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曾被纳粹德军围困900天。在经历过这段艰难岁月的每一个战士,每一位公民心中,都深深地铭记着一位伟大作曲家的名字:肖斯塔科维奇。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yShostakovich)1906年9月25日出生于俄国彼德堡。父亲是西伯利亚矿山的工程师,母亲是一位修养很高的音乐爱好者。肖斯塔科维奇很小就显示出极高的音乐天赋。5岁时,他看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萨旦王的故事》之后,便能正确地哼唱出其中的部分曲调。他9岁时从母亲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10岁时进入格拉泽尔音乐学校。1919年,13岁的肖斯塔科维奇考入彼德格勒音乐学院。
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学院上学时,父亲不幸死于肺炎,家境十分艰难,一家人全靠母亲打字为生,冬天时,还不得不典卖大衣、家俱。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肖斯塔科维奇课余便在一家电影院里弹钢琴,为无声电影伴奏。
1925年,他完成了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这部乐曲于第二年由列宁格勒交响乐团首演。肖斯塔科维奇的母亲生动地记下了当天的情景:“5月12日这一天终于到来。从早晨起来,一家人就都很兴奋。米佳(肖斯塔科维奇的爱称)更是激动不安,他一夜未曾合眼,连东西都吃不下。晚上8点半,我们换好衣服,前往剧场。9点时,剧场已坐满了。指挥走上舞台,我屏住呼吸静静等待他开始。多么好的音乐,多么棒的音乐会!听众们情绪高涨,《谐谑曲》乐章奏了两次。最后,米佳谢了好几次幕。音乐会后,老师们都来家里向米佳祝贺。
格拉祖诺夫虽然未能来家里,但也抱病出席了音乐会。”
本世纪20年代中期,大量的国外当代音乐作品涌入苏联,肖斯塔科维奇眼界大开,深深为之着迷。但他后来写的几部作品,却未能取得成功,有的还受到了严厉的批判,遭到禁演。1936年,他完成了《第四交响曲》。排练过程中,演奏员们都很不感兴趣,还未排完,连肖斯塔科维奇也坐不住了,索性作罢。
第二年,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纪念十月革命20周年的《第五交响曲》,获得了巨大成功。演奏到《终曲》乐章时,群情振奋,全场听众一致起立,合着音乐鼓掌。
卫国战争开始后,肖斯塔科维奇移居临时首都古比雪夫。
他报名要求奔赴前线,未能如愿,便积极投身于民防工作,担任了一名民兵消防员。不久,传来了列宁格勒被围的消息。
这时,肖斯塔科维奇正在创作《第七交响曲》。他在电台发表讲话说:“我的全部工作和生活都与列宁格勒共存亡”,并把这部作品献给了故乡列宁格勒和英勇战斗中的故乡人民。
1942年7月,一架运送药品的飞机把《第七交响曲》的总谱送到了兵临城下危急之中的列宁格勒。列宁格勒政府召集了留在本市的15名音乐家,又从前沿部队抽调回一些入了伍的演奏家。在隆隆的炮火声中,这个临时组建的乐队团结奋战迅速把作品搬上舞台。几天中,他们不顾疲劳饥饿,怀着悲壮的心情连续演奏,前方将士分批前来聆听作曲家的声音。这部作品的演出,成为音乐史上震撼人心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列宁格勒人民克敌制胜的决心。
乐曲总谱同时还用微粒摄影技术拍成图片,航空运至美国和英国。美国指挥家们都自告奋勇争相夺取首演权,结果,由著名指挥家、反法西斯战士托斯卡尼尼率先执棒与库塞维茨基等一流指挥家轮番上阵。身处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美国听众大受感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立刻向苏联政府预付了肖斯塔科维奇还没写的《第八交响曲》的初播酬金。美国方面曾多次邀请作曲家赴美访问,但碍于战争,肖斯塔科维奇一直未能成行。
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首交响曲成为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为他赢得了广泛的世界声誉。1943年后,他定居莫斯科,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作曲教授。
1949年3月,肖斯塔科维奇曾去美国参加世界和平学者大会,但当时正处在冷战时期,所以未能与美国同行和听众进行广泛接触。
同年,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又一部大获成功的作品,清唱剧《森林之歌》。但不久因受到批判,被免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职,直到1960年才得以恢复。
1955年冬天,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推出新作《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再次引起轰动。第二年2月在莫斯科的首演中,奏完第三乐章后,乐队不得不停止演奏,请肖斯塔科维奇上台接受观众的掌声致敬。1966年,肖斯塔科维奇因过度劳累患了心脏病。1975年8月9日,年高望重的作曲家于莫斯科逝世。
肖斯塔科维奇与普罗科菲耶夫的不尽相同处,在于他是苏维埃政权下培养成长的第一代作曲家,而且一直在国内勤勤恳恳地工作。遗憾的是,他们都遭受过同样未必公正的政治待遇。然而,肖斯塔科维奇终究不愧为俄罗斯人民的忠实儿子,他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音乐的优秀传统,为人类的进步音乐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