甘心。为了保住石油和面子,他要采取行动,严罚这个过去的盟友,特别是搞阴谋的小国王!可这绝非易事。大家都知道,希特勒虽然在罗马尼亚内地拥有大量部队和机构,总体实力却与罗军相差悬殊。更糟糕的是,众多德国单位连个统一的头头都没有,各自的效率也极其低下。单纯向他们发布命令使之行动起来,就得费希特勒不少工夫。

  所有单位中,最关键的是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这个重兵集团虽然被打得头破血流,却依然是德国在罗马尼亚最强大的武力存在。司令弗里斯纳也得到了政变消息。他手下的两个罗军集团军司令不知道是否在装傻(或许真不知情),也显出一副很意外的样子。但老弗不可能再信任他们。实际上他们也没用了:相当一部分罗军师团已被打垮或溃散,剩下一个军被困在黑海边上,还有一些部队和被围德军呆在一起。

  弗里斯纳自己也没剩多少兵力,所以不敢有非分之想,只想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把残存部队和设施都撤往匈牙利。当晚11时,弗里斯纳与希特勒通话。“元首”终于同意由他接管所有驻罗德军,但不接受开溜的“消极”方案,却要他把国王及其同伙统统抓起来。弗里斯纳一听就头大。兵败如山倒之际,他已是焦头烂额,哪里有闲心和力量干这个?希特勒也知道弗里斯纳这里无兵可调,所以也没过多纠缠,只要他待命1小时,准备接受新任务。

  希特勒还要寻找驻布加勒斯特的外交特务和军人们。这伙废物对突发事态根本没有防备,而被他们蔑视的罗马尼亚人这次效率倒很高。当老安等人被捕后,布加勒斯特的罗军守备队就接到命令:切断德国机关与部队的联系,禁止军队移动。到午夜时分,这些命令被付诸实施。德国使馆的对外通信被切断了,而使馆电台竟然远在郊区,根本不能指望。运气的是,还有一条军用通信线路可用,保证空军代表格斯滕贝格与空军参谋长克赖佩取得了联系。格斯滕贝格依然很乐观,杀气腾腾地建议把他过去鼓吹的那套付诸实施:从普洛耶什蒂派出高炮师夺取布加勒斯特,还要出动“斯图卡”轰炸。这倒是很对希特勒的胃口。

  一片狂乱中,希特勒匆匆地制定着应对计划:首先,要活捉“叛徒”。于是采纳上述建议,以第5高炮师进攻罗马尼亚首都;驻南斯拉夫的F集团军群也要派一个机动集群参加这次行动;海军上将布林克曼则受命夺取黑海的康斯坦察港;另外,还要组织一个亲德的罗马尼亚“政府”。豢养多年的流亡政客霍里亚·西马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当然,最关键的是确保输油管和铁路线。大概在8月24日清晨,相关指示下达给了弗里斯纳。但镇压“叛乱”的实际指挥者却是希特勒本人。

  此时,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空气里充满了火药味。德国大使馆和其他机构都被团团包围起来!城内大概有7000名罗军和50个武装工人小组,另有大量罗军正向这里开来。这天,戏剧性事件层出不穷地发生着。首先是那位格斯滕贝格,他哄骗罗马尼亚人说可以设法阻止德国镇压部队,以此为条件离开了布加勒斯特。但在逃到普洛耶什蒂后,这条变色龙就暴露了本性,致电希特勒(3时30分),吹嘘说是“突围”出来的,现在正和党卫军旅队长霍夫迈尔一道待命出击。和叫嚣用高射炮打平布加勒斯特的格斯滕贝格相比,留在首都的人(大使与汉森)却悲观到了极点(过去则是乐观到极点)。他们在1小时后发来消息,说这次政变得到了罗马尼亚全民和全军的支持,德国无论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无法赢得成功。在军队崩溃、盟友背叛、腹背受敌的大势之下,顺着罗马尼亚人给的梯子全身而退,或许是唯一理智的选择。

  但希特勒可不听这套。没有了石油,他的战争机器就要瘫痪!让一个“叛徒”得逞,就会有更多“叛徒”冒出来!为了汽油和面子,他无论如何也要孤注一掷。上午6时30分,希特勒发出命令:向罗马尼亚首都进军。在格斯滕贝格的带领下,6000名德军开始行动。随即遭到了激烈抵抗。拖了大约5小时,约2000人抵达首都北郊,夺取了电台。但取得更大进展的指望却落空了:早有防备的罗军已在道路上布雷,还开来了不少坦克和大炮。格斯滕贝格现在才算明白:单靠一伙高炮手对付不了罗军。在城内,愤怒的罗马尼亚人于上午10时半向德国空军占据的建筑物开火。

  布加勒斯特城下的失利令希特勒大为恼火,决心使出“杀手锏”。下午,根据他的命令,德第4航空队开始轰炸王宫和政府建筑。参与行动的有第4轰炸航空联队第1大队和第2攻击联队第1大队,总计出动了150架次。罗马尼亚空军迅速回击,操纵着德国提供的Bf109升空拦截,击落了2架Fw190和2架He111.

