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维良
在有清一代为巴县四大镇之一,在民国有“小重庆”之称的古镇名街磁器口度过了20世纪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萧条时期,在磁器口街党委及开发办的努力下,已经成为重庆市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每逢节假日便车水马龙,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街貌街容得以大力整顿,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有唤然一新之感,成绩是显然的,成就是巨大的,大家有目共睹。摆在磁器口党政领导面前的是如何推动磁器口的旅游业向深层发展,与国际、国内旅游线接轨,向先进的传统街镇看齐,从而使磁器口的旅游更上一层楼,成为可与丽江、周庄、阳朔、平遥同样驰名的旅游胜地。
下面就旅游开发谈谈我的一些想法,以向同仁学者请教。
一、发掘民俗文化,为磁器口旅游开拓新的视野
磁器口作为古镇名街,发展定位是旅游,吸引游客的绝不是一些现代化的洋设施,而是传统的民俗文化,是古色古香的民居和习俗。那么磁器口民俗文化有些什么样主要内容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古色古香的古街建筑文化
磁器口经过宋、元、明、清上千年的发展,到晚清时呈现出“白日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的繁盛局面。近世抗战军兴,举国内迁,重庆城内外,陡增百多万人,磁器口的人丁也空前兴旺,沙磁区成了文人荟萃、学府林立的著名文化区。重庆的战时经济出现畸形的繁荣,磁器口码头经济鼎盛起来,被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誉为“小重庆”。还在清乾隆年间,磁器口水运码头已较有规模,加上米市场的形成,河街商业贸易已兴旺,上河街、下河街出现,川北的渠江、涪江及嘉陵江三流域各县,和陆路璧山、大足、巴县西里等,皆在磁器口集散物资。重庆开埠以后,磁器口以其邻近重庆主城工商重镇,成为嘉陵江下游物资集散的主要市场。河街商业贸易热闹兴隆,形成因受河水涨落影响的季节性临时街道: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枯水季节,河街的房子全用楠竹搭架,篾条捆绑,上盖竹棚,周围竹席,蔑摺做门。夏季洪水来临,拆去房子,货物家具搬至金蓉正街、金碧正街营业,称之为“搬下水”,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三条河街编有牌号,有米市场、菜市场、猪市场、水果市场、铁货市场、木竹街、碗铺及陶器、煤栈、杂货街、砖瓦石灰市、鸡鸭蛋市场;为河街贸易服务的饭店、面食店、冷酒店、花生炒货房组成了“好吃街”;经常停靠的粮船、薪炭船、蔬菜船、牲畜船、竹木船、陶器船、杂货船等有上百只,还有住家船、趸船、揽载船近百只,形成水上陆地。
每当枯水季节,河街的叫卖声、锅铲声此起彼落,交相呼应;清晨的白糖糕、油条、豆浆、馒头四处飘香。拉船的纤夫,下力的挑夫、码头工人、滑竿夫、船夫、船工、出售货物的货主、撮合生意的经纪人,一边吃着早餐,一边洽谈生意,交换行情。抗战时期,磁器口河街商贸更加兴旺,在敌机轰炸下改为进行夜间贸易。入夜,船上的灯火和河街上煤油灯、电石灯、煤气灯齐明,站在宝轮寺或凤凰山上观看夜景之一“沙坪学灯”,另是一番景象。抗战时期,沙坪坝的居民,大中学校的师生,磁器口兵工厂的职工都喜欢去磁器口购买、品尝风味小吃,称之为“逛小河”。
20世纪50年代初,磁器口河街商业贸易保存着传统的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河流域物资集散作用,各种进入沙坪坝区的货物70%在此销售,使磁器口河街市场交易额为全区之冠。就正街而论,也无高楼大厦,饭铺客栈——当时叫栈房,多为设施简易、价格低廉的平房或一楼一底房屋,楼上住家,楼底下开店,没有豪华旅馆设施,这种情况与其服务的主体的码头苦力、船夫、纤夫有关。
