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

  ……当死神狞笑着在后面拼命追逐的时候,每一个中国官兵都天真地以为,只有赶紧回到祖国,他们才能逃出灾难……部队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唯一抗命不遵的又是军中异类孙立人将军……一辆坦克向着中国最高统帅的画像冲去,巨大的画像轰然倒地。然后,钢铁履带反复在蒋委员长画像的头上、身上碾压,直至化为齑粉……

  #####

  通往缅北的公路上,大势已去万念俱灰的中国远征军队伍好像一条精疲力竭的灰色河流,沿着伊诺瓦底江边的公路缓缓行进。

  除了军队,还有众多携家带口的华侨。缅甸华侨在中国远征军到来时给了他们最热忱地欢迎与支持,坚信他们和英国人联手一定能打败小日本,也使他们和拥护日本人的缅甸人的关系恶化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如今中国人与英国人一败涂地,落荒而逃,他们必然是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也就不得不抛下辛苦创下的家业,跟着远征军一块回国。

  中国远征军十万兵马,此时已经遭到日军风卷残云般的重击,在败退的洪流之中,“军中老大”毕竟表现出了强人一头的地方,在甘丽初的第6军和张轸的第66军已被打得官顾不了兵,兵找不着官的时候,只有杜聿明指挥的第5军还能完整地保持着建制。

  缅北的5月,正是旱季最酷热的时候,每天赤日炎炎,温度高达42度左右。然而对杜聿明来说,这无疑是他从军以来最黑暗的时刻。

  他这一生不知道已经指挥过多少次战役,可从来没有一次像在缅甸这样窝囊。

  刚入缅时,他以为自己是天子门生,并不担心失去对远征军的指挥实权。可没想到罗斯福既坚持让蒋介石当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又没有把指挥进入缅甸战区作战的中国远征军的大权交给蒋介石,弄得蒋介石为争这个权力数次与韦维尔、亚历山大弄得不欢而散,最后逼得蒋介石不得不采用“若要取之,必先予之”的手段,就是说他要取得指挥权,必先让英国指挥一些中国的部队,然后在重要关头他自己亲自来指挥。中英双方已经闹得不可开交,偏偏又蹦出来一个美国倔老头史迪威进来搅和。

  矛盾重重中,蒋介石为了不得罪美国人,对杜聿明耳提面命:“要绝对服从史迪威,对于与英方的有关问题,一概由史迪威去解决处理”。当杜聿明提出如果史迪威的意见与委员长若是不一致时该听谁的,蒋介石又要他先向自己请示。如此叠床架屋七拱八翘的指挥机构,必然令出多门,怎么可能让中国将领们令出即行,令行即止?

  后来,他为同古之战和史迪威闹翻以后,蒋介石派来罗卓英协调他和史迪威的关系,名为“协调”,实际罗卓英采用的伎俩就是“压杜尊史”,而更让他寒心的是,自从来了罗卓英,蒋介石就把他晾在一边,凡事都直接对罗卓英发指令。

  如今远征军一败涂地,丧师辱国,杜聿明自忖难辞其咎,但他却认为罗卓英的责任更大。

  他尤其痛恨对于罗卓英背着他这一军之长调戴安澜的200师在乔克巴与棠吉之间来回奔波,以致贻误战机一事,认为这是惨败的关键。未雨绸缪,一着起死回生的妙招,生生被自以为是的罗卓英搅成死局。

  罗卓英既然官拜上将,蒋介石能派他来对自己发号施令,岂会是一个糊涂之人?他现在总算明白了,罗卓英完全明了远征军作战目的,其所以背道而驰,不是他太蠢,而恰恰是他太“聪明”之故。他觉得依靠美军可以拿到美国装备,可以掌握美国装备的军队,有了这两条,那必然今后就奇货可居,前程似锦了,所以他到缅甸后就对史迪威俯首帖耳,唯命是听。

  现在全军大败,史、罗二人扔下部队双双向印度逃去,迄今未用电台与杜聿明联系,是死是活,尚不可知。当然,杜聿明并不希望史、罗有个三长两短,要是他俩真的遭到不测,回到国内,丧师辱国的责任就得全部由他独自来承担,那自己岂不是成了全世界第一号冤大头!他同时更清楚,回国后要想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一点,关键就是看自己能不能够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把这支尚有数万人的军队带回国去?