  德罗两军大打出手!两国间的最后一层薄纸被彻底捅破了。以此为契机,8月25日,罗马尼亚政府向德国正式宣战。同一天,罗外交官在土耳其向苏联驻当地大使递交了一份政府声明,宣称将“依靠全国各种力量”彻底清除罗境内的德国人。(8月26日),罗马尼亚空军再次出击,拦截运送援兵的德国机群,宣称击落8架(2、2架Bf110、2架Ju52、2架Me323)。在地面,分散各地的德军分队、机场、仓库、医院,都受到威胁或围困。陆续有零星交火发生。此时,对罗马尼亚“叛徒”恨之入骨的不仅仅是希特勒,也包括驻罗德军官兵。据说一些受困部队拒绝向罗军投降,宁可等着当俄国人的俘虏。

  希特勒还是不肯放弃布加勒斯特。他嫌格斯滕贝格不中用,又派来了镇压高手斯塔赫尔将军(此人曾在华沙等地大显身手)。但形势依然没有朝有利于德国的方向发展。在这场首都争夺战中,还出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8月26日,美国的230架B24出现在布加勒斯特上空。他们是来帮助罗马尼亚人的。但由于糟糕的协调,美国人竟把炸弹扔到了罗军第4伞兵营的阵地上。尽管如此,形势还是对罗马尼亚人更有利一些。汇聚在首都的罗军兵力正变得越来越强大。至8月28日已拥有39000人,另有“爱国武装”2000余人。希特勒夺取布加勒斯特的企图告吹了。

  5.德国第6集团军的第二次覆灭

  罗马尼亚的反叛,将弗里斯纳和他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置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当然这个说法也不是特别恰当。毕竟,弗里斯纳的大部分兵力已经被装进了俄国人的口袋。虽然包围圈还不怎么严密(特别是在列奥沃),但弗里斯纳手头除了前述133辆战车和几个损失惨重的阻击兵团,就只有第8集团军左翼在喀尔巴阡山的保护下还算完整,却也承受着当面苏军的压力,无法供机动调用。总之,弗里斯纳没办法拯救被包围的弟兄们。

  8月24日这天,乘着罗马尼亚停战,红军继续扩大着战果:跟随撤退德军的步伐,突击第5集团军占领了基什尼奥夫。这里将作为“苏维埃摩尔达维亚”的首都;同一天,被困在黑海附近的罗第3集团军停止了大规模抵抗。后来罗马尼亚代表告诉俄国人说,在8月24日凌晨4时,前线罗军就接到了停止与苏军作战并“反对”德国的命令。但此后苏罗之间仍然有战斗发生。小部分原因在于,某些罗军分队和德国人困在一起,没有接到停战命令;而主要原因却是,罗马尼亚将军们依然想把部队撤走。据说还下达了命令,如果有人要解除罗军的武装,就要加以反抗。可俄国人却不肯放跑他们,因为斯大林担心罗军会依托新防线阻止红军进入罗内地。冲突不可避免。但罗军毕竟刚刚吃了大败仗,无力对俄国人进行顽强抵抗。最终,约有11万罗军被强行扣押了下来。在罗第3集团军覆灭的同一地区,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根据德国最新官方战史,处于孤军地位的德第9步兵师也于当日被歼灭。被俘者超过13000人。至此,弗里斯纳战线的右翼不复存在。

  被包围的德主力集群(第6集团军与第4军)却没那么快完蛋。直到现在,某些被围部队对自己的处境还浑然不知。真正折磨他们的是空袭、疲劳和炎热,加上没有食品补给(只能吃地里的玉米);搭载在农用马车上的伤员更是处境悲惨。但德军也逐渐意识到,原本指望用以撤退的渡口,已经靠不住了。就在24日,就在渡口之一的胡希,德第79步兵师的后方师部和后勤部队被苏联坦克击溃。从此,这个师再也得不到弹药补给了。