当然磁器口也有不少有钱的富商,他们采取四合院的形式作居室。在主街两边有些小巷,直通房后的四合院,这种四合院为典型的古代民居,北为正房,东为两厢,南为下房,大门南出或侧出,中为庭院天井。这些四合院雕梁画栋,朱门纱窗,既古朴又豪华,虽占地不多,却别有一番景致。至今留下的几个著名院落便是这些富商们的遗产,也是磁器口古镇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的码头文化
磁器口作为嘉陵江下游重要码头,码头文化有十足的体现,首先便是这里众多的茶馆。在宽且深的店堂里,两边靠墙的是可收可放可高可低的竹凉椅,凉椅之间有小方茶几,而店中间则是方桌、板凳,人们随自己喜好或坐或躺十分惬意。
茶馆多也是适应码头的需要,一是各行有各行的行帮,如米帮、盐帮、布帮、山货帮、磁器帮等,这种行帮一般没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多选固定茶馆,帮中龙头大爷在这茶馆上头一坐,帮内人员或帮外人员有事,皆在这里找他,边喝茶边解决问题,既便当又快捷。二是一般苦力、船工、纤夫也可寻一个休闲之地,他们泡碗酽沱茶,往凉椅上一靠,互相间天南海北地摆空龙门阵,既休息,又打发工余的时光。
码头文化除体现在茶馆众多之外,就连饮食菜肴也体现码头文化的特点,饭馆酒馆经营的吃食多为大众化品类,价格极低,号称磁器口饮食文化三大特色种类的毛血旺、软烩千张、椒盐花生,便是最好的说明。毛血旺主要原料为猪血,加猪内脏、豌豆以及盐巴、葱、姜、蒜之类的辅料,用简单的烹煮法熬制而成,因此价格很便宜,现在三元钱便是一大碗,比清菜豆腐汤还低,大约解放前一两个小钱便可吃得上。堪称一绝的软烩千张也是价廉的豆制品,为一般家常菜,只不过制法特别一点,要价也不高。椒盐花生,原料为涪江中游遂宁所产,外观细长,子粒饱满,制法讲究,香脆可口,咸淡适中,也很便宜,一两个小钱买一大捧,水手、纤夫、苦力买捧花生,加一碗烧酒,三五个钱即过了酒瘾。
(三)浓郁的宗教文化
古人云:“后有磁器口”说明宝轮寺的兴废与盛衰“先有宝轮寺,与磁器口的发展紧密相连,也说明宗教文化在磁器口的兴盛历程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宝轮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禅宗寺院,最先可能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至宋代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了。在清未民初鼎盛时其规模西面抵达童家桥,占了整个马鞍山,殿宇重重,巍峨壮观,有川主殿、雷神殿、药王殿、天王殿、大雄殿、药师殿。每当晨钟暮鼓,声闻十里,常住僧人三百余人,为川东第一大丛林。此外,磁器口地区还有建于凤凰山的凤凰寺,建于金碧山的金碧寺、地藏寺,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云集,吃斋念佛,焚香化纸,烟雾缭绕,别有一番景致。尤其是佛教节庆,如观音诞生、成道、涅槃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释迦牟尼佛祖诞生、成道、涅槃的四月初八、腊月初八及二月十五,以及诸如药师佛、阿弥陀佛、文殊、普贤、地藏诸菩萨的诞生、成道等节日,还有诸如水陆法会、盂兰盆会等,皆热闹非凡。远近信众、香客成群结队或举家前往,一时间,佛寺钟鼓齐鸣,颂声朗朗,经久不绝。龙隐镇上为此也是商贾云集,小贩成堆,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当时文娱生活方式鲜少,赶庙会便是广大市民一项重要的休闲娱乐形式。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也不示弱,也有一系列庙会活动。”由于清初“湖广镇四川”,外省人大量入川,带来自己的信仰,形成大量的宗教场所和众多的俗神,如祭祀文昌帝君张亚子的文昌宫,祭祀庄子的南华宫,祭祀大禹的禹王宫,供奉道教许真君的万寿宫,从及宝善宫、天成宫、福寿宫等,各有各的祭祀对象,各有各的宗教节日,各有各的宗教活动。在磁器口真可谓三天一小节、五天一大节,庙会一个接一个,人们在节庆中既从事宗教活动,也休闲身心,或采购想要的东西,而行商坐贾则大做生意,兜售货物,结果是皆大欢喜。商家赚钱后也乐于捐助布施寺庙宫观,寺庙宫观也能维持日常活动,并进一步发展,从而造成一个浓浓的宗教氛围,宗教文化也丰富多彩。
(四)龙文化
