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鏖战维斯瓦河

  1.追击与强渡

  眼见德军损兵折将,战线破裂,俄国人决心趁热打铁,继续扩张战果。7月27日,斯大林向科涅夫下达了新任务。这次的重点目标是西面的维斯瓦河。为此,科涅夫应把兵力集中到右翼,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一道发起高速追击,剥夺德军沿河建立防线的机会,同时强渡该河并建立登陆场。

  与此同时,科涅夫的左翼也要继续前进,以占领德罗戈贝奇石油区,同时夺取喀尔巴阡山各山口。但这意味着科涅夫要同时兼顾两个相距遥远的战役方向:既要在北面夺取登陆场,又要在南面进攻地形复杂的山区。苏联统帅部担心他没有精力应付,稍后决定把科涅夫的左翼(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加上空军第8集团军)交给富于山地战经验的彼得罗夫指挥,由此重新组建起乌克兰第4方面军。8月3日,命运坎坷的彼得罗夫上将获得了正式任命。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的军事委员是由令人头疼的“政治动物”梅赫利斯担任。彼得罗夫到任后没几天,第1近卫集团军攻占了德罗戈贝奇石油区,但喀尔巴阡山却不那么容易穿越。为了不徒增损失,8月29日,斯大林命令彼得罗夫转入防御。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还是让我们回过头来,了解科涅夫的作战行动。

  科涅夫在7月27日接到斯大林的命令后,立刻命令右翼大军在“向维斯瓦河挺进”的口号下向新目标发起追击——尽管一些部队连桑河都还没渡过,尽管漫长的战线已令苏军的后勤困难重重,但推进依然快得异乎寻常: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在7月28日前进了90公里,冲在最前面的是第6近卫摩托车团,紧随其后的是第1、44近卫坦克旅。坦克集团军面前的道路几乎畅通无阻,只有德第24装甲师分成小股从南侧实施“打了就跑”的袭击战;另一个从罗马尼亚驰援过来的第23装甲师还在向北开进途中。至于哈佩原有的4个德国装甲师,早就被打得七零八落,加起来只剩134辆战车(可用61辆),而且大都被牵制在两侧,保护撤退中的德军主力,对向西推进的俄军根本使不上劲。总之一句话,哈佩已无法阻止科涅夫饮水维斯瓦河。

  7月31日德军4个装甲师实力统计(不包括新增装甲师)

  第1装甲师41辆战车(18辆可动),9辆自行反坦克炮(4辆可动)

  第8装甲师8辆战车(5辆可动),9辆自行反坦克炮(7辆可动)

  第16装甲师47辆战车(14辆可动)

  第17装甲师14辆战车(9辆可动),6辆自行反坦克炮(4辆可动)

  第506重坦克营0辆

  科涅夫的机械“铁马”很快就达到了目的。7月29日,苏第13集团军与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先头部队兵临维斯瓦河(桑多梅日以南巴拉努夫地区)。当天黄昏,先头摩托车团拿下巴拉努夫,随即开始强渡宽250米,深2米多的大河。陆续渡河的还有第350、162步兵师,第44近卫坦克旅摩步营等部队。到第二天(7月30日)晨,对岸出现了2个纵深2—3公里的桥头堡。此时在东岸,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第一梯队各军主力也已抵达,只是因为渡河器材尚未送到,坦克和大炮还无法过河。但苏联步兵仍在不断进入对岸,将巴拉努夫桥头堡扩大为12公里宽,8公里深。

  7月31日3时,红军急切盼望的第一个50吨门桥终于送到了,坦克开始过河。但他们又遭到了德国飞机的干扰。由于机场没有及时跟上,只有少量苏联战斗机可以掩护渡河,而且还缺乏油料。科涅夫当机立断,下令从轰炸机和强击机的油箱里抽出燃料给战斗机使用,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8月1日,已有24个门桥投入使用,其中2座为50—60吨。大量坦克和大炮被送进对岸。这天,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也在此地段渡河。第二天中午,其所辖第6、7近卫坦克军已进入对岸,只留下第9机械化军在东岸掩护后方交通。就在桑多梅日以南登陆场不断扩大之际,7月30—31日,在桑多梅日以北,第3近卫集团军先头部队也渡过了维斯瓦河,建立了几个小桥头堡。