  攻占胡希渡口的苏军主要属于第18坦克军。该军当天继续南下,扑向另一个渡口——列奥沃。该渡口此前已遭到第4近卫机械化军自东面的攻击,但还没有完全封闭。因为德国人将几个阻击兵团:第13装甲师,第10装甲步兵师,第153野训师,都一股脑地堵在这里。但当他们发现将被两个苏联装甲军团夹击时,依然选择了逃之夭夭。在红军坦克部队后面,来自第52、37集团军的步兵也涌到了胡希—列奥沃渡口之间,堵死了德军的退路。

  渡口靠不住了,德军主力集群唯一的出路只剩下西面的喀尔巴阡山。但红军也向这里伸出了装甲利剑,斩断了一个又一个通道:此前的8月23日,苏军骑兵机械化集群(第23坦克军和第5近卫骑兵军)攻占了罗曼。第23坦克军随后加速南进,一面以第3坦克旅对撤退德军大开杀戒,一面派出第135坦克旅,闪电般地夺取了一座完好的铁路桥,冲入交通枢纽巴克乌。24日,红军占领此地。

  由于几个德军阻击兵团的残部逃离了战场,弗里斯纳更加无计可施,只能放任被围部队“自己努力突围”。他甚至禁止包围圈外的皮科回去指挥自己的部下。因为第6集团军历史上已经有了一位被俘司令保卢斯,不需要再出一位了。至于几十万官兵的死活,弗里斯纳已经基本放弃了。他和皮科感兴趣的,是带着司令部飞快地向西逃跑。被抛在脑后的被围部队很快和他们失去了无线电联系,真的只能“听天由命”了。

  此时,斯大林也需要作出决断。在德军主力被围和罗马尼亚“反正”同时发生的形势下,是把主力留下围歼德军?还是向罗马尼亚的深远后方发展?最终,斯大林决心侧重于后者。在他看来,夺取一个国家要比歼灭几十万大军更为重要;更何况他既不相信罗马尼亚的密谋集团,更不相信他的西方“朋友”们。如果动作稍慢,密谋集团显然会投入美英的怀抱,同时对俄国人关闭通向巴尔干的大门。为了阻止这一切发生,斯大林迅速作出了兵力分配:

  留下34个师用于围歼德军;其余50多个师,包括马利诺夫斯基的第27、53集团军以及坦克第6集团军(稍后还要加上第18坦克军);托尔布欣麾下的第46集团军,继续向罗马尼亚内地发展。

  另外,为了封锁和逼向喀尔巴阡山,马利诺夫斯基右翼的第7近卫集团军也将在前述骑兵机械化集群配合下,转向西面。

  除此之外,还作出了一项很奇怪的安排。如前所述,托尔布欣属下的第5突击集团军与马利诺夫斯基的第4近卫集团军相邻。自战役开始以来,第5突击集团军一直推进缓慢;第4近卫集团军倒是比较顺利。或许是过于“顺利”,他们进入了原定由托尔布欣负责的战区。对这类“触犯地盘”的事情,俄国将军们一贯很敏感。托尔布欣也不例外。于是他向斯大林提出建议,让马利诺夫斯基把“坏了规矩”的第4近卫集团军撤过普鲁特河,沿西岸布防。

  我们知道,在东线两侧,双方每支部队都是互相抓对盯着,因此不能轻易挪窝。即使要改变作战分界线,一般也是把这支部队连同防区一起划给友邻。托尔布欣的建议,等于是把友军从大段阵地上赶走。这不仅会造成战线空虚,还会因为变更部署而带来混乱。尤其是在围歼战役的紧要关头,这样做更是犯了兵家大忌。当然,第4近卫集团军要放弃的阵地位于北面,德国人无法从这里南逃,但却完全可能由此冲向西面,逃入喀尔巴阡山。荒唐的是,斯大林居然批准了这个建议。对此唯一的解释是:斯大林对他用于封锁喀尔巴阡山的部队(第7近卫集团军和骑兵机械化集群)非常自信。