磁器口龙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可分旱地龙文化、水上龙文化及人间龙文化,合称“三龙文化”。所谓的旱地龙文化就是生动活泼的舞龙,过去叫耍龙灯;水上龙文化即指端午节赛龙舟,俗称划龙船;人间龙文化即是老百姓所谓的“真龙天子”建文帝几次驾临磁器口宝轮寺隐修,故留下大量关于他的传说。
首先他们谈谈旱地龙文化——舞龙。新春佳节舞龙(俗称耍龙灯)是古镇磁器口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俗活动。清未民初,每年春节后,文昌宫、宝轮寺、五灵观、复圆寺(原址在今红糟房小学)四大庙观都要各献一龙闹元宵。从正月初九晚上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日晚结束。每天夜里,三街灯火通明,爆竹声声,观众如潮,热闹非凡。正月十五日元宵烧龙,节日活动达到高潮。磁器口的龙以制作精巧、形态逼真、色彩鲜艳、舞技高超、富有地方特色而著名。磁器口的龙灯分为四大类。
看龙。彩色,龙头直径1米多,上站八大仙人。龙身有15节、22节等多种规格,每节长1.5米。专供欣赏,不能舞,还具有将观看人群与表演人隔开的作用。
彩龙。小巧,漂亮。一人舞龙头,其余每人舞两节龙身,主要讲究表演技巧的丰富和高超。
火龙。彩色,比彩龙大,有5节、7节、23节等多种规格。一个舞龙头,其余的人每人舞一节龙身,舞龙时要打火花。火花分为干火花和水火花,干火花是在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引线使其喷出火花;水火花是将生铁熔化,很多时候还要加进铜,一人用铁瓢舀起来往天上泼,另一个用板子用力一打,火花便四处飞溅。
孝龙。一般为白色,办丧事时摆在灵堂或大门口,最后送到坟地时焚掉。天旱时还舞水龙祈雨。磁器口的龙灯表演技法丰富多彩,舞龙时还伴有打烟火、钻火圈、吐火以及穿戴着虾、蟹、蚌等服饰面具的人装扮成水族进行表演等。站在高板凳上舞的被称为“板凳龙”,是技巧最高超、难度最大的表演。
解放后,为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艺术,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磁器口街道组建了龙灯表演队,除多次在春节期间为群众表演外,还于1986、1987、1988参加重庆市第四、五、六届职工“龙狮杯”龙狮表演邀请赛,均获得了特别奖。
其次,我们再看磁器口的水上龙文化——赛龙舟。传说为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民间形成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解放前,磁器口也有赛龙舟的习俗。每年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时,无数群众纷纷前来观看,嘉陵江两岸人山人海,江面上群舟竞发,龙舟上鼓声咚咚,桡手们合着鼓点的节奏奋力前划,人群中欢声笑语不绝,场面十分热闹壮观。解放后,磁器口还举办了第三届“国光杯”龙舟赛,这场比赛在磁器口嘉陵江九石缸举行,各区县、厂矿17支龙舟队参赛,观众人数十万。
最后,我们说说人中之龙建文帝。龙文化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人们心目中的真龙天子——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即朱元璋之孙朱允炆,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建文帝流落西南时曾在宝轮寺挂单隐修。
民国《巴县志》卷二十一下载:“惠文(是后人给建文帝加的谥号)建文四年,遗臣叶希贤走重庆”。重庆位于西南门户,入川或去滇黔皆所必经,因此,当他从京师出亡后,即派叶希贤往重庆作准备。叶希贤,建文朝御史,随建文出亡后,出家名雪庵和尚。叶希贤不负所托,他首先在重庆南岸一僻静处建一小庙,预为建帝来此隐修。《巴县志》卷一中《疆域·山脉》载“温泉乡在花滩溪左,乡之东有逮禹山,俗曰建文峰,相传明建文帝入蜀为僧,建庙于此”。建文峰在巴南区南泉镇小泉孔园附近。叶希贤还联系居于今四川大竹县的隐士杜景贤,为日后建文帝游蜀安排了又一去处。据《巴县志》卷十中《人物》记载:(大竹)之善庆里,隐遁不“杜景贤居读书慕道,仕,松阳叶希贤为建文帝时御史,靖难之变,隐姓名,走重庆,过其里,景贤异之,与往来。”从南岸建文峰小庙到大竹善庆里,路程遥远,中间必有一个休息中转之地,位于磁器口的宝轮寺很适合,当时这里叫白崖场,仅为一个乡场,往来人口并不复杂。就在永乐二年(1404年)建文帝由南北上,来到建文峰茅庵隐修,次年(1405年)建文帝北上大竹,途经宝轮寺,在此作短暂停留即去善庆里。永乐四年(1406年),建文帝南下去云南,再次途经宝轮寺,在寺中作短时停留后即南下,往居云南保山县白龙山,直至永乐七年(1409年)再度北上四川大竹善庆里,仍在宝轮寺作短暂停留。在大竹住了一段时间后复又还居保山白龙山,又一次取道磁器口宝轮寺。建文帝在云南、贵州隐修了较长时间。