  2.哈佩的反击

  准备桥头堡的建立,意味着德军失去了在维斯瓦河建立完整防线的可能,但并不能阻止他们发动反击。尽管吃了大败仗,哈佩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依然很强大。根据德国自己的统计,其总兵力仍有80万人(德军55万加仆从军25万),拥有850辆可随时投入战斗的坦克强击火炮,还装备有980门大炮。希特勒绝对不能允许红军在维斯瓦河西岸安营扎寨。为了把俄国人赶下河去,他千方百计地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拼凑兵力。从7月下旬到8月中旬,陆续有援兵抵达。包括:来自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3个装甲师(第3、23、24装甲师)和第4山地师;新组建的3个“人民”师(第544、545步兵师,第78突击师)和4个步兵旅;党卫第18装甲步兵师的一个战斗群(第40党卫装甲步兵团为主)。还有重建的第17集团军司令部(司令舒尔茨步兵上将)和党卫第11军军部。该集团军奉命堵住第4、1装甲集团军之间的缺口。

  除了作战兵团外,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还接受了大量小单位,包括8月6日编入的一支特殊部队:第501重型坦克营。这个营的前身7月初在白俄罗斯覆灭,但有一部分人员提前撤到后方换装新武器。7月14日,以这些人为基础开始重建第501营。从6月25日到8月7日,他们获得了45辆德国战争工业的最新杰作——“虎”式Ⅱ型,或者称为“虎王”的重型坦克。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重最强的战斗坦克。“虎王”的战斗重量达到惊人的68吨,安装有1门71倍径88毫米坦克炮,装甲厚达150毫米,并采用倾斜外型以增强抗弹性能。攻防能力都大大超过了“虎”式和“黑豹”。只是机动性较差,但理论上也有42公里的最高时速。获得如此强大的武器,令德国坦克手们兴奋不已。据说第501营营长甚至向部下们宣称:“我们得到了一件完美的武器。它将不是去攻击,而是去猎捕伊凡(俄国人)们”。

  至8月中旬,连同新编第17集团军和大量援军在内(但不包括针对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第56装甲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共有26个完整作战师(含7个德国装甲师和1个装甲步兵师)和6个旅;另有6个师的“战斗群”和10个师的残部。

  具体构成为:

  完整兵团:20个德国师和4个步兵旅;2个斯洛伐克师,4个匈牙利师和2个旅;

  “战斗群”:6个德国师(5个为战损降格,1个是临时集群);

  残部:2个德国师;8个匈牙利师(含1个装甲师)。

  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作战序列1944年8月15日

  劳斯集团军级集群(第1装甲集团军)

  直属:第49山地军第1、2斯洛伐克师

  第48装甲军

  第100、101歼击师,第359步兵师“战斗群”

  第11军

  第75、168、254步兵师

  第24装甲军

  第68、208步兵师,第96步兵师“战斗群”,第18党卫装甲步兵师“战斗群”,第357步兵师(余部)

  匈牙利第1集团军

  直属:匈第3军残部:匈第2装甲师,匈第6、10、13步兵师

  匈第6军:匈第19预备师,第4山地师一部,匈第1、2山地旅,匈第24、25步兵师,匈第27轻装师,匈第18预备师(余部)

  匈第7军:匈第20步兵师余部,第4山地师一部,匈第7、16步兵师余部

  第17集团军

  党卫第11军:第8装甲师,第544、545人民步兵师,施密特集群(第1134、1136步兵旅),第78人民突击师一部

  第59军:第23装甲师,第371步兵师,第78人民突击师一部

  第4装甲集团军

  直属:第17装甲师,第213警卫师余部

  第3装甲军:第1、3、16、24装甲师,第20装甲步兵师

  第42军:第72、88、291师“战斗群”,拜茨勒尔集群(第1133、1135步兵旅)

  利用陆续抵达的援兵,哈佩匆匆调整了战线。北翼,退过维斯瓦河的第4装甲集团军(8月5日起由巴尔克将军指挥)奉命抗击扩大中的桑多梅日登陆场;南翼,劳斯集群掩护着喀尔巴阡山;新到的第17集团军则被部署在两个集团之间。哈佩最关注的是桑多梅日登陆场。为了赶走俄国人,哈佩陆续把一些装甲师拨给巴尔克。不仅有来自罗马尼亚的第3、24装甲师,还有原属劳斯的第3装甲军、第1装甲师和第20装甲步兵师。