  被困德军方面,虽然他们被弗里斯纳抛弃了,但20多万人也不能坐以待毙。25日这天,第44、52、30军军长汇集到第30军军部,拟定了一个突围计划。这伙人当然不知道托尔布欣为他们在西北面“开了”一条通道,所以还是决心向南冲击以进抵列奥沃地区(他们也不知道列奥沃已经失守)。具体方法是:把剩下的大炮和弹药集中起来,一口气打光炮弹。然后毁掉大炮,全体以潮水般的密集队形杀开一条血路。行动很快开始了。德国人把全部炮弹都倾泻向红军第37集团军阵地。但俄国人的反应比想象的还快,迅速组织起反击炮火和轰炸,给予德军炮兵阵地、兵力集中点和前进道路以毁灭性打击。德国人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冲了出去,随后就被迎面喷射过来的“火海”所吞噬。冲锋中的官兵成排成片地倒下,直到把尸体堆到俄国人的阵地前面,以至于妨碍了对手的射击。但包围圈的“铁门”依然没有向他们敞开,德第30军却被猛烈的阻击火力消灭在前进的道路上。26日,为了堵死德军的逃生之路,托尔布欣将最后的预备队第73步兵师投入了第37集团军的拦截防线。但在这天上午,德国人还是冲开了一条狭窄的通道。数万人蜂拥而入,顶着枪林弹雨朝普鲁特河狂奔而去。幸存者们终于到达了河沿,纷纷跳入水中游向“西岸”。可当他们上岸后,发现这只是河心一个长6公里且遍布沼泽的小岛。于是众人又一次入水。这次总算看见了真正的对岸,但等待他们的只有俄国人的机枪。2万德军进退无路,只好拥挤到小岛上。红军随后派来打着白旗的军使,要他们立刻投降。但德军已经乱成一团,甚至没人能够组织投降。俄国人不愿等待。于是,无数炮弹、“喀秋莎”、迫击炮弹飞向小岛……下午4时,俄国人看见岛上的德军正在冲入河中。开始是一小群,后来是数百人,很快增加到数千。他们的血把普鲁特河染成了深红色。

  当德第6集团军主力试图突围之际,德第4军也在25日采取了行动。军长米特把他目前管的5个师都集中在胡希以北,目标是冲过胡希,打开向南的通道。他为此也摆出一副“灭此朝食”的架势,下令打死马匹烧毁马车。可下面人并没有执行,因为光是第79师就有600伤员,离开马车将寸步难行。据说受到堵塞的道路和沼泽阻碍,米特的突围也告吹了。

  后来的苏联官方战史宣称,普鲁特河以东的被围德军于8月27日被歼灭。斯大林和托尔布欣认为已经万事大吉,于是更彻底地削弱了包围圈的北壁。不仅第4近卫集团军离开了原来的阵地,与之为邻的第5突击集团军也开始装车,准备调往波兰。这样一来,至8月27—28日,基什尼奥夫附近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真空地带。更糟糕的是,德军此时尚未被完全歼灭。最早发觉漏洞的是位于包围圈北部的德第7军(该军与主力间的联系被切断了),随后,第6集团军主力的其他残部也闻到了味道,逐渐向这里涌来。汇集而成的人海冲破了苏军阵地,还乘机掠夺了大量后勤物资。8月底,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数百甚至数千人规模的德军如满地开花般地不断涌出来,求生的欲望逼迫着他们疯狂地战斗,搞得人数不多的红军疲于奔命。8月29日,第7近卫空降师消灭了大约一个团的德国步兵。第二天,该师又被匆匆投入阻截2000名德军的恶斗,最终以包括一个团长战死在内的惨重代价,打死德军400人,俘虏1500人。当天,仅该师的一个营就遭受了11次拼死一搏的突围冲击。耗光弹药后,红军空降兵只能以白刃迎击。这种刺刀见红的战斗打了五次!第二天,第5空降师后方的树林里突然杀出2000名德军,搞得俄国人措手不及,赶紧从附近找来一个正在休整的营,才把德军给压了回去。

  尽管死伤惨重,但依然有不少德军逃入普鲁特河西岸,随后向喀尔巴阡山奔去。但多数人却只能到此为止了。马利诺夫斯基已发动第4近卫集团军实施阻击,一些原本准备南下的部队也被抽了回来。俄国人死死地咬住德军,一路展开无情的追杀。苏联空军也出动飞机沿着撤退道路狂扫狂炸。经过屠杀般的战斗,逃亡者的数量越来越少,秩序也越来越混乱。走不动的伤员和重装备被一股脑地丢掉了;举手投降的也越来越多;还有些人被罗马尼亚居民交给了红军;有的则躲入树林里,等待逃生的机会;当然也有一些坚强分子,继续拿着缴获的苏联地图和武器弹药,为了找到生路而奋力厮杀。8月31日,德国飞机发现,一个由700人和70辆车组成的突围支队奇迹般地出现在锡雷特河以西(巴克乌西南方约40公里处)。遗憾的是,红军已在此展开了最后一道钢铁拦截线——第23坦克军。他们在锡雷特河附近无情地消灭了“幸存者”。但也有一些小分队幸运地渗过了封锁线,继续向西坚持着苦难的逃生之旅,最后以每股2—3人的规模回到了德军战线。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喧嚣、疯狂和绝望的血战恶斗后,战场逐渐平静了下来。只留下无数德军尸体横布四面八方,精疲力竭的存活者排成的俘虏队伍从旁边经过。根据最新的德国官方战史,德国第6集团军被围,集群于1944年9月5日全军覆灭。其主要葬身地带位于普鲁特河两岸(西岸主要是列乌舍内渡口地带)。