其实永乐帝并没有抓捕或杀死建文帝的意图,而派胡濙以寻访张三丰名义密侦建文帝的行踪,胡濙跟踪建文帝十几年,直到永乐末年(1423年)带回了确切消息。当他得知永乐帝因亲征阿鲁台出至宣府(今河北宣化市)立即赶赴宣府,(永乐)时,赶到时已是深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始出海,帝分遗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于西洋,至是疑始释”。《明史纪事本末·靖难遗事》使朱棣释疑只有一点,就是建文帝明确表示一心向佛,无心复位。由于有了建文帝的保证,两个月后,朱棣回到北京即解除对建文帝的“警报”,“诏喻礼部尚书吕霞,尽赦诸死义家属,给还田产,于是稍有敢言建文时事务。”宣德二年(1427年)八月,建文帝一行第三次入川,此次目的地并非大竹善庆里,而是直奔宝轮寺这个地近闹市的庙子,并在此隐修七八年,直到宣德十年(1435年)才离开,他不担心遇到不测,而且也是平平安安,丝毫未受到惊扰。五年后他便主动自首,回到京师(今北京)终老,最后得以善终。
二、磁器口四大民俗文化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总的来讲通过区及街道领导多方面的努力,这四大民俗文化,在旅游上皆有所利用,或多或少而已。做得比较好的是民居建筑,20世纪80年代破破烂烂的土洋杂陈的样子已有很大改观,尤其是金蓉正街已基本统一于三四十年代的风味,这已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同,这从人们节假日蜂拥而来参观游览就可说明。在码头文化上也做了一些工作,立牌坊,设临江餐饮、茶馆,恢复吹拉弹唱,恢复磁器口三大特色食品——毛血旺、烩千张、椒盐花生等。在宗教文化上搬迁了磁器口小学,给宝轮寺腾出发展空间,宝轮寺也建成了天王殿、韦驮殿、文殊阁、观音殿以及高大的钟楼,远远望去,殿宇巍峨,十分状观,为此香客和游客与日俱增,也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在古镇建设上,从童家桥到高石坎这长长的石板街改造进展十分缓慢,尤其是童家桥进口那段路简直没有动手的迹象。这样众多游客只能集中在短短的金蓉正街上,造成节假日拥挤不堪的状况,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加之,黄桷坪小巷成了主要进出口,节假日行走十分困难,人们一想到这点就头痛,游兴也大减了。
在码头文化的培育建设上,动作也不大,不仅未见棚户河街的热闹场面,至今未开辟一个大的庙会和展览活动场所,一直在九石缸鹅卵石滩进行文艺表演或艺术展演,如沙雕、木船、塑胶气龙,地面严重崎岖不平,老人小孩走在上面很容易摔跤或扭伤脚。从建筑上看,临江一带常见的吊脚楼没有了,代之而是现代酒楼,一看便知不是当年码头文化的东西。就庙会而论,更是活动单调,老是气枪打气球、套圈、烤羊肉串等与昔日庙会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充斥其间,一些过去码头上的廉价小吃,如梆梆糕没有了,熨斗糕没有了,糖麦粑、米包子没有了,炒米糖开水也没有了,到处却是凉粉、凉面、酸辣粉,到处都是陈麻花。在宗教文化上,不能说宝轮寺没有发展,但如何与旅游结合却大有不尽如意的地方,如,一直不设素餐馆,让游客想来品尝素食的愿望落空。须知素餐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方式,凡游客多的寺庙多注意这个问题。尤其应该指出的,磁器口是一个三教九流混居杂处的地方,其宗教文化内容非常丰富,绝不仅仅是佛教文化,传说磁器口一带有九宫十八庙,虽然一半以上不在这里,但在磁器口的也不少,然而开发利用的极少,因此宗教活动显得单调。