  越往北走,路面就越狭窄,柏油路面早就烂得不成样子。两侧一人高的飞机草丛与茂密的竹子与树木几乎将公路遮断,车辆犹如在绿海中穿行,挤在车厢里的士兵不断有人被树枝竹梢扫拂得失声尖叫。

  起初,中国大军每天都能遇上一两次向西转进印度的机会,路标路牌不时可见,但是中国大军对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机会视而不见——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中国人回国的步伐。

  他们无不衷心拥护杜长官顶住美国老头儿作出的率领他们尽快回国的决定,尽管官兵们完全认识不到导引他们通往印度的路标是命运给他们安排下的一道道“生命之门”,而他们敬爱的杜长官正在把他们带进地狱,带向死亡。

  当死神狞笑着在后面拼命追逐的时候,每一个中国官兵都天真地以为,只有赶紧回到祖国,他们才能逃出灭顶之灾!

  转进仅仅两天以后,情形便愈发地不妙了。连靠在吉普车后座上的杜聿明也感觉到了这种明显的变化。

  沿途都能看见中国军队乱糟糟溃败的景象:丢弃的汽车,武器,笨重的大炮翻倒在路旁,还有许多抛锚的坦克和装甲车。一群群绝望的伤兵坐在路上强行拦车。在那些掉队的卡车上,连车头引擎盖上都爬满了中国士兵,好像一只只摇摇欲坠的马蜂窝。当吉普车经过时,他心惊胆战地看到所有人都用惊慌和仇恨的目光盯着靠在后座上的他们的长官。

  在杜聿明长达20年的戎马生涯中,再没有比此刻心情更复杂更凄惶的时候了,坏消息一个又一个地传来,自腊戍以后,遮放失陷,八莫失守,日军第56师团主力已经渡过依诺瓦底江上游,密支那也危在旦夕。密支那若是一丢,连最后的一条回国道路也被切断,而蒋介石却要求他无论如何要把第5军带回国内,摆在他眼前的路只剩下了一条,那就是密支那以北,方圆几百公里的原始森林,也就是当地人无不闻之色变的野人山。

  一想到野人山,杜聿明不由地感到一丝心悸。

  那当然不是一条路,野人山是中国人的称呼,而缅甸人则称之为“胡康河谷”,意思是“魔鬼居住的地方”。胡康河谷地区包括那加山以东大洛盆地及新平阳盆地,都是原始森林,古木参天,不见天日。其中河流交错,雨季泛滥,水势汹涌,舟船难通,每逢雨季,不仅用兵困难,民间交通亦多断绝。可是到了旱季,河川变为通道,除钦敦江外,一般都可徒步通行。

  正是杜聿明的这一念之差,致使第5军数万官兵陷入到这绵延数百里的野人山中,无数没有倒在日军枪炮下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却倒在了这片茫茫不见尽头的热带丛林里,成为中国抗日军人在正面战场上演出的一幕最惨烈的悲剧。

  号兵突然吹响了防空号,公路上一片混乱。

  经验丰富的司机李仕富猛地一打方向盘,吉普车窜下公路,钻进了犹如一道厚厚的绿墙似的飞机草丛里,密密匝匝的枝条“哗啦啦”扫拂着杜聿明的面部和上半身,痛得他差点儿叫出声来。这样的情景吓坏了坐在前面副驾驶座上的卫队长常恩国,他飞快地转过身来,张开双臂将杜聿明抱住,用自己宽大的后背、后脑勺为他的将军充当保护物。

  然而就在这时,正在紧张驾车的李仕富骤然发出了一声恐怖的尖叫,吉普车钻过“绿墙”后,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口不大的池塘。他的脑中一片空白,已经根本来不及刹车,吉普车连同车上的将军与卫士腾空而起,一头扎进了水塘之中,溅起一大团水花。

  就在汽车陡然坠入水面的一刹那发生的剧烈冲击,使杜聿明的额头撞在了前座的椅背棱上,这一下他是真的叫出了声。

  落入水中的常恩国与李仕富,以及另一名卫士的本能反应就是死死地抓住杜将军。当他们看到杜聿明头上已经鲜血淋漓时,全被吓得魂飞魄散,惶惶大叫:“长官!长官!”