  可这些部队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全部到位,而第4装甲集团军在7月底8月初的兵力,只有第56装甲军和第42军,无力阻止登陆场的急剧扩大。哈佩只好让南侧的第17集团军出手相助,令其攻击登陆场苏军后方的马伊丹(东岸)。新到不久的第23装甲师和第78人民突击师被投入战斗。8月2日,大量德国步兵在约50辆坦克引导下,由梅莱茨向巴拉努夫进击。第二天,他们打到了巴拉努夫南郊,直逼苏军渡口。这令俄国人颇为惊慌,赶紧把留在东岸的兵力兵器全都拉上去阻击:第121近卫步兵师、雷巴尔科的第69、70机械化旅,还有10个工兵营、舟桥营都被匆匆投入战斗;第1近卫炮兵师的阵地因为没有步兵保护,干脆用大炮直瞄轰击迫近的德军;堆在损坏车辆收集所的坦克也被拖上来参战。一番疯狂而混乱的厮杀后,德军攻势被遏制住了,但他们也成功地降低了苏军的渡河速度。科涅夫对此不能容忍,决定动用此前一直待命的方面军预备队——拥兵超过6万的第5近卫集团军。8月4日,新锐的第5近卫集团军发起强势反扑,其第33近卫军把德军从渡口附近打了出去,接着一鼓作气,顺势拿下了梅莱茨。渡口形势终于稳定下来。科涅夫又把更多部队送入西岸。8月6日,第5近卫集团军第32、34近卫军渡入登陆场。随即又调来了第31坦克军和800门火炮迫击炮(从第60、38集团军抽调)。8月10日,登陆场扩大为60公里宽,纵深50公里,里面囤积了4个集团军的重兵。

  科涅夫之所以急匆匆地向登陆场调兵遣将,在于他预感到一场更大的恶战就要爆发。事实上,利用第17集团军以侧翼突击牵制苏军之际,新官上任的巴尔克正竭力强化他在巴拉努夫登陆场当面的战力。匆匆赶到的第3装甲军正在登陆场南翼集结,并谋划着装甲反击战;北面,第42军拼全力抵挡不断扩大的登陆场北缘,为此建立起了纵深防御,并把后勤人员也拖上来充当“坦克歼击队”;再向北,第56装甲军面对两个次要登陆场,针对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一部(卢布林方向)。

  3.狭路相逢:登陆场上的钢铁碰撞

  8月11日凌晨,老牌装甲指挥官巴尔克终于开始了他最擅长也最喜欢的表演:大规模的坦克反击。两天之内,德军装甲部队在斯塔舒夫方向以猛烈突击把登陆场打得缩回去8—10公里。

  此时,第501重坦克营已经抵达前线,并被配属给反击兵团之一的第16装甲师。在该师的预定进攻方向上,横挡着雷巴尔科麾下的第6近卫坦克军。一次颇富戏剧色彩的坦克战就要开始了。

  也是在8月11日,第6近卫坦克军已转入防御。他们的新防线处于一块沙质土壤上,挖掘的坦克掩体会立刻坍塌。但这种地形给进攻的德军制造了更大的麻烦。由于机动困难,德国坦克被迫把薄弱的侧面暴露给俄国人。仅11日一天,就有8辆德国坦克被击毁。

  俄国人很清楚,德军还会再次发起进攻。他们在一次战斗侦察中抓住了2个德国俘虏。其中一个属于第501重坦克营第1连,另一个属于第16装甲师第79装甲步兵团第10连。前者供称,第501营装备了20辆“黑豹”和20辆四号坦克。但这份供词隐瞒了最关键的事实:501营带来的并不是“黑豹”,而是全新的秘密武器——“虎王”重型坦克。尽管俄国人不明其中奥妙,但重坦克营出现的事实,本身就向他们发出了警告:大战在即。1944年8月13日,德第16装甲师与第501重坦克营完成了进攻部署——或者说是“猎捕”部署。他们的“猎物”——苏联第6近卫坦克军编为第51、52、53近卫坦克旅,第71独立重坦克团。共有55辆坦克,包括:29辆T—34/76,14辆T—34/85,11辆IS—2,1辆IS—85.显然,经过长时间战斗消耗的苏联坦克军实力不是很强,但他们拥有一些经验丰富的坦克手,而且提前做好了准备,并依托有利地形设下了埋伏。看来,谁会成为谁的“猎物”,还是个未知数。