至于龙文化的问题,除了春节玩一下龙灯之外,什么都没有了,对建文帝更是极少提及,更不要说可供参观凭吊的建筑设施,就连20世纪80年代后期影响甚大的龙舟竞赛也因考虑安全问题而被取消了,大好的能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被白白地放弃了。
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力发展磁器口的旅游事业旅游是朝阳产业,方兴未艾,旅游是无烟产业,投入少而见效快,2006年5月初,吴仪副总理视察重庆,提出重庆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之成为重庆支柱产业,这是很有见地的。磁器口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在主城区内有着巨大的游客群体,它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可供开发,尤其是它的四大特色文化更是极具开发前景,磁器口要将旅游的蛋糕做大做好,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进一步挖掘以四大特色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进行科学地开发,使之形成难以替代的特色产品,下面仍以四大特色文化为中心谈谈开发设想:
首先,古镇古街的建筑文化,一要尽快恢复从童家桥到高尺坎的古镇名街风貌,这既可以扩大旅客的游览范围与接纳容量,又能恢复其昔日整体风貌,让游客领略一个完整的古镇磁器口。二要尽快恢复一些尚可恢复而又能恢复的院落。目前只有钟家院和周家院作了恢复,其实在金蓉正街尚有几处可恢复的院落,雕花的窗地棂、门楣还保留得很好,有恢复的可能。又如街边有一座当年的低级客栈,原汁原味地保留着,略加修缮即可接待游客,同时还可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三要对保留在磁器口的九宫残余建筑,尽量恢复,如禹王宫、文昌宫、土主宫、天成宫等,这不仅可使九宫十八庙的格局尽量保留下来,同时也扩大了游客的观览内容,使磁器口的昔日风貌得到更大的显现。
第二,在码头文化上,首先使之像一个码头,不防仿制一些昔日的各种木船,停靠在码头上,以展现码头的风貌。在秋冬春,组织一批货物,在船上廉价出售。其次搭建河街,每年九月中旬到次年五月中旬,按昔日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的格局搭建,招徕各地小商小贩到此经营,按经营内容划分经营街区,从而将游客从金蓉街分流出来,既增加经营范围、经营面积,又可保留昔日的风貌,同时可增加就业人口,优先让磁器口的下岗人员在此创业,社会闲散劳动力也可在此打工。由于是竹棚之街,兴建成本低,因此租金相对低廉,可鼓励贫困家庭、低保人口进入经营,以减轻社会负担。
九石岗乱石滩,当蓄水达175米以后肯定要淹,应选在清水溪两岸宽阔处盖上河道,建成一个大的活动场所,两边搭建看台,从而使磁器口的庙会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活动场所。
第三是宗教文化。首先是宝轮寺,协助他们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然后按规划进行建设,其远景向一个十方丛林的格局发展。其次,建立一个容高、中、低不同档次的素餐馆,宏扬佛教的饮食文化,让素食作为吸引游客到磁器口旅游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三,如前面所述,恢复其九宫中有恢复条件的一些宫,从而增加宗教文化内容,使之从单一的佛教文化中走向多样性。
第四是龙文化。首先,除了一般性的玩龙灯外,增加舞龙的内容,其次,是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恢复龙舟竞赛,第三,也是最主要的要在建文帝的身上做大文章,至少应有一个纪念建文帝的建筑,本人受磁器口街道管委会所托,曾拟定了一个“建文行宫”的规划,既可在一个民居院落中实现,也可在宝轮寺中兴建,再挂上龙隐禅院的匾额,这样既恢复了昔日的格局,也更符合建文帝当时的身份。
参考文献
本文资料主要引证《古镇磁器口》(重庆市沙坪坝地方志办公室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