  常恩国向着岸上拥上来的其余卫士大喝道:“快拿急救包!”

  幸亏水深仅及胸部,杜聿明已经站了起来,镇定地喝道:“叫什么叫?我还没死!”

  卫士们还没来得及把杜聿明扶上池塘,四周响起了几声滚雷般的巨响,林丛中烈火浓烟与碎石泥土冲腾而起,然后纷纷扬扬地砸了下来,林子里到处是“稀里哗啦”的声响。第一波炸弹刚刚炸响,紧跟着又响起了飞机尖厉刺耳的呼啸和机枪的扫射声。六架“零式”战斗机犹如老鹰猎杀小鸡一样,得意洋洋地追逐着公路和林丛中的车辆与人群,来不及隐蔽的士兵好像被割掉的禾苗一样纷纷栽倒。受惊的骡马四处狂奔,好几辆汽车翻下公路,变成了熊熊燃烧的火团。

  8日,就在胡康河谷入口处一个叫做曼西的小村子里,杜聿明接到了史迪威与罗卓英从撤往印度的途中发给他的措辞严厉的电报,命令他立即率第5军掉头西进,撤往印度。而史、罗二人均不知道,就在一天之前,杜聿明已经接到了蒋介石“火速回国,勿再犹豫”的电令。

  杜聿明当然不会犹豫,为了统一将领意志,马上在此召开军事会议,当众宣读蒋介石的电令,决定遵照蒋介石的命令向国境撤退,当时戴安澜200师尚远在雷列姆一带,回不来;孙立人与新38师为第5军断后,正与追敌边打边退,也未能赶回。参会将领均无异议。随后,杜聿明再宣布他和参谋长罗又伦将军制订的撤退计划,全军一分为四,各自向缅北密支那、片马撤退转进,相机回国。

  很不幸,撤退行动刚刚展开,杜聿明又收听到了日军已于3日占领中国境内的畹町,芒市、龙陵于同日失陷,5日先头部队已抵怒江西岸之惠通桥,8日占领密支那的广播。

  杜聿明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日军不仅切断了第5军企图从北方回国的最后道路,甚至还抢先攻入了中国的南大门!如此沉重的一击,终于使精神早已绷到极限的杜聿明彻底崩溃。

  而在此之前,还有一个重大的危机像山一样压在他的心上,溃败的英军已无力按照协定继续向远征军提供物资给养,要他自行解决。所以他不得不在宣布退却命令时要他们想办法自行筹集至少可供10天用的粮食。

  这道命令一下,部队立即变成了一群可怕的土匪,沿途抢夺,鸡犬不留,军纪废弛,使原本就视中国远征军为英国人帮凶的缅甸人对中国人更是切齿痛恨。

  自这道命令下达到现在,10天已经差不多过去,部队哪里还有粮食?没有粮食的军队,怎么还可能继续与敌人作战?

  杜聿明在这个全军官兵系于他一瞬之念的关键时刻使出了“毁车进山”这一着令他遗恨终身,也让他因此坐了半年冷板凳的昏招。

  他出此下策,实在是因为一不知断其退路的日军有多少;二系连遭败绩,粮食已尽,他这统兵之人首先已经失去了斗志;而更重要的则是,他以为把这支军队尽可能多的为蒋介石带回去,比和日本人逞一时之勇,同归于尽要明智得多。

  “毁车进山”命令一下,坦克、装甲、卡车、炮车、吉普车、摩托车,凡是不能进入深山密林的车辆一律毁掉。除了车,还有炮,各种口径、型号的火炮。还有车上满载的弹药。

  杜聿明从穿上军装的第一天接受的教育就是“士兵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自己的武器”。在此后的20年军旅生涯中,他又把这一观点灌输到了他的每一位官兵的头脑中。可是,他此刻却命令他的官兵们把这样多宝贵的车辆与精良的重装备全部亲手毁掉和扔掉。

  用自己的弹药炸毁自己的车辆火炮和重装备,谁不痛心?谁忍心动手?许许多多的战车驾驶员与炮手们守着自己的战车和大炮捶胸顿足地痛哭,那情景恰似被迫丢掉自己亲生儿女的父亲。

  奈何军令如山,官兵们虽是痛不欲生,也还得含泪执行。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