  战斗展开在大雾弥漫的早晨。一队“虎王”驶入第53近卫坦克旅的伏击圈,开始一辆接一辆地从凹地向上爬。此时,俄国坦克手还相信面前这些庞然大物是“黑豹”(轮廓的确很像),准备在接近到400米时开火。当第3辆坦克出现时,躲在麦秸堆里的T34开始射击,在“虎王”侧面打出一个个圆孔并使之燃烧起来。2辆“虎王”当即被毁,剩下1辆企图转身以装甲最厚的正面迎战,可履带却在关键时刻被击中,结果也没有逃脱毁灭的命运。第71重坦克团也开火了。在700—800米距离上,“斯大林”用122毫米炮向“虎王”正面射击,结果又击毁了多辆。

  突如其来的打击令德军晕头转向,被迫退出战场,不仅丢下多辆被毁的坦克,还抛弃了3辆完好的“虎王”。看到这些坦克后,俄国人才醒悟过来:刚刚与之交战的装甲巨兽不是什么“黑豹”,而是一种全新的重型坦克。通过留在车内的技术文件,他们确定了这种坦克的实际名称。令俄国人得意的是,希特勒寄予厚望的“虎王”的东线初占非但没有施展出“王者”风采,反而蒙受了一边倒惨败的羞辱。俄方宣称,从8月11日到13日,第6近卫坦克军一共击毁或缴获24辆德国坦克,其中包括12辆“虎王”。

  惊人的是,苏军居然没有损失1辆坦克。这证明德军尚未“进入状态”,就被一顿快打给击败了。

  12辆“虎王”战果的区分:

  第53近卫坦克旅在8月13日晨击毁3辆(首先开火的奥西京少尉击中全部3辆,并击毁其中1辆);

  该旅当天另外缴获3辆完好的“虎王”;

  第71重坦克团的克里明克夫上尉击毁2辆;

  第71重坦克团的别良科夫中尉击毁;

  第71重坦克团的乌达洛夫上尉击毁。

  德军丢下的12辆“虎王”坦克中,有3辆完好地落入红军之手,其炮塔侧面编号分别为“502”、“102”、“234”。三辆车中,“234”号陷入松软的地面;另外两辆是指挥车,其中“502”被丢在一个农家小院里,俄国人检查后发现该车状态良好且油料弹药齐全,很奇怪德国人为什么会丢弃它。西方对这辆坦克也觉得奇怪,但原因却出自它的编号。因为德国坦克编号的第1个数字代表连,第2个代表排,第3个代表车。而第501营只有3个连,不会有5××的编号。西方的解释是,502号“虎王”实际编号为“002”(营部车),“502”可能是俄国人胡乱涂上去的。经过这次战斗,第501营实力大为削弱,原有的45辆“虎王”至9月1日只剩30辆(可动25辆,在修5辆)。虽然类似的惨败并非德军的常态,但至少证明,俄国坦克兵精锐的战力已不容日耳曼装甲精英们有丝毫轻慢,否则就会付出可怕的代价。另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从“虎”到“大象”(菲迪南德)、“黑豹”,再到“虎王”,各种威力超群的德国重战车,其东线初战都被打得很惨。而且与战车性能的提高逆向而行的是,初战反而有越来越惨的倾向。这一方面说明德国人总是把没有玩熟的新武器急急忙忙地投入使用(这些战车后来的战绩反而比较好),似乎也表现出俄国人天性就不怵这类“新事物”的特点。

  在狭窄的登陆场上,激烈的坦克战持续到8月中旬。虽然第501营遭受了惨败,第3装甲军还是坚持奋战6天,插入登陆场南部6—10公里。此时,巴尔克已将5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步兵师投入战斗,可俄国人的桥头堡并没有崩溃。相反,在扛住了德军砍下的“三板斧”后,红军很快就恢复了进攻能力。8月14日,在登陆场北部,苏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还剩184辆战车)与第13集团军发起进攻,在第3近卫集团军的1个军配合下,一举包围了德第42军一部,随后占领了桑多梅日。巴尔克只好抽出装甲部队实施救援,虽然在8月19—21日解围成功,但也失去了赶走苏军的可能,特别是在科涅夫又增派了第4坦克集团军(还剩141辆战车)和1个步兵军的情况下。巴尔克的参谋长梅伦廷后来慨叹道,红军用惊人的速度使桥头堡“牢不可破”。到8月20日,红军在维斯瓦河西岸占据的地盘已扩大为宽75公里、纵深55公里。不久,巴尔克离开了这个他永远也拔除不了的登陆场,也离开了东线,被希特勒任命为西线的G集团军群司令。