  第6集团军不存在了(除了司令部)。同样被围的第4军完蛋得更早。进攻胡希失败后,军长米特于8月27日深夜决心改变方向,向西突围。他的计划是:以3个师(第79、370、376步兵师)强渡伯尔拉德河,然后毁掉所有装备,将部队化整为零,分头逃向100多公里外的喀尔巴阡山。为了支撑这次行动,他用2个工兵连和残存的4门强击火炮组成了开路先锋,用以引导众多昏昏欲睡的士兵和装在车辆上的伤员一道前进。但不等米特把计划付诸实施,他的第4军司令部就在当晚被消灭了。米特只身一人逃了出来,找到了第79师。在绝望的氛围中,身心俱疲、紧张到极点的德国指挥官们大吵了起来。8月29日,米特率残部2万余人迎着凶猛的炮火,向伯尔拉德河发起最后的决死冲击。德军以不顾一切的疯狂冲锋突入红军阵地,随即展开残酷的近战。混乱中,米特因心脏病突发死亡。在付出鲜血和生命的高昂代价后,只有部分人员逃入西岸,其中最后突围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当晚,德军残部被歼灭于奇特卡尼村附近。12天后,一个精疲力竭的德国士兵逃到了匈牙利,他是第79师唯一的幸存者。

  普鲁特河两岸的包围圈消失了。弗里斯纳的主力军团也随之覆灭。1944年8月31日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作战序列上,标明丢在“口袋”里的德国部队共有5个军15个师(第6集团军4个军13个师,第4军2个师),加上此前在黑海附近被歼灭的第9步兵师,共16个德国师被全歼。用古德里安的话说:“全部毁灭者共16个师”。

  此外,在集团军群尚存的10个德国师中,还有7个被击溃,标示为“残部”。这些兵团是从阻击线上逃下来的。虽然保住了一些残余,但也伤筋动骨。如第13装甲师几乎把全部40辆坦克丢个精光,一部分幸运儿逃回德国防线,另一部分在师长汉斯·特洛伊格率领下历尽千辛万苦退入保加利亚,却在那里再次撞上俄国人并当了俘虏(当然,战争双方都不会把他们算入罗马尼亚之战的“成果”)。倒霉的特洛伊格将军被扣在俄国十余载,直到1955年;再如第10装甲步兵师,丧失了完整兵团的战力,只得在10月15日重新组建。第153野训师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被迫于10月重建。

  1944年8月31日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序列:

  第6集团军

  直属:第72军司令部

  第29军:第13装甲师(残部)

  第10装甲步兵师(残部)

  第153野战训练师(残部)

  第301步兵师(残部)

  第8集团军

  第57装甲军:

  第76步兵师(残部)

  第20装甲师(战斗群残部)

  第46步兵师(残部)

  第4山地师

  第17军:第3山地师

  第8歼击师

  丢在包围圈里的部队:

  第4军(第79、258步兵师)

  第7军(第106、370、376步兵师)

  第30军(第15、257、302、320、384步兵师)

  第44军(第62、282、335步兵师)

  第52军(第61、294步兵师)

  16个德国师被全歼,7个德国师被击溃。这些兵团加上独立部队兵力超过30万。其中不少于25万陷入包围,其他的则在阻击线上伤亡过半。这意味着这是一次不亚于斯大林格勒和白俄罗斯的巨大惨败。但覆灭兵团的数字也只是对德军损失规模最粗略的描述,具体的伤亡被俘数字却几乎无法搞清。苏联宣布的围歼战果为:俘虏106000人,击毙15万人。比较其他资料(包括战后编撰的苏联官史),上述数据的构成显得很不合理:俘虏数可能被低估了(可能是彻底肃清前的数字),击毙人数则偏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