  4.尾声与总结

  8月底,持续48天的宏大战役终于告一段落。此时的战线北起桑多梅日登陆场,向南延伸到喀尔巴阡山,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乌克兰西部和波兰东南一部已落入科涅夫之手,并给予他的对手——哈佩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以重创。至8月中旬,除第13军为主的6个师大部被歼灭外,另有2个德国师被击溃(降格为“残部”),5个德国师蒙受严重损失(降格为“战斗群”);还有8个匈牙利师被击溃;另外二十多个师也消耗了不少兵力。到底有多少轴心国官兵被打死、打伤和俘虏,目前还没有准确数据。有一种说法是:仅7月13—29日,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就损失了198000人。此后一月内的伤亡也少不了。

  德军装甲部队蒙受的消耗更是灾难性的。首批参战的4个德国装甲师在短短十几天内就失去了273辆战车;同期,第506营的46辆“虎”,除了6辆移交给第507营外,全部丧失;第501营半个月内就失去了15辆“虎王”;至于全部8个德匈军装甲师,连同大量独立装甲单位在48天内的总损失,则无从得知。

  科涅夫为了这一胜利,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从7月13日到8月29日长达48天的血战中,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人员损失高达289296人(纯减员65001人,卫生减员224295人),占总兵力的26%,作战部队的35%。同时损失了126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832门火炮和迫击炮;289架作战飞机。但考虑到对手哈佩的强大实力,这样的伤亡对俄国人来说,还算可以接受。

  整个战役期间,哈佩投入的战车总数约在2000辆左右,而且一半以上集结于战前;哈佩的步兵也提前做好了战备,依托着完备且坚固的防御工事,还得到了1000多架飞机的支援;他麾下不仅保存着大量老牌精锐,更有众多优秀的指挥官。可以说,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是整个夏季战局中,“硬件”最好的一个德国重兵集团。假设另外几个师没有被调往白俄罗斯,哈佩未必会被打败。但在总危机的影响下,那几个师也不可能不离去。而以哈佩的实力来说,他的失败规模依然是相当可观的。不仅一个军被吃掉(比起同期其他地段的惨败,倒不算太多),还把俄国人放入了维斯瓦河西岸与喀尔巴阡山。德军无论是用大量坦克进行反击,还是出动飞机轰炸(苏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损失战车的14%是德国空军的“功劳”),都没能取得显著效果,自身付出的代价却相当惨重。因为他们的对手质量虽然不是很均衡,但精锐部队的战力已不落德国王牌的下风,甚至最新最强的德国战车也无法轻易击败他们。尽管如此,德军的行动也不乏亮点。第42军的主动撤退至少让科涅夫的战果簿上少写了几个师;几个增援上来的兵团把俄国人牵制在利沃夫城下至少5天;第20装甲步兵师和第24装甲师的迟滞战斗也相当出色。

  至于苏联方面,这次胜利的意义不仅在于消灭了多少德军,或是占领了多少地盘。更在于检验了一些新战术,特别是由一个方面军单独实施大规模歼灭战。但科涅夫用坦克集团军直接突破的想法却被否定了,以致于苏联步兵在突破阵地时缺乏坦克掩护。这说到底,还是因为俄国人对自己的装甲部队缺乏自信,所以宁可以大量步兵的牺牲为坦克“扫清”道路。

  另外,科涅夫对坦克军团的使用也显得有些零散。这种军团多达5个,包括3个坦克集团军(其中2个缺编)和2个混成集群。每个只有200多到300多辆战车,只有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超过400辆。各军团的实力不比1个正常的德国装甲军更强,甚至还要弱。就以这次战役为例,每个苏联坦克军团只有2—3个军,而德国第3装甲军最初有3个机动师(每师相当于1个苏联军),近400辆战车,后来扩大为5个师,以致于一个军就可以抵挡几个苏联坦克集团军。从编制上说,苏联坦克集团军比较固定,而德国装甲军则要灵活得多,接管的部队可多可少。

  而就利沃夫之战本身来分析,如果科涅夫把坦克军团压缩为4个,攻击威力或许还能更大一些。

  不管怎么说,科涅夫还是赢得了胜利,他的个人地位因此也得到了巩固。而就在他赖以建功立业的西乌克兰之战接近尾声时,邻近的罗马尼亚战线也变得越来越不平静。就这样,6月份从白俄罗斯开始崩溃的东部战线,如多米诺骨牌般不断向南坍塌。继7月份的西乌克兰之败后,下一段将是罗马尼亚。

  §§第二章 罗马尼亚